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突发事件中国家形象构建的跨文化因素分析
2023-01-16闫鹏慧李红梅刘冬梅
闫鹏慧,李红梅,刘冬梅
(1.华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北京 东燕郊 065201;2.华北科技学院 文法学院,北京 东燕郊 065201)
0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作为软实力资源之一,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被接受和认可的程度,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利益的重要因素,各国也把构建国家形象上升到国家战略,这对一国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国家形象塑造是一项长期的、持久性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如果把握住一定的时机,那么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影响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具有国际关注度,为我们提供了塑造国家形象的最佳时机。当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恐怖袭击、资源争夺、跨国性的重大疫情传播等不断的出现,重大突发事件对人类的发展与安全构成威胁,常常在短时间内就会汇聚全球目光。如果报道得当,可以大大降低事件的危害性和不良影响,为国家赢得良好声誉;如果报道不当,不但会扩大事件的危害性,而且会使事件成为国际舆论热点,造成国家形象危机[1,2]。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王晨在总结近十年来我国外宣工作时指出:重大突发事件和重大热点问题的对外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提高。我们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方针……及时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对外介绍我政策主张,有效影响国际舆论,营造了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3]。在此之前的研究中鲜见将突发事件与中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结合起来的研究。因此,提升国家形象,我们应当关注突发事件中的跨文化传播。
笔者以中国日报(China Daily)、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平台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大数据工具统计分析相关报道内容,对比中外媒体对于疫情爆发之初的不同关注点,发掘中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差异的根源,从而能够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改进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对外宣传报道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
1 中外媒体对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对比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突然爆发。由于其高致病性与传染性,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频登世界主流媒体头版头条,成为聚焦国际舆论的热点话题。因此,“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对外传播报道”对我们应急背景下的政府跨文化传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塑造国家形象的新契机。
在全球危机来临之际,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仍然存在严重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刻板印象,试图刻意抹黑、破坏我们国家的形象。国外受众的信息来源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外媒,因此基于外媒对于中国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基于“他者”之眼,可以更好的帮我们了解外媒的关注点,为我们以后突发事件的报道重点提供参考,从而有利于未来更好地建构国家形象。
中外媒体针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在内容与形式上存在差异,主要受本国政治倾向影响,或者受其意识形态的影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作为美国五大主流媒体之一,具有很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不仅在美国新闻界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球超过200多个国家转播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新闻。中国日报(China Daily)向全球发行90余万份,作为唯一有效进入国际主流社会、被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笔者的样本选择较为常用的China Coronavirus单词为唯一关键词,搜索中国日报(China Daily)网站、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新闻。数据采集日期限定为2020年1月20日至1月26日。因为1月20日,钟南山院士说:武汉疫情存在人传人现象;1月23日,武汉封城。在此期间,中国疫情引起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将1月20日作为数据采集的起始时间点。同时,考虑到新闻话题的时间持续性,数据应尽可能反映疫情及其舆情发展的动态,将数据采集的终止时间点设定为1月26日。两幅词云图分别为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关于中国新冠疫情报道的top 50关键词词云图,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关于中国新冠疫情报道的top 50关键词词云图
图2 中国日报(China Daily)关于中国新冠疫情报道的top 50关键词词云图
