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尽芳华织彩绸
——走近“妈妈老师”闫桂珍
2023-01-20刘恩友
▶刘恩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题记
迎着2022 年新年明媚的阳光,带着几份敬仰、几份忐忑,笔者走进“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的十八大代表闫桂珍老师办公室。站在窗前遥望,祁连山上的皑皑白雪,呈现出一种冬季辽阔的壮美;楼下宽阔的校园里安静敞亮,湖面上结满了厚厚的冰层,湖边的树上跳跃着不惧寒冷的鸟雀。望着窗外的祁连山,我仿佛感受到闫桂珍扎根戈壁风雨无阻、谱写师德大爱、四十余载捐资助学的艰辛历程——
让孩子看到每天的一点点进步,日积月累就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这是闫桂珍最喜欢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里的一句歌词。一路走来,闫桂珍把她的爱,带给了万千学子。1985 年9 月的一天,24 岁的闫桂珍心怀支援大西北的夙愿,离别故土,只身从故乡长白山下来到祁连山下的戈壁小城嘉峪关。此后,四十多年如一日,她把大爱华章倾注进所有教学进程中,让爱的教育发挥到极致。
一
在闫桂珍的办公室里,《宋词鉴赏辞典》《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元明清词鉴赏辞典》等厚厚的书籍已经被她翻得起了毛边,放在旁边的是装订标注着“必修一”“必修二”的八本教案。我顺手抽出一本打开,但见蓝、红、黑不同颜色字体的注解密密麻麻,资料的详实与认真的程度令我惊叹。闫老师给我解释说,这些都是她教语文课时备用的,什么都可以丢,但我的教案和教科书是不能丢的,那是我心血的结晶和重要的工具书。我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当好一名有爱心的老师,当一名合格的老师。
“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从教四十多年的闫桂珍,没有接受过一次学生家长的宴请,没有收过一次学生家长送的礼品,没有收取过学生一分钱的辅导费。有的家长为表达心意送来点礼物,她坚决不收,但有的家长拉都拉不住,放下礼品就跑。无奈,闫桂珍只能说去家访,骑着车子又送了回去。有的家长多次请她吃饭请不动,就托校长请她,但她也“不给面子”。凡是请客的、送礼的、辅导了课给她红包的,她都告诉他们一句话:“传授知识是老师最高的天职和神圣使命,孩子交给我,我一定会尽心尽力,但你们不能给我送礼,不能让我失去做老师的尊严。”
慢慢的,家长们就都知道了闫桂珍的脾气,也就理解了她。闫桂珍认为,维护教师的尊严,要靠自尊自重。做一个受人尊敬的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有丰富的学识、教育的才能,更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健全的人格,哪一样都需要长期的修炼。
“很多事情教师你就坚决不能做,你收了礼、收了红包、经常接受家长的请吃,在学生面前就矮了半截,在讲台上就直不起腰杆。”闫桂珍说:“教师必须用最高的标准做人做事,不然就背离了教书育人的宗旨。”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爱心像一缕缕春风,只要坚持不懈吹入学生的心里,再坚硬的冰块都会融化。闫桂珍认为,孩子走进中学的那几年,是他们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让学生健康成长,对他们走好以后的人生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3 年,刚从酒钢三中毕业没考上大学、被称为“四大金刚”的几个学生又回到学校,想报名复读。面对这四个经常逃学、旷课闹事、淘气顽劣的学生,学校里很多老师都犯怵。这时,闫桂珍提出让这四个孩子进她带的复读班。
复读班教室不远处就是大街。闫桂珍一发现这几个学生不在教室,不管多晚,也不管外面是雪花飘飘还是狂风暴雨,她都要骑着自行车四处寻找,从市场里的烧烤啤酒摊、到巷道里的网吧,一次次地把他们领回学校。
“滴水穿石,双手融冰。”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反复,这四个学生终于被闫桂珍母亲般的关怀感化了。内心发生改变的“四大金刚”一改往日的陋习,成了班里学习劲头最足的学生,并最终以平均500 分以上的高考成绩,分别被上海大学、江苏大学、云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录取。
教书育人,师心无愧于天地;数载含辛,莘莘学子通学理。“这件事例说明,要无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愿望,无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学好的可能。”闫桂珍认为,“对孩子的成长要有一种发展的眼光、长期眼光,不能因为一时的成绩、一时的毛病或不良习惯,就轻易给他们下定论。更不能因家庭的背景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这是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
有人说,很多所谓的废物,其实是放错了地方的天才。老师要善于从孩子的起点出发,让每一个孩子看到自己每天的一点点进步,日积月累孩子就会等到花开的声音。因为,迟开的花朵有时会更加鲜艳。
二
从教四十多年,闫桂珍总是学校第一个叫醒门房师傅开大门的人;四十年的人生,她从青春走向了白发;四十年的酒钢三中,也从北市区老旧的教室,搬到了南市区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教学楼。但她的教学习惯一直没有变:她每天早晨七点以前必须到校,学校搬到南市区后离家远了,她就干脆住在学校。早晨去教室天还是黑的,她就沿楼梯一路把灯摁开,她说这样学生进去就是亮堂堂的。很多时间,由于晚上学生走得急,教室还没打扫好卫生,她就拿来笤帚和来得早的学生一起打扫,然后就在教室门口迎接每一个学生。这一坚持就是四十个冬天的滴水成冰、四十个夏天的酷暑炙烈。
