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铁裁缝

2023-01-20花雨

当代人 2022年12期

◇花雨

戚红,女,1968年出生,中共党员,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切铁组组长。2021年8月,获评“中国好人”(敬业奉献)。三十多年来,她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事业心和责任感执着于变压器铁心片剪切工作,多次带领班组克服技术难题,创新提出“三心”工作法,研究出“平行四边形断料法”,打破生产瓶颈,累计为公司创效一千余万元。先后荣获河北省能工巧匠、河北省劳动模范、保定市“金牌工人”、保定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光荣当选为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代表。2020年再获“全国劳动模范”殊荣。

她长得瘦小而精干,看人时眼睛闪闪发光,一头短发,在迅疾的步伐中上下起伏。炎炎夏季,她穿蓝色工装带我走过一条长长的走廊,尽头是她的创新工作室。她的办公室和工作室相邻。乍看上去,办公室的格调有些硬朗,灰色铁皮柜和一溜光面塑料椅分列两旁。靠南窗是一张放有电脑的书桌,旁边齐腰高的铁皮柜摆满了书籍。书桌的另一侧是一个铁架,放满了安全帽。

回首,我看到一件碎花连衣裙沉静地挂在门口的衣架上。很显然,这是主人的日常衣着,它和房间的硬朗风格有些不搭,但却诠释出一种独特的气质。

穿上裙子,她是娇柔的女性;穿上工装,她是坚定的“钢铁裁缝”。她的日常在裙子和工装之间转换,造就了她不一样的人生。

她叫戚红,一名普通女工,但她又绝不普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

她是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兼切铁组组长。

戚红和保变电气的情缘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流火的7月,知了在宿舍大院的高树上尖声鸣叫,还有十一天就中考的戚红抱着一大堆衣服到水管处洗。邻居责怪道,都要中考了,不用功读书,却来洗衣服……一说话就脸红的戚红争辩道,该中考中考,该洗衣服洗衣服。有人就问,丫头,你要报考哪所学校?她略一思索,脱口就说出——保定变压器厂。

这个“脱口而出”,让三十多年后的戚红感到了惊讶。当时,她有许多选择,她可以读高中、读中专,即使读技校,也有许许多多的技校供她选择,她怎么就脱口而出“保定变压器厂”呢?

她的班主任阻拦道,戚红,你这么好的成绩为什么不读高中呢?

听话的戚红选择了保定八中。高考后,她庄重地在志愿书上写下了她初中的夙愿——这似乎成了她的宿命。

进厂办报到的那天,戚红感到了深深的震撼。那一天,阳光似火,鸣蝉高歌,身材瘦小的戚红走进厂办那条深远宏阔的楼道。这是1958年修建的大楼,当时的保定变压器厂是保定人引以为豪的西郊八大厂之一,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大楼没有花哨的设计,但却格外雄伟壮观。

戚红走进楼道,立刻觉得自己渺小了,楼道响起的回声,带上了旷古的意味,一声声敲击在戚红的心上。她震撼了!

但震撼感并不能抵御心中的失落。工厂把她分到切铁组。报到之前,她并没想到她的工作对象是冰冷又锋利的钢铁。一个女孩咋就切上铁了?她把失落带到家里。母亲劝慰道,这么好的企业,别人想去还去不了呢,你还挑肥拣瘦?

话虽这么说,但戚红依然感到失落。失落感彻底消失是在她听了一场报告会后。这是一场全国劳模孟宪章的报告会。焊接大王孟宪章坐在台上,心情失落的戚红坐在台下,同样的工作服让戚红埋没在人潮之中。

一颗种子就是在这个时候悄悄种上的。这是一次破冰的萌芽,虽细微,但却长在了心灵的血肉上,从此,戚红用尽心力浇灌它。她并不是羡慕劳模孟宪章坐到了主席台,而是第一次感觉到,原来平凡的岗位也能开出艳丽的花!

这契合了她要强的性格。她要在切铁的岗位上干出一番成绩来。

刚走出校门的戚红是睁着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看世界的。

那时候,她所有的愿望就是像师傅那样切得又快又好。她不好意思总是向师傅问这问那,于是就“偷”艺。戚红“偷”艺是大胆的。她睁着亮闪闪的大眼,盯着师傅的一举一动,一盯就是大半天。随后就是私下的功夫了。那时候,到厂里的班车只有一趟,这一路车程便成了她练功的舞台,和她同坐的人以为她得了多动症。不久,她就央求师傅让她切第一刀(手动设备,第一刀是主刀,决定切铁速度的快慢)。师傅不放心,她便反复磨,师傅最终拗不过她,把切第一刀的位置让给了她。

