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辨证论治”特色的中药药剂学课程思政实践

2023-01-18张臻张星杨莎莎林夏胡慧玲高飞黄友傅舒廖婉何瑶刘芳章津铭傅超美

药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辨证论治药剂学中医药

张臻,张星,杨莎莎,林夏,胡慧玲,高飞,黄友,傅舒,廖婉,何瑶,刘芳,章津铭,傅超美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 611137)

1 引言

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我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1]。1959年,成都中医药大学率先在全国创办中药学专业[2],中药药剂学作为与工业化生产和医疗用药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整个中药行业和产业的发展概况。因此,中药药剂学必然是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中药药剂学课程的思政育人改革进程,是中药药剂学课程教育亟须思考与探索的核心课题,这一过程如何体现思政目标尤显重要。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中医药院校应以培养“上医”类人才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应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塑造学生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中药药剂学学科带头人谢秀琼教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炼丹术”的传人,在传授炼丹技艺中也传递了老一辈中药人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课程中的特色技术——“水飞朱砂”传统超微粉碎技术,就是一个去杂纯化的过程,蕴藏了去伪存真的思政内容,可用于引导学生不断改善自身缺点与不足,提升自我修养,同时其中蕴含自古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先进创造性思维,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煎膏剂常出现的“返砂”现象,提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见微知著,培养其高尚的职业道德。

2 中药药剂学课程特色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2.1 中药药剂学具有传承经典、创新发展的特点

“制剂有道,制备有术,临床有效”是中药制剂的显著特点[5],中药药剂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便有“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的谚语,其中“丸散膏丹”指的就是不同的药物制剂剂型。中药药剂学传承发展至今,其中蕴含了众多中医药传统文化精髓,也吸收了众多现代科技精华,因此,该门课程也具有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特色。例如,“水飞朱砂”的传统超微粉碎技术、“打底套色”的经典混合技术、“起模泛丸”的手工制剂技术等,这些特色制药工艺也是我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深刻体现。同时,该课程又涵盖中药注射剂、中药滴丸、缓控释制剂、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等功能更为多样化、内涵更为新颖的现代剂型与制剂技术,体现着中药药剂学既古老又年轻的魅力。

2.2 中药药剂学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一战略举措,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6]。目前,我国中药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忽视了中医药特色,中医药思维培养路径也不够明确,学生中医药思维弱化,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不扎实[7- 8]。针对中药药剂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传统与创新融合发展,知识点繁多且分散的特点,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让学生变“要我学”的被动状态为“我要学”的主动模式,从主观能动性出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药学人的“匠人精神”与职业道德感,这些将成为主观驱动的根本动力;而课堂上教师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则是主观驱动的根本手段。

中药药剂学学科中亦有很多隐性的优秀中医药文化精髓。例如,苏合香丸方剂早在明朝便远传至朝鲜,被收录于朝鲜金礼蒙等人编撰的《医方类聚》,后该方也随《医方类聚》辗转流传至日本,对两地汉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畅销的治疗胸痹心痛的汉方制剂“救心丹”,其组方思路就源于我国古代苏合香丸[9],这也体现了悠久的中药制药工艺在古代对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走出去”的典型,而其他类似的优秀中医药文化代表案例还需要教师不断深入挖掘、整理与研究。

3 中药药剂学课程思政课的核心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与精髓,包含了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从科学的角度诠释了传统中医的智慧[4],被众多领域广泛借鉴和应用。在当今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医药高校也应以辩证思维为导向,与时俱进,从“辨病”到“辩证”深化课程思政教学,以专业知识为主线,在育人方面因人制宜、审证选方,更好地提升学生个人素养,提高其专业能力。学校应开展基于辨证论治思维的特色课程思政,针对不同专业制定更为精细化和针对性的思政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以取得更为显著的思政效果。以本校的中药药剂学课程为例,中药学专业有三类培养方向均开设中药药剂学课程,对于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凌一揆”中药基础基地班学生而言,课程思政可以侧重于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技能的培养与科研道德养成、素养提高相结合;对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中药学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则可以围绕基础理论、专业素养、实践能力的复合提升展开;针对以培养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的中药学太极班,在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应更多站在社会大环境高度,围绕当代世界形势、国情和社会环境、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开展课程思政。

4 中药药剂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4.1 中药药剂学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