“在课间休息十分的时间,她关起门让同事给她后背、后腰贴膏药,有时几乎贴满后背;为了请全国知名专家来我市举行高中语文大教研活动,忘记吃高血压药,血压飙到200,我们火速送她去医院降压到凌晨;2015 年她的视神经粘连,被校长逼着去北京做手术;12 月份到甘肃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小学助学时,强忍高原反应举行仪式;每一次外出助学做报告,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这边上完课来不及吃饭就上火车,连夜赶到目的地搞活动,搞完后马不停蹄地长途颠簸,返回上班上课;累到倒头就睡,醒来在火车上备课批作业……”说起闫桂珍,酒钢三中语文教师任昱玫给笔者描述着这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那些年,闫桂珍一直带三个班的语文课,还担任班主任工作,这样每天工作都在十五六个小时。校领导和同事关心地劝她少带一个班的课,但闫桂珍总是说:“我喜欢学生,我愿意上课,我的价值就在课堂上。”
闫桂珍认为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最好方法就是跟学生谈心,她最大的兴趣或者说习惯就是跟学生谈话,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闫桂珍每个月总要和班上的学生谈话。如果遇到有重点问题的孩子,她就单独谈;而一些普遍的问题,就几个、十几个学生一起谈。她坚持在课间或者放学后,想办法和学生见面;期中、期末考完试以后,也要单独地和学生分析成绩,分析完以后还要跟家长交流沟通。她说现在好多老师和学生距离远,就是因为没有走进学生心里。她觉得老师经常谈心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能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时刻在关注、帮助自己。这样,学生学习就更有信心、更有动力了。
其次就是家访。闫桂珍在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中,学生的冷暖始终占据着她心里最重要的位置。她觉得经常到孩子的家里去看看,看看家庭环境,看看是单亲还是从农村来的,看看学生有什么困难或者其他情况,了解完以后,对这个孩子教育就有了正确的方式。越是对孩子多一份关照,孩子的心灵就会得到一份温暖,情感就得到一种激励,学习成绩就会有所提高。
那些年闫桂珍常常骑自行车家访,自行车都丢了好几辆,但从没有动摇她坚持做家访的决心,因为家访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她像一个摆渡生活的货郎,骑着自行车风里雨里走街串户,只不过她付出的是爱,收获的是希望。“现在好多老师不怎么家访,就算是家访也只是打打电话而已,有的甚至连个电话也没有。”闫桂珍说:“这样实在是不好。家访最重要的就是把工作做细、做到实处,做到孩子的家里”。她觉得现在老师基本都有车,更方便做家访,通过家访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更能有的放矢。只要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宽容有度,孩子就一定会信任你,有什么事情也愿意跟你分享交流。
“对于我们来说,对每一个孩子要因材施教,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在闫桂珍的心里,“教师的责任与医生同等重要,医生的手中把握着患者的性命,教师手中把握着学生的前途、人生的命运,同样都是含糊不得的。只要老师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为国家培养人才,这样,你怎么做,都会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做得还太少,这才是一个教育者的使命。”说起这些,闫桂珍的眼里闪动着亮光。笔者仿佛看见这束闪闪亮光照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一届又一届、一年又一年……闫桂珍瘦小文弱的身影,像一个爱的发光体,她用一颗大爱之心温暖激励着每一个学生。
三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闫桂珍这一代人,是在红色革命故事熏陶下长大的,她小时候读了很多革命英雄和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精神事迹书籍,对党的深情和热爱,已深深地融进她的血脉。
有一次,她问同事陈正华老师:“我怎么样才能尽快入党?”这位后来成为她入党介绍人的陈老师对她说:“党员老师肯定和别人不一样,你就看你身边的党员老师是怎么做的,你只要按照党员老师那样去做,你就达到党员的标准了。”
这句特别朴实的话,影响了闫桂珍的一生。闫桂珍就按照这个标准去观察、去琢磨、去学习、去教课、去带班、去做人、去培养学生。到了1992 年的时候,经组织批准闫桂珍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闫桂珍说:“入了党只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和学生在一起,我就感觉特别有精气神,特别有幸福感和责任感。”
闫桂珍对学生的影响,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平时她给来不及吃早餐的学生买早点,虽然只是一个饼、一个鸡蛋、一份豆浆,但在学生们的心里却会激起波澜,给他们灌入了学习的动力,这就是老师的人格魅力。为了让学生多读书,她在班上建了读书角,自己花钱给学生弄了两个书柜,买了一些书,还要求每个学生定期捐一本书,看完后带回家再捐一本。她还设立了读书奖,把两节课变成读书交流课,学生们特别喜欢这门课。这样,作业少了,交流多了,学习变得有趣了。她让学生平时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及时捕捉和记录国家热点事件。对于像人民日报、新华社的一些重要评论,她都及时印发给学生。
