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微表处技术的施工应用
2023-01-16冯正涵
冯正涵
(甘肃省庆阳公路应急保障与监测中心,甘肃 庆阳 745000)
0 引言
高速公路的长期运行会使沥青路面产生诸多病害,诸如泛油、龟裂、车辙、纵横向裂缝等问题,同时路面抗滑性能下降,从而影响高速公路的使用安全和寿命等。预防性养护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方式,是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处在良好状态时对其进行预先处理,以免路面出现各种问题,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维护费用。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中,微表处技术是十分常用的技术,其在提升沥青路面抗渗性、耐久性与抗磨性方面变现突出,且施工速度快,经济效益好。本文从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现状及常见问题入手,分析微表处技术的应用特点,以实际工程案例介绍微表处技术的应用要点。
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现状及常见问题
1.1 现状
沥青路面因为具有维修简易、低噪音、抗滑性高及良好的行车舒适性、安全性,被广泛应用到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然而,由于我国近些年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材料、荷载及气候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许多之前投入运营的沥青高速公路路面出现了一些病害,从而降低行车的舒适性、安全性,缩短了公路路面的使用寿命[1]。
1.2 常见问题
(1)泛油。沥青高速公路的典型问题之一便是路面泛油。导致此问题出现的因素较多,如沥青稳定性差、搅拌工艺不到位或是沥青含量超标等。此外,铺设沥青混合料时出现雨水渗透、粘层油使用量不当等,也会诱发此问题。
(2)龟裂。沥青路面自身强度不足是产生龟裂的主要因素。在长时间运行及使用中,会有多种车型经过,在不断负载下就可能出现开裂的情况,加上气候因素(日晒雨淋等),也会使沥青公路的使用性能降低而出现开裂[2]。
(3)车辙。沥青材料自身的性质是产生车辙的重要原因。温度过高时,会降低沥青的稳定性,沥青路面受到来往车辆的不断施压,就会出现变形的情况,甚至可能永久性变形,后续再受到压力,沥青材料便会出现黏性流动,从而产生车辙。
(4)横向裂缝。路基填土的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横向开裂成缝。横向裂缝又分为非荷载裂缝与荷载裂缝,即便其铺料选用半刚性结构水泥碎石,能确保路面的承载力与刚性强度,但沥青材料温度稳定性不够理想,若外界温度出现较大变化,就可能导致材料发生不规则形变。若形变超出一定限度,还可能向路面结构面层逐步延伸,致使路面结构所受拉应力超出耐受度进而出现反射裂缝。裂缝朝下扩展,还可能在面层或基层出现唧泥现象,从而出现横向裂缝。
2 微表处技术的应用优势
微表处技术是在稀浆封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预防性养护方法。工作原理是用具有一定级配的石屑或砂、填料(水泥、石灰、粉煤灰、石粉等)与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外掺剂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制成流动型混合料,再均匀洒布于路面上,并形成很快开放交通的具有高抗滑和耐久性能的封层。微表处技术基于稀浆封层技术,通过技术升级,进一步提高了作业方法和应用效果,是当前公路养护中的一项常用技术,其有助于沥青路面抗渗性、耐久性与抗磨性的提升,施工速度快,经济效益好。
2.1 有助于沥青路面抗渗性的提升
沥青薄层罩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沥青路面封层养护施工中,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存在路面抗渗性不足的情况。而借助微表处技术,则能使情况得以良好处理,实现沥青路面抗渗性能的提升,就算遇到持续性降雨,也能避免路面结构内部渗入雨水,有效防护路面。
2.2 有助于沥青路面耐久性与抗磨性的提升
微表处技术有着较高的材料要求,一般选择耐磨性良好、质地坚硬的石料,并按比例掺入改性沥青,以实现材料高黏性优势的良好发挥。经多种优质材料的组合作用,形成的混合料性能更佳,能使路面更为抗磨,以免路面材料在车辆荷载影响下,出现大面积磨损,从而提升路面的耐久性。
