APP下载

家长讲大道理是怎样上瘾的

2023-01-20溪阳

现代家长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大道理王女士儿子

溪阳

最近,王女士与儿子的关系跌至冰点。两人在家剑拔弩张、水火不容,背后原因并不复杂:王女士爱讲大道理,儿子不乐意听,可王女士非讲不可。

王女士介绍,儿子小时候很听话,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但没有更懂事,反而学会了顶嘴,处处和她对着干。如今,儿子上初中二年级,成绩中等。

明年要参加中考,儿子的成绩考重点中学肯定不行。王女士心急如焚,为让儿子考上重点中学,她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指出儿子的缺点,希望儿子能够听进去一二,改掉一些坏习惯。不料,她说一句,儿子顶十句。

王女士身心俱疲。

其实,王女士自己也清楚,很多话她已经讲过无数遍,儿子肯定知道。比如,到家先写作业再干其他,写作业时别粗心、写完要检查,少打电子游戏……所以,她被儿子气得不行的时候,也告诉自己“少说点、少说点”。可她就是当不了自己的家,一见儿子做的事不顺她的意,就忍不住唠叨。结果,她越唠叨,儿子越烦;儿子越烦、越不配合,她就越唠叨……

如今,王女士在家只要一开口,不管后面说的是啥,和儿子有没有关系,儿子都一脸嫌弃地拔腿就走;丈夫则把头扭向一边,佯装听不到。王女士万分委屈:我一心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好,结果爷儿俩都不待见我!

家长讲大道理,在短暂的有效期失效后,必然迎来两败俱伤的结局:家长筋疲力尽,孩子逆反不断

我问王女士:“你为啥这么爱给儿子讲道理?”她回答:“我是想把他教育好啊!”

可是,她真能如愿吗?

必须承认,开始的时候,讲大道理是有效的。王女士希望儿子去学习,通过讲大道理,重复个三五遍,儿子会去的。但儿子真的听进去了吗?没有。儿子并非心悦诚服,而是看妈妈说了几遍,不想伤妈妈的心,出于安慰妈妈的想法,照做而已。

不管真心还是假意,儿子好歹照做了。在王女士看来,这种教子方法就是有效的。所以,下次她还给儿子讲大道理。但下次她讲三五遍,儿子无动于衷,她只能加大力度,讲个七八遍。儿子受不了,希望妈妈赶快闭嘴,于是选择妥协。王女士虽然口干舌燥,但看到儿子又照做了,内心还是欣慰的。

虽然效果一次比一次差,但只要儿子受不了妈妈大道理的轰炸而认输,王女士就会产生错觉,以为讲大道理有效,于是把讲大道理当成常规武器,不断使用。如果儿子不听,王女士就认为是自己的力度不够,重复的次数太少,只要重复的次数足够多,儿子一定会听的。于是,王女士对讲大道理上瘾了。但凡看到儿子有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就情不自禁地劝导一番。

酗酒者染上酒瘾,是在喝酒的当下能够忘却烦恼。但是,举杯浇愁愁更愁,酒醒之后,烦恼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多。

讲大道理也是如此。王女士看儿子照自己说的去做了,当时心里很满意,却没想到这种做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没考虑过儿子内心的感受。

那么,在王女士讲大道理时,儿子是怎么想的呢?

儿子的心路历程是这样:先是道理听了多遍,自己都快会背了,可妈妈还是唠叨个没完,弄得自己心情烦躁;接着自己按妈妈的要求做了,这是对妈妈的体谅,同时也希望妈妈体谅自己,下次不要再用大道理轰炸自己了,没想到妈妈只顾讲大道理,根本不体谅别人;最终儿子厌烦了,每次都听这么多空洞的话,耐心已被耗尽,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所以现在,妈妈一开口,他就走,根本不给妈妈讲大道理的机会。

另外,家长动不动就讲大道理,迫切地想教育好孩子,这种焦虑会传递给孩子。孩子感受到家长内心源源不断的焦虑,思想压力会越来越大,一有机会,就想把肩上的担子卸下来,要么摆烂,要么叛逆。

有家长反映:“我一不说他(孩子),他就蹬鼻子上脸。”为了不放纵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更加严格,也更加频繁地讲大道理。孩子内心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旦反弹,力度会更强。

王女士和儿子就是这样。王女士频繁地跟儿子讲大道理,以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儿子不胜其烦,从隐蔽回击到公开反抗,从顶撞妈妈到对妈妈不理不睬。

家长讲大道理,在短暂的有效期失效后,必然迎来两败俱伤的结局:家长筋疲力尽,孩子逆反不断。

她认为儿子的未来就是她的未来,儿子的成就就是她的成就,如果儿子以后一事无成,她就活得毫无价值

王女士这么热衷于教育儿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希望儿子将来能够满足她的期望。

父母对孩子抱有期望,乃人之常情。王女士希望儿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勤奋,考出好成绩,将来出人头地,过上好日子。初衷无疑是好的,但是她没有深入思考,对她而言,养育孩子意味着什么?

王女士周围的人,都称呼王女士为“某某的妈妈”。王女士的微信头像是儿子的照片,朋友圈也全是儿子的生活动态。可以说,她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儿子活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她的人生价值。

为什么会这样?

