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达坂路
2023-01-18王应武
※文/王应武
这里是高地方、苦地方,却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这里离北京很远,与党中央却很近;这里驻扎着一代又一代“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守边卫士。在世界屋脊、生命禁区,边防战士用青春与生命捍卫着祖国雪域高原的每一寸热土。而我有幸成为了这支光荣部队的一员。
1963年12月,年仅17岁的我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到部队完成三个月新兵强化训练后,被分配到西藏阿里骑兵支队司令部警卫排。刚到警卫排才一周时间,还糊里糊涂摸不着头脑,班长通知“支队长此次上山由你负责警卫”。经过三个月的强化训练,我惯性地回答“是!”但上什么山,路有多远,走多久,我什么都不知道,跟支队长坐车就往山上走。
没想到这一出发,山后还有山,一直连着天。每天清晨启程,日落宿营。就这样一连走了六天,终于到了西藏阿里噶尔县昆沙乡。就是这六天的翻山之旅,让我认识到了喀喇昆仑山脉无数的达坂山口:库地达坂、胜利达坂、麻札达坂、黑卡子达坂、界山达坂、康西瓦达坂。
这些上山的“ 通天之路”,很难修,更难养护!工兵战士倚靠山体向海拔几千米的雪山“借路”,悬崖边、冻土上,挖开山体何其艰难,路面勉强能够通过军用车辆,如果遇到会车,另一辆车只能停在转弯处等候。坐在车里向下看,下边的车好像就在脚下跑。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有限的施工技术,这些达坂路铺设也比较简易,山体挖开后平铺上石子就通车。也因此,路面常常被暴雨和雪山融水冲毁。
有一年部队安排我从三十里营房下山,去师部报送军事实力报表,当时车上还有新疆军区两名干部。临下山时,参谋长反复叮嘱司机注意安全,但由于司机是新手,在胜利达坂转弯下坡时司机预判失误,导致车辆失控翻下坡去,我的头把前挡风玻璃碰碎,鲜血直流,人也昏了过去,还差一点牺牲。
在阿里高原上,戍边的生活虽非常单调,但部队在物资保障上竭尽全力,特别是饮食上考虑到山上气温低、守边战士热量消耗大,所以供应的食材样数多、油水大。当时山上可以吃到大米面粉,而在新疆内地供应的还大多是粗粮。但在山上想吃新鲜蔬菜却很难,有时一车几吨重的大白菜拉到阿里,就只剩下百十斤白菜心。运菜车从新疆出发,到阿里得走六天,这期间要翻越多个达坂。车行到山顶时,气温降到零下几十度,尽管车上盖着棉毯,但白菜早就冻成了硬疙瘩。而当车下到沟底,气温又上升,白菜反复化冻,等到了阿里,就只剩下白菜心还能吃了。
虽然在那么艰苦的地方,守卫祖国边疆十多年,而且还差一点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高原上,但我不后悔当初选择去当高原兵这一决定,相反我会以此为荣,为能有这么一段经历而感到自豪。战友们常说:宁洒一腔热血,不丢一寸国土。戍边卫士,“生,把青春献给这片土地;死,用鲜血涂红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