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产业需求视角下的内蒙古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探析
2023-01-15郭春明
郭春明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呼和浩特 010010)
0 引言
近年来,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及国内经济发展转型综合影响,在我国一些重工业及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的省份,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新旧产业的变更必然会导致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产生变化。2020年9月,教育部等9个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简称《行动计划》)[1],这是国家对推进职业教育和教育适应性的制度创新,此行动计划主要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的劳动力市场变化[2],学生未来能在各种相关职业之间灵活转换,并激发其获得持续的就业职业技能能力。
1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区域产业需求分析
1.1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发展现状
截至2020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区内共有高职院校37所。形成了以理工为主,特色行业院校为辅的布局,其中,综合类院校有5所,占14%;理工院校有17所,占 46%;财经院校、师范院校、艺术院校各有1所、4所和2所,均低于10%的占比;农业院校、政法院校、医药院校等均仅为1所。
高等职业教育是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但教育资源较为集中,37所高等职业院校中有18所院校位于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市,且以理工类院校为主,其余的高职院校零星散落于其他城市,内蒙古西部在高职教育具有明显优势,导致出现专业设置重复,很容易形成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与产业结构的耦合性不足。《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3](以下简称规划)强调实施自治区“双高”计划,支持建设8所左右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25个左右自治区高水平专业(群)。积极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依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开设专业机制,探索建立人才需求发布机制,根据人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适度超前培养新兴产业急需人才。
从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就业报告中得出,毕业生人数排名主要集中在教育与体育大类和医药卫生大类,学生的就业率不高;从就业排名来看,就业率最高的是生物与化工大类,就业需求最高,如表1所示[4]。
表1 内蒙古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表
从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各项数据对比可以得出,高职院校总体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与普通高校不同,高职院校办学主要为了服务社会经济,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在《内蒙古自治区规划》(简称《规划》)中强调,高校应围绕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急需学科和紧缺人才,自治区内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该考虑解决如何促进人才结构合理流动问题,把自治区内高职毕业生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尤其应在自治区优势行业,如能源资源利用、绿色农畜产品、关键工程技术、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加大特色鲜明的专业设置。
1.2 区域企业产业需求分析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0 51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了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 225.2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9 374.2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8 914.8亿元,增长6.7%。三产业所占比例为10.8∶45.7∶43.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0%、39.3%和51.7%。全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了10.4%。非煤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了8.0%,占比57.7%。新产业得到了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20.2%,高新技术业增长了22.4%。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0%,计算机行业、通信行业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了21.3%。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其中中部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最高,生产总值为12 033.7亿元,增长7.1%,占盟市合计的比重为58.8%;东部地区生产总值为6 357.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占盟市合计的比重为31.1%;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产总值为2 065.0亿元,增长了4.6%,占盟市合计的比重为10.1%。由内蒙古自治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可知,内蒙古自治区是能源大省,自治区重点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比例在逐年升高;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但经济发展却落后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但是没有形成规模的区域经济;从近几年发展来看,东部地区重点发展绿色经济成效显著,增长速度较快。
《规划》提出着力建设一批能源资源、绿色农畜产品、关键工程技术、医疗卫生教育、现代服务业等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且能适应产业升级的劳动力服务,高等职业教育正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生力军。《规划》还指出为提升“呼包鄂乌”经济一体化区域发展和自治区东部经济区域发展,需推进“呼包鄂乌”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同时还要加强赤峰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需要自治区内高等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建设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同时与企业和行业取得密切联系,及时且灵活的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或重组,培养出适合新工艺和新技术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提供匹配的人才链。
2 内蒙古自治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结构分析
2.1 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会间接影响区域人才供给,对区域产业发展起到明显影响。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不仅表现在是否涵盖了所有的专业大类,还要考察开设的专业数占专业大类所有专业总数的比率,即专业覆盖率[6]。专业覆盖率越高,越容易形成行业专业人才供给链,为区域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如表2所示[7]。
表2 内蒙古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状况表
从专业覆盖率整体数据分析,内蒙古高职院校开设的高职专业基本覆盖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的19个专业大类,开设专业较为全面。其中土木建筑大类和教育与体育大类专业覆盖率较高。一方面说明这两个大类专业设置较为全面,而内蒙古是能源大省,能源动力与材料、资源环境与安全和装备制造大类专业覆盖率较低,主要设置集中在传统专业中,这些大类设置的新专业偏少,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和能源产业对于新工种和新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财经商贸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都是学生一直追逐的热点,专业覆盖率和专业重复率较高,应注意适度发展,从区域产业需求考虑,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专业设置应考虑如何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知识含量,实现学生培养与就业相匹配。
2.2 专业设置趋同度分析
区内高职院校,即使是行业特色特别鲜明的院校,也存在专业设置趋同度(专业布点数重复)的现象[8]。专业趋同度越高和专业覆盖率越低,都可能出现人才过剩,超过当地区域产业就业需求,同时也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专业趋同度较高的医药卫生大类,就业率只有75.04%。高职院校应合理分析自身特色专业,根据区域产业链规划,确定自治区发展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后,再进行合理的专业布局。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能与区域产业链相匹配,保证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和可延伸性。