观察以下高频词云图可以发现,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报道中,高频词出现的频率保持基本吻合,China, WuHan, coronavirus出现的频率最高,也反映了新冠疫情这样的热点事件发生后,各媒体对同一事件进行集中报道,尤其是各大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等,对热点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后形成议程设置,聚焦网络舆论关注焦点。马尔科姆·麦克姆斯和唐纳德·肖总结提炼出的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4]。
通过对比发现,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对于新冠疫情的报道中高频词出现的频率有部分差异,如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报道中,“lockdown”出现的频率多达 31次,而在中国日报(China Daily)的报道中则没有对此过分关注。我们把更多的报道重点放在“control” 疫情控制及“health” 保证人民安危上。“lockdown”这一词,柯林斯词典官方给出的释义为:“the imposition of stringent restrictions on travel, social interaction, and access to public spaces。”指的是对出行、社交和进入公共场所实行严格限制。对这个词的不同理解体现了东西两种不同文化观念。我们崇尚集体主义,因此认为集体有权对个人的安危负责,建立在此之上的一定程度封闭是可以被接受的,并不会把关于“lockdown”作为报道关注的重点。相反,在西方价值观中,个人主义备受推崇,个人自由至高无上,因此他们的报道过分关注“lockdown”,带有典型的西方价值观视角。
1.1 报道时效性比较
表1 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疫情报道时效性对比
因为1月20日,钟南山院士说:武汉疫情存在人传人现象,所以中国日报(China Daily) 很快做出反应,1月20日、21日分别出现9篇、14篇报道,而此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仅在1月21日出现1篇报道;1月22日中国日报(China Daily) 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篇数都是12篇;1月24到26号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关于新冠疫情的报道数目也大致相同,都呈现出对疫情爆发关注度上升的趋势;1月23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26篇,远远高于当天中国日报(China Daily)的报道数目。一开始外媒对于疫情的关注度不高,之后逐渐引起重视,基本与中国日报(China Daily) 的关注度持平,而1月23日的关注度激升。究其原因,主要是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这一新闻大大引起了外媒的关注。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外媒对于中国疫情的关注重点,一方面,武汉封城体现出事态的严重性,引起了外媒的额外关注;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西方媒体对于封城这一政策不理解。这也是后来西方国家封城政策无法推行下去的原因之一。实际上这背后体现了东西方巨大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
1.2 报道角度比较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所采用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同,也就是报道角度不同,所呈现的信息往往会存在较大差异,所产生的报道效果也会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对报道角度的选择至关重要。
疫情爆发之初,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侧重强调方舱医院建设、武汉封城、口罩短缺、武汉官员反应、医生面临的困难、美国疾病与防治中心(CDC) 缺乏中国相关数据以及国际上质疑中国信息的透明度等方面的报道。中国日报(China Daily)强调中国人民集八方之力建方舱医院、众志成城对抗疫情、工厂加班加点供应物资、各级政府的救援措施及各级领导指示、民众众志成城对抗疫情、WHO盛赞中国在抗击疫情上的贡献和国际上对中国的援助等方面报道。
对比发现,中国日报(China Daily)从“团结稳定鼓劲”的角度立意,报道角度宏观,突出政府的救援行为,关注集体,选材多呈积极救灾的新闻事实;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除了介绍疫情之初中国的基本情况外,更多的侧重于负面报道,例如口罩短缺等,以及对我国的信息透明度质疑,而对于我们在对抗疫情以及保障人民生活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却鲜有报道,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以偏概全,没有全面客观的报道事实。这主要受背后政治倾向及国家利益的驱使。
1.3 报道内容比较
表2 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疫情报道内容对比
在报道内容方面,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报道都围绕疫情介绍、社会现状、政府对策、领导人态度、国际态势等方面展开,中国日报(China Daily)在政府对策方面的报道为52篇,远远高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23篇。其他方面,双方的新闻报道数量基本持平。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更多的报道疫情介绍,而我们报道的重点在于介绍政府政策,政治性比较强,过分强调“大政府”,这其实为我们后续在突发事件中的外宣重点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参考。
2 跨文化原因分析
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下,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从实践层面进行冷静的反思和梳理可以发现,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如下:
我国外宣媒体所进行的传播活动大多数具有比较强的政治性,习惯于正面赞扬。这与西方崇尚自由、客观、公正的理念有所出入,这使得我们的媒体被打上一种官印,无论媒体怎样报道,西方民众都倾向性的认为是带有政治色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对抗疫情并积极推动加强国际合作,得到国际社会的广为认可和积极评价。但也不乏部分西方主流媒体由于受其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采用双重标准报道,甚至政治化、标签化和污名化中国抗疫举措,给中国阻击疫情带来了一定压力与挑战。