2003 年10 月,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飞向太空。那天下午第一节课又是语文课,闫老师走进教室,带了大瓶装的雪碧、可乐、橙汁和纸杯,给每个同学都倒了一杯,一一跟大家干杯。“这就是奋进的中国,这就是奋斗的人民,这就是我们国家的伟大成就。”看着老师因激动而泪流满面,我的内心被震撼了,这是一位多么有情怀的老师啊!教书育人,最重要的是在学生时期就培养起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大事的关注,闫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这些学生引路。2004届学生邵琼至今仍然记得当时的情景。
闫桂珍深有感悟地说:“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知道国家在干啥,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这样才能让学生不和社会脱节,才能让学生有更高的追求、更深的思考、更开阔的视野。”
一德立而百善从之。闫桂珍几十年如一日的一些做法,绝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她发自内心觉得就必须这么去做,不做就不行。这种自发的为教好学生而努力的精神,已渐渐渗透进每个三中教师的心里,成为一种“酒钢三中教学精神”。
闫桂珍无私付出的背后,是一批批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是一批批优秀人才的接力奋斗和茁壮成长。她所教学生上千人被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录取,培养出多名甘肃省文科高考状元,成立的“名师工作室”帮带百余名青年教师快速成为教学骨干。
2003 年“非典”时期,闫桂珍班里有个学生叫董海博,发烧咳嗽,被确定疑似患者,住进了医院的隔离病房。这时正是高考前的5 月份,对孩子的情绪影响很大。董海博的家和父母都不在嘉峪关,闫桂珍就每天戴着口罩给他送饭,送同学当天学习的笔记、复习资料,不让他落下课程。每次闫桂珍到的时侯,就看到董海波眼巴巴地从门缝里望着老师的到来。最后复查时董海波诊断为大叶肺炎,大家悬着的一颗心才终于放下来。出院的那天,全班同学买上鲜花像迎接英雄一样迎接他胜利返校。在闫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董海博当年顺利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2011 年闫桂珍被省教育厅评为甘肃省“陇原名师”。为培养青年教师成长,她创建了“闫桂珍高中语文一级工作室”。为了带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2015 年12月,闫桂珍又主动申请在甘肃庆阳市环县、武威市古浪县、定西市临洮县等地成立了“闫桂珍陇原名师高中语文二级工作室”。如今,一、二级工作室拥有专家与学员174 人,培养的40 多位青年教师都成了省市级骨干教师,她培养的名师散布陇原大地。
有个叫杨紫涵的老师,从西北师大毕业分到酒钢三中不久,学校在古浪县设立了“陇原名师闫桂珍工作室”,有个扶贫支教任务,学校安排让杨子涵去做,当杨紫涵完成任务从古浪返回的时候,为了赶第二天早上的早读,她竟然选择了一趟凌晨四点到嘉峪关的火车,结果凌晨四点刚一出站,竟然发现闫桂珍老师就在那儿等她。闫桂珍说:“紫涵还小,就如同我的女儿一样,我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夜晚这么远打的回学校!”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精神的力量不可或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老师,自己一个人在凌晨四点赶回学校,就是为了要给学生上早读。而一个60 岁的老教师在凌晨四点因担心她的安全去火车站接她,这就是好老师的样子,也是闫桂珍精神在三中的渗透与延续。就像从一棵树到一片林,酒钢三中每一位教师都已成为温暖感人的主角,并且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发出更亮丽的光彩。
既让莘莘学子收获喜悦的成绩单,更为他们开辟富足的“精神后花园”
搞教育不可能把学生人人都送进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但培养身心健康、阳光向上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进步、成长、快乐,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他们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这才是每个学校和教师所应该做的。
一
“你看,大千世界每个人如果都是一个分子的话,60 多亿个分子,才有我们这么一个50 多人的班级组合,这是多大的缘分呀!所以,从此以后,我们要手牵手、肩并肩、心连心,一起在一个班级奋斗,只要你无愧于今天的努力和拼搏,你就是这个班里最好最美的主角儿,你一定就会收获金色的人生。”在闫桂珍带的班里,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学生就是班级的主人。她在教室门口挂一个“我爱我家”的横幅,有分到她带班的学生时,她就对他们说,从今天开始咱们就进入一个新的大家庭,所有同学就是一个家的兄弟姐妹,我就是你们的大班长,有困难就找我,需要我帮助解决的事情,就给我说。闫桂珍朴实无华的几句话就点燃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很快全班学生就形成一个团队。闫桂珍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你不要认为你学习成绩好,你就得天独厚,必须要做到全班荣辱与共,前10 名必须帮助后10 名,第一名承包最后一名,第二名承包倒数第二名,以此类推,每个人都要结对子,那门课弱结对子成绩好的那个同学,就要辅导好那门课。”
