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世界随着年龄而进化
2023-01-17郭亚男
郭亚男
这两年关于年龄,尤其是女性的年龄,似乎一直有很多热议,“年龄焦虑”、“拥抱年龄”……铺天盖地的信息板上,似乎都在展示着:年龄,这个逐年增长的数字,远没有它看起来那么简单。
在人生的图板上,它可以是规划阶段的标尺,亦能是浓醇岁月的催化剂。我们似乎习惯于关注那些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的东西,比如皱纹、灵活性、记忆力,而很少关注那些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东西,比如自由、智慧,以及打破女性刻板印象的勇气,以拥有更多选择权,勇敢地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她”。
去年9月,美国女演员Gwyneth Paltrow度过了她的50岁生日。
在一篇“On Approaching 50(即将50岁)”的发文中,Paltrow分享着自己对于岁月的感悟,过往的错误也好,不再青春的身体也罢,“我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流逝,我始终还能感受到那份期待和希望,对于那些哪怕或陨落、或消退的希望,正如30年前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我明白生活是线性的。”她写道,“在我内心深处,有一种生命的甜蜜是不变的,也不会改变。那是精华中的精华,而且它似乎越来越甜了。”她以拥抱的姿态记录这一切,而后展望着即将到来的下个十年,显得平静而自洽。
而生日,这个年龄又增一岁的节点,对于很多女性来说,似乎已经不是一件那么值得庆祝的事情,甚至变成了不能说的秘密。
“永远不要问一位女士的年龄”,在一些社会语境下,当女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那个数字仿佛就成为了一个话题禁区,在旁人看来,颇带着一丝自我保护的用意。都说女性的年龄是秘密,而当年龄的话题被心照不宣地移出对话时,人们或许会想当然地认为成全了女性的自我保护,但实际上,这是否是女性的本意呢?
不论是整体的社会氛围,还是商业文化,都似乎在着力追捧着“年轻”的好。“祝你青春永驻”是逢年过节常见的客套话,就连在荧幕上,我们也会看到总是停留在某个年龄段的女主角,颜值优秀,事业有成,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年轻貌美才是人生赢家的标配,解读道,年轻总是好的,意味着更多可能,而衰老则更多意味着皱纹,和越来越少的选择。追慕年轻、恐惧衰老的焦虑之余,也不禁令人思考,我们究竟是何以陷入这样的年龄怪圈之中的。
在《我们为何膜拜青春》一书中,作者罗伯特·波格·哈里森借用科学的角度再释了生物学上的“幼态持续”(neoteny),这种观念是指将幼年生理特征保留至成年阶段,其所造成的“发展迟缓”让我们的适应弹性得以最大化:哈里森则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把这个观念应用到文化领域,引申出发展迟缓所带来另外两个相关特征:“更高的智能”和“更高的社会化能力”,论证“青春”是文化的创新动力,似乎永远都和自由、敏捷、冒险精神这样的品质挂钩。简言之,人类物种的优势在于我们不情愿长大。“幼态持续”给了人类更多的物种自由,大大扩大了我们的演化选项,使我们的智商更高,使我们有了“文化”。
如果说人类自身的基因起源,是我们崇拜和赞美年轻的生物学解释,那么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则为这一切添了新的标签。
“當迈入30岁时,我没有处在一段稳定的感情中,我记得当时自己在想,我要让我的父母失望了,我没有嫁给我的股票经纪人或律师,还是那个有着天马行空想法的奇怪的艺术家。”在Paltrow看来,处在20多岁的我们会想当然地觉得,30岁的我们会对生活有掌控感,而事实上,当她迈入40岁,焦虑席卷而来。“我该如何面对衰老,作为一个正在变老的人,我该如何定义自己?”Paltrow曾经对自己的发问,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很多女性抵达人生某个阶段时期内心的疑问。
摄影:Horst P.Horst,美国版VOGUE 1942年12月刊
而庆幸的是,50岁的Paltrow似乎正在找到答案的路上。“感觉很棒,快乐而充盈”,被问及面对人生这又一里程碑的感受,她对VOGUE这样说道。如果说40岁的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软件自动升级”,那么Paltrow相信自己50岁的又一次升级也即将到来,“我感觉到它来了,在我进入40岁后的几个月里,我真的注意到我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那种对于自我的接纳感逐渐显现,而这一切在接下来的10年会更加深入和确定。”她谈到一次播客中采访著名脱口秀主持人Oprah Winfrey,谈及年龄的增长,Winfrey对她说,“等着你60岁吧,那才是最好的,到时你会从别人对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所有这些预测和想法中解脱出来。”