戚红对技艺的要求似乎是无穷尽的。她不单对切铁工艺精益求精,还对其他工作“觊觎”起来。那一年,厂里设备大检修,切铁组放假,她本可以像其他姑娘那样,穿着花裙子逛街去,但她偏偏留下来。她留下来的目的很单纯,只是想给检修师傅帮帮忙,但这一帮忙却打开了一个她从未见过的魔盒。这个魔盒带她走进一个浩大的机械园,让她见识了零件之间的互相咬合和制衡。她说,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理论实操课,为她以后的发明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机械原理。

她身材瘦小,却并不妨碍她长成一个铁姑娘。她瘦弱的胳膊挥舞着十多公斤的扳手,把成卷的硅钢片涨紧在设备上;她带领切铁组姑娘进行“团员号”比拼,每半小时一组,比赛哪一组切铁最多。比赛时,人们都不说话,车间只有“咔咔”的切铁声。这回,是切铁荡起的回声又让戚红震撼了。

她为她的青春震撼!也为一个时代不计名利的干劲儿震撼!

2000年,她成为切铁组组长。

成为切铁组组长的戚红时刻牢记这句话:“在任何行业,能分出高下的,最终不是技术,而是责任心和上进心。”

时年,三十二岁的戚红正是干事业的时候。为了这份责任,她早来晚走,别人到来之前,她已把车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下班后,她把所有的工序和电闸检查一遍才离开。

当时,她的儿子刚刚七岁,正需要她陪伴。家离单位远,也就意味着她上班时孩子未醒;到家时,孩子已睡。每次上班,当她看到儿子熟睡的小脸蛋时,都会产生强烈的自责:为什么不能像别的妈妈那样,陪着儿子长大?

戚红的内心深处,始终对家人怀有深深的愧疚。越愧疚,越感恩;越感恩,越愧疚。两份情感似乎是一个整体,一个总是伴着另一个冒出来。但忠孝不能两全,当她把身心献给事业的时候,家庭势必就要让步。当她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徘徊时,是家人的支持,让她又有了冲向前的力量。

2012年冬天,戚红的母亲摔伤了腿,需要做手术,而第二天,戚红就要动身去比利时验收设备。戚红的弟弟妹妹本不打算把这个消息告诉她,但他们实在不敢决定母亲的手术,就只好告诉了姐夫。从丈夫口中得到消息的戚红,心急火燎地赶向医院。看到母亲痛苦的样子,她自责地哭起来。她是家中老大,第一得到消息的应该是她呀!但他们竟然隐瞒她!她决定请假,陪母亲手术。母亲艰难地抬起上身,说,你在这儿我就不痛啦?我的骨头就会好啦?这里有他们就足够啦,你就好好地上班,该干啥干啥。

戚红至今还记得她唯一“陪过”儿子的时日。那一年,儿子高三,她也想像别的妈妈一样,陪陪儿子。她精心设计了一条路,“陪”儿子到学校,然后她再骑车到单位。这条路虽多绕行三公里,但她觉得值。她买了一辆自行车和儿子同行。天蒙蒙亮,她和儿子一起下楼,一起走进车棚,又一起骑行在人行道上。和妈妈在一起,儿子非常开心,路上又说又笑,但戚红却有些心酸。她亏欠儿子的太多了!

俗话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贤惠的女人,而她的背后,则是一家人长年累月的巨大付出。她的“军功章”有她的一半,也有家人的一半。

戚红换上了工装,蓝色的工作服和黄色的安全帽,让她像穿上了军装似的,英姿飒爽。在这里,她是切铁组组长,要为班组负责;她是保变电气的职工,要为企业负责;她是一名中国工人,要为中国负责。

她要为切出的每一片铁心片负责!

铁心是变压器中最主要的磁路部分,是决定变压器传输功率大小的关键部件。剪切的前期工作是审图。审图是一件辛苦活,需要脑子静下来才能审。白天不能静心,晚上她就拿到家里审,家里没有宽大的书桌,她就把爱人赶到客厅,把图纸铺摊到床上。有时,一张新图纸会审好几个晚上。她也有审烦的时候。麻烦时,她把笔向旁边一丢,嚷道,不审了,就按图纸切吧,反正错了也怪不到我们头上。但强烈的责任心,还是会把她拽到图纸旁。不能有丝毫大意啊,一出错就意味着几十万国有资产的损失。每次丢笔都会让她感到羞愧,从而更严谨地审起图来。审图时,她是一位数学家。她从不同角度去核算一个尺寸,比如,一个梯形片,她用短边算出长边的尺寸,再用中心线来验算这些数据碰不碰。

精益求精的负责态度,让戚红的切铁组从未出现过失误或残次品。仅有的一次所谓的“残次品”,也被她扼杀在摇篮里。回想起来,戚红仍然感慨,说那是她和班组人气氛最尴尬的一次。那是一批出口荷兰的变压器。上午转场时,戚红裸手摸了摸成品的边缘,随后就叫停了机器。她说,毛刺有些大!工人们脱掉手套去摸,又用千分尺测量,小于零点二毫米,国家标准之内!但她还是不放过这些产品。

有工人不愿意了,说她鸡蛋里头挑骨头,干嘛这么自找苦吃?

