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摄影中的意境营造与实践研究

2023-01-20黄克锋龙门县文化馆

灌篮 2022年17期
关键词:艺术摄影摄影艺术营造

黄克锋 龙门县文化馆

一、绪论

在摄影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而诞生的时候,人们虽然抱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只将摄影当作是场景再现的技术手段而非是艺术手段,无法与雕刻、速写、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相提并论,这种观点完全地忽视了摄影艺术创作主体的作用[1]。为了反驳这一观点,许多摄影师积极为摄影艺术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摄影艺术在中国发展了不过一百多年,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的变革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艺术摄影的追求不断地提升,摄影领域的发展较为迅速,并且广泛地渗透在各行各业中。

(一)研究目的

本文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关于摄影艺术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充分分析了艺术摄影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采用了文献法和比较研究法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搜集了部分优秀的艺术摄影作品进行分析,针对艺术摄影的意境营造方面进行研究和讨论。由于艺术摄影在我国的发展较为迅速,人们对艺术摄影的热衷度较高,本文将探讨的重点放在了使用东方审美来阐释艺术摄影的意境表达。首先,对艺术摄影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其次,尝试使用东方审美的观点来阐述艺术摄影的意境表达。最后,将探讨的结果进行总结。

(二)研究意义

意境是人对客观现实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具体上来说,意境是人对自己以及对和自己有联系的周围世界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评价,因而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艺术摄影通过意境营造带给观众丰富的情感体验,没有意境便不存在摄影艺术[2]。因此,艺术摄影中最具有意义的便是创作者的意境表达,给观众带来的视觉感受。艺术摄影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性,使用东方美学观点来分析艺术摄影的意境表达,能够让人更深层次地感受艺术摄影作品的精神境界和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为推动东方美学与艺术摄影融合提供助力。艺术摄影的意境营造是艺术摄影研究绕不开的重要话题,研究意境营造对于艺术摄影作品艺术性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意境简述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领域,意境美学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艺术作品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中国最高的审美标准。意境在我国的产生时间较早,涉及范围较广,不仅局限于艺术,在文化和宗教范围内也有渗透。早在秦汉时期便萌生了意境的概念,又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时至今日,意境经过了相当长的发展历程[3]。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数的艺术家都先后对意境的概念进行了论述。在三国两晋以及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有了“意象”和“境界”的说法,那时候的文学名家,如陶渊明、谢灵运等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不仅借助诗歌表达自己悠闲自在的心情,还对自然山水风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以后的山水画的审美和艺术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到了唐朝中期,意境的概念内容基本确立下来,刘禹锡根据自己的创作见解进一步丰富了意境的内容。到了明清时期,意境美学理论已经成熟,王国维出版了我国的第一本关于意境的作品《人间词话》,在这部作品中强调了意境论的重要作用。

三、艺术摄影简述

所谓艺术摄影指的是通过个人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法,以摄影为媒介集中体现出富有个人情感的艺术形象。它的实现方式超出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能够通过任何的技术和方法来实现。艺术摄影可以说得上是来源于摄影,并伴随着摄影的发展而发展。艺术摄影不同于摄影的其他类别,如新闻摄影、勘探测量、办案摄影等,这些摄影要求尽量还原事实,不能造成过大的偏差,而艺术摄影则更具有摄影者的主观表达性。艺术摄影在中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流传和发展,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点的影响,表现出特有的东方意境美。刘半农曾经强调艺术摄影一定要表现出作者的意境,让中国的艺术摄影作品能够有别于国外的艺术摄影作品[5]。

四、艺术摄影的意境表达和手法分析

(一)意境在艺术摄影中的表现

说起中国艺术摄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不得不提到摄影家郎静山。郎静山的父亲十分喜欢研究中国的戏曲和绘画,郎静山在少年时一直受到父亲的影响,后来,郎静山将中国传统美学和摄影结合起来,创设了具有个人特色的“集锦摄影”。郎静山十分重视摄影创作的主观感受,热衷于改变客观的事物并展现出内心的感想。观看郎静山的艺术摄影作品,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生动气韵,借助于拍摄的客观实景,又结合了中国绘画技法,如散点透视之法、线条结构、画面比例等,使艺术形象鲜明、形神兼备,流露出中国文人山高云淡、闲云野鹤般的文人雅趣意境,能够吸引人入画,尽情地饱览山水的诗情画意[6]。

(二)艺术摄影的意境营造手段

1.构思与立意

虽然意境表达只是艺术摄影作品追求的某一方面,但是从东方美学观念的角度来说,东方美学历来有追求意境表达的传统,东方艺术创作者一直思考该采用什么样的创作手法,才能够使营造更加深沉的意境。和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如雕刻、绘画等不同,艺术摄影在构思和立意上,更加地重视客观世界的景象、人物以及事件的选择构成,经过准备阶段的构思把这些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元素转化成艺术摄影中的艺术形象。在构思的过程中,艺术摄影家通常会思考一系列的问题,包括选择什么样的主体,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如何提炼艺术形象,如何充分挖掘艺术的内涵,如何选择恰当的拍照时机,拍摄时的光线阴影等。不经过构思的过程,就无法有效地促进情景交融,最终完成的艺术摄影作品很可能不尽如人意,无法充分表达出作品的意境[7]。在构思的过程中通常会闪现出灵感,这些灵感主要是源自于摄影师通过观察客观世界而进行的个人主观的思考,将这些灵感有效地转化为构思则需要摄影师个人具备足够的艺术修养,大多数优秀的艺术摄影师都十分擅长抓住这些瞬即逝的灵感闪现瞬间。所以在构思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观的“景”,把情绪表露出来,与主观表达的“情”相呼应,而后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境生象外”意境。

