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照工程思维 深掘人才潜能 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2023-01-18王鹏冯作文张德明陈德昌

中国石油企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兰州人才培训

□ 文/王鹏 冯作文 张德明 陈德昌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成品油和化工产品生产基地,面对市场竞争激烈、国际油价高位震荡、新冠疫情多地频发等困难和挑战,兰州石化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2021年领导干部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从讲政治的高度推进人才强企工程,构建完善“生聚理用”人才发展机制,培育造就高端人才、稳定壮大关键人才、激活用好现有人才、加快引进紧缺人才,打造西部炼化生产人才聚集高地。

一、聚焦培养开发,着力厚植“生才”土壤

兰州石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树立了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的远大目标。针对员工队伍平均年龄偏大、各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缺乏的现状,公司深入剖析老炼化企业现状,围绕生产经营主战场,统筹人才培养开发,着力厚植“生才”土壤,奋力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

(一)建设数智化培训平台

着眼“十四五”炼油化工高端化产业链延伸布局,着力把公司培训中心打造成“省内高端、集团一流、行业有名”的炼化业务综合培训基地,承担整体提质、尖端培养、人才储备培训任务,成为各类人才成长的“孵化器”和“蓄水池”。加快培训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培训管理和智慧学习平台建设,运用“中油e学”、特种作业取(复)证等系统平台,大力推进在线培训。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优选职业素养高、专业造诣深、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兼)职培训师、专家及骨干人才,承担课程开发、线上线下授课。2021年以来,兰州石化举办各类培训班1568期,培训炼油、化工、检维修等各类人才11.2万余人次;通过“中油e学”平台举办了法治思想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市场营销、阿米巴经营管理等专题培训班,培训3067人,较好地满足了80万吨/年榆林乙烷制乙烯、3.5万吨特种丁腈橡胶装置建设、开工和生产运行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二)构建标准化培训体系

建立专业系统轮训机制,精准开发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方式、评价培训效果,逐步推行上岗要认证、在岗要赋能、晋升要达标的新模式。针对乙烯产能将要扩大的实际,乙烯生产技术人才标准化轮训目前已经展开。完善培训考评激励机制,将轮训考评积分纳入员工全年业绩考核,促进员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鼓励员工跨界参加其它专业技术培训,培训达标后,颁发证书,优先交流到其他岗位工作。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积分制试点工作,构建专题讲座、集中办班、送外培训、在线学习等多渠道教育培训模式,全面提升领导干部教育学习质量。2月底以来,兰州石化委派8名年轻干部到省市区应急管理、工信部门挂职锻炼,通过“博采学堂”“制度讲堂”“技术课堂”3种培训提升全员综合素质,“技术课堂”学习人员达到1.8万余人次,“博采学堂”依托清华大学网络学习平台,让二级正职干部接受了素质提升培训。

(三)完善通岗能力攀升机制

坚持“组织因岗施教+个人量身订制”思路,列出企业生产经营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清单,推广应知应会“每班练兵一小时”培训,推进生产操作人员“内外操通岗”、检维修作业人员“跨区域通岗”、班组长和高技能人才“全流程通岗”、技术人员“全系统通岗”培养。深化操作技能人员“星级工”培养,探索专业技术岗位序列“星级工程师”培养,把星级数量作为个人晋升和获取各种荣誉的重要依据之一,把“星级工”和“星级工程师”占比作为组织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有效促进通岗能力攀升。截至目前,兰州石化星级操作工占比达到80%;星级工程师占比达到10%。

二、聚焦环境营造,持续优化“聚才”机制

面对西部企业“高端人才难来、来了难留”的困境,兰州石化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拓宽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引进高端和企业紧缺人才,待遇上倾斜,生活上关照,让人才在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

(一)拓宽聚才渠道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用柔性引进方式,通过技术合作、项目聘用、兼职、咨询等方式,共享科研院所及高校人才资源,为企业产业链延伸和高质量发展汇聚人才。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专项津贴、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并支持人才改善技术创新环境。与职业院校合作,择优选拔技能人才,定向培养企业因产业扩大而急需的操作服务人员。8月,兰州石化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合作,选择化工、炼油专业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定向培养班,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生产工艺、到岗位实习锻炼,毕业后就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二)“一对一”关爱人才