中药药剂学这类核心主干课程是中医药院校思政建设的主战场。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在学校全局规划下,中药药剂学课程思政建设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定位国际”四位一体有机融合为目标,建设总体思路为:“特色党建”引领,打造教师队伍“主力军”;“守正创新”改革,打通课程教学“主渠道”;“盐溶于食”导向,打赢课程建设“主战场”;树立国际思维,扩大中医药文化传播(图1),并将辨证论治思维贯穿始终。基于以上目标与思路,学校应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人文修养,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制药工匠精神,用“医者仁心、药者匠心”崇高理念激发大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图1 中药药剂学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图

4.2 中药药剂学课程思政建设具体措施

4.2.1 “特色党建”引领,打造教师队伍“主力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经师易求而人师难得。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属于思政教育的隐性部分,中药药剂学任课教师虽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任课教师,但却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和关键所在。以本校中药药剂学教师队伍建设为例,立足“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四川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学校“标杆教研室”基础之上,通过深化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充分发挥“双带头人”引领作用,健全专业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组建了一支政治坚定、术业精专、优势明显的中药药剂学课程思政“主力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中药药剂学课程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4.2.2 “盐溶于食”导向,打赢课程建设“主战场”

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内在的学科属性,且这些课程都蕴含丰富独特的育人资源。课程思政改革就是要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服从于学科建设,服务于学科育人,共同打造学科育人共同体[10]。对于理学类专业课程,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医学类课程则要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作为一门具备理、工、医多学科特色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中药药剂学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需要重点围绕以上三个方向展开。

本教学团队采用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会议方式进行集体备课,互助互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同时通过轮换会议主持人和轮流讲课等换位体验活动,浸润式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主体意识,提升探索成效。同时,课程团队还系统地分章、分节开展思政教育分析,深挖并整理出中药药剂学课程重点思政教育元素,探讨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将典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具体知识点,并通过课后调研对每个思政元素进行再评价,形成一套特色鲜明、“盐溶于食”的中药药剂学课程思政教学素材,既增强了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提高了专业课程的亲和力,也驱动了学生“我要学”的主观能动性。表1是教学团队研究整理的中药药剂学重点思政教育元素。

表1 中药药剂学课程重点思政元素

4.2.3 “守正创新”改革,打通课程教学“主渠道”

在建立“盐溶于食”的中药药剂学思政课堂之上,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团队创建了一系列网络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录制推出《中药药剂学》国际慕课,上传至学堂在线。其次,以课程中某些难点和要点出发,融入思政元素并录制多个微课上传于各学习平台。同时基于学校“掌上金课”平台,搭建《中药药剂学》线上课程。以上课程对社会公开,承担起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社会职责。此外,课程团队正在探索中药药剂学实验课的思政改革,选取经典实验,以改变制剂工艺微参数“失之毫厘”而导致实验结果“谬之千里”为目的,开设对照实验,最终让学生体验式、震撼式领悟制药全过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通过多种“守正创新”改革举措,多环节多途径打通课程教学“主渠道”,全面推进中药药剂课程思政建设。

4.2.4 树立国际思维,扩大中医药文化传播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医学提出了“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利用”的十字方针,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医中药发展的支持政策,要求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必须具备开展国际交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11]。目前,我国已与40余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签署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多所中医药院校[12-13],中医药国际化教育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校中药药剂学课程建设团队树立国际化思维,作为主编单位联合全国19所兄弟院校共同编写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类专业双语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教材以及《中药药剂学实验》教材[14-15],满足了中药药剂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升中药药剂学双语教学的可操作性。

5 结语

中医药发展已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当今中医药的发展趋势下亟需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而中药药剂学作为培养中药人才的核心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中药药剂学课程的思政育人改革进程,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更应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16]。教师还应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强化“四个意识”,武装学生头脑,筑牢思想防线,并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将“四个自信”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

一门课程的思政建设并不只局限于课程本身,还有赖于校园大环境,发挥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作用[17],只有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宣传“四位一体”的教育形式加以融合,充分利用校园大环境辅助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切实引导学生将思政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本校第二课堂开设中药学专业特色品牌活动——“药苑名师”大讲堂,让学生在课外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老一辈药学名师们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和不懈奋斗、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老一辈优秀药学名师榜样作用的引领与熏陶使得整个校园大环境充满“如花在春”的思政氛围,与课堂内思政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有利于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在对我国的对外交流贸易、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教育合作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的同时,也为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历史新机遇,广大师生要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大力推进落实中医药的课程思政,继承好、发扬好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辨证论治药剂学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药剂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思考
中药药剂学双语CBI教学理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