通过统计可知,区内高职院校部分专业的设置,从所属专业大类来看,专业大类中专业重复率较高的主要集中在财经商贸大类、装备制造大类和电子信息三个专业大类,如表3所示[9]。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集中在传统专业,没有体现区域特色,从专业来看,备案的高职院校中几乎都开设了会计、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专业。
表3 内蒙古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布点情况表 单位:个
以趋同度最高的会计专业为例,内蒙古自治区有25所高校开设了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只有2所高职院校开始了大数据与审计专业,1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财税大数据应用专业。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计划和目标大同小异,不能形成区域内特色专业。从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会计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较低,说明会计专业建设模式僵化,不能与区域内产业群协调发展。
当然,部分高职院校也打造出了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专业,如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群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内蒙古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煤化工技术专业群,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群。专业群的建设应考虑突出特色专业优势;分析专业群的相关专业中的学科知识、师资队伍和实习环境的共享性和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下,专业群建设的创新性等因素,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就业服务能力。
2.3 区域产业就业需求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留在内蒙古自治区区内就业比例较高,2020届就业的毕业生中,服务于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的比例相比往年均有明显的上升[10]。从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在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中比重从2015年的46.7%上升到2019年的49.6%,第三产业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自治区内高职院校在对第三产业人才培养中多采用粗放型模式,各院校中专业重复率较高,就业中出现供大于求且不能适应新兴行业服务的问题,与区域经济定位的协调度较差。
在第二产业方面,全区工业领域不断优化升级,新兴化工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持续壮大,对于新兴复合型人才需求逐年增加。从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中分析,即全区第二产业将聚焦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突出优化升级,推进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从内蒙古高职院校材料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来看,难以支撑未来自治区新材料行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全区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专业重复率较高的专业,如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不足以支撑由于产业升级而带来的人才供给不足问题,没有形成“人有我优”的特色专业或专业群,不能适应区域经济不断升级的需求。
3 内蒙古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建议
3.1 专业设置统筹区域管理
政府教育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在专业管理中的主体统筹联动机制,是保障高职专业设置合理的必要条件。各高职院校应按照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律和产业转型发展趋势,进行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以提升毕业生适应能力,实现人才有效供给。自治区政府应带头将行业协会与区域高职院校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或地区职教集团,以减少区域行业内的同类高职专业设置重复度。
2011—2015年度,新增53个专业,确定环境保护、乳品工程、电力系统自动化等20多个重点专业,这说明自治区政府“十三五”期间的顶层设计在区域宏观专业规划中起到了重要指引作用,从而也规范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应始终坚持行业企业指导、产教融合,加强行业企业人才链需求分析,实现专业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如表4所示。
表4 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十四五”重点发展方向与重点建设专业
3.2 专业布局规划需以区域产业需求为依据
2020年自治区内高职毕业生63 523人,在区内就业人数为50 220人,占比79.06%;对口就业人数为40 940人,占比64.45%。自治区内很多高职院校设置新专业时只考虑社会上热点就业岗位,没有考虑区域产业需求能力,可能会造成培养3年后热门岗位就业已满,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或者专业不对口很难找到工作等问题。
高职院校新增专业应充分考虑区域产业需求和院校专业建设综合实力,学院在专业规划形成有效的专业群,学生就业时专业适应性更强,能形成有效的人才链。学院专业布局规划应充分考虑区域产业需求,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位高职专业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是能源大省,如煤炭、装备制造、化工材料等学科专业,在区域内开展相关专业群,使学科专业具有区域特色[11],提升产业适应能力,凸显专业竞争力。由于疫情原因,内蒙古自治区内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应从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进一步丰富第三产业专业的设置种类,提高培养层次。应严格审查和控制高职院校新增专业,尤其是低成本、低技能和进入门槛较低的服务类专业。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即双主体机制,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有效途径。双方通过签订校企联合培训协议,可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共同制定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使校企之间紧密合作。不断加强与区内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要从两大方面入手,首先要进行人才数量结构需求分析,其次要进行人才质量结构调研。区内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有80%以上留在区内就业,根据《内蒙古自治区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9届、2020届区内高职院校毕业生中从事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类职位的比例均呈上升趋势。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关注市场人才需求变化,根据产业的转型升级适当调整专业结构;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人才需求的周期性与滞后性,要求高职院校密切关注产业发展动向,通过与行业合作,进行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等,从而避免专业布局的盲目性与功利性。
3.3 规划建设区内高水平专业群凸显特色
自治区内高职院校应根据学院专业发展优势,依托区内绿色经济重点发展产业,建设特色专业或专业群,重视专业质量建设,打造特色专业,培养出能适应产业链需求变化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向纵深发展,形成具有创新性的专业群,提升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12]。
4 结语
综上所述,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及行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的共同努力,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做好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要进一步深入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所需、企业认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而实现人才培养数量与产业需求相适应,并且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岗位素质相衔接。自治区政府要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持续投入及区内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努力,实现区内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总结出一条符合自治区经济发展和区内产业需求的,有自治区特色的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