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2023-01-20金志丰
□ 金志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关键举措之一。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立足我省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环境容量小的实际,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竭力破除资源瓶颈,锚定更高质量、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围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更大力度、更有效率地统筹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和转化实现,切实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让中国式现代化在江苏大地充分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贡献应有的价值。
系统谋划、试点先行,生态产品价值提升与转化实现全面发力
我省立足资源禀赋、统筹谋篇布局、积极探索实践,瞄准问题精准发力,生态环境由劣转优,生态资源资产价值由少变多,交出一份厚重提气的“成绩单”。
及时出台文件,强化统筹引领。2022年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采取“制度引领、试点先行”方式开展工作。系统考虑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绿色产业发展关联性,提出20余项创新举措,为有效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提供操作路径,协同开展部、省两级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探索。
借力整治修复,实现价值多元转化。大力开展沿江、沿海、矿山、城市“绿心”整治修复,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质量和能力,创新“生态+农产品、生态+绿色工业产品、生态+文旅”等模式,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不断迭代升级,助力实现生态高颜值和经济高价值。如无锡、南通等通过长江沿线整治修复实现生态空间价值显化和外溢;徐州、宜溧山区通过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整治修复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南通市区五山及滨江地区、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作均得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
主动改革探索,激活资源权益价值。生态资源权益指标交易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不断取得突破。强化国土空间引导约束,2017年以来,通过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筹集资金650多亿元。围绕总磷、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指标,排污权交易平台成交450余笔。2020年以来,通过水权交易优化配置水资源约3000万立方米,实现了运用市场手段调整用水结构、调优集约取水、调高水质保障的目标。
创新转化模式,打造价值实现先行区。创新价值转化路径。2022年4月,常州市天宁区附带《生态管养协议》出让一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9月,泗洪县完成全国首例“绿票”交易;11月,江阴市成功实现“生态券”为核心的生态指标交易。强化绿色金融支持。2021年,泰州市发放首笔500万元“碳权贷”,苏州市发放首个超千万排污权抵押组合贷款;2022年,扬州市江都区发放首笔300万元“GEP生态价值贷”和500万元“水权贷”。
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产品交易实施路径
研判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差异,聚焦关键区域、关键领域,“分类型、分区域、分阶段”推进,强化试点示范,分期分批打造一批典型样板工程。
分类型推进。针对开发经营、生态资源权益指标交易、区域补偿和绿色金融四类主要实现路径,分类完善交易机制。开发经营类,加强整治修复提升供给质量和能力,健全市场激励机制和监管规则,侧重打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生态资源权益指标类,发挥以“绿票”、“生态券”为核心的空间指标交易作用,扩大排污权交易指标因子范畴;探索将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纳入碳排放交易;开展森林覆盖率、林权、碳汇、用能权交易试点。区域补偿类,进一步完善纵向补偿制度,创新市域内及市际间横向补偿制度。绿色金融类,创新交易载体、扩充产品类型、强化政策保障。
分区域推进。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匹配市场主体需求,实现产品高质量供给。扩大“苏”字号品牌化效应,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品牌统一认证,实现抱团发展。里下河地区塑造“美丽水乡农产品”,环湖地区打造“环湖+”全域旅游模式,沿海地区深化“海之魂”生态旅游康养品牌内涵。创新生态资源权益指标类产品交易路径。里下河及南水北调地区探索开展用能权、水权交易,沿江地区探索空间指标交易,环太湖地区推进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沿海地区探索湿地特许经营模式、湿地海洋碳汇交易,低山丘陵地区探索林权、森林覆盖率、森林碳汇指标交易,城镇地区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和用能权交易。
分阶段推进。到2025年,全面形成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意识,初步建立调查认证、价值核算、价格评估、市场交易制度框架,里下河地区、沿海地区打造1—2个区域品牌,开展空间指标交易、碳汇、用能权、森林覆盖率试点探索,低山丘陵地区、沿海地区碳汇交易实现零突破,“绿票”“生态券”交易形成样板示范效应,初步搭建统一交易平台。远期,交易规则完善、交易机制健全、交易平台成熟,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侧重于构建稳固的一级市场交易环境,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收储机制,完善二级市场机制建设。
建立生态产品交易转化的保障机制
如何完善生态产品交易机制,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做好“五个统一”,消除行业区域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
统一普查认定标准。省市县三级协同推进、集中攻坚。加快研究出台生态产品信息普查技术规范,搭建管理监测和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掌握数量、质量、功能、权益、保护开发利用及动态变化,实现“可量化、可视化、动态化”管理。研究出台省级产品指导目录和区域重点指南,分类设定认定标准,明确认定要素、程序和监测要求。
统一专项规划引导。编制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规划,确定交易供给约束目标,分阶段核定重点区域和交易额度,合理引导交易市场需求。试点地区探索编制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规划,明确区域内生态产品供给潜力、交易类型、交易配额、交易时序,稳步推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和实现。
统一交易规则体系。尽快制定出台省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和价格评估体系。探索建立“标准生态产品”价格评估体系、价值量修正系数及转换比率工程化体系,力争形成可横向类比的统一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交易规则体系,完善生态产品在设计、生产、交易、消费、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分类制定细化交易行为规范和细则。
统一收储交易平台。搭建“生态银行”“绿色银行”等服务平台,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赋能—资产运营”逻辑闭环,推动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资产,资产变资金。采取赎买、租赁、合作等方式,建立生态产品收储、托管制度,探索现货、期货产品交易路径。建立统一交易平台,出台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管理办法,明确交易平台职能和规范,从注册登记、买卖审批、确权认定、资金账户、指标划转、数据统计和公示公告等实现统一规范管理。
统一完善政策体系。完善资金筹集、成本分摊、利益分配、社会资本长效参与机制。研究生态型增减挂钩实施政策,细化生态管控区域项目准入正面清单。探索将生态产品交易规范性、价值实现程度与指标分配、转让相挂钩,推动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企业绿色信用制度,增强绿色信贷、债券、基金应用,开展生态资源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抵(质)押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