闫桂珍还提出,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结束,全班同学要共同见证,“师傅徒弟”都进步了,她个人拿钱买礼品奖励。但是“师傅”进步了“徒弟”没有进步,或者“徒弟”进步了“师傅”没进步,那是要挨批评的。这就是闫桂珍“一个都不能少”的教学理念。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这样做不仅能培养集体荣誉感,让孩子养成团结共事的良好习惯,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闫桂珍说:“更重要的是,这样成绩在后边的孩子,会感觉这个大家庭没有冷漠、忽略他,他就会发奋与大家一起努力向前赶。”
赏一励百,贵在精神。这一直是闫桂珍带班的传统,也是成功的经验。师徒都进步了,闫桂珍就用个人工资给他们发奖励,100元、200 元的礼品不等,每次都要花费1000多元,还给家长送喜报,家长也很高兴。这些奖品,奖励的是孩子们互帮互助的风尚,奖励的是共同进步的行为示范,奖励的是对理想的坚定追求。闫桂珍说:“学校就是培养学生的,而奖励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只要把奖励奖到孩子们的心里去,我都愿意做。”
最好的教育,是最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教育。“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闫桂珍始终把这种大教育理念贯穿在她的教学之中。
“有喜马拉雅山才会有珠穆朗玛峰,这是一个集体推上来的,要善于借助集体的力量做事。”为了提高语文考试成绩,闫桂珍从高一开始,就瞄准高考,在高一讲课文时就把高考的各种命题方式,高考的动向结合进去,把高三的各种试题在平时的作业里分解掉,这样等到高二她的课本讲完的时候,高考题已经走了一轮了,到高三其他班还在第一轮,她带的班就已经进入第二轮、第三轮复习了。闫桂珍说,学生平时综合能力强了,看到和做过的题多了,考试的分数自然就高了。而且学生收获的也不仅仅是成绩单上的数字,而是可能受益一生的兴趣,是开辟出另一方富足的“精神后花园”。
“在我的眼里,成绩只是一种基础,是暂时的一种能力,不能因分数低就产生偏见,不能单凭分数把学生定义为好中差。”闫桂珍认为,一个班能出省市高考“状元”,一定是全班整体成绩都比较高才产生的,如果班级整体成绩都很差,老师只盯着那几个尖子生抓,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教育的初衷。
二
中国传统、中国文化,包含着许多我们生活的哲理。从小培养孩子热爱中国传统、中国文化,是教育的题中大义。逢年过节,闫桂珍一直坚持班级搞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中秋节她给学生发两块月饼、一串葡萄、一个苹果;元宵节发一盒元宵;端午节两个粽子、两个鸡蛋,然后全班同学拍张集体照片,同学们说这一天的月亮才更圆更亮。
“我就喜欢过中国的节日,也让我的学生一起过。写对联、搞节目、吃月饼、元宵、包饺子。”闫桂珍觉得,现在的学生应该是最幸福的,无论是生活便捷、还是校园环境、家庭条件都是最好的,之所以许多孩子感觉不到幸福,是因为参与、接触社会实践太少,许多学生天天有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课,学不尽的特长才艺。正像有人说的那样:“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倒在起跑线上”。
这方面闫桂珍认为可以做很多事情,周末让孩子洗洗衣服、陪父母买菜、收拾收拾屋子,给爷爷奶奶干点事;或者到敬老院去看看孤寡老人,到贫困户家里慰问,献献爱心;组织孩子到山区,感悟农村孩子的生活;或者到城市企业里参观生产流水线,参观科研成果等方式,这样能够帮助孩子们找到“幸福的密码”。
“正因为在实践中才能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所以我的学生都特别有人情味。”有一次,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领着学生到祁连山脚下的酒钢二矿,参观完后大家用背包背来的面、菜包饺子搞野炊,当一切准备好要炒菜、煮饺子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大雪,雪花直往油锅里飘。
戈壁很少下雪,若要下起来,就会在风的挟裹下,下出戈壁的狂野和粗犷。好不容易大家在纷飞的雪花中吃完了饭,等到下山的时候,却白茫茫一片找不到下山的路了。这时候班里的男同学就拉着女同学的手往山下探索着走,结果有个叫程阳的学生把脚崴了,走不动路。这时,班里的男同学就轮换着把这位同学背下了山。
闫桂珍风趣地说:“那个雪中找路的场景,我感觉就像林海雪原,而背上的女同学更像白毛女。”丰富的野外活动,大家既感爱了家乡的地理风情,又亲身体会了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色,这种从实践中得到的教育,会让学生终生受用、难忘。
三
学校的语文教育,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关键,语言文字能滋养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的品格,因为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靠的就是语文基础。为此,闫桂珍努力讲好每一节语文课。
她千方百计运用语文课重塑汉语的精神活力,唤起学生对汉语的自信和珍爱。闫桂珍说:“比如你讲唐诗,课本上只给了你三首诗,你不能一周仅仅讲这三首诗,你要把李白的相关的那些优秀的几十首诗歌,通过语文阅读的形式、通过专题讨论的形式,从读懂一篇走向懂读一类,让学生去读、去评、去品、去消化并铭记于心,引领学生提高境界。”
“我的笨办法就是加大兴趣引导,增加学生自主学习量,让他们以课文里的三首诗为起点,谈起李白就能头头是道,就能背出好几十首诗,这样就把知识的容量储备起来了。”
讲《红楼梦》,闫桂珍能讲三种。闫桂珍经常给学生们开专题,像讲评书那样子,结果她一讲,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学生,呼呼啦啦都去买《红楼梦》读,《红楼梦》就热起来了。学生说这叫“闫妈讲坛”。
