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度副词“蛮”的共时用法、虚化及语用主观性*

2023-01-20雪,贾

关键词:主观性句法副词

郭 雪,贾 珍

(1.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2.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0)

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是修饰形容词以及少数动词和述宾结构。常见的程度副词有“很、挺、怪、更、最、太……”等等[1]。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出现了新的程度副词,“蛮”是其中之一,如“蛮好的”“蛮漂亮的”“蛮讨厌的”。前人关于程度副词“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方面。一是从方言角度研究,如《南通话程度副词‘蛮’》[2]、《湘方言中的‘蛮’类程度副词》[3]、《南京方言程度副词‘蛮’》[4]。二是“蛮”的词义研究,如《‘蛮’语义及其文化现象》[5]、《试论‘蛮’的词义及感情色彩的演变过程》[6]、《释‘蛮’》[7]、《‘蛮’词义演变过程》[8]。三是“蛮”的对比研究,有对比“蛮”和“满”的,如《‘蛮’和‘满’的副词用法及其对外教学》[9]、《小议副词‘蛮’和‘满’》[10];也有对比“蛮”和其他程度副词的,如《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11]、《融方言义的程度副词‘蛮’‘怪’的量级比较研究》[12]。“蛮”不仅是程度副词,还可以作为名词、形容词,并且三者有历史渊源关系。在已有研究中均未涉及“蛮”在共时状态下的描写,发现只有一篇谈及程度副词“蛮”的由来,即《说‘蛮’》[13],简单叙述程度副词“蛮”由形容词的用法虚化而来,也未细致考察程度副词“蛮”的虚化过程及机制,更未谈到程度副词“蛮”语用上的主观性。

笔者希望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普通话中的程度副词“蛮”为研究对象,探讨以下问题:首先,对“蛮”所有的用法作共时状态下的分类和描写;其次,分析“蛮”的虚化路径及机制;最后,探究程度副词“蛮”的语用主观性。文章中的语料均来自BCC语料库。

一、“蛮”的共时用法

已有研究侧重“蛮”的词义演变研究,通过词义从词性上大致分为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也是同样的分类结果,并且在“蛮”的副词用法处标注了[方言]字样,“蛮”从南方方言中来,处于向普通话渗透的时期。在普通话中其使用者多为年轻群体,有时是出于语言习惯,有时为追求新意。要想更好地呈现“蛮”的共时用法面貌,不能仅做这样简单的概括,“蛮”的共时用法应从它的多种句法形式入手反观它的句法功能。经过语料整理,分别从“蛮”+N、“蛮”+V、“蛮”+A、“蛮”+英文词这四种语法形式——可以是词(复合词),也可以是短语结构。探究“蛮”的用法,其中“蛮”+N的语法形式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蛮”+N

1.“蛮”(名)+N

以下是一些用例:

(1)除了温州的本土方言,许多老年人还会说畲语、闽语、蛮话、金乡话等多种语言。(都市快讯)

(2)沿河一带,又设锦城。蛮兵哨见,皆不敢进。(《三国演义》)

(3)这样的短弓和箭,与蛮族人用的长弓大箭又有不同,只适合在极窄小的空间里运用。(《九州·白雀神龟》)

这三例中的“蛮”+N都是复合词,此时“蛮”作为名词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复合词,“蛮”的名词意义(这里指“蛮”的名词义是旧义,下同。)为“南方少数民族或部落”。“蛮话”是指南方某少数民族的语言,这可以从与“闽语”等词的共现中看出来;“蛮兵”指蜀国南部、云南南部少数民族(俗称南蛮)的部队;“蛮族”在历史上指中原周边的一些文化落后的民族。可见,这种用法的“蛮”是名词,作为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与之构成偏正式复合词。

2.“蛮”(形)+N

以下是一些用例:

(4)熟悉老薛这股“蛮脾气”的同志们,知道在这种场合是拗不过他的。(福建日报)

(5)他的那一套“吃农民”的土政策、蛮办法失去了市场,在农村无法再当“土霸王”。(人民日报)

(6)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3只原来生活在非洲的黑猩猩特别调皮,白天一无聊,3个蛮劲十足的小家伙就把晚上睡觉时铺的被子当成了玩具,硬是撕成一条一条的。(都市快讯)