年龄的增长成就着我们人生升级的每一个阶段,而数字的增长所带来的坚固的东西,是岁月流转下,愈发忠于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自由。年龄、生育能力、容貌等这些过去被物化为评价女性价值的标准逐渐消失,她们存在的意义变得愈发单纯和快乐。
而那些不再回避自己年龄,甚至开始谈论自己年龄的女性,正给予更多人 勇气和灵感,庆祝和享受其所迎来的新旅程。毕竟,时光在流逝,带给她们皱纹,却也赐予她们洒脱成熟的灵魂,直面年龄,而后庆祝年龄。
23岁,毕业工作
30岁,步入婚姻
35岁,生儿育女
60岁,退休生活
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从踏入社会的那一刻,我们的人生轨迹便会这样,往后的日子也早已有了安排。
而对于女性来说,人生中的无数身份,少女、妻子、母亲……也被裹入其中,按年龄的不同阶段,嵌入这静谧的表盘刻度之中,被督促着在每个时间段完成那些“应该”的事情,仿佛在这样的配置下,才可以收获一份圆满的人生。
“社会时钟”(Social clock),这一美国心理学家伯尼斯·钮加藤所提出的概念,则很好地形容了这套流程,其在社会心理学中被定义为“个体生命中主要里程碑的心理时钟”,由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反应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对我们的期望,通俗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年龄要做什么事”。
当下,似乎很多流行的标签都和年龄有关,而在互联网强烈的镁光灯下,女性也被打上了各种标签。比如形容看不出实际年龄的“无龄女”、30-50岁的“熟女”、30岁以下的“轻熟女”、大龄单身的“剩女”,以及心未老身已老的“中年少女”……我们很难界定每个标签语义的褒贬色彩,但显然,年龄对于女性来说,总是一个逃不开的标签,而这其中又有多少女性将自己的人生交托给年龄去主导。
心理平台KnowYourself曾针对“社会时钟”发出调查,在这份女性用户占比76%的回收问卷中,当被问及哪个方面的社会时钟最不合理时,高达65%的女性受访者选择了“婚姻”,而“生育”成为了第二高的选项(16%的女性选择了该项)。“×岁的人怎么都没有×岁的样子”,“这个年纪再不抓紧就来不及了”,当这些并不陌生的话语充斥在她们的生活环境之中,被“追赶”的她们,已然被根据年龄标记进特定的群体,做着那个年纪所“应该做”的事情。
可是,怎样定义“应该做”的事情呢7又该由谁来定义?
发展心理学家雷文娜·赫尔森曾组织领导过一项研究,邀请了140位女性作为实验对象,持续追踪她们50年的生活经历,在她们人生阶段中的27岁、42岁、52岁、61岁和72岁时进行采访,谈论她们的人生,关于价值观、亲密关系、健康,以及选择、事业和家庭的平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份的转变,这些女性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7在不同的社会时钟下,她们又面临怎样的人生?
而结果发现,有一类女性的人生呈现出极为积极的变化,她们逐渐发展为自律、有责任感的成人,并且越来越自信和独立,对于压力和不幸也能够从容应对。无论是专注于家庭或事业,这两种选择路径下的女性都对自己的生活有着掌控感,并享受其中。反而是那些对于自己人生选择路径不太清晰的女性,人生发展变得缓慢并且出现了消极的变化。
可见,结婚与否,生子与否,先考虑事业还是家庭,这些困扰无数女性的问题或许并不是“社会时钟”所带来的最大问题。而真正的问题是,你是否在社会时钟的影响之下,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而后在自己的选择中认真地去生活:或者可以这样说,年龄从来不是最大的问题,人生态度才是,而真正需要做出改变的,正是那种“人生只有一条正确道路”的幻想。
在好莱坞,似乎每个人都在试图阻止衰老的到来,而Goldie Hawn,这位曾获奥斯卡与金球奖项的美国女演员,在78岁这个依照社会时钟看来已然是应享受子孙满堂、安享晚年的年纪,经营着自己的基金会,开设传播正念的课程,帮助全世界15万名儿童学习应对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及压力,与此同时,她还活跃在社交平台之上,与大众分享着她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还在追逐彩虹,想要有所作为”,Hawn在社交平台上如是写道。对于她来说,显然年龄从不是界限般的存在,尤其是在她积极而又认真的生活态度面前,尽管年龄的增长是现实,但在Hawn看来,“用心生活,你就会明白生活中有很多转变。你只需要穿过它们”。无论是为倡导和关注儿童心智健康而努力,还是将生活中那些微小的瞬间转化成幸福之源,Hawn显然已经选择并走在了一条她所热爱并认真对待的人生道路上,想必这也是应对社会时钟最好的选择。