为了课文里《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闫桂珍讲了一周《水浒传》,用这种方式调动学生读四大名著的兴趣,并尽量让学生喜欢去讲、喜欢去读、喜欢去评,所以她的学生特别爱学语文。
激情是点燃学习热情的火把。如果学生的心里,是一块田园,她要在这块田园里栽满五颜六色的花苗。闫桂珍把“大语文”与“小语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40 分钟的课堂上轻松愉快地在“有点意思”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组织学生参加辩论会、演讲赛、诗朗诵、作文比赛、新闻播报、热点评析、课本剧表演等等活动,让学生们的视野和思路从课本里跳了出来。
如果学生的思想是一只只渴望飞翔的小鸟,她要给他们创造想象的天空。闫桂珍还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潜心教学研究,探索出“点拨导学”“激情感染”“自主发问”“创新思维”的“十六字”语文教学法,尝试运用“小讲师授课法”“激情语文学习法”“语文百家讲坛法”“快速作文训练法”等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形成了独特、富有实效的教学风格。听着闫桂珍谈她的这些教学方法,仿佛在听一曲节奏和谐的奏鸣曲,好像在体味着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和谐美妙。
正因为闫桂珍潜心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她带的学生曾多次在全省乃至全国学生歌舞、课本剧表演、机器人大赛、科学小发明、奥林匹克等竞赛中获奖。
闫桂珍还积极实施教改试验,出版了30 万字的个人专著《闫桂珍教育随笔》,主编出版校本教材三册,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30 多篇。笔者品读着闫桂珍的教育随笔,眼前浮现出一个个教学场景,似乎在听她的每一堂语文课,也仿佛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灿烂而入迷的笑脸。
用爱心点燃一粒粒火种,温暖贫困学子的前行路
闫桂珍是穷出身,她上大学那四年是乡邻们你一元他两元凑出来的学费才得以让她完成学业的。她始终惦记着那些供她上完大学的乡邻们,始终不忘祖祖辈辈走着的那条乡间泥泞小路。所以她最不忍心贫困学生上不起学。在闫桂珍的意识里,帮助困难学子,就是给他们最好的爱的礼物。在她从教的四十多年里,她用助学这种大爱擎起教育的灵魂,燃亮学子希望的明灯。
一
闫桂珍的助学活动,是从老家县城她上班当老师就开始的。“我毕业以后没有实现去西藏的愿望,就回到我们县城教书,那时候每月38 块钱工资,我把10 块钱给家里,10 块钱留生活费,剩下18 块钱我就用来帮助那些困难的学生。”东北的冬天十分的寒冷,大雪纷飞的时候,有些家庭困难的孩子还没钱买棉衣棉鞋,她就用这18 块钱给他们买小花袄和棉鞋,只有让他们穿暖和点,她的心里才好受踏实些。
到嘉峪关后,闫桂珍的这种心态也延展为不倦的助学活动,并且一直没有间断过。只要遇到那些与她成长经历相仿学生的辛酸和无助,就无形地扯得她心痛,她就不由自主地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
1994 年5 月份,有个叫丁戈飞的孩子来到闫桂珍办公室说:“闫老师,我今天要跟您说再见了,我不能上学了,我要去挣钱。”
闫桂珍问:“为啥?剩俩月就高考,你不参加高考了吗?”这一问,丁戈飞就哭了,他说他爸爸突发心脏病去世了,他妈妈没有工作,所以他没办法上学,要出去干活给家里挣钱。
闫桂珍一听就心疼了,她耐心地说:“丁戈飞,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咱们马上就要见成果了,可千万不能放弃。你无论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上学,老师、同学大家都会帮助你。”说完就从兜里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块钱给了丁戈飞。当天下午她回家又向爱人要了500 块钱,并发动全班同学你三块、他两块地捐了500 多元。闫桂珍让班干部到丁戈飞家里把这1000 多元交给了他的妈妈。
丁戈飞妈妈办完丧事,哭得不得了。闫桂珍就劝她无论如何,千万要把孩子留到课堂上,让他顺利参加高考。闫桂珍说:“这个孩子当年竟然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还真给学校和家里争了气。”
1996 届的王宏同学,家住水泥厂,离学校远,他怕迟到,每天都跑步来上学。到教室时,总是满脸通红,头发都冒着湿气。闫桂珍问:“你怎么不骑车子啊?”他说车子丢了,家里没钱买。闫桂珍很快就花300 多元,给他买了一辆新自行车。王宏眼含泪水对闫桂珍说:“老师,我一定要努力,以最优秀的成绩来报答您。”当年王宏就考上了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1999 届的刘振兴同学眼睛受伤住院,爹妈都不在身边,没有人照料。闫桂珍上完课后,就去医院陪护,给他送饭、喂饭,安排学生给他补课,出院时还给他交付了1600多元的医疗费。
有个叫于哲的学生,爸爸患了肝癌,家里很困难,那时候闫桂珍工资比以前高了,就拿出3000 块钱资助他。“于哲很勤奋很努力,高考时竟然拿了酒钢三中建校以来全省文科高考的第一个状元,被北大录取,现在在北京航空系统工作。”
……
多年来,闫桂珍就这样用微薄的工资不断资助困难学生,累积30 多万元,加上政府给她的各种奖励共有50 多万元。她不但资助了很多困难家庭的学生,还在她不宽裕的家里,买了几个高架双层床,先后收留过51名农民工孩子、外地贫困学生在这里完成学业。同事们都说:“闫老师家就是学生的旅馆。”
2013 届周亮同学在周记中这样写道:“我四岁时爸爸因车祸去世后,妈妈每天靠卖保险打工挣钱供我上学,经常照顾不上我。闫老师知道这些以后,把我叫到办公室,握着我的手对我说:‘周亮,你妈妈太伟大了,也太不容易了,从今以后,你就到我家里去吧,我家吃啥你就吃啥,我和你妈妈俩人一起供你上大学。’我推辞不掉,就这样住到了闫老师家里,每个晚上我学习到深夜的时候,总有一杯冒着热气的牛奶和几块面包放在身旁,闫老师总是拍拍我的脊背,又安静地离开了房间,脚步那样轻、那样柔,这不就是妈妈的感觉吗?”
