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地方名人资源利用的创新实践

2023-01-20沈亚萍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巴蜀名人四川省

沈亚萍

(四川省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0015)

地方名人是指特定地域范围内各历史时期在某领域业绩突出、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人士[1]。深入挖掘地方名人资源的价值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的思想言行,更好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

1 公共图书馆肩负传承地方名人文化的历史使命

1.1 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希望国家图书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2]。地方名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价值,是兼具历史传统性和现实影响力的宝贵财富,是典型的“中国好故事”。公共图书馆应当紧跟时代步伐,以抓重点的方式讲好“地方名人故事”,助力“地方故事”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2 践行服务职能的根本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的公共文化设施,应当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和收藏机构,为人们实现文化交流和知识共享提供了文化空间,担负着传承人类文化成就、科技成果以及弘扬优秀地方文化的社会职能[4]。公共图书馆应以推广地方名人文化为抓手,践行好服务职能,在深入了解读者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地方名人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拓宽图书馆的服务广度和深度。

1.3 发挥资源优势的必经之路

公共图书馆既是地方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也是阅读推广和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公共图书馆拥有先进的场馆设施、丰富优质的馆藏资源、专业的馆员队伍、稳定的受众群体,以及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为其开展地方名人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了优越的地理优势、文献优势、人才优势和影响力优势[5]。

2 四川省图书馆利用地方名人资源的创新实践

四川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在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领域涌现了大批著名文人学者,形成了丰富独特、多元包容的巴蜀文化。近年来,四川省图书馆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践行服务职能,坚持以建成全民阅读指导中心、文化传承中心、文化交流和理论研究中心为愿景,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6],在保护和利用地方名人资源、传承优秀地方文化方面进行创新尝试。

2.1 丰富四川名人馆藏资源建设

2.1.1 重视四川名人文献资源收集。四川省图书馆十分注重地方名人文献建设工作,除常规采购外,还与各大文献收藏机构和私人收藏家建立联系,通过征集、购买、获赠、复制及再创作等方式获得了大批四川名人文献。例如,李劼人夫人及其子女向四川省图书馆捐赠了李劼人先生收藏整理的线装书20,433册,平装书844册,报纸、杂志6,948册,共计28,225册[7];李一氓先生向四川省图书馆捐赠藏书1,497种,共计3,404册[8]。自新馆搬迁以来,社会各界捐赠热情日益高涨,四川省图书馆接受捐赠的名人文献数量不断攀升,为规范文献捐赠工作,2018年四川省图书馆制定了《四川省图书馆文献受赠办法》,至今已收到马识途先生、沈伯俊先生、阿来先生等大批四川名人和广大热心读者、机关团体、社会组织捐赠的万余册四川名人文献。同时,针对难以得到原件的部分文献,如文物、碑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四川省图书馆采用跟踪采访、复制、拍摄等方式制作复刻件或多媒体资料,利用数字化手段向公众展示张大千先生的作品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式[9]。

2.1.2 打造四川名人文献资源高地。多年来,四川省图书馆深入发掘四川名人文献,收集了大量方志、家谱、年鉴、传记、书信等地方名人文史资料,书画、乐谱、小说等地方名人文艺作品,图书、报刊、电子资源等地方名人文献史料,以及记录地方名人学习和创作过程的图片、手稿、笔记等。这些馆藏文献或与诸葛亮、武则天、李白等四川历史名人相关,或与邓小平、朱德、李一氓等老一辈四川革命家相关,或与李调元、李劼人、张大千等四川著名文化学者相关。

2.2 拓展四川名人文献服务渠道

2.2.1 建设四川名人文献文库。为了更好推广巴蜀文化,四川省图书馆依托馆藏地方名人文献资源,于2018年举办了李劼人、李一氓文库展,对馆藏李劼人先生捐赠的16,000余册古籍和李一氓先生捐赠的3,000余册古籍进行集中展示[10]。该文库展览形式集古籍保存、文献阅览、学术研究、阅读推广、教育宣传于一体,既展示了“二李”的人生轨迹、人文素养和社会贡献,又将“二李”文献的社会价值最大化,用实际行动把四川省优秀地方名人文献和地方文化推向社会、惠及民众,充分显示了四川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2019年,四川省图书馆建设的馆中馆张大千文献中心正式开馆,张大千文献中心除收藏1,500多册大千文献外,还建成了近1T容量的张大千文献数据库,为读者打造了展阅一体的文化服务空间,为研究大千文化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专业化的研读场所,对保存大千文献、传承其卓越成就、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2.2 设立四川名人文献专架。为进一步方便读者获取四川名人文献,四川省图书馆在地方文献阅览室设立了地方名人文献阅览专架,如:设置“沈伯俊专架”展示沈伯俊先生捐赠的10,000余册藏书,内容涵盖三国文化、明清历史、小说等,其中涉及三国文化的各类版本书籍几乎涵盖了我国三国学研究的全部领域,文献价值极高;设置“阿来专架”集中展示阿来先生的作品和藏书,包括20余套阿来先生的著作及其研读的千余册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译著和近现代国内外著名文学作品,版本珍贵,收藏价值较高。