(7)“蛮牛”是班上同学为李津城起的绰号,因为他有一股执拗的脾气,直来直往地,是学校里出了名的。(《暂把佳人寄》)

这四例可分为两种情况,前两例的“蛮脾气、蛮办法”都是定中式偏正短语,“蛮”作为形容词修饰后面的名词,“蛮”的形容词意义分别是“不通情理、倔强”和“愣、强悍”,“蛮脾气”指这个人不通情理,“蛮办法”指土霸王的强悍政策。后两例的“蛮劲、蛮牛”都是定中式复合词,“蛮”作为形容词修饰后面的中心语,“蛮”的形容词意义分别是“粗猛”和“执拗”,“蛮劲”指猴子的力气很大,“蛮牛”指这个人脾气很倔,与例(4)相似。可见,这几种用法的句法形式虽然也是“蛮+N”,但其中的“蛮”是形容词身份。

3.“蛮”(副)+N

以下是一些用例:

(8)张悬快点发新专辑吧!蛮速度的嘛。(微博)

(9)呵,还不错!范晓萱蛮女人的嘛。(微博)

(10)这部电影连烂,都烂得那么平庸,其实也是蛮悲剧的。(微博)

“名词的语法特点之一是不受副词修饰,如*很勇气、*早战争、*不青年。”[1]196这三例中的“速度、女人、悲剧”都是典型的名词,可“蛮”却不是作为形容词修饰它们的,而是以副词的身份修饰后面的名词。“副+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已不是唯一,如‘很中国’,“我们不认为名词不能与副词组合,或者说名词和副词组合是一种临时活用现象。其现实性基础是凡是进入副名组合中的名词都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凡是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的名词都能在一定条件下进入副名组合中。”[14]

这三例中“蛮”作为程度副词修饰后面的名词,这里的描写从同为程度副词来考虑,不区分量度等级,下同。“蛮”所修饰的名词也都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副词“蛮”在一定语境下提取出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蛮”在例(8)中提取出“速度”的描述义,即速度很快;在例(9)中提取出“女人”的描述义,即很有女人味;在例(10)中提取出“悲剧”的描述义,即很具有悲剧色彩。可见,这几例中的句法形式虽然也是“蛮”+N,但是其中的“蛮”是副词身份,其意义相当于“很”。

(二)“蛮”+V

以下是一些用例:

(11)蛮有创意的!好赞!!(微博)

(12)在韩国街看到一双,蛮符合要求的。还是船鞋+厚底!只是不高,才3.5cm吧!(微博)

(13)蛮喜欢她演的《流泪的新娘》的,但是还没看结束,虽不知结局怎样,但把元珍珠演绎的很棒,很感人。(微博)

前两例的“蛮”+V其实是“蛮”+述宾结构构成的短语,例(13)是“蛮”+动词构成的状中式偏正短语结构。这三例中的“蛮”都是作为程度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性结构,其意义也相当于“很”,分别为“很有创意、很符合要求、很喜欢”。

(三)“蛮”+A

以下是一些用例:

(14)回家路上,过百盛到地铁,正巧在后电梯看到杨恭如,美女就是不一样,但是她也蛮低调的,打扮得很得体。(微博)

(15)我也蛮专一的,18岁时候喜欢我自己,28岁的时候喜欢我自己,88岁的时候我还是喜欢我自己!(微博)

“蛮”+形容词是一种常见的用法,这两例中的“蛮”也是作为程度副词修饰后面的形容词。“蛮低调”意为很低调,从后一分句的“很得体”也可看出;“蛮专一”意为很专一,“蛮”的副词身份可见一斑。

(四)“蛮”+英文词

在所搜集的语料中,“蛮”+英文词的用例也有很多,如:

(16)老沈倒是蛮HAPPY的样子,我喝了三壶,他五壶,也算小尽兴。(微博)

(17)回家的路上又冷又下雨,一个人走在黑漆漆的路上也不晓得在嗨什么。好像还蛮EHJOY的样子。(微博)

(18)今晚的御景庄“高跟鞋之夜”还蛮 High的~好多朋友都在~(微博)

