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
2023-01-20张海华
□ 张海华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宣钢分院,河北 张家口 075100)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含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个新的名词逐渐被大家所熟知,那就是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对农民定义的一个新概念,相对于传统的农民而言,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农耕的代名词,已经上升到一种职业。这种发展出来的新职业是具有相对应的农业领域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得并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训现代社会新型的职业农民,一定要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培育有情怀、有文化和有尊严的新型职业农民。
(一)有情怀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有情怀,这份情怀使其热爱农业、热爱农村,自愿把农业作为自己追求的事业,愿意把青春与能量播散在广大农村。情怀是一个人充满感情的心境,也是一个人的胸怀。情怀也使大学生热爱农村这片热土,愿意回乡创业,把自己的青春和本领奉献给生养了自己、滋养了自己父辈的土地,情怀是创业的基础。
(二)有文化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不同,不但要精通农业及相关科学技术,还要善于经营管理,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但要自觉把自己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和国家社会发展紧密关联在一起,还要善于把握现代市场规律,能根据市场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三)有尊严
从事某种职业也应该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所尊重,然而,传统认知提到农民却是没有文化没有地位的代名词。2018年开始,我国正式确立每年的秋分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一个有着重大内涵的节日,这个节日有利于中国农民对身份地位的认同感,提升尊严感、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份崇高的尊严恰恰是农民对自身的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自我感知。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培育体系不完善
1.培训课程盲目
目前很多地方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太过宽泛和理论化,难以激起农民的学习热情。另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没有从整体战略和农民发展趋势看待,过于强调短期效应,缺少长期、系统性的战略设计。实际培训过程中没有从农民的实际和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特点来战略性地规划培训内容,使得培训课程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农民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培训效果不佳。
2.培训形式单一
新型职业农民涵盖家庭式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管理者等,基于受培训人员所从事的农业产业有所不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工作职责也是千差万别等因素,导致培训需求必然存在差异性。然而在先前的各种培训中一直使用混合式编班,如此安排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农民的多元化需求,培训课程的内容相对简单,培训形式单一,多以讲授为主,灌输知识、提供技能成为大部分培训内容,缺乏新意,缺乏针对性。同时,培训缺乏严格监督、考核和激励等管理机制,难以督促被培训人员的有效学习。培训结束后,受训人员无法完全掌握所学内容,对于一些不确定、没把握的新知识,不敢冒风险尝试运用,导致培训的学习热情相对偏低。
3.培训反馈缺乏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结束后,缺乏后续的跟踪与评估,没有为农民提供实现培训成果转化的条件。进行及时的培训反馈,不仅有利于督促农民所学及时运用到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中,也有利于后续培训的不断改进。培训反馈缺乏,直接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影响培训效果。
(二)培训准备不充分
1.观念方法落后
培训是让农民学习新知识的非常重要的途径,现代培训只有首先在观念和方法方面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传统培训工作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新型农民未来发展的多元化要求,然而传统的面授讲课式培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培训技能提高的周期过长,导致受训人员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培训效果不乐观。这在不同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现代新型农民职业的快速发展。现代培训观念应该是培训者由知识传播者向知识生产者转变,让更多的新知识传播由现代电子媒体系统完成,因而使现代培训者能有时间进行知识更新和教学创新。培训知识将原始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和包装,使之成为被培训者更容易且乐于接受的形式。因此,就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培训,创建新的培训体系。
2.政府重视不够
目前财政投入不足,且缺少行之有效的资金整合机制,必然导致培训所需的人、才、物等的投入缺乏,不能有效组织科学合理的培训活动,影响了农民培训的范围和培训效果。
3.重过程轻效果
截至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还没有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渠道,缺少与农民的直接交流和有效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了解到农民的真实培训需求,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影响了培训效果。农民培训工作往往注重于培训的过程,缺少激励性考核,这样的培训对于农民来讲,无法对长期工作带来指导性的价值,更没有办法发现农民在工作中的欠缺所在,导致没有办法针对农业的发展战略来完善培训课程。
(三)综合素质被忽视
新型职业农民在知识、技能和管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都应该远远超过传统的农民,成为新型的农业经营管理者和农业生产人。这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也是综合素质人才,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被严重忽视,还停留在对农民的传统认知上,这样只会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具有一定技术应用能力的业余劳动者”,对于一些综合性的职业活动还是束手无策。
(四)实践课程较单一
目前开展的实践课程大多是利用组织内资源构建,由此所构建的实践课程形式比较单一。所谓实践课程应该注重实践,且采用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模式,例如探究、操作、服务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然而实际情况是培训课程的安排较单一,无法满足实践需求,同时也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策略
(一)国家统筹规划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首要的策略是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把现代农民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项目去抓,通过培训让农民热爱农业,会经营,懂技术,潜移默化地逐步改变社会对农民形象的固有认识,让农业成为有更广阔前景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有荣誉感的职业。国家统筹规划农民的培育工作,农业和教育部门分工协作。建议由政府带头,充分调动农业职业院校、合作企业和民间组织的积极性,其中相关企业提供实践的场所,培训院校负责理论学习,并由政府对其进行综合管理。
(二)搭建培育体系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建议搭建“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农民培育体系。根据新型职业农民自身的现状和需求做好相应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工作,根据分析结果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使培育内容有自身的体系。同时,针对不同类别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分批培训,开展多元化订单培育课程,不断总结培育成效。
1.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农民的平均学历偏低,有些年龄比较大的农民甚至没有经过任何正规的学历教育,只能依靠世代流传下来的农耕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工作。针对于此,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培训内容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知识技能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完善和更新新型的职业农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农民有效地完成农业生产工作。另外,此类培训还应该包含综合管理方面的培训,如团队协作、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的培训。
2.综合素质管理培训
综合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备的软实力,通过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农民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战略性发展。综合素质培训涵盖了交往与合作方面的培训、组织行为能力培训和高效团队合作培训等等。为了达到最终的培训效果,可以从多维度的视角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模式,侧重于培训过程中的实用性及趣味性。农民个人的发展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应有机结合,增加农民激励的多样性,增加农民对农业的认可程度,增强农民的职业荣誉感。
3.差异教学务实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个体差异比较大,不仅存在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差异,还存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岗位差异。因此,差异化教学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对农村中青年劳动力侧重创新能力培训,对返乡农民工侧重知识能力培训,针对待就业的大学生和复转军人进行创新创业专门培训。
4.培训效果跟踪评估
我国是农业大国,未来发展必定需要大量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这就要求农民培训一定抓效果,不能流于形式,不仅浪费了国家资源,更会影响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大大提升培训效果,需要对农民培训构建完善的培训评估体系。培训评估体系应该建立量化指标体系,这些指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评估体系整体。
(三)构建管理平台
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培训也应该为农民的培训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分析,不仅有助于培训后的农民查缺补漏,还可以为政府提供相关的农业生产方面的人财物等数据分析,进一步提高农民培训效率和效果。构建农民培训的数据化管理平台,能有效地收集深层次培训需求和制定战略性培训计划。开发多元化的针对性的网络课程,职业农民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自助订单式进行相关培训。数据化管理平台帮助我们收集相关方面的数据,就可以对培训的效果和反馈进行大数据分析。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职业化农民在农业产业中寻觅到了自己的创富之路。与此同时,职业农民获得了经济收益和社会认同,让农民成了一种现代职业选择。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聚焦农民就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强化实践培养功能,转变培养观念,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