她中午没吃饭,自掏腰包到市里买了金刚砂纸,回到车间便打磨起来。工人们也随她坐下来打磨。行为上“随”了,但内心却想不通,于是一个个憋着不说话。时间好像停止了,“沙沙”的打磨声成了钟表的时针。戚红觉得有些话憋在喉头不得不说。她打破了沉默:“你们想想,所有的问题在咱这里都好解决,一旦到了国外,产品不合格,再要维修需要拿出多少人力物力?”她的话语重心长。那个暖心的大姐又回来了,虽然要求近乎苛刻,但不也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吗?大家理解了她,重又说笑起来。

集体性格总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养成。这件事后,戚红给班组制定了“三心”工作法,即:耐心、多心和精心。看图纸要耐心;自检和互检要多心;操作台上要精心。

戚红一直为那个冬日的凌晨感到骄傲。

那个凌晨,她来到工厂时,天还没完全透亮。她摸黑走进走廊,发现从玻璃窗透出一丝光亮,玻璃窗的另一侧是车间。她的第一反应是夜班工人忘了关灯。换上工装,她走进车间想把灯关掉,但却发现送料辊旁趴着一个人。听到动静,那人抬起头来,见是戚红,眼睛立刻冒出光来:“师傅,我找到毛病了!”这一下把戚红的眼泪喊出来了。

多好的年轻人呀!

何红铮是戚红的徒弟,他口里的“毛病”也是戚红这些天苦思冥想的东西。原来,在为洛杉矶水电加工铁心片时,送料运行不畅,经常造成材料的传输受阻。他们想尽了办法,但始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这个清晨,师徒二人一起趴在送料辊旁,像看稀奇玩意儿似的看那个送料辊。他们最终商定制作辅助送料工装,减小原料与设备工作面之间的摩擦力,再把不透明的铁壳换成有机玻璃,就能时刻观察送料辊的运行状态了。

这项改革几乎没花钱,却解决了大问题,而这仅仅是戚红创新工作室的项目之一。

戚红创新工作室于2019年3月建成,目的是带动和激发全公司青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戚红对创新有她独特的理解。她说一线工人的创新没有那么高大上,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改变,让活儿干得越来越轻松,质量越来越高,少走两步路,少一个动作,都是创新。

她的独特理解,缘于她自己的创新。

她的创新意识诞生在第一条自动流水线上。因为传感器的限制,流水线不能把料尾完整地切完便停止运转,导致成批的料尾被破坏。如何让好好的料尾不被破坏呢?戚红动起了脑筋。后来,她找到了解决办法,让设备厂家取消了预冲环节。

这是戚红的第一次创新。虽然程序是设备厂家改的,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她提出来的。她看着以前被当做废料扔掉的料尾又重被利用起来,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没花一分钱就为国家节约了这么多的原料,有比这还自豪的吗?

从此,戚红迷上了创新,她变得比以前更爱琢磨了。比如,她把常用的板尺安装在设备上,解决了料尾甩尖的问题;她制作了半圆弧加轴承的小车,使纯人工搬运的费时费力,变成了易操作的半自动化;她改进了剪切工艺,实行“平行四边形断料法”,省去了人工调转料头方向的环节,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材料使用率提升两成,应用至今……

每次小投入却能解决大问题的创新,都会给戚红的心头抹上蜜。她把创新看做自己的美术作品,不仅自己享受,还把创作的快乐分享给年轻人。

工作室成立之初,戚红的心是慌慌的,她不知该干什么?工作室和她以前的工作太不同了。以前,她每天切多少片铁,是实实在在摆在那儿的,而现在,她的工作室站在她面前,却像一个沉默不语的人。难道她和它只能这样相看两不厌吗?

困惑的日子里,她开始琢磨创新花样,琢磨工作室的干法和定位。

一次她到线圈组去转,工人杨泽晨走到她身旁,羞涩地说,戚师傅,我想做个东西。戚红停下了脚步,问他要做什么。杨泽晨拿出一张草图给戚红看。看到图的刹那,戚红豁然开朗,她找到工作室的定位了!工人的创新灵感稍纵即逝,她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平台,把一张张草图变成切实可行的创新。

她拿着杨泽晨的草图去找工程师和工艺员,从专业角度测算了支架的受力程度,又选择了适当材料,逐步把杨泽晨的灵光一闪变成了拆装快速方便、承重能力强的“立绕铁模线圈支架”,深受员工喜爱。

至今,戚红的创新工作室已完成工艺创新三十多项,有很多获得了国家级专利和省级奖项。

现年五十四岁的戚红找到了一条她最适宜的路。她要用智慧和创新精神引领年轻人,走向一条永无止境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