这种用法明显不同于上述三种用法,其新意一目了然。并且大都来自微博口语,具有前沿性。仔细考察,其实这种用法也属于“蛮”+A的形式,“蛮”仍是程度副词。

二、程度副词“蛮”的虚化路径和机制

(一)“蛮”的虚化路径

上述内容证明了“蛮”在共时描写下有多种句法形式,但其词类身份归根结底就是名词、形容词词和程度副词。三种词类身份虽然可以在共时层面找到例证,但是各自出现的时间以及共时状态的使用频率却是不一样的,这涉及“蛮”的虚化过程。“与副词有关的虚化现象应该包括三个阶段:A.名动形实词向副词的转化;B.副词内部由略虚向较虚的变化;C.副词向更虚的词类,譬如连词、语气词的转变。”[15]3与程度副词“蛮”有关的虚化现象便是名词和形容词实词向副词的转化。

根据前期的研究成果,“蛮”的虚化路径有两种情况:一是从名词虚化为形容词,在某一阶段又由名词虚化出副词;二是“名词—形容词—副词—程度副词”这样的虚化路径。

1.虚化路径一

“‘蛮’的本义是指旧指南方某少数民族的族名,也是族人的自称,具体指哪一个民族,研究者有不同的见解,但这并不影响对‘蛮’的虚化路径的认识。随着词义范围的扩大,‘蛮’的意义由指南方某一少数民族扩大为泛指南方少数民族。‘南方曰蛮’应该是该字成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泛称的始端。”[5]39由此可见,早期的“蛮”字只是一个客观指称。并没有任何贬义色彩。

之后随着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蛮”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些南方方言中出现了“蛮好”“蛮漂亮”等“蛮”+褒义形容词的用法。这基于“蛮”作为名词时的自我指称义,如此理解便可以得出基于“蛮”的程度副词身份是由名词演化而来的。后来“蛮”也可以修饰贬义形容词,表明逐渐发展为一般程度副词。

综上,“蛮”的虚化路径一如下所示:

2.虚化路径二

“蛮”的虚化路径二基于路径一,两种路径中“蛮”由名词发展为形容词的轨迹是相同的,差别在于路径二认为“蛮”作为副词是由形容词虚化而来的。明清小说中“蛮”的形容词和副词用法是同时存在的,若“蛮”所修饰的是名词,那么它是典型的形容词,若“蛮”的后面是动词,那么它就有着副词的作用,如[14]269:

(19)岂知这些不明道理之人,只要蛮做蛮吃。(《二刻拍案惊奇》)

(20)摆了一个九宫八卦的阵势,又差错摆得不全,一味的蛮闯。(《醒世姻缘传》)

(21)过迁初时,那里运弄得来,他也不管,一味蛮垦。(《醒世恒言》)

“蛮”已由名词虚发展到形容词的用法,而形容词可以做状语,“蛮”在这里是形容词做状语修饰动词。之所以这样说,从意义上是因为“蛮”修饰动词表现动作的状态样貌蕴含着“蛮”的形容词义;从结构上说,动词受副词修饰,副词作为状语处在动词前,而形容词可以做状语。“从‘蛮’放在动词前面的这种句式结构来看,‘蛮’的形容词特征已经虚化了,这也为其副词用法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由此可以大胆推测,‘蛮’作为副词的用法是由其作为形容词的用法发展而来。”[13]270也可以推测,“蛮”最初以形容词的身份做状语出现在副词的位置上,此时句法结构上修饰的是动词;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蛮”的副词用法逐渐稳固,发展为一般的副词,可以修饰一般的形容词,其程度副词的身份也逐渐稳定。

因此,“蛮”的虚化路径二如下所示:

名词→形容词→副词→程度副词

笔者赞同虚化路径二,理由如下:

首先,虚化路径一认为“蛮”的副词用法由名词虚化而来是基于“蛮”的一个本义,即“南方某少数民族的自称”,因此南方方言的“蛮好”意为“我们好”,这是少数民族对自己民族尊严的捍卫。但是这种认知心理的假设不容易找到实际的证据,并且近现代“蛮”的形容词身份更为常见,只是使用它固定下来的形容词词义。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再拿它的本义来捍卫民族尊严的说法有些牵强。