坚持 “一对一”原则,分层次、多渠道、全覆盖做好人才联系服务工作。公司党委和二级单位党委分层负责企业高级专家、首席专家、集团公司技能专家等高端人才的联系服务工作。特别是注重关注人才身心健康,落实休假体检和患病关怀慰问制度。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通过教育引导、岗位实践、典型激励,引导知识分子立足本职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引导人才担当作为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用精神力量激励人才担当作为。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正确把握人才在工作中出现失误错误的性质和影响,稳妥推动受处理处分影响期满、符合有关条件的人才合理使用,切实为担当作为的人才撑腰鼓劲。尊重科研工作规律,对尽职尽责从事基础研究工作,但因不可预见因素导致难以完成预定目标的科技人才予以免责。

三、聚焦定向激励,充分夯实“理才”根基

兰州石化构建科学的考核分配机制,精准评价各类人才在推进企业发展中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果,引导人才发挥专长,争做贡献;建立内部竞聘机制,引导人才在企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业务发挥作用。

(一)深化人才定向激励机制

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研究建立人才发展专项奖励,对一定时期内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突出的单位,给予一次性定向奖励。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领军人才及科研团队,在岗位薪酬、专项奖励、中长期激励等方面给予支持。今年1月,兰州石化10名在炼化生产中长期从事技术管理和创新工作、并取得成效的人员获聘企业高级专家或一级工程师,并享受相应的待遇。改进域外补贴机制,探索建立域外工龄津贴,确保域外海外人才队伍出得去、稳得住、可接替。榆林乙烷制乙烯、长汀催化剂装置全面投产后,兰州石化进一步规范员工域外工作临时性补贴政策,参照集团公司海外人员海龄津贴模式,改进海外工作员工津贴发放标准,保障了域外海外人才队伍人心稳定、积极向上。

(二)优化各业务领域人才配置

根据公司业务结构调整、“扁平化”“大部制”改革以及对口支持、域外承揽业务等对人才的需求,实施内部公开竞聘,将各类人才精准配置到各类岗位上,实现人岗相宜。去年以来,100余名员工通过公开竞聘,转岗到了财务处、物资采购管理部、融媒体中心、乙烯厂、炼油运行部等单位工作。

(三)盘活生产辅助业务富余人才

持续推进生产辅助业务专业化整合业务,组建机电仪、质检计量等一体化管理的业务中心,接轨市场化运营,统筹优化生产辅助人才队伍,实现集约化管理,拓宽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满足各业务岗位缺员及域外业务承揽等人才需求,让生产辅助人才得到更好成长。去年以来,兰州石化111名生产辅助、服务岗位的人员通过考试考核到炼化生产一线岗位工作,在主要生产厂退休人员增多的情况下,保障了装置操作人员接替需求。

四、聚焦人尽其能,竭力开拓“用才”渠道

兰州石化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推动优秀人才在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三支队伍序列中合理流动,实施员工技能晋级计划,促进企业各类人才各展其长,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一)不拘一格选才用才

树立重基层、重实践、重业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不拘一格选才用才,确保各类人才用当其时、各展其长。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落实优秀人才直评“绿色通道”制度,对贡献突出、取得重大科技成果、荣获重要科技奖励、入选国家或集团公司重点人才计划、引进的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开展年度职称评审工作时不受学历学位、职称、外语等条件限制,直接认定职称。去年以来,兰州石化选拔任用干部54名,提拔8名40岁以下优秀年轻干部到二级副职领导岗位;新增高级职称人员116人、高技能人才121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畅通三支队伍职业发展通道

推动优秀人才在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三支队伍序列中合理流动,实现纵向发展畅通、横向转换有序。今年以来,兰州石化在推进“扁平化”管理模式中,41名管理人员转业到技术岗位,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推行员工技能晋级计划

在晋升“星级工”的基础上,制定了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公司级技能专家、集团公司级技能专家和集团公司技能大师的技能晋升“九级成长通道”,并与专家(劳模)工作室运行任务相结合,构建“金牌师徒”的教练式培养模式,为操作服务人员成长铺路搭桥。截至目前,兰州石化技师以上的技能人才达到873人。其中,集团公司级技能专家8人、公司级技能专家17人。

兰州石化公司党委将坚决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党组的安排部署,创新方式方法,全力构筑人才高地,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战略型、领军型高层次人才,带动各类人才整体协调发展,推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促进人才价值全面增值,推动公司经营业绩、创新力、竞争力位居同行前列,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建设基业长青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兰州人才培训
人才云
我的兰州梦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兰州琐记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