因為王女士的处境和儿子相似,也背负着很多人的期望:王女士的丈夫在家是大爷,不过问家事。他常对王女士说:“你把孩子带好就行,挣钱的事你别管。”学校开家长会,有时王女士会邀请丈夫同行,但丈夫一律以工作忙为由拒绝。王女士的父母供王女士上大学,就是希望女儿将来事业有成,能够在经济上补贴他们。没想到,王女士工作表现平平,未能在经济上给予父母多少补贴。因此,父母毫不掩饰对王女士的失望。

王女士大学刚毕业时,也是有理想抱负的。然而,结婚、生子、带娃,买房、装修,事事亲力亲为,无人帮忙,能把工作应付下来就不错了,晋升压根儿不敢想。等孩子上了初中,她不那么忙了,却人到中年,精力、体力大不如前。她无奈地感到,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

王女士失意时,朋友安慰她:“算了,把儿子带好就行。儿子将来出息了,你就成功了。”王女士接受了现实,把对自己的期望转移到儿子身上,希望儿子将来混出个样儿来,替她争口气。于是,在与父母、丈夫相处感受不到自我价值时,她学会了自我安慰:没事,我还有儿子。

儿子成了王女士的避难所。当儿子取得好成绩时,她感到自己灰暗的人生有了光亮,但是她害怕这光亮越来越弱,更害怕它熄灭。所以,当儿子学习有所松懈时,她就忍不住以讲大道理的方式鞭策儿子。因为儿子的未来就是她的未来,儿子的成就就是她的成就,如果儿子以后一事无成,她就活得毫无价值。

当“家长说十遍,孩子动一下”时,你的焦虑会源源不断。当你不再盯着孩子,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时,孩子耳濡目染,反倒会自发地产生行动力

其实,不光母亲会这样,很多父亲也如此。有些父亲在遭遇人生挫败而又无力东山再起时,也会对孩子说:“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你可要争气啊。”

从这个角度说,家长有家长的压力,孩子有孩子的压力,每个人都有被他人的期望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在现实生活受到重创后,人会本能地寻找自己能够掌控的关系,并沉溺其中。比如,孩子选择打电子游戏,家长选择控制孩子。但是不管哪种选择都是隔靴搔痒,无法从根本上解除当事人的内心焦虑。

父母动不动就给孩子讲大道理,其实是借讲大道理,用孩子来治愈自己。父母放下讲大道理的关键,不在孩子,而在自己。所以,解决王女士内心焦虑的办法,不是劝她宽待孩子,而是劝她宽待自己。

父母是人不是神。父母也有自己的难处:不仅要吞下很多成人世界的委屈和辛酸,还要拿出爱心和耐心培养下一代。

周围朋友劝王女士对儿子耐心些,不要儿子一反驳就一蹦三尺高。王女士恼怒地反问:“那我呢?我的情绪问题怎么解决?谁会对我耐心些?”

我给王女士的建议是,把注意力放在宽待自己上。具体做法如下:

1.允许自己做不到。

丈夫希望她独自把孩子带好,父母希望她赚大钱,而她办不到时,不妨坦然承认:“抱歉啊,我没有办法办到。”没关系,适当摆烂,也不是不可以。如果别人对自己表现出失望,不要在乎,也不要生气。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就是有很多缺点啊!表现出自己的真实状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心就宽敞了。心宽敞了,焦虑就少了。

2.允许孩子不完美。

父母大道理说个不停,也是在努力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然而,这种虚假的完美不会激励孩子,还会加深亲子间的隔阂。而当父母有勇气在孩子面前暴露不足、展示真实自我时,孩子反而会觉得父母可亲可敬,从而拉近亲子关系。

王女士可以对儿子坦言:妈妈也有压力,有时也想摆烂,所以你厌烦写作业时,我能理解;电子游戏确实诱人,我打的时候有时都控制不了自己,别说你了……

带有瑕疵的真实,会让儿子觉得:不光我不完美,原来妈妈也不完美。看来,妈妈是懂我的,也是接受我的。这样,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就建立了。与父母建立情感连接后,孩子才会更愿意接受其教导。

3.与其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如把自己活精彩。

父母过得好不好,孩子是看得见的。如果父母对自己的生活没盼头,消极应对,那你给孩子讲再多的大道理也没用。孩子会想:你懂那么多大道理,怎么没把自己的生活过好?

好的教育永遠是耳濡目染、春风化雨。如果你没完没了地劝孩子去看书,孩子受不了唠叨,去看书了,这不是胜利;如果你喜欢读书并乐于分享书中有趣的内容,孩子听后,忍不住自己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书,这才是胜利。

要做到以上三点,王女士说,她还需要时间。我理解,并鼓励她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不必急于求成,慢慢来。

最后,我还想告诉家长朋友们:当你的教育模式是“家长说十遍,孩子动一下”时,你的焦虑会源源不断。当你不再盯着孩子,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时,孩子耳濡目染,反倒会自发地产生行动力,那时你的焦虑会像早晨的薄雾一样很快散去。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大道理王女士儿子
贴心的“健康日历”
打儿子
争吵时,收起你的大道理
出人头地
日常生活中的大道理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捅破“窗户纸”,癌症不可怕
司机摸女乘客腿:就想知道裤子上有洞冷不冷
追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