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
2023-01-17朱焱卢芸郭浩冉董芳燕
朱焱 卢芸 郭浩冉 董芳燕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全国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兴起了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浪潮。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整个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使课程教学成为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实现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如何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实现专业、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三位一体的统一协同效应,是当前包括医学等众多课程积极探索的主题[2,3]。
1 社区医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医学的目的是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在长期生物医学模式下,专科化过度发展,虽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退行性疾病患者增多,过度关注“疾病”本身的专科医疗暴露出无法解决慢性病患者身心疾患、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对于专科医疗下的医疗费用增长与资源短缺、不合理配置等问题都暴露出其明显的局限性。这种现象最早发生在上世纪6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并催生了社区医学作为一门独立新兴学科的产生,现更是成为全科医学学科方法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全科医生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基层,为社区个人和家庭提供连续性与综合性卫生保健服务的医学专业人才。2010 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下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主要是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实行农村订单定向式医学生免费培养举措,旨在为中国培养一批沉得下去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结合医学院校培养的是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医学生,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则是担负着铸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防线神圣使命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些决定了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性。而相比起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脱节,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4]。
2 社区医学课程特点
社区医学于20 世纪80 年代引入我国,被认为是一门关于个人和环境与疾病和健康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识别社区卫生问题、资源计划、协调、卫生服务的执行与评价等实践活动,合理地组织广泛的卫生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5]。发展至今,其定义更加明确,即采用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社区调查,作出社区诊断,确定社区群众健康问题及其医疗保健照顾的需求,并拟订出社区健康计划,运用社区资源,改善群体的健康问题,且对实施的健康计划进行评估,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6]。社区医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临床专科医学难以控制群体性疾病的情况下形成的,其实质是通过预防医学方法,找出并确定社区主要和优先可以解决的卫生问题,再结合临床医学,尤其是全科医学方法技能,通过连续性保健、照顾以实现个体与群体保健结合的学科。在当前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加速、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实状况下,社区医学在临床订单定向医学生的知识与课程体系中是重要的一门课程。在方法学上,社区医学主要是应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来解决社区卫生问题,是临床与预防融合的最佳形式。
2018 年我校临床订单定向医学生开始开设《社区医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基于临床订单定向医学生的专业性质、教育培养的目标,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整合是该课程近几年来的主要任务。
3 社区医学课程思政设计探索
3.1 社区医学课程融入人文思想探索过程 订单定向2016 级是我校第一届开设社区医学课程的班级,课程开设于三年级第一个学期,即2018 年下半年。相对于其他学科,社区医学在本科医学院校还不甚成熟,第一年授课主要采用传统式讲授。2017级开始在传统式讲授的基础上,探索融入任务式教学方法,即为自己家乡所在的乡镇/社区制作社区诊断计划,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将社区医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与解决自己家乡可能的卫生问题结合起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个阶段的教学,主要还是基于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路,虽在一定的程度上与课程思政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对学生思想困惑方面的思考还不够,思想政治站位和对思政资源的挖掘与体现还不明确。
3.2 社区医学课程思政素材与教学设计 从2018级开始,在前期摸索的基础上,课程组进行挖掘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逐渐形成了社区医学课程思政的素材,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社区医学课程思政素材与目标见表1。
表1 社区医学课程思政素材与目标一览表
