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能源危机的可能影响及启示
2023-01-18林伯强
【关键词】乌克兰危机 欧洲能源危机 能源安全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受到乌克兰危机以及国际能源局势变化的影响,欧盟国家电价飙升,叠加欧盟国家通货膨胀问题,加剧了欧洲能源供应安全风险。由于欧洲国家能源供应对俄罗斯依赖程度高,在乌克兰危机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能源出口实施制裁措施,严重导致俄罗斯对外石油天然气出口缩水。另外,石油输出国组织与非欧佩克产油国(“欧佩克+”)受利益驱动不愿意增产支持国际能源供应,加之冬季能源需求增长,将可能共同作用对欧洲的能源供应安全造成威胁。
当前欧洲能源危机的发酵主要是两方面原因:直接原因是后疫情时代能源市场的不稳定與俄欧能源合作关系的破裂;深层原因是欧盟绿色低碳转型步伐过快,在急于转型的同时,欧盟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加之新能源供应不稳定,造成大规模能源短缺。
从直接原因来看,一方面,后疫情时代需求反弹速度远超供给水平提升速度。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国政府均出台一系列措施拉动消费,加速经济复苏,导致油气需求增长迅速。①新冠肺炎疫情下,国际货运物流体系正在逐渐恢复,但疫情冲击下,供应链体系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主体之间的协作运行仍然未达到预期,从而制约了全球油气运输能力。另一方面,乌克兰危机爆发至今,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针对俄罗斯出台了八轮全面制裁措施,先后涉及金融服务、油气行业设备、煤炭和其他固体化石燃料,以及俄罗斯石油出口量和价格等方面。制裁目标从初期的金融制裁的试探,已经深入到对俄罗斯关键的能源领域的精准打击。
从深层原因来看,一方面,欧洲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②2019年,俄罗斯能源(主要油气)出口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为62%,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的制裁将较大地影响俄罗斯的油气出口,进而导致全球油气供应紧缺。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前,俄罗斯供应了欧洲约40%的天然气。现在这一比例已降至15%左右。③天然气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对欧盟工业体系的运行带来巨大挑战。欧洲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额不容小觑,制裁将导致其间接损失。据相关研究,油气价格将可能在当前国际局势下,维持运行一段时间。④
另一方面,欧盟急于加快低碳能源转型,致使对传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幅度下降。世界各国正在采用有效策略应对温室气体带来的气候变化威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油气公司也正在实施有效的转型策略,降低对传统石油天然气的投资⑤。全球能源市场开始向清洁性更高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倾斜。而新能源仍然存在供给不稳定的问题。例如,2022年欧洲多国遭遇极端气候,导致新能源发电不及预期,加剧了能源短缺危机。⑥
综上,在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的大背景下,“北溪”管道泄漏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认为这是一个俄欧能源关系的重要转折点。⑦“北溪”管道在遭破坏后可能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乌克兰危机的加深、俄欧能源关系的破裂、双方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地缘政治的变动等。
“北溪”管道的建设历经数十年,俄罗斯与欧洲各国“能源纽带”的受损修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跨国能源基础设施被破坏后的修复需要的成本与时间给政府和民众带来了不小的难题,俄罗斯预计“北溪”管道维修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随着俄罗斯与欧洲各国的摩擦加剧,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断供已有预期,“能源纽带”几近断裂,双方的相互指责可能会延误修复时机,也进一步挤压了和谈空间,使得管道及时修复的可能性偏低。即使进入修复阶段,预期数月的修复时间也将带来不确定性。“北溪”管道事件前所未有,这一事件的责任认定可能会陷入互相推诿的僵局。“北溪”管道的被动“断气”相当于抽走了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和谈砝码,直接使得欧洲民众的取暖问题陷入被动僵局,可能将进一步加深乌克兰危机下的对立局面。这一事件也将使得地缘政治风险加码,使得欧洲能源危机愈演愈烈。
欧洲能源危机演变态势很可能会加重欧洲内部分歧,短期内可能不会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或债务危机,这种演变态势受欧洲财政政策、地缘政治博弈和欧洲能源转型战略的影响较大。
短期来看,欧洲应对能源危机首先需要解决眼前的能源短缺问题。欧洲各国政府已经完全意识到冬季能源短缺不可避免,冬季取暖的电价可能会很高,部分欧洲国家会重新启用燃煤厂等非清洁能源。欧洲的应对之策:一方面,尽可能寻求管道天然气的替代品;另一方面,做好需求管理,考虑到液化天然气(LNG)一般需要签订长协合同,欧洲需要“抢气”,但并不愿意付出更高价格。同时,从长期来看,欧洲更希望继续加码可再生能源建设,但对LNG基础设施的投入有限。欧洲“抢气”成果不佳,且LNG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时间,因此,节流策略将成为欧洲应对此次能源短缺问题的关键手段,但在经济逐步复苏的大背景下,任何以节约油气使用为目的的危机应对措施,都将制约经济复苏,甚至造成更严重的经济衰退。产业的寒冬可能将带来投资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改变欧洲能源结构。因此,从短期来看,如何有效控制需求,例如,有序用电,进行需求侧管理等是必须要考虑的紧迫问题。