的确,有些事情不一定要在某个年龄段必须完成,而到了某个年龄段,也不意昧着你就再也无法做某些事情,比起被“社会时钟”推着往前走,生活在自己“时区”可能才是享受人生的最优解。要知道,年龄的数字可以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划开焦虑的口子,却也可以是催化剂,让每位女性的花期绽放在不同的时间。
“好像现在对于30+女性的社交礼仪,就是在你知道她的实际年龄之后,必须加一句‘根本看不出来’,不然就是对她的冒犯。”
前段時间,脱口秀演员小鹿关于年龄焦虑的段子引发热议。似乎当我们想要称赞一位女性时,头脑里下意识的反应总是与其外貌相关,而对于其中那些年纪逐渐增长的尤为如此。“完全看不出岁月痕迹”,似乎变成了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平滑、细腻、紧致……这些词的存在逐渐成为衡量绝大多数女性“美”的理想标准,而鱼尾纹、松弛、褶皱……这些不可抗拒的岁月痕迹,却在与“年轻”渐行渐远的同时,也与“美”产生了距离。
“美”的定义是什么?这或许是一个答案在不断变化的问题。无论是在社交媒体还是电视节目中,我们总瞥见一丝关于美的标准的影子,而其与“年轻”的搭配出现则再常见不过。如果说微整形、滤镜的流行是当下大众对美趋之若鹜的一种社会化群体现象,那么看起来年轻这回事,则似乎成了对于到了一定年纪的许多女性来说最高的“称赞”之一。
而在美国女演员Angela Basset看来,这显然并不是一种称赞。“你看起来比你的年龄要年轻”,她认为这句话似乎正在被过度使用。“当我们照顾好自己时,我们确实看起来状态更好,不管那是什么年龄,你知道吗?”去年8月满64岁的Basset,显然并不认为她需要被告知自己的状态看起来很棒,尤其是对方为这句称赞加上一个条件:在你的年龄看来。为什么年龄会作为评判一个人美的标准之一呢?这是Basset好奇的,却似乎也是正在被很多人所忽略的。
谈起俞飞鸿,想必很多人脑海中跳出的第一形容词便是“美”,对于她的外貌,外界总是充满赞誉。的确,今年1月刚刚度过52岁生日的她,在年龄焦虑蔓延的当下常被大众提起,无论是她优雅平和的状态,还是对年龄增长所表现出的从容,当然,也包括她那张似乎不曾留下岁月痕迹的面容。在很多人看来,这种特权般“美”的存在,对俞飞鸿来讲,是一种“善意的传递”,同时也带来一些局限。“大众对我外表的过度关注,一直对我是个挺大的困扰,”在一次采访中,她坦言,“其实这对我扮演角色并不利。我每次扮演一个角色,都希望人家不认识我演员这个人,但是这又很难做到。”我们从不否认美存在的意义,但如果美被逐渐固化,成为一种先入为主的标签,反而失去了其意义,正如俞飞鸿所讲,“追求美是应该的,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美不止在你这张脸,美是一个整体。美不止在于年轻,美是你可以持续一辈子的,可以持续到你80岁、90岁,美是一种状态。”
试想—下,当一位年龄接近中年的女性出现在公众面前,相比关心和了解她所取得的成就和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她的年龄和相貌似乎总是更加引人注意,“看起来不像这个年纪”、“状态真好”,这样的“称赞”脱口而出,或许皆发自肺腑,但与此同时,她所走过的那前半生的阅历却被忽略了。
法国药妆品牌RoC曾发起一项调查显示,近82%的40岁以上的女性在当年整一年中收到过这样的“称赞”:你看起来比你的年龄要年轻。尽管大多数人表示,她们宁愿不被称赞,也不愿意得到这样一个以年龄作为先决条件的夸奖,因为这总隐含着某种偏见,似乎更年轻才是美的标准。不过,庆幸的是,这几年我们所经历和看到的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无论是写下自己50岁生日感悟的Gwyneth Paltrow,还是在50+也从未对自由追求止步的俞飞鸿,或是78岁依旧生活在自己“时区”的Goldie Hawn,她们所呈现出的“美”是多元的,岁月所带来的痕迹,让她们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进化。对于这样的她们,真正的称赞应该是这样的——“你看起来很棒”。没有任何年龄的附加形容,因为除了那不曾留下岁月痕迹的美,在她们身上还有无限可能。
而也许下一次当你想要称赞一位女性时,只需要说“你看起来很棒”,或者称赞她们的才华,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忘记”年龄,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