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江苏共同富裕水平

2023-01-20王晓红

群众 2022年2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

□ 王晓红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共同富裕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深入贯彻二十大精神,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征程上,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人民期盼的幸福生活已成为江苏承载“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的重要任务。为此,需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激发市场主体的创富活力,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居民收入指标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密切相关,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越发达,居民收入水平也会越高。培育更有创富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稳定市场预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才能创造财富、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一是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利用江苏制造业的行业领先地位,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着力打造物联网、高端装备、智能电网、工程机械、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科技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创意设计、商务会展等高端服务业,促进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和新的就业模式健康发展。二是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富民”中的关键作用。民营经济是稳增长、保就业的主力军。要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融资贷款、要素使用和招投标隐性壁垒等多方面的痛点、难点,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三是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持续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技改贷款的规模,加大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的力度,构建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放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红利,稳步助推农民增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最大潜力在农民,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需要从城乡融合的角度,通过发展产业、稳岗就业、推进创业、投资兴业系统谋划。一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有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价同权、同等入市,探索宅基地分配、流转、抵押、退出、使用、收益、审批、监管等制度路径,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二是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根据不同乡村、不同资源,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扶持小微企业,推动手工作坊、庭院经济等乡土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农村电商物流等新业态融合发展,通过电商平台、在线直播等方式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三是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的集体经济收入。组建县、乡级联合发展平台,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吸纳联合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形成“集体经济组织+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组织形式,灵活选用入股参股、项目开发、委托经营、劳务提供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统筹谋划省域一体化格局,探索共同富裕的差异化路径。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苏南、苏中、苏北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与发展特征,既要兼顾共性,也要突出特质,因地制宜探索推进共同富裕的不同路径。苏南地区:先行示范。参照浙江标准先行探索,围绕高端制造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在高中端制造、高中端服务、高效率治理、高品质生活四个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以高标准城乡融合为抓手,加大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探索力度;以高质量产业创新带动创业就业为重点,加快产业提档升级;以高品质公共服务为基石,率先建立普惠性公共服务的标准体系,打造区域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区。苏中地区:融合提升。围绕与苏南苏北产业创新协同、城市功能对接、交通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治,深度实施跨江融合,高水平建设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和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引导更多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项目在苏中地区集聚,形成产业上下游联通的经济模式,构建产业、就业与收入联动提升机制,探索区域协同联动式的共同富裕。苏北地区:后发赶超。深入推进“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实施新一轮“一市一策”,把特色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积极向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拓展,发展中心城市引领型、支柱产业带动型、绿色发展普惠型等产业模式。补齐乡村建设、高水平医疗机构、专业职业教育等短板,放大经济效益、民生福祉与生态文明的叠加效应,打造相对欠发达地区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样板。

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比翼双飞的过程,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更好地满足江苏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需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一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媒体报道、公益广告、文艺作品、道德讲堂、基层巡讲、交流活动等方式倡导主流价值,引导全社会树立文明观念、形成文明风尚。二是把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有机地注入精神文化生产中。打造“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设计”“文化+IP”等新业态,营造和谐、多样、包容的文化生活氛围,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不断提升层次,持续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促使人民在高质量、高层次、高品位的精神生活中构筑精神家园。三是推进贴近时代与群众的文明实践。以县乡村三级为单元,一体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从城市向农村延伸,从市辖区向乡镇拓展,实现全省所有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的全域覆盖、全面深化,促进文明实践上下贯通、纵深发展,形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完善共同富裕的推进机制,让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当前,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产品的要求已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期盼更加优质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通过完善机制建设,可以克服“马太效应”“阶层固化”对弱势群体的影响,推进民众机会均等地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一是建立人力资本提升机制,增强重点群体的致富能力。积极推行终身职业培训制度,重点针对大学生、农民、科研人员、城镇失业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六类群体”提供专项培训行动,提高创业就业技能。二是构建均衡可及的共享机制,增加民众的隐性财富。进一步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倾斜,逐步把灵活就业人员、特困群体等纳入到公共服务供给的覆盖范围。打通农村社保、医保和城镇居民社保、医保的衔接,将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的流转收益置换成城镇同等水平的社保,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三是优化南北帮扶合作机制,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以苏宿工业园为示范,坚持高位统筹为核心、三级挂钩为支撑、干部交流为依托的多元合作体系,不断完善“管理机构+开发机构”模式,推动共建园区从“点”上探索到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公共服务等“面”上全方位挂钩的延伸。四是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避免收入过度分化。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让更多的人通过公平竞争、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创造更多的财富。对由于制度不完善带来的爆发性财富积累,通过税收、规制、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调节,积极倡导慈善公益,形成先富帮后富的社会风尚。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努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改革——基于浙江省域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同享共同富裕 共绘绿色港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