解决欧洲能源短缺问题在于供需双管齐下。欧洲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可以参考中国对有序限电问题的解决,短期来看,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入手,分别是供给侧的能源进口多元化和需求侧的有序用电。在供给侧方面,短期需要保证LNG库存处于高位,同时尽快维持天然气价格处在合理位置,适当调整电力价格政策,提升发电企业发电积极性;在需求侧方面,主要关注重点是工业部门的有序用电和居民消费侧的需求管理,做好提前预警工作,提升电力的及时供给和调度能力,防止电力季节性短缺的现象频繁出现。
欧洲对于能源危机的中长期应对之策是实现市场切换和增加可再生能源供应。简而言之,市场切换即欧盟需要寻找除俄罗斯之外新的合作者。首先,由于市场切换涉及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几年内,石油价格和天然气价格都将维持高位。其次,欧洲关于碳中和的长期战略不变,在这一预期下,投资者并不愿意继续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的修复和建设。从这个意义上看,欧盟仍面临高油气价格下的挤压,且将持续较长时间。大规模替代俄罗斯油气对欧盟来讲,已经成为其应对能源安全危机的核心手段。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可以有效应对和解决能源危机。其中,转换天然气供应合作伙伴,完成从对俄罗斯油气依赖,到构建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油气战略合作转变;重启与阿尔及利亚的能源对话;继续与海湾地区主要产油国(包括卡塔尔)以及澳大利亚合作;与日本、中国和韩国等天然气买家进行协调;探索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出口潜力,如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和安哥拉;在增加可再生能源供应方面,需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另外,欧盟也正在逐步推进能源多元化的转型战略,2022年5月,欧盟提出了REPowerEU(意为“为欧盟重新供能”)计划,计划提供3000亿欧元,力求加快绿色转型。这一计划的三个关键目标分别是能源供给多元化、消费侧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包括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投资和工业、交通运输领域的脱碳)。
欧洲能源危机对我国进出口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在进出口方面,恰逢后疫情时代,全世界正在共同推进经济复苏,欧盟采用削减石油和天然气消费的应对策略其实并不可取,不利于稳定本国民生。在能源危机下,欧洲工业企业出现产能不足;我国供应链优势明显,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相关产品的出口扩大。同时,欧洲工业企业产能不足导致我国进口减少,为国产替代进口提供了可能,也为我国工业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如果欧洲能源危机不断恶化,从长期来看,将导致欧洲经济放缓,即使在我国企业具备成本优势的前提下,也会直接对我国的出口带来不利冲击。在人民币汇率方面,欧洲能源危机加剧了不确定性,使得市场避险情绪高涨,推高美元,从而导致“强美元”趋势下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
欧洲能源危机使我国高度关注能源安全问题。对中国而言,2021年原油进口对外依存度超过72%。⑧油价上涨会提升石油进口成本,并传导推升生产成本而不利于经济增长。
现阶段中国油气供需的特点是需求增长迅速,而供给增长缓慢。200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仅为26.7%,2020则达到73.6%。石油安全问题对于我国而言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外石油高度依赖直接造成油气使用安全风险;第二,国内油气价格受国际价格波动而变化,对经济运行造成影响;第三,供需格局变化以及地缘政治博弈对国内经济系统产生影响。
首先,节约用油和实现进口多元化,降低国内石油对外依存度。当前我国每千人汽车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未来汽车的消费增长潜力依然很大。若不能尽快实现电气化转型,将不可避免地加剧中国对外石油高度依赖的不利状况。交通运输行业不仅是石油消耗的主要行业,而且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最高,导致交通运输行业的低碳转型比较困难。打破这一桎梏的核心方式是通过发展电动汽车来替代传统燃油汽车,实现石油消耗向电力消耗的转变,配合电力部门的清洁化转型,以实现交通行业的深度脱碳,进而摆脱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的状况。政府需要进一步重视电动汽车在国内的发展,并将其提高到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重要位置。
目前我国整体战略石油储备相对较低,应明确战略石油储备在国计民生中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在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份额还相对不足的背景下,我国可以推动加强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同时通过煤制油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式,也可以降低油气等战略性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增强国内能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强对外部能源供应风险的抵御能力。