爱有许多种,但闫桂珍为学生无私而恒久的付出,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母亲一样的关怀。闫桂珍说,我生活可以节俭一点,为学生做点奉献和牺牲无所谓,但帮助贫困学子,让他们恢复闪亮、青春、活力最重要。
点点滴滴的一次次捐助,已经不再局限于闫桂珍给了孩子多少钱,而是有了更加普遍和社会化的价值,那就是让每一个贫困学子有了坚强乐观的精神,强健有力的体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日月穿梭,寒来暑往,闫桂珍多年来为学生无私地付出,受到各级组织的各种奖励,但她从来没有把这些奖金留给家里一分钱,也从来舍不得自己花,而是全部用来资助更多的困难学生。
“记得1995 年酒钢公司给我评了个劳模,奖励了2000 块钱和一个自行车,我感觉那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拿到这笔钱,闫桂珍利用学校早上的升旗仪式,现场把这2000块钱发给了19 名困难学生。
已经在酒钢三中从事教学工作25 年的嘉峪关市领军人才贺正桦老师深有感触地说:“2001 年到2002 年那时候,闫老师连着培养出两届甘肃省文科状元,酒钢公司给她个人奖励了6 万元,当时在这里可以买一套120 平方米的房子。但是闫老师却依然把这些钱捐给了我们学校的贫困学生,这对我第一次产生了强烈影响和震撼。”
笔者看到,临近退休的闫桂珍,还住着70 平米的老房子,房间里摆放的家具还是她八十年代末结婚时用过的,沙发、床和镜子陈旧而干净。在不大的客厅墙上,挂着“夜深正宜看明月,风静恰好听飞泉”的字画,似乎在诠释着主人的志向。
“闫老师对别人慷慨无私,对自己几近‘抠门’!你看看现在,有谁的棉衣袖边已磨烂了,还不舍得买件新的;有谁毛衫划破了,缝缝补补又穿上;有谁穿了几年的凉鞋脱胶了,找修鞋师傅缝上,继续穿?”闫桂珍的同事任昱玫动情地说:“从衣着看,谁能相信她就是捐资助学50 多万元而自己还住在小房子的普通教师?谁知道她就是甘肃省第一位以个人名义成立‘教育爱心助学基金会’并募集助学资金915 万的人?”
这就是同事眼里的闫桂珍。其实,感动的不是多少荣誉奖牌,而是常年累月一天又一天点点滴滴中始终闪耀的精彩。闫桂珍让我们这个社会多了一份人生的温暖、奋斗的价值和奉献的力量。
这些年来,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闫桂珍平时吃的用的穿的都是最简单、最凑合的。丈夫戏谑地说:“你哪像一个老师,你就像一个卖菜的。”
2012 年闫桂珍光荣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党的盛会,可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时任校长王林对她说:“闫老师,这一次,你要穿好点,因为你代表的是嘉峪关、是甘肃,要好好准备几件衣服。”之后这位校长还派人帮她一起到服装店挑选了几件新衣服,这一打扮,人一下子就变了样,显得年轻而有气质。在北京读书工作的学生去宾馆看望她,惊讶她第一次打扮得这样漂亮,都很激动,说:“闫老师呀,您因为十八大,把一辈子没有穿的衣服都穿了。”有一张穿着黄上衣黑裙子的照片,还被拍摄的记者发到网上,学生们争相为这张照片起名字,叫什么“走在春风里的闫老师”“意气风发的闫老师”“激情满怀的闫老师”等等。闫桂珍说,这是她最光彩的时刻。
她,终于舍得为自己穿了一次新衣服!
二
爱心有时就像一粒火种,只要有人去点燃,就会燃起一片爱的火熖,既能温暖别人,也灿烂了自己前行的路。2012 年教师节,闫桂珍荣获“推动嘉峪关市教育事业发展特殊贡献奖”,市委市政府奖励她个人20 万元,但她义无反顾地捐出全部奖金,并以此成立了“嘉峪关市闫桂珍公益教育爱心助学协会”。
20 万元对于一个富有者可能算不了什么,但闫桂珍并不富有,她却将20 万元奖金毫不犹豫地捐出来,作为启动资金成立爱心助学协会。这爱心助学会的成立,意味着更为艰巨的助学过程在等待着她,每一元钱的募集,都有她奔波的足迹,都有她走街串巷的身影,这个小小的身影所肩负起的艰辛和曲折,是许多人根本难以想象的。
为了凑齐200 万元注册资本,从2013年3 月起,闫桂珍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每天骑着一辆破旧褪色的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四处奔走,募集善款。那段时间,她见楼就进,见门就敲,见人就说,一切都是为了给困难学子募集善款。她跑遍每一个企业、商会,动员企业、商家与她一同做教育的善举。常常跑了一天,又累又渴,回家才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一大杯水,有时家人心疼地说,你能募多少就多少,不要太累了。闫桂珍总是呵呵一笑说:“跑的越多就可能募得越多,众人拾柴火焰高”。
5 元、10 元、100 元、500 元……不论多少,她都给捐助者深深地鞠一躬。感动着别人的她,也常常被别人感动。闫桂珍至今也忘不了那一个个感动她自己的瞬间。
嘉峪关市大友企业公司捐了10 万元,这是她收到的第一笔捐款,给了她信心和勇气。
浙江商会会长张岳云捐款60 万元。
酒钢集团公司一次性捐款50 万元。
嘉峪关市教育局不但多方协调相关单位支持闫桂珍的工作,还组织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工慷慨解囊,共为协会捐款80 余万元。
随后的捐款名单越来越多。兰州威力巴公司张光炎先生捐款100 万元;中核四0 四有限公司捐款30 万元;市建设局捐款10.2万元;华城置业有限公司捐款30 万元;中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捐款21.6 万元;嘉峪关百欣建筑公司捐款15 万元;嘉峪关市新宇建筑安装公司捐款15 万元;河西房地产公司捐款20 万元;兰州郑义刚先生捐款20万元;嘉峪关市隆腾驾校捐款8 万元;嘉峪关市开通建筑有限公司及万隆地产捐款10万元;市总工会捐款2 万元……那段时间,因闫桂珍而在雄关大地涌现出了一股爱的暖流,这也正是嘉峪关市尊师重教、崇尚公益的一种集中体现。
说到这些献爱心的事情,闫桂珍数次落泪,充满感恩。为此,她用鞠躬的方式一遍遍表达谢意。每当这时,小时候那个替她交学费不让她辍学的工作队彭叔叔又回到了她眼前,那次彭叔叔不仅给她交了学费,还做工作让她父亲一定要让她上完学。那是小小年龄的闫桂珍第一次用虔诚的鞠躬来表达对彭叔叔内心的感激。在此后的人生路上,她总是以她心中这个最隆重的礼节,来感谢那些给予她关怀和帮助的人。
闫桂珍说:“这些年我不知道鞠了多少个躬,不知道鞠了5 万个还是10 万个,我想鞠躬是中华文化里最高的礼仪,我也没有别的表达,就只能用鞠躬的形式来感谢大家。”
闫桂珍的鞠躬只为心中的那一份执着教育的信仰、只为每一个家庭里特别困难的孩子能迈进知识的殿堂。很难想象,略显得有点驼背、身子瘦弱的她,又是如何承受这成千上万个数不清的鞠躬呢!