2.3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由于应用微表处技术能实现耐久性、抗磨性的提升,后续养护次数得以减少,进而实现成本的间接节省,取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2.4 施工时间较短
高速公路车流量较大,在进行预防性养护时,部分车道会被封闭,如此可能出现车辆拥堵的情况,加上过往车辆快速通行,可能误入养护现场,影响养护施工的有序开展,甚至出现一些安全事故。而应用微表处技术,则能使养护施工更快完成。在养护过程中摊铺车能同步进行摊铺与拌料操作,施工后2h就可开放通行。
3 微表处技术应用要点
3.1 应用背景
某高速公路路段全长179.66km,为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为80km/h。路基宽度24.5m,2013年11月建成通车运行。自建成通车以来,大部分路段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路面加速破坏,路面结构层强度快速衰减。近年来,随着交通量的增加,大货车比例提高,路面病害加剧恶化,服务质量每年下降。随着大部分路段进入使用年限中后期,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等指标加速下滑。为避免因路面表面功能损坏,影响到路面结构,通过调查及分析路况病害,针对其路况,对病害路段上面层铣刨拉毛1cm厚后实施MS-Ⅲ型玄武岩纤维微表处。
3.2 施工准备
为在预防性养护工作中更大程度地发挥微表处技术的优势,方便后续施工的有序展开,就必须高度重视前期准备工作。
3.2.1 检查所需材料及集料
采用BCR型改性乳化沥青,加入SBR改性剂,用量不少于沥青含量的3%。
矿料采用不同规格的粗细集料、矿粉等掺配而成。粗集料应选择石质坚硬、耐磨、洁净、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颗粒的碎石,并检测与沥青的黏附性。细集料应采用石灰岩等碱性石料生产的机制砂,石灰岩碎石CaO含量不应小于35%,黏附性必须大于4级[3]。
玄武岩矿物纤维材质为玄武岩,其表面的碱性特质相当于在沥青中加入了抗剥落剂材料,与沥青的黏附性能好,同时强度及弹性模量很高,可大幅度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及韧性,提高沥青路面的低温抗裂及疲劳耐久性,同时有效提高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变形能力。为了提高填补料的路用性能,沥青混合料中掺加0.2%长度为6mm的玄武岩纤维。
上述材料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3.2.2 合理配比混合料
要保证微表处技术发挥应有作用,填料的选择、混合料的配比、集料级配等必须合理。确保集料的级配与国家相关规范、标准相符,结合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具体需求,科学选择及调整。应委托相应资质的试验室完成目标配合比设计、目标配合比验证、生产配合比设计等工作。开展相关性能测试及拌和试验和黏聚力试验,使沥青混合料满足设计要求。
3.2.3 机械设备
按照微表处施工流程,根据各种机械的施工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确定适宜的施工机械,按生产能力确定机械数量与组合方式,做好开工前的保养、调试和试机,检查压路机和摊铺机的设备标定和参数,保证在施工期间不发生有碍施工进度和质量的故障。该工程选择了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运输车、胶轮压路机、11t以上双钢轮压路机、扫路机、铣刨机、摊铺机、沥青洒布车、洒水车等设备[4]。
3.3 施工控制要点
3.3.1 沥青混合料的拌和
要严格控制改性沥青和集料的加热温度以及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集料温度应比沥青高10~15℃。拌和中要保证混合料的均匀性,可以通过目测检查及时分析异常现象。要注重混合料融合时间、拌和时间的控制,对混合料的黏聚力等进行检测与分析。
3.3.2 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1)热拌沥青混合料应用吨位较大的运料车负责运输,但严禁急弯掉头、急刹车或超载运输,以免损伤封层和透层。
(2)在使用运料车前要做好清洁,为避免沥青黏结,可在车厢板涂一薄层的防黏剂或隔离剂。拌合机向运料车装料的时候,汽车位置要多次挪动,装料需平衡,以免混合料离析。同时,在混合料运输过程中,运料车应覆盖苫布以起到防污染、防雨、保温的作用。
(3)运料车在进入现场前要洗净轮胎。在摊铺地点凭运料单接收沥青混合料,如果混合料与施工要求不相符,或是被雨淋、结成团块,不可铺筑。
3.3.3 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1)先试铺设,对摊铺的质量及效果进行观测,根据沥青路面养护的具体需要,展开相应的优化、调整。