2.光线和色调

光线和色调是艺术摄影的灵魂,对于艺术摄影的意境营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艺术摄影作品无一不是充分地利用光线和色调来进行意境的营造。刘半农曾说过,形是画的骨子,光是画的命脉。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这两者之间如同双生花一样形影不离,无论是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季到冬季、从温暖到严寒,光线的变化背后一定跟随着影子的变化,如水中倒影、镜面反射、日光投影灯,有光就有影[8]。早在唐朝时期,李白的著名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就表现出来光和影的关系,光和影扰乱了喝酒之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引发了其对“形单影只”的联想,因此营造出了超凡脱俗的优美意境。前苏联艺术家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无论他的电影还是图片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光影和色调来营造如梦般的悠远意境。

3.选材与构图

摄影如同许多艺术创作那样,需要寻找优秀的素材作为参考。艺术摄影的构图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而不是思维的结果,是对参考素材进行充分的观察之后,将想要表现的元素重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在其中融入突然闪现的灵感。中国的艺术摄影在充分汲取西方摄影观念的同时,又融合了中国绘画的独特理论,采用散点透视之法和构图的规律,如虚实相生、主宾位置、疏密关系、藏露、繁简、留白等方法来处理画面。使主体突出,主题鲜明,布局匀称,形神兼备[9]。郎静山先生认为,摄影师图画,绘画同样是图画,虽然两者的使用工具和方法手段不同,但是在构图上都是一样的道理。

4.技术及技巧

艺术摄影是技术和摄影的结合,就其中的技术来进行讨论。首先摄影师需要了解摄影机的工作原理,然后学会使用摄影机进行拍摄;其次摄影师掌握一些基本的摄影操作,如光圈、曝光、光线、焦距等,这些方面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光影的明暗、虚实效果、透视、景深等变化。随着摄影机技术的发展,摄影师的操作步骤变得简单和快捷,摄影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充分表达出艺术摄影的意境。最后,摄影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摄影技巧,在摄影的过程中利用一些附加的效果营造出意境,有时候会营造出一种具有模糊感、朦胧感的意境。这种模糊分为“美术糊”和“透视糊”,所谓的“美术糊”就是拍摄时与后期处理中使用的各种柔光技巧,而“透视糊”指的就是由于拍摄手法造成的空间感觉[10]。

五、当今艺术摄影中的意境营造与实践

(一)题材的选择

自然世界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摄影素材,身为优秀的摄影师应该在众多的素材中进行取舍,选出最为合适的摄影素材。我国最为杰出的当代摄影艺术家马良的艺术摄影作品跨越了传统摄影的界限,无论是从对模特的摆拍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再到摆拍生活物件的装置,都是以他独特的视角来展现出极具意境的画面效果。在他的眼中,绘画有一种虚构的特性,而摄影则是存在的证明。如果存在一个荒诞的画面,使用摄影的方式来记录会比绘画的形式更具有强烈的反差,这是真实和虚无之间的碰撞[11]。曾经有人说过,中国艺术的冲动源于山水。在这次的艺术摄影创作中,将镜头语言和东方意境审美理论结合创作。

(二)研究分析

随着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发展,艺术摄影同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艺术摄影不仅受到了艺术家的广泛认可,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艺术摄影中的意境营造是创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从这个角度出发,开始相关的研究分析。艺术摄影从参考素材的选择,再经由构思等过程,直到完成摄影作品都集合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以大自然为创作素材的艺术摄影最为常见,本文选择了艺术家蔡国强的作品《春夏秋冬》进行研究分析。这部作品展现了能够反映四季变化的形象,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出来作品的意境。

(三)构思过程和表现

构思过程是艺术摄影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对创作题材进行系统的分析之后,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思考如何表达自身的情感体验。意境在艺术摄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意境能够提升艺术摄影作品的审美,通过构思希望能够找到更加完美的方法将意境完全地融入艺术摄影作品中。

虽然有了构思的过程,但是不代表可以直接实施艺术摄影的拍摄工作。拍摄意味着更加辛苦的实际操作过程,在拍摄的时候,选择在室内和室外分别进行拍摄,让不同环境下的光线和色调呈现出不同的拍摄氛围,并且在拍摄的过程中,要思考想要通过艺术摄影作品真正地表达出什么,除了光与影的关系外,素材的主体和整个环境的交融才是整个画面的主体,弱化光与影的影响效果,尽可能地呈现出最能够表达出意境的画面效果。

六、结语

艺术摄影是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摄影艺术最初的起源来自绘画艺术的启迪,通过科技手段将现实生活以艺术的方式来展现出来,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和视觉效果。意境是人对客观现实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具体上来说,意境是人对自己以及对和自己有联系的周围世界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评价,因而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在中国传统的美学领域,意境美学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艺术作品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中国最高的审美标准。中国的意境理论对于艺术摄影来说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艺术摄影就是通过意境营造带给观众丰富的情感体验,没有意境便不存在摄影艺术。本文通过艺术摄影相关的研究基础之上,对艺术摄影和意境进行了阐释,展示了意境营造对于艺术摄影的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艺术摄影摄影艺术营造
谈谈犬像艺术摄影
Scènes盐值艺术摄影空间二期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浅谈古装戏剧艺术摄影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摄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