人生不是童话,既有欢笑,也有泪水。闫桂珍40 年的助学路上,也遇到各种各样的委屈、烦心和各种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但这恰恰证明,责任感越大,不容易就越强烈。面对这些,闫桂珍说,生活里哪会没有烦恼呀,但想想我的学生、想想帮助我的同事、想想这么多捐资助学的人,想想组织给自己这么多的鼓励和荣誉,我就要努力做到“不管烦心事,闲来笑两声”。
从教二十多年的“陇原名师”陈玉萍说:“新时代的大先生应该具备大爱、大胸怀、大学问。放眼身边,酒钢三中的闫桂珍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新时代的大先生。”
闫桂珍的事迹,逐渐被嘉峪关的市民所熟知,她刚开始捐资助学那阵子,上万人自发签名,不到半年时间募集的善款就达328万元。现在,这股爱的洪流还依然在嘉峪关汇聚,彰显出钢城人特有的爱心和风采。
集聚更多的爱和力量,帮助更多贫困学子拥抱更加出彩的人生。2013 年,“嘉峪关市闫桂珍公益教育爱心助学协会”终于成立了。闫桂珍老师仿佛松了一口气地说:“这就可以帮助更多的困难学生了。”
三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2018 年3 月,在当地民政部门的指导和建议下,爱心助学协会升级为“嘉峪关市闫桂珍爱心助学基金会”。从此,爱心像一束又一束炽热的光,赶走一个又一个贫困学生心底的寒冷。
2015 年1 月,嘉峪关市胜利路小学学生贾俊杰患血友病无钱治病,其母陷入生活绝境,一时想不开,就用吃药自杀来寻求解脱,但多亏抢救及时,才挽救了垂危的生命。闫桂珍获悉后,倡议募捐10 万多元给予帮助。
2015 年10 月,酒钢三中学生赵涛患白血病,生命危在旦夕,闫桂珍爱心助学基金会募捐骨髓移植手术费60 余万元。
2017 年12 月,酒钢三中学生张玉娇突患病毒性心肌炎,生命垂危,闫桂珍爱心助学基金会立即发起并筹集善款45 万元。
2019 年3 月,酒钢三中学生张文婧的妈妈身患乳腺癌,已到晚期开始扩散,需要30 多万元的巨额手术医药费,而张文婧家中实在拿不出。闫桂珍知道情况后,以爱心基金会名义在网上向全社会发出“与生命赛跑,救救母亲”的倡议,仅仅两周时间就募得善款27 万元,闫老师本人也捐款3000 元。
2020 年4 月,重庆医科大学本硕连读的霍宇佳的父亲霍军突发白血病,医药费、手术费昂贵,学生本人的学费也无着落,闫桂珍得知后,个人资助霍宇佳6000 元,同时以基金会的名义发起倡议,募捐35 万元。
……
这些雪中送炭,有的孩子笑了,妈妈哭了;这些无私帮助,有的孩子哭了,妈妈笑了。
闫桂珍的成功,在于她始终将学子的冷暖放在心上,在于雪中送炭带来的温暖和抚慰,在于她始终以人为本的心心相印,更在于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爱心的集聚,以及全社会对教育关注的气度和大格局。
“初次听说闫桂珍老师要创立基金会,那时我觉得闫老师一介清贫教师怎么能成立起来?然而事实证明我大大低估了闫老师的决心和毅力,更小看了闫老师悲天悯地的情怀。就在那年的夏天最炎热的天气里,闫老师跑遍了嘉峪关所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在嘉商会,终于募集够了资金,基金会竟然奇迹般地创立了。”
市一中高中语文组组长、“陇原名师”陈玉萍心中的一连串问号变成了发自内心的万千感慨:“多次听他人讲述闫桂珍老师的基金会又帮助了多少学子的时候,眼前总是浮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身着绿色暗花衬衣、黑色长裤、黑色布鞋的瘦弱中年女教师,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奔波在一家又一家单位,戈壁炎热的太阳炙烤在她身上,她却丝毫不觉,依旧汗流浃背、苦口婆心地介绍着创立基金会的意义。如今,闫桂珍教育基金会已经成立10 年,不知道有多少穷孩子得到过帮助啊。”
越是困难时,越是见精神;越是不屈不挠,越能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年近花甲的闫桂珍,身子有些佝偻了,但她以小小的身躯凝聚起了强大的社会力量,让爱的暖流传遍雄关大地。
爱心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闫桂珍就像一个滚爱心雪球的人,她恨不得把这个爱的雪球滚到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身边,给他们带去生活的亮光。
渐渐地,闫桂珍把公益助学由嘉峪关市扩展到甘肃省内其他贫困县乡。她带领基金会成员行程五万多公里,走遍了甘肃省几十个贫困县的沟沟岔岔,先后为陇东贫困地区的千余名学生捐资63 万余元。