3.3 社区医学课程思政实践及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课程组不断探索,从人文元素的融入、“做中学”任务到课程思政,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与理论知识契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并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与实施。并在2018 级学生中开展教学研究,具体实施内容包括:①从课程章节内容中挖掘思政素材,并融入相关理论讲授;②利用雨课程将思政素材中拓展的案例、事件等进行课前发布,课堂上结合讨论;③基于杜威“做中学”理论,设计两个任务,其中一个为必作任务,另一个为选作任务。实施教学活动后,通过比较课程思政实施前后学生对签约到基层服务的态度变化、提及愿回到家乡为基层卫生做贡献的态度变化以及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比例变化等,考察实现培养订单定向本科生的家国情怀、科学探索和专业素养等思政效果。
2018 级学生共131 名纳入研究,课程学习前后均有90%以上的学生表示将按协议留在基层工作,若合同期满后还愿意继续留在基层工作的学生比例则从学习前的25.19%(33/131)上升到学习后的39.69%(52/131),增加了14.50%。通过分析课程思政对于学生的态度影响,尤其考察学生对于从事基层工作的态度,如“家乡的医疗卫生发展与学生的关系”,课程学习前有74.81%(98/131)的学生认为与自己是有关;提及“为家乡”“责任”“奉献”学生比例为15.27%(20/131)。课程学习后,学生认为家乡的医疗卫生发展与自己有关的占87.02%(114/131),增加12.21%;提及“回到家乡”“责任”“奉献”学生比例为34.35%(45/131),较学习前上升19.08%。将课程思政与实习实践结合的作用结果显示,有38.93%(51/131)的学生明确表示有助于自己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2.90%(30/131)的学生表示更有利于了解社区相关的信息;有18.32%(24/131)的学生表示更有利于掌握社区诊断的理论知识;有8.39%(11/131)的学生表示发生了“治病”到“防病”的观念的转变。77.09%(101/131)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思政实习实践,自己对将来开展基层工作更有信心。提示社区医学课程思政对于订单定向生关注基层、反哺社会,激发其人文关爱、社会责任感,以及提升专业素养是有效的。同时,结果也反映出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11.45%(15/131)的学生未明确表示课程思政对其学习是否有帮助。提示教师团队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不断改进课程思政教学,使社区医学课程思政更加系统、科学,不断提高思政效果。
为家庭成员制作保健方案为选作任务,有69.46%(91/131)的学生参与该任务。学生在制作的方案中反映出来的如下信息:有的学生可能是第一次主动关心、审视自己父母的年龄、职业、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有的学生写出了与父亲之间的矛盾以及试图理解的心理;还有的学生写道“面对父亲的疾病,目前自己还帮不上什么忙……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把专业知识学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等,体现出通过制作家庭成员的健康保健方案,对于学生反哺父母、心存感恩,并体会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等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4 总结和展望
贵州省处于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西部地区,在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胜利后,将面临着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石,担负着维护广大基层人民群众健康的职责。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城乡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差异仍然较大[7],始终是制约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一个瓶颈。培养能够沉得到基层,有情怀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是国家开展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的初衷。课程思政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4]。
社区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显示,在临床订单定向医学生社区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单纯理论讲授到融入人文元素以及思政元素的挖掘,开展课程思政,并将课程思政结合实习实践的教学尝试,对于学生关注基层、激发社会责任感是有效的。在专业素养方面,以往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应用存在一定的差距,往往对于概念记忆为主的理论知识,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达到掌握或基本掌握,但是,毕业出来的学生将要花更多的时间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转化。社区医学是一门运用性较强的课程,以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为依据,在教学探索中尝试将关注社区/乡镇,发现基层人群健康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上的课程思政与课程思政融入实践相结合,将“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这样思想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在培育人的综合素质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强调了主流价值引领,实现课程思政的浸润作用。
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该课程从传统的讲授式过渡到参与式与融入式、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逐渐实现社区医学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课程思政,对于培养沉得到基层的全科医生有积极意义。但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做中学”任务的完成、辅导需要较多的课后时间。下一步课程组将继续梳理章节内容并优化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同时注重跟进时事,形成系列、经典并具有开放性的课程思政素材库。同时,社区医学与全科医学一样本身是“泊来品”,要根植在中国的土壤中,不仅需要高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不断探索,更需要形成区域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包括不断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改善基层医师执业环境、促进职业生涯上升合理空间、改善薪金待遇等综合性措施[8],旨在能为基层医师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在我国乡村振兴大战略下,尤其是为偏远的农村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走出一条属于我国和一定省情下的基层卫生服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