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三产融合路径分析
2023-01-20杨昊曦李华康吴金龙
□ 杨昊曦 李华康 吴金龙 车 雄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51)
一、三产融合的内涵
厉无畏(2002)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源于产业融合理论,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1]。工业一体化的想法最初起源于罗森博格(1963)对美国机械和设备工业发展的研究。随着信息产业不断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和发展,许多新的高技术也继续渗透到农业领域,以及农业和材料产业、农业和信息产业的出现。而子产业在农业上的界限,是趋近模糊的,综合发展的新形式[2]。基于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快速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在1990年代,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1996)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3]。何立胜等(2005)、王昕坤(2007)提出了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概念,它定义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农业和其他产业的整合;二是农业产业中不同产业之间为同一主体[4]。根据许多学者的观点,农村三产业的一体化是指在农业的基础上,通过农业的高新技术贯穿农业产业,将农民和相关生产经营组织作为主体,完成三个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目标。农村三产融合具有深远的内涵:(1)提出了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2)其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是新兴的技术革命。(3)其发展的主体是农民以及生产经营组织。
二、三产融合的研究内容与模式
(一)研究内容
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察觉,目前农村三产业一体化的学术研究仍处于初期,而农村三产融合的国际经验和启示、定义、对策和建议成为现有研究的重点,对于农村三产融合的驱动力、内涵等没有系统分析和研究[5]。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围绕农村与三产业一体化的选择进行理论和定性研究。国外学者早期关注农村三产的一体化,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与旅游的一体化发展等方面。Fleischer和Tchetchik(2005)研究了农业与旅游的综合发展,认为农业旅游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利润和利用率,吸引投资从而产生协同效应[6];赵霞等(2017)从理论上界定了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分析了促进农村三产融合的现实意义和驱动因素[7];苏毅清等(2016)根据分工理论定义了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分析了三大产业一体化有利于农业的机制[8];陈晓华(2015)认为,龙头企业在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引领各类经营主体的一体化发展,且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的整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9]。李治、王东阳(2017)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是降低交易成本、改善农业竞争力、塑造农产品形象的有效途径[10]。
(二)发展模式
1.农业产业内的综合一体化
该模式是子产业在种植、育种、水产等农业产业中的相互整合,建立了上下游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可以有力地提高农业内部发展效率,有效将农村农业农民更加紧密地结合,推动农业内部各个部分的融合,统筹管理,更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随着对这种模式的深入,我们将会实现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农业价值得到稳固提升。
2.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融合
即以农业为基础,同时植入人文、休闲、旅游等理念,形成一种跨类型的整合模式。通过宣传当地农业文化,创办新兴农村旅游,吸引各地游客参观,有效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激发农业创新能力,使得农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更是现代美丽新农村。这种模式能够在大力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让新型农业模式与传统农业模式相互交汇融合发展。
3.先进技术要素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
产业融合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而如何熟悉先进技术,进而加以运用,对农村三产融合来说是一大关键。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可以看到更加多样的农业生产、信息传递与农业的有机结合,航天太空育种创造更多农业可能性,互联网与农业的连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农业附加值的上升不仅仅带动了农业发展进程,也让各类技术得到了跨越性进步,使得农业与技术更加紧密,形成互利互益的关系。
三、三产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融合处于浅层次