缺乏有效的受众调查。一切传播活动的根基都建立在对受众的了解以及对受众需求的认识基础之上;缺乏对传播对象的认识会导致传播过程是单向的、无效的。而跨文化传播指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区域间的传播[5]。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若语言表达不准确,不仅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甚至会对中国形象有负面影响。而且英语词、句和西方的叙述模式的差异,主动接受外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异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受众在倾听中国故事时理解和价值上错位。且国外受众的接受习惯和文化心理,文化认知隔阂也是跨文化传播中国故事过程中的一大棘手问题。这次疫情,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关注武汉封城、CDC(美国疾病与防治中心) 缺乏中国相关数据、国际上质疑中国信息的透明度等方面信息就体现了这一点。
在国际上话语权较弱,被动接受西方媒体有关中国的议程设置,无法有效、强力引导国际舆论和媒体导向。部分外国媒体,受其意识形态偏见影响,否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抗疫行动中所作贡献,政治化疫情问题,蓄意抹黑中国国家政治制度及治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西方民众对中国的偏见。
3 改进措施
“危”中见“机”,面对这一现实,中国应及时调整对外传播策略,加大国家形象塑造力度。中国外宣媒体应当主动把握国际话语权,塑造中国国际形象,坚决抵抗西方话语霸权。
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在如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针对突发事件中的对外报道,适当淡化宣传痕迹和政治性,多报道事件本身。主流媒体应注重对文化价值层面的挖掘,适度减少宏大叙事,寻求与国际受众在价值和情感层面的共通点,建构融汇东西的传播话语,包括多模态话语[6]。对外报道的客观性直接影响着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大众传媒在西方起着权力监督的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民主的工具;而在中国,媒体作为政府“喉舌”,按照西方的理解,容易被认为是政府宣传的工具。在西方,“宣传”与英文的“propaganda”形神相似,欧美政府在一战时为了赢取民众对战争支持,把它作为一种操纵和控制舆论的手段。因此,这个词“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那些强势、狡黠的国家领导人利用谎言和耸人听闻的言辞操控舆论,灌输洗脑。”[6]大众传媒从事“宣传”往往意味着丧失了可信度和说服力。因此,在对突发性危机事件进行对外报道时,应当尽量避开东西方价值观冲突的地方,弱化政治性、淡化宣传痕迹。
二是挖掘多元信源,切实提高借嘴说话的有效性和公信力,应当重视消息源的多样化和平衡性。著名传播学奠基人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意见领袖”理论。在此理论影响下,网络时代人们提出了“舆论领袖”的概念,主要由官方舆论领袖和民间舆论领袖两类构成。在一些国际场合,由于少数国际组织或个人长期以来对中国政府存在政治制度上的偏见,致使我国主流媒体层面的官方舆论领袖往往不受关注,而民间舆论领袖反而具有某种相对的优势[7,8]。因此,应当发挥好自媒体以及海外网红的积极作用,通过平衡报道来呈现报道的客观性;整合传统和新媒体各自优势,实现最佳信息覆盖和交流;形成合力,营造于国家、企事业机构有利、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6]。
三是强化受众研究,理解文化及背后的价值观差异,了解受众的关注重点,并在相关方面进行重点报道并合理引导,从而引导国际民众形成对我国有利的评价,培养情感认同。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在对外报道中,谨慎使用一些政治色彩较浓或者容易引起消极联想的词汇;另一方面,在更深层面,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我们可将软性主题中的评价与重大评价维度相结合,在对各国民众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话语中寻找共享价值的契合点[5]。从而确立不同的报道重点与角度,以引导海外民众形成与我有利的讨论框架,培养感情认同。从国际传播来看,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发展实践有效‘织锦’,编织进入世界文化地图而收获彼此尊重、和平共处”[9]。
四是重视议程设置,中国的外宣媒体不仅能主动设计出对我国有利的议题,而且针对外媒不利中国的议题能够积极回应,形成有利于我国的舆论导向和国际氛围,争取更多的国际受众,从而提高对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及时关注社会动态、事件热度、热点词汇等内容,必要时进行管控和引导[10]。例如,在发现‘海外媒体对武汉封城、国际上质疑中国信息的透明度等’的报道后,中国媒体应第一时间进行强有力回应,并就话题进行合理引导,形成对己有利的国际舆论氛围。在国际传播中,既要有针锋相对的价值观论争,如对西方价值观话语中的偏见、歧视和种族中心主义进行犀利的揭示,更要有兼容并包、求同存异、传递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的具体而微的叙事话语,这是国际传播话语应具备的品质[6]。
4 结论
(1) 对中国媒体而言,对外报道突发事件不仅要力求及时、准确,寻找符合中外读者共同兴趣的立足点,客观、全面地进行报道,最主要的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能够掌握话语主动权,从而产生“以理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对外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2) 中国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历经不断发展,日益精进,终有一日,中国外宣媒体能够在危机面前讲好中国故事。中国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改变国际舆论中“他塑”的被动局面,为世界和平、繁荣、持续发展行使话语权,在国际社会塑造全面、客观、真实的负责任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