其次,“蛮”不可能由名词直接发展为程度副词,至少要有作为一般副词的过渡。虚化路径二中的“蛮”首先以形容词做状语的身份出现在动词前,占据了一般副词的位置,因为动词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心理动词可以用程度副词修饰,如“很想”“很怕”等,因此说“一般”。)当使用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副词身份已经确定,其后理所当然可以出现其他它类型的中心语,即形容词,于是又过渡到了程度副词。而虚化路径一中决定“蛮”虚化为副词的结构是“蛮+形容词”,并且有南方方言说话者捍卫民族尊严的心理预设。当“蛮”是名词义时,整个结构式主谓结构;当“蛮”发生虚化后,整个结构只能是状中式偏正结构,“蛮”只能作为程度副词出现,相当于从名词直接发展到了程度副词,难免生硬。

最后,从时间上来讲,虚化路径一的第二段存在时间模糊性。认为“蛮”由名词发展为程度副词的研究者对于那种捍卫自己民族尊严的认知心理并没有很明确地给出时间范围。因为“蛮”字的本义不可能一直活跃,尤其是在其形容词用法出现以后,那么这种借本义来自称的现象究竟何时而起,并没有得到答案。另外,不管是本字指称义还是形容词义中包含的特殊色彩不会一直都在,随着民族融合和新中国的成立,这种现象日趋淡化,那捍卫民族尊严的想法又为何而来。虚化路径二中的例子已经表明,“蛮”的形容词和副词用法在明清时就共同存在,由认知心理诱发的虚化是否与这一时期相合不得而知。

(二)“蛮”的虚化机制

“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大致包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的四个方面:结构形式、语义变化、表达方式和认知心理。其中结构形式主要包含的是:结构、句位、相关成分;语义变化包含的是:泛化、分化、融合;表达方式包含的是:和谐、转借、语境吸收;认知心理包含的是:隐喻、推理、重新分析。”[15]8根据“蛮”的虚化路径二,程度副词“蛮”的虚化机制涉及句位变化、语义泛化两大因素。

1.句位变化

“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实词虚化的基础,由于结构关系和句法位置的改变,实词由表核心功能转变为表辅助性功能,词义也随之变得抽象空灵,从而导致了副词的产生。就名、动、形 三类实词虚化成副词的句法位置而言,充当状语或者说进入状位,无疑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15]4从虚化路径二也可以看出,“蛮”由名词发展为形容词后,一开始形容词“蛮”作为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如例(19)~(21),句法形式是状中结构。虽然意义上有“蛮”作为形容词的“愣、强悍”之义,但是它的作用发生了变化,转为表现后面动作的状态和样貌而不是形容名词,位居状语的位置为其虚化为副词提供了条件。

当“蛮”虚化为副词时,其句法位置变得稳定,不再只是修饰动词,后面出现了形容词。其后之所以能出现形容词,是因为“蛮”久居状位,拥有了状位副词的句法功能,于是可以修饰一般的形容词,逐渐成为一般的程度副词。可见,“蛮”由名词、形容词再到程度副词的虚化路径离不开句位变化的机制,不仅体现在“进入状位”这一环节,也体现在“占据状位”这一强化环节上。

2.语义泛化

“意义和形式是同一个问题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实词的虚化过程中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句法位置和结构关系的改变会引起副词化的发生,同样,词义的泛化、分化、融合也会导致词的结构关系和句法功能的改变。”[15]6程度副词“蛮”的虚化机制开始于名词义向形容词义的泛化。词汇意义的泛化影响语法意义的泛化。当“蛮”作为其本义“南方某一少数民族”时是名词,后来泛指南方少数民族或部落。词性虽然没有改变,但是意义开始泛化。如《礼记·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由于历史因素,“蛮”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后来直接成为贬称。这一影响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如《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九回》:“我听见说蛮小厮昨日也跟他爹去来,你只叫了蛮小厮来问他就是了。”(对奴仆的贬称)“蛮”的名词义贬义色彩较重以至于引申出了形容词义,“蛮”作为形容词出现也是贬义的,这时语义泛化改变了“蛮”的句法功能,可以作为定语修饰名词,也可以在状语的位置上修饰动词。

因此,“蛮”的语义泛化为其虚化成为程度副词提供了条件,处于状位上的“蛮”的形容词语义特征也渐渐淡化,由特定的样貌状泛化为一般的程度表达,最终虚化为一般的程度副词。

