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重点 深入一线
——2022年市人大代表集中视察综述

2023-01-16文/孙

上海人大月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纠纷代表上海

文/孙 婷

2022年,上海在城市建设、文化服务、乡村振兴、公正司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等各方面的成绩如何?各项法规、条例的落实情况怎样?2022年11—12月,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及市人大代表对本市“一府一委两院”相关工作开展集中视察,共计591人次参加活动。

这次代表集中视察采取听工作报告、看视察点位、问代表意见“三位一体”形式,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根据常委会立法监督工作重点和代表意愿,精选6个视察主题,以小型、多样、分散的方式提高视察实效,涵盖依法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人民城市建设、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宗教事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等领域,帮助市人大代表深入了解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为出席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做好准备。

开局之后

2022年是“十四五”开局起步的第二年,一年来政府实事项目的落实情况和重点工程的建设情况、“十四五”规划各项工作完成进度,都是人大代表们关注关心的焦点。

要“新”也要关注“旧”。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代表们步入5D沉浸式城市数字模型,观看栩栩如生的微缩模型,探索城市发展的各种可能,展望上海“十四五”规划中“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在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中,代表们还参观了“上海旧区改造三十年”主题展,详细了解2022年上海市城市更新优秀案例,询问当前“两旧一村”改造余量和工作规划。三十年来,上海旧改共计改造各类旧住房约40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165万户。在此过程中,更是涌现出了诸如“两轮征询”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工作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老照片、老物件和改造前简陋的居住条件还原模型勾起了不少代表的“童年记忆”。一个个城市更新案例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让上海人民摆脱了“七十二家房客”的旧时代。为民服务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到“十四五”收官之年,上海目标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小梁薄板”房屋改造基本完成,中心城区周边“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启动。

要“硬”也要提升“软”。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指示出一个城市的发展质量,彰显出城市的“人格魅力”。老少咸宜的“金庸展”、吟诵《诗经》的洛天依(虚拟歌手)、免费盲文打印机、派送档案的智能机器人、长三角地区“异地查档、便民服务”项目落地……上海市档案馆和上海图书馆东馆成为代表们观察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窗口。“我们尝试打造不同的场景,为每位读者找到令他们最舒服自在的状态。”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为各位代表介绍东馆的服务目标。让城市留下记忆,文化是精神内核。上海持续打造多样化的文化体验空间,为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提供政策保障,稳步推进图书馆等公共空间场所的立法工作,让文化上海、建筑上海、书香上海被更多人看见,令更多人爱上。

转型之后

2021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同时,2022年是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第三年。数字化和乡村振兴,这一年又有什么新进展?

要“繁华”也要“乡愁”。乡村是超大城市的稀缺资源,更要探索走出一片特色化、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的试验田。在金山,代表们视察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路子。在蜿蜒起伏的林间小路上,代表们领略了百家村得天独厚的林水资源;在百年酱菜厂“闻万泰”,酱菜“跨界”开发新产品折射出乡村非遗产业发展的困境和潜力;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廊下镇山塘村,青檐版画民宿则展示着乡村产业与艺术文化融合的另一种可能。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有代表支招:粮食产品附加值低,要大力发展新业态,让乡村、文化、生态碰撞出新火花,通过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科技研发等,打响品牌,讲好故事,做好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

要“人管”也要“数治”。超大城市的治理离不开基层治理能力的科学化、精细化。“两张网”应用场景不断延伸,织密群众服务网。在静安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代表们视察区宗教工作“一网统管”平台建设情况。巨型屏幕上,一个个天眼对准管辖场所捕捉实时画面,人流量等信息数据瞬时跳动。点击功能模块,在静安区“一网统管”大平台下开发设立14个街镇的分指挥中心及应用场景,做到问题“点单”、在线“下单”,有关机构部门及时“接单”、完成“订单”,问题处理效率大幅提升,实现区宗教领域的和谐与稳定。数字化技术同样应用于建筑保护。许多宗教场所也是历史保护建筑,承载了文化的洗礼和历史的沧桑。在建筑上安装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建筑情况,及时感知建筑的振动、位移、裂缝、变形,并进行火情报警,同时衔接“两张网”,帮助有关部门了解辖区内宗教场所建筑的安全情况。

立法之后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何让法规落地,成为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的有力武器?

要“普惠”也要“多元”。在浦东新区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人大代表们共同见证了“解纷一件事”平台的上线。市民只需在“随申办”移动端或“一网通办”总门户上轻轻一点,就能获得便捷、普惠的纠纷解决服务。目前,该平台覆盖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等10类纠纷化解途径,提供400余种纠纷类型的调解服务,进驻的解纷机构近7000家,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多元解纷服务。2021年5月,《上海市促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条例》正式实施。围绕法规落地,市司法局、市高级人民法院、浦东区政府等部门齐抓共管,出台多部配套措施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矛盾纠纷化解信息化平台,建立健全17家市、区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逐渐发展出医疗纠纷、消费纠纷等各个门类。据统计,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受理纠纷总计43.2万件,调解成功率93%,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启动法院诉调对接案件7.8万件,调解成功率82%。司法公安联动处置“110”非警务警情32万件,调解成功率98%。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真正实现案结事了。立法有力推动上海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的落地落实,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要“发展”也要“引领”。在张江人工智能岛,代表们先后参观了AI(人工智能)体验中心、同济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百度飞桨和云从科技。张江人工智能岛位于张江科技城的核心区域,汇集了人工智能产业先锋力量,这也恰恰契合了上海打造人工智能高地的愿景。2021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上产值3056.8亿元,为了更好指引产业发展,全国首部人工智能省级地方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于2022年10月正式实施。以“促进”为题眼,进一步助推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集群发展和治理规范的新阶段。在人工智能赛道上,上海不仅要弯道超车,更要突出重大技术创新、重要产业发展以及重点应用场景的建设。在张江,几个视察点位扣紧了《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产业促进的重点:框架软件、无人系统以及智能机器人,最终依托丰富的应用转化场景,推动人工智能为百业赋能。在AI体验中心,代表们看到AI+医疗、AI+校园、AI+金融、AI+家居的产品演示,了解前沿应用场景。一张张人工智能产业施工图正在落地建设。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戴柳表示,一方面开源架构要继续强化技术升级迭代、应用服务,在提升客户能级上做文章,另一方面是在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方面好好发力,获得认可。标准树立和生态打造,将为数字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多“上海方案”与“上海智慧”。

猜你喜欢

纠纷代表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代表通道”新观察
这个代表咋这么拗
用“情”化解离婚纠纷
纠纷
一起离奇的宅基地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