这位曾经的“陇原骄子”,将爱传遍了陇原大地。2014 年,为天祝县抓喜秀龙乡小学捐助电脑22 台,让这个海拔3600 米教学点就读的藏族小学生拥有了专门的电脑教室;2017 年8 月,为天水市的50 名高考贫困学子捐赠10 万元助学金;2018 年5 月,为定西岷县地震后所建学校募捐13 万元;2019年8 月,为庆阳市环县655 名贫困师生发放物资,共计20 万元;2020 年9 月,为平凉市庄浪县50 名高考贫困学子提供助学金10万元……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因为热爱,所以不计得失;因为热爱,很多困难就不会成为阻力。闫桂珍的这份热爱和执着所产生的动力是巨大的,效应也是广泛的。爱心善举,早已经演绎成一个团队的倾力奉献,也让更多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家有了一个开展爱心助学的放心平台,更让闫桂珍爱心助学基金会为无数贫困学子的读书梦,源源不断的架起了一座座爱心桥。
在闫桂珍的身后,有默默付出的家人,更有许许多多力量的凝聚。这里,闫桂珍特意给笔者列出了一个代表性的个人捐款名单,说千万不能漏掉他们。
祁连社区党委书记杨秀琴在2021 年荣获甘肃省优秀党员荣誉后,将获得的2 万元全部捐出,1 万元捐到闫桂珍爱心助学基金会,用于帮助贫困学子读书圆梦,另外1 万元捐给社区贫困家庭;金科辅导学校王复磊校长捐款10 万元,嘉峪关广播电视台主播符洛瑜为市二中患骨癌学生定向捐款1 万元;嘉峪关广播电视台穆雯娟捐款3000 元;蒋春霞捐款11000 万元,张晓伟捐款5000元,徐绚捐款5500 元,等等。
2022 年春节第一天,闫桂珍高兴地用微信给笔者发来消息说,今年新春基金会已收到两笔捐款:第一笔是年前闫桂珍向酒钢集团公司提出了开展募集后续助学基金的申请,酒钢集团公司领导及时召开董事会、工会委员会和金秋助学理事会三个会议,并决定向闫桂珍爱心助学基金会捐款100 万元。第二笔是市领导来她家慰问时,以个人名义捐出2 万元,其中1 万元捐到闫桂珍助学基金会,另外1 万元捐到市政府教育发展基金。
助学,最终也会聚集成一股爱心的洪流,集聚起全社会的力量,并像潺潺溪流一样流进每一个学子的心里。透过手机微信,我仿佛看到了闫桂珍欣喜的表情,闫桂珍告诉我,这是疫情后2022 年春节最厚重的爱心礼物,也为她继续努力做好爱心助学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这两笔捐款,充分展现出市领导和大企业酒钢公司对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大担当、大奉献、大情怀,也体现出他们心系教育、心系贫困学子的浓浓深情。
祁连白雪献哈达,讨赖河水写长歌。这些年来,地处戈壁城市的嘉峪关市,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全国媒体记者,他们奔闫桂珍这个名字而来,闫桂珍一时成了媒体人挖掘新闻的“富矿”。通过全国媒体的报道,闫桂珍老师的美德在各个层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酒钢三中党总支书记孙维平所说:“闫桂珍代表了人民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形象;也代表了知识分子担当作为、‘兼济天下’的实干形象;更代表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形象。”
闫桂珍早已经成为戈壁上坚强、智慧、温暖,为万千学子挡风遮雨的一棵大树。现在,闫桂珍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奖等60 多项荣誉,2015 年又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017 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名师”。
成功的光鲜永远挡不住背后的拼搏,一本本证书浓缩了太多的心血,仿佛一串串的脚印凝聚着太多的汗水。不是闫桂珍有多幸运,而是她有多努力。面对这些荣誉,闫桂珍总是轻轻地说:“荣誉再多,也敌不过学生的一句‘闫妈妈’打动我!”
披星戴月,一支粉笔谱春秋名扬华夏;呕心沥血,三尺讲台铸师魂桃李芬芳。如今,闫桂珍既是名人,但更是平凡人。她就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那一簇微火,没有腾空而起、没有耀眼的熊熊燃烧,而是像春蚕吐丝、默默无闻献芳华。她让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个好老师最美好的模样,让我们体悟到教育的温暖,也让我们感受到新时代的脉动与心灵的共鸣——那就是扎扎实实地工作、兢兢业业地做事、夜以继日地操劳、源源不断地追求卓越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像一个火炬般的发光源,让每一个学子健康成长,如百卉含苞,绽放在祖国大江南北;也让贫困学子像成长的大雁蓄积力量、羽翼丰满地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