三、程度副词“蛮”的语用主观性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16]语言中的很多手段都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主观上的情感和态度,包括副词。对汉语来说,在所有的副词中,程度副词的使用表达了很强的主观性。说话者选用什么样的程度副词就体现了他什么类型的态度或看法。而“蛮”作为新兴程度副词,与已有的“很、挺、太、真”等程度副词相比,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其主观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程度副词“蛮”经常与语气助词“嘛”共现。如:

(22)像你!哈哈,画的蛮不错嘛!(微博)

(23)紫素,你不要这么蛮不讲理嘛。(《浮水恋》)

(24)傅贵笑:“小王,你老林老林的喊得蛮亲热嘛。《(你别无选择》)

“‘~嘛’可以看作是句子信息结构与主位相配的述位, 或者看作与话题相对应的评论, 但是这个评论具有强烈的言者主观性, 它具有情态意义。”[17]如例(22)是典型的评价句,“蛮”表现言者对画的赞扬度很高,与“嘛”的主观评价性相合。例(23)的说话人认为紫素很不讲道理,但是又用语气词“嘛”缓和这种强硬的主观态度。语气词“嘛”在日常使用中有撒娇的口气,前提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存在亲密距离,所以主观上才会选用撒娇口吻。例(24)中“蛮亲热”表达了言者主观上认为小王和老林很亲密,与语气词“嘛”有一定的语义相宜性。因此,程度副词“蛮”与语气助词“嘛”共现,可以共同表达主观评价,从侧面体现了程度副词“蛮”的语用主观性。

其次,日常用语中,程度副词“蛮”经常以“蛮X的”结构出现。如:

(25)觉得Pitbull这坏小子还蛮cute的,喜欢他的南美口音。(微博)

(26)其实这首歌还蛮一般的。(微博)

(27)咱也上电视了,还蛮上相的。(人民日报)

“蛮”是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的”是后缀,无实在意义;“蛮X的”结构整体仍然表示主观态度——对某人或某事的评价程度高,结构意义仍具有主观性。例(25)的言者表达了对Pitbull的主观态度,认为他的口音很可爱,从“坏小子”和“可爱”的语义反差更可以体会到说话者的主观态度。例(26)的言者对一首歌进行评价,每个人对“这首歌”的感受各有千秋,而说话者的主观感受是很一般。例(27)的言者是对自己上电视这一事实做出评价。由以上三例可知,“的”后附于“蛮X”整体成为一个结构来表达主观评价,说明“蛮”作为程度副词经历了单个从语义上表达主观评价程度演变为形成一个结构来表现主观性,从语用层面上讲,这种结构形式也是“蛮”作为程度副词为表现其主观性而采用的,是其发生主观化的证明。

最后,程度副词“蛮”的使用者多为年轻群体,使用范围多为口语或网络中。前面谈到,“蛮”是一个方言词,它最早出现于南方方言,从引言部分对“蛮”的方言研究的介绍也可以看出。随着语言的交流和使用,程度副词“蛮”逐渐渗透到普通话里,但目前并没有普及到所有人,它有特定的人群范围,一般年轻人的接受度较高。相比较于已有的一些程度副词,如“很、挺、真”等,“蛮”是新鲜事物,年轻人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这一从方言中新进入的程度副词。另外,从上文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关于程度副词“蛮”的语料多来自于微博,并且“蛮”后面可以修饰一些英文词,这样的使用方式也在年轻人群体中多见。因此,程度副词“蛮”为年轻群体所选择、多出现在口语或网络中也是其语用上具有主观性的表现。

结 语

“蛮”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特殊的程度副词,它来自于南方方言,但是已经渗透进汉语普通话中。其共时用法存在多种情况,综合其所有的句法形式,“蛮”能修饰名词、动词、形容词,其词类身份有名词、形容词和程度副词。“蛮”的词类身份揭示了它由名词、形容词虚化为程度副词这一现象,其虚化路径为“名词—形容词—副词—程度副词”,涉及的虚化机制有句位变化和语义泛化,从结构和意义相辅相成的作用下最终成为程度副词。“蛮”之所以能以程度副词的身份出现在普通话里,自然有与一般程度副词不同的地方,从句子共现、结构主观化和使用范围的限定可以看出“蛮”语用上的主观性。程度副词“蛮”正处于从方言中向普通话渗透的时期,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猜你喜欢

主观性句法副词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话语标记“真是的”主观性及其等级
短句—副词+谓语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副词和副词词组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