中国仍可以努力拓展石油进口渠道,并继续提升自身在国际原油贸易中的影响力。在不能彻底解决我国石油对外高度依赖现状的前提下,拓宽石油进口渠道,实现进口多元化,避免对单一国家的石油进口依赖,是中国在面对国际突发事件引起的国际能源供应格局变化中,最大程度控制其对中国能源供应安全负面影响的有力举措。同时,持续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深化上海原油期货建设等一系列措施。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国际原油贸易影响力的提升,从而有助于抵御国际油价频繁波动带来的较大风险。
其次,未来天然气需求依然旺盛。随着能源低碳化转型,天然气在国际能源贸易市场上的主体地位有所提升。世界天然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供应量持续增长。以美国为代表,技术进步成为美国实施“页岩气革命”的基础。总体来讲,油气市场正从以资本推动的发展模式转向以技术推动的发展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本国能源的综合使用成本,改变油气全球供应格局。
最后,能源系统能够支持实现三个主要目标: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普遍的能源服务并确保能源安全。展望未来,为了实现碳中和,中国将建设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目前中国的水电资源开发程度已经过半,已经具备一定的規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391GW,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6.5%。但由于水电受到地理资源限制,中国水电已经进入后期发展阶段,未来水电装机容量仍会有所增加,但增速会逐渐放缓,且随着水电资源的开发进入后期,其边际成本也会逐渐上升,因此,在未来电力系统中,水电将作为稳定的可再生能源,但体量很难再有大的提升,难以承担主力供电的角色。⑨核电具有清洁、高效、稳定等一系列优点,根据国家核安全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核电装机容量为54.64GW,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3%。很多观点都把核电作为未来可以依赖的新生代供电力量,但核电的劣势也十分明显,其选址布局等会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高昂的成本、技术的特殊性、漫长的建设周期等原因也使得民营资本很难真正进入核电产业,且当前中国核电产业规模基数比较小,即使未来能有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但在面对中国巨大的电力需求时,也很难在短期内迅速担当起供电主力的角色。综上所述,未来风电光伏将会在中国承担起供电主力的角色,这一看法目前也逐渐成为共识,国家关于风电光伏发展相关的政策和目标规划也越来越明确。
不过,当前对新能源的加注仍需要面对能源供应不稳定带来的一系列风险问题。而未来煤电机组可以由主力供电的职能逐渐转变为备用电源的职能,一方面,保障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电力供应不足风险,另一方面,相对灵活的煤电机组可有效保障电网运行安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在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煤电在短期内可以通过灵活性改造、清洁化转型等方式继续满足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为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安全发展争取时间;从中长期角度看,煤电可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耦合实现煤电的清洁化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向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转变,以应对由极端气候灾难和突发事件造成的电力供需变化。
国际地缘政治危机持续,导致欧洲能源供应安全受到威胁。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尚未完成,新一轮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致使欧洲经济发展面临雪上加霜的困境。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全球能源体系正迎来大变局。新局势下,我国将能源供应安全问题摆到更为重要的位置,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实施低碳转型,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柱。
在应对疫情以及国际能源局势突变的背景下,全面系统地认识我国实施低碳转型在不同时期和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执行有效的中长期转型战略,对推动实现能源安全供应和低碳发展至关重要。在短中期和更长时期内,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核心结构性矛盾,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短期内,面临极端天气引发的局部能源供应不足,以及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极易造成能源电力的短时供应不足问题。为此,大力发展特高压、超高压,支持构建智能电网系统,实现电力在不同区域和省份之间顺利流通互动,增强电网韧性,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跨区域输送消纳,可有效避免因极端气候和需求不稳定带来的短期用能不足问题。