由于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目前来看,三产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缺乏产业间的黏合性,进而说明三产之间的利益相关也较弱。订单农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降低了产业风险,但并非能够取得农民的效益最大化,也不能够真正将农民与企业等联结起来。总的来说,订单农业只能作为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三个行业的整合应该往“1+1+1〉3”或“1×2×3=6”的目标去建设,不断去完善三产之间的整体最优发展。针对产业一体化不强的问题,缺乏的是资金和技术支持。农户的产品生产需要一体化的现代设备,想要面向市场,产品的加工和包装不可或缺。而由于技术和资金的缺乏,农户生产的产品,面对竞争对手众多的大市场,难以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长此以往,产业的发展和融合便更难以实现。而一、二、三产业的共存仍然是一些地区的一种发展状态。虽然有种植、养殖、加工、销售、餐饮、旅游、观光等方面,样样齐全,实际上却是各顾各的,没有达到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来,也就是没有跳出“1+1+1=3”的格局,从而很难去实现价值链水平的提升。
(二)在农业功能开发和利用方面不足
提供农产品不仅是农业的经济功能,而且农业还具有满足人对食品的充分需求,还具有社会、生态和文化等诸多功能。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些地区提出的“贸工农一体化”和“产加销一条龙”两种模式,核心在于通过农产品和加工销售来整合行业,但是不知道农业的其他经济功能改变了。目前,中国部分地区的三个产业的整合,仍以过去一些路径和发展模式为参考,缺乏对农业功能的开发。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高水平三产融合的需求
农村基础设施在满足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是农村三产业一体化的保障。生活生产所需的水、电要素以及交通方式和物流体系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需要大力加强和进行相关维护。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信息化设施存在滞后性,维修和养护不到位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问题。相较于建设而言,存在问题更多的是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
(四)要素支撑能力弱
首先,人才是“三产融合”发展的首要支撑要素。解决好人才短缺的问题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哪一种产业融合都需要农业经营主体的参与,而目前我国亟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持因素是资金,但也注意到开始涌入工业一体化的力量。农业企业实体在进入和发展工业一体化时,需要大数量的资本注入,而现实中资金也往往成为农业从业者进行产业融合的阻碍因素。主要是因为农民在申请农业贷款时由于抵押物不足导致很难获得有效的担保,所以很难筹集到产业融合需要的准备资金。农业的弱质性也会导致少有资本投资者进行投资,这也制约着资金要素的投入。再次就是技术要素,能否运用和熟悉先进的生产力技术是产业融合水平高低的关键。由于缺乏农村产业一体化人才,现有的农业经营者难以满足先进技术推广所需的条件。最后,土地要素是农村产业综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很多建设和项目都需要以土地作为基础要素,所以对土地要素的管理和利用也相当重要。
四、三产融合的提升路径及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村三产融合的惠农政策标准
农村三产融合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长期以来的政策重点主要集中在我国龙头企业上,而现在需要确立以农村三产融合为目标导向的惠农政策,为我国的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惠民保障。首要任务是充分推进我国新农业企业实体的农村三产融合进程。为新企业实体创造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良好发展环境,从而促进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应该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三产融合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准备政策规划,给予运营商适当的补贴和激励。
(二)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地区发展的多元化、一体化模式
我国农村三大产业一体化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也充满了很多可能性。各地区应当立足自身产业发展现状,以全局观念对本地区内的一、二、三产业进行总体评估。让一、二、三产业交互融合发展,找出产业融合中的资源优势,扩大该优势带来的影响,减少地区发展中的不足所带来的损益。并且应该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模式的融合方式,吸收成效显著地区一些有效的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以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效益促进农村三大产业的一体化发展,谋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的技术创新和共享
合理扩大农业规模化,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辅助以农业生产加工机械化,以此增强农业的规模效应和增收机制。将农村基础设施加以完善和定期维护、检修,确保为第三产业展开的发展模式提供保障。为了提高农村产业间的发展和水平提升,生产交易活动相关的建设不可或缺,与此同时,还要向农村地区推广智能手机和网络的熟悉及运用,提升农村的网络信号强度以及农民的数字化素质。
(四)以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农民参与的机会
以政府为农民和一、二、三产业发展牵线搭桥,一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二是为三产融合输送所需的劳动力及相关技术人才。还应该建立起公平透明的平台,让广大农民都可以积极参与到三产融合,提高农民参与三产融合构建发展的积极性,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有利于扩建农村相关服务体系,进而保障三产融合的发展所需。
五、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摸索产业一体化路径。规划适合自身发展形势的路径,更深层次地巩固一、二、三产业的整合。本研究中,以产业实践来看,让地方产业结构得以转变,使不同产业发展的有效整合更坚定,振兴现有的农村建设用地,空出的空间将用于供给农村产业的综合发展,完成人才、资本、技术等发展因素的有效整合,以农业为主导,推动地方产业融合,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