2.2.3 注重四川名人文献推荐。近年来,四川省图书馆以馆藏四川名人文献为依托,通过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开展各种文献推广尝试,目前已经形成“大千世界”“川版图书”“藏地荐书”等固定栏目,其中“大千世界”重点推荐张大千文献中心收藏的文献典籍,截至目前已向读者推荐了《敦煌遗珠:大千敦煌粉本撷英》《张大千家书》《中国泼彩山水画史》等文献,有效提升了张大千文献中心的读者到访量、文献阅读量和咨询量。

2.2.4 举办四川名人文献展览。近年来,四川省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四川名人文献展览活动,“巴蜀风云”系列展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中“巴蜀风云——川渝红色文献特展”展出了四川省图书馆馆藏手稿“刘伯承致刘湘信札”和李劼人创办的报纸《星期日》,真实立体地再现了刘伯承、李劼人两位革命先辈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此后,“巴蜀风云——川渝红色文献展”先后在广安、巴中、资阳巡展,相继展出了“邓小平记录任弼时关于卢沟桥事件的报告”“邓小平起草的给毛泽东的关于渡江情况的报告”“陈毅的故事”“陈毅早年的回忆和文稿”以及陈毅与《新蜀报》报社同仁的合影等珍贵史料,展现了邓小平和陈毅同志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仰。

2.3 挖掘四川名人资源社会价值

2.3.1 当代名家讲述四川历史名人。四川是巴蜀文化的摇篮,四川名人或以学问著称、或以政绩闻名,是巴蜀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身上所凝聚的价值取向、道德追求、政治信仰、人格理想等精神元素构成了四川名人文化的内涵[11]。为深入挖掘四川名人文化内涵,满足读者对巴蜀文化的精神需求,四川省图书馆联合四川省社科院、四川日报社共同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并依托该讲座启动了“二十一市州讲座联盟”计划,由四川省图书馆牵头,携手省内各地市图书馆整合优势资源,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共同搭建文化平台。随着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名单的出炉,四川省图书馆以四川十大历史名人为主题,依托巴蜀讲坛对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进行了深入讲解,如邀请四川大学教授以及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解读李冰、苏轼等巴蜀名人的前世今生。此外,四川省图书馆还携手名人大讲堂,邀请于丹、周啸天等文化大家作客“名家讲四川名人”专题讲座,展示20位四川历史名人的风采和气质,生动再现了四川地方名人承载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

2.3.2 四川名人解锁历代巴蜀文化。巴蜀讲坛中的“川籍作家系列讲座”展现了当代川籍作家的文创理念和文化见解,剖析了古代川籍作家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格;“醉美四川特色文化系列讲座”和“舌尖飘香川菜系列讲座”邀请研究川派饮食的专家学者讲述川菜、川酒、川盐、川茶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中华优秀文化系列讲座之巴蜀篇章”邀请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授讲解各自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涵盖三星堆文化、巴蜀文脉发展、川医等多方面内容;“周末艺术鉴赏会”邀请四川清音和川剧表演艺术家对清音和川剧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普及性讲解。

2.3.3 开发四川名人文创产品。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实现四川地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四川省图书馆组织举办2020年文创产品设计征集活动,以四川省首批及第二批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为创作主题,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文创产品,活动一经推出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收到了大批文创作品。这次活动开启了四川名人文创产品开发的新篇章,为今后以地方名人为重点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创产品指明了方向,也为巴蜀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

3 结语

文化传承是一个长期而延续的过程,公共图书馆应深入挖掘地方名人文化内涵,持续推进地方名人资源利用相关工作,形成社会联动的地方名人文化传承协作机制,开展更多凸显地域特色、具有传承意义的地方名人文化传承活动,让社会公众感受地方名人的精神品格,品味地方文化的历史底蕴,实现地方名人资源的创新利用。

猜你喜欢

巴蜀名人四川省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