(2)摊铺时要合理挑选设备,对摊铺的厚度做严格控制,立足具体工程需求,对每层摊铺材料的厚度做合理调控。注重混合料流向的优化与调整,保证能够均匀摊铺,且水量合理,确保混合料的黏稠度满足要求。
(3)尽可能让设备缓慢匀速进行,控制摊铺速度,确保摊铺一致性。
(4)摊铺后,要对摊铺量和平整度做细致检验,过厚、过薄或不平处,应尽快清除并进行人工找平,找平重点是:起点、终点、纵横向接缝。
3.3.4 沥青混合料的碾压
为确保规范施工,应把握好碾压的步骤与工序。(1)采用参数适宜的碾压设备。(2)通常从车道一侧缓慢到另一侧,注意确保碾压的速度均匀,结合实际情况对碾压次数做合理控制,以得到适宜的压实度。(3)对碾压时间做严格控制,通常选取混合料初凝到固化之间的时间。
3.3.5 处理纵、横向接缝
微表处施工要尽可能确保纵向接缝在沥青路面的边缘、车道中间,不可在轮迹带上。同时,要加强对纵向接缝重叠部分的控制,要确保施工的美观性,要尽量减少纵缝的搭接宽度,控制其在75mm的范围内。同时,在先铺筑的接缝处进行预湿水处理有助于稀浆混合料的连接,用橡胶刮耙处理接缝处的突出部分,再用扫帚进行扫平,使纵向接缝变得平顺。要尽可能减少横缝的数量。在施工起点处,可用铺垫油毡的方法保持起点的平整和良好的外观。
3.3.6 开放交通
将过量的乳化沥青及时清除掉,在清扫路面时,要保证乳化沥青与骨料已形成一定的结合力,如此才不会导致混合料松动。完成微表处施工后,为避免预防性养护施工效果受影响,应做好交通开放工作。通常采用微表处预防性养护的路段,开放交通的时间在施工结束2h后,但为避免损害到新路面,车速要控制在40km/h内。
3.3.7 其他注意事项
(1)做好良好的施工组织协调,保证整个生产的稳定性及连续性,避免因中断或异常造成离析。
(2)原路面要求。为了保证路面质量,原路面必须保证稳定性要求,并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清理原沥青路面,采用粗粒式、中粒式的耐磨和坚固的石料,确保其清洁度。
(3)透层及黏层施工前,必须将下承层清理干净,对铣刨结束后的工作面应用强力清刷机将基层表面进行全面清扫,并将浮尘吹净。透层、下封层与黏层施工的时候,采用智能型沥青洒布车一次均匀洒布。黏层施工不宜过早,应在上覆层施工前0.5~1d进行。应在较热、干燥的天气下展开黏层和透层施工,若遇到大风或气温低于10℃,则不应施工[5]。
(4)关注施工场地的气候与环境等因素,路面湿度过大或有积水,则要进行提前清洁,再进行微表处施工,不可在降雨天气施工,施工所在地温度要超过10℃。
3.4 施工质量检测
3.4.1 施工阶段试验检测
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要求,加强原材料的试验检测频率。检测包括粗集料、细集料检测、改性沥青和改性乳化沥青检测、沥青混合料的检测等内容。经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3.4.2 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选定评定路段,对施工的沥青面层进行自检。主要检查平整度、压实度、厚度、渗水系数、宽度、纵断高程、横坡、中线偏位等,将测定值与规范质量要求进行比较,计算合格率,然后计算平均值、极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各项指标按照《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检查和验收。
3.4.3 抗滑性能分析
为了准确检验出微表处施工的质量,以10km的施工路段为对象展开检测,同时每1km距离都设置观测点,以对行车道、超车道上车辆行驶产生的摩擦系数进行判断。此外,借助测定仪器对沥青路面的抗滑效果进行测试。该工程在过养护施工后,行车道抗滑摆值平均值为60.8BPN,超车道抗滑摆值为62.2BPN,明显优于养护施工前的43.6BPN和43.7BPN。
3.4.4 抗渗性能分析
检测该性能时,检测对象同样选择约10km的沥青路段,隔1km设置一个观测点,然后对比养护前后的抗渗性数据。结果显示,经过微表处养护施工后行车道抗渗水系数平均值为5.2ml/min,超车道抗渗水系数平均值为5.3ml/min,明显优于养护前的140.5ml/min和140.3ml/min。
4 结束语
经过本次预防性养护,除个别段主车道由于交通事故出现明显刮痕,其他路段均表面均匀、密实、平整,无划痕、无轮迹、无松散。行车道和超车道车辙深度分别降到2.6mm 与2.4mm。本次路面维修后,经检测PQI 值达到97.2,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本次预防性施工,使行车状况得到了良好改善,提高了路面的抗滑性和耐久性,实现了交通质量的提升。该项目的实践再次证明,作为一项用于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的技术,微表处技术优势显著,作用突出,这离不开对该技术应用要点的掌握,对施工环境等重要影响因素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