以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为战略抓手,实施交通行业的深度电气化转型,缓解进而解决对外石油依赖度高的发展困境,同时推动电力结构低碳、清洁转型,以发挥电动汽车产业在“双碳”目标实现以及保障能源安全中的作用,是中国短期内应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有效方案之一。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是:在碳排放约束下,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大规模并网,将导致电网安全运行成本增加。如何通过储能、氢能、数字化、智能化等综合性手段,将不稳定的风电光伏转变为稳定可靠的电源,将是较大挑战。需要考虑能源供需两侧协同发展与动态平衡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其中,储能设备在电源生产侧的大规模部署和应用可能成为必要方案;在消费端,通过更加灵活的价格、市场机制来引导更多的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参与保障用电安全,成为重要应对手段。
保障中国能源实现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需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发挥煤炭保障能源安全和配合新能源发展的作用。短期内煤炭在我国能源系统中的主导地位难以动摇,现阶段仍需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清晰认识到中国现存庞大煤电机组,在助力能源清洁转型上所具备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优势。中国火电系统平均服役年限小、存量大,清洁性较高。在未来以减小利用小时数的形式,阶段性实施煤电退出策略,并保留一定的煤电系统,发挥煤电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保障能源供应的关键作用。煤电定位逐步由电量型电源向电量和电力调节型电源转变,既符合“先立后破”的要求,也符合保障安全稳定充足能源供应的基本原则。推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既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也是能源领域顺应时势发展的有效举措。从成本上看,由于在煤电退役过程中,需要面临职工再就业成本以及与拆迁处理程序相关费用支出,这就是煤电的“退役预期”。从长期来看,在“煤电+CCUS”技术的经济性评估中,煤电固定成本归零,只考虑煤电改造以及CCUS配置成本,该方案的竞争力将高于为风光系统配备大规模电化学储能。而且储能系统的应用将推动大量稀有资源的使用,生命周期末端回收处理过程易造成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布局CCUS技术与剩余煤电产能之间的协同产业发展,可以有效降低对电化学储能的依赖,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有望利用较低的成本支持“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保障中国能源实现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需要加强新能源布局,加快推动能源供需两侧协同发展。当前各国正在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同时,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性和“双碳”目标进一步说明了发展新能源的必要性。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新型能源系统具备本土特性,对于摆脱对外能源依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电力结构由高比例化石能源电力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转变。发展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时代诉求的,中国在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进一步加快对新能源的发展步伐,推动西北部大新能源(风电光伏)、大运输(特高压和氢能)和大电动汽车战略,尽快做大新能源份额,彻底解决能源供应安全问题。此外,中国能源低碳转型,是以煤炭为主的工业产业链,向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工业产业链全方位跨越式的转型。加快推动新能源低碳产业链的上下协同与融合发展,实现新能源产业链条在传统能源转型发展与清洁能源规模利用上的融合与平衡。推动我国新型能源系统在产业、空间、市场和制度等方面实现能源供需的深度耦合,以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和“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作者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注释】
①劉满平:《全球能源市场大变局之我国政策建议》,《当代石油石化》,2022年第9期,第1-4页。
②徐向梅:《全球能源供需失衡的根源与影响》,《经济日报》,2022年9月30日。
③陈卫东:《即将到来的欧洲天然气配给制》,《能源》,2022年第8期,第58-60页。
④林伯强:《国际油价或维持高位》,《国企管理》,2022年第14期,第17页。
⑤田慧芳:《碳中和背景下中欧气候合作的潜力与挑战》,《欧亚经济》,2022年第5期,第78-100页。
⑥吕建中:《欧洲能源危机的启示与思考》,《世界石油工业》,2022年第1期,第2-7页。
⑦《俄美就“北溪事件”激烈交锋》,《环球时报》,2022年9月30日。
⑧刘华军、石印等:《新时代的中国能源革命:历程、成就与展望》,《管理世界》,2022年第7期,第6-24页。
⑨林伯强、杨梦琦:《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电力系统研究现状、挑战与发展方向》,《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第1-10页。
责编/谢帅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