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同容易践行难

2023-01-15

乡音 2023年1期
关键词:太庙张廷玉方志敏

郭 华

每天早晨打开手机微信,朋友圈里大都是充满深刻哲理的名言警句,比如今天看到的:“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如处在天堂一样;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在天堂,也像处于地狱一般。”“舍得虚名,得到的是逍遥;舍得慷慨,得到的是美名;舍得某种精神,就有可能得到某种物质;舍得某种物质,就有可能得到某种精神。”

讲得真好!我坚信转发的朋友,肯定是非常喜欢这些话,并且认同其中所阐述的道理。问题在于,最后盘点下来,有谁能够真的践行这些道理呢?有几个人在名利面前能够不争,有几个人面对利益能够舍得,又有几个人真正经得住灯红酒绿的诱惑,安贫乐道?

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脍炙人口。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祖宅与吴姓相邻。因为吴姓盖房想要挤占两家中间的空隙发生争执,张英家的人驰书京都,张英阅罢,写了四句诗寄回:“千里寄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马上让出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六尺巷至今犹在,成为桐城的一个地标性景点,成为为人处世要宽容大度、要放眼长远的典范。从康熙年间至今,这个故事被代代传诵,很少有人不赞成它所宣示的道理。而在实际生活当中,又很少有人践行这一道理,因为宅基地纠纷打得头破血流的屡见不鲜。但我这里想说的并不是这些纠纷,而是张英的儿子张廷玉。张廷玉和其父张英是有清一朝著名的“父子宰相”。由于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播出,张廷玉忠诚、睿智、老到的形象深入人心。这样一个人对于过庭之训,应当深得精髓。然而,且不说晚年与鄂尔泰共事10 余载,“往往竟日不交一语”。鄂尔泰有所过失,他必微语讥讽,远没有想象中的宽容大度。最令人诧异的是在76 岁高龄的时候,居然上奏乾隆,先帝雍正曾经许诺他死后配享太庙,请求乾隆皇帝在他生前即给一个凭证。再加上执意告老还乡,惹得乾隆大不高兴。结果位极人臣的一代名相晚景凄凉,直至被勒令“尽缴颁赐诸物”——比抄家好听一点儿。配享太庙确实是极大的荣誉,而张廷玉作为配享太庙的唯一汉族官员,更是难得的殊荣。但是,今天除去专门研究历史的人,怕是没有几个人知道太庙为何物,更休说谁人曾经配享太庙。可偏偏是张廷玉忘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道理,为了这样一个身后的虚名弄得晚年落魄。如果说张廷玉只能算不够豁达,那么康有为就是典型的言行不一了。在中国近代史上,康有为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无人不钦佩他的学问。学问之外,他做了一件可以写入史册的事情就是大力倡导“一夫一妻”。非常遗憾,康先生一边高喊一夫一妻,一边不停地纳妾,年过花甲之后又娶了年仅18岁的六姨太,令人不齿。看来,认同一个道理和践行一个道理,中间还有遥远的距离。

20 世纪末为考证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我曾经关注过1922年发生在浙江省萧山县(今杭州市萧山区)衙前村的农民运动和运动的领导人沈定一。这是有明确记载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农民运动,而沈定一则是中共创党的党员之一。中共一大共有13 名代表,代表着50 多名共产党员,这50 多人中就包括沈定一。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不仅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堕落成为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的骨干。特别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他居然出任国民党浙江省清党委员会主任。凭借他对于共产党的熟悉而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导致1800 多名革命者被捕,930 多名共产党员被杀害。许多被杀害的年轻的共产党员,当初就是在沈定一的影响和引导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加入共产党的。每当读到这里掩卷沉思,真的让人唏嘘。而在中共百年历史上,沈定一并非唯一一个这样的人。抗战时期最著名的大汉奸陈公博、周佛海、李士群等,都是早期的共产党人,其中陈公博还是中共一大代表。

河北省有个黄骅市,得名于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副司令、115 师教导旅副旅长黄骅烈士。参加过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的黄骅将军,被曾任冀鲁边军区司令的邢仁甫谋杀,成为我军历史上的一个另类惨案。因为被邢仁甫操纵的凶手是海匪出身,我曾经认为邢仁甫也是出身于土匪之类的游杂武装。后来知道,邢仁甫和黄骅同为1929年入党的共产党员,而且,邢仁甫入党时的环境要更加艰险。遗憾的是,邢仁甫到底没有经受住权力、金钱和女色等各种诱惑,最终杀害战友,并堕落为可耻的汉奸。

为什么那么美好的信念,那么深刻的道理,当初越看越折服,越品越有味,结果却不肯践行或者半途而废甚至背道而驰呢?

有的人只是当作一种时尚来炫耀,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信还是不信。他们所说的一切都只是用来说的,而不是用来做的。他们知道人们把这些语言和信念视为高尚人生的标配,于是便拿过来装饰自己的善良和格局,就像通过高诵佛号借以证明自己是释迦牟尼的信徒一样。

有的人开始是信了,但是后来遇到了挫折,便不信了,甚至认为谁信谁是傻子。也有的人并没有遇到挫折,而是遇到了诱惑。如果接受诱惑就要背弃原来的信念,于是,在诱惑面前挣扎了一番,甚至只是轻轻地晃了几下肩膀,就改弦更张了,比如邢仁甫那样的叛徒。

还有的人压根儿就没有信过,他们之所以标榜自己相信,要么就是为了混入特定的人群充当卧底,比如《红岩》中所写的那种“红旗特务”,要么就是为了升官发财,比如中共十八大以来清除的一些腐败分子,他们“从未真正忠诚于党和人民”。但是为了入党做官必须欺骗组织欺骗人民,声称自己是有理想有信念的,也就是所谓的“两面人”。

我丝毫也不反对传播那些名人名言,不反对某些朋友发布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其中包含了许多正能量,我们确实可以从中受益。但是,我们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且认同这个道理,在工作和生活中就要努力去做。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不论是朴素的善念,还是崇高的理想,关键在于践行。尽管在践行的过程中很难一步到位、尽善尽美,没有关系,只要你永不言弃,锲而不舍,就会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雷锋

助人为乐、积德行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所倡导的一种美德。《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生活无着的韩信在城下钓鱼,漂洗蚕丝的妇人中有一位见他饥饿,便将自己带的饭给他吃,这便是“一饭之恩”的来历。韩信对漂母说日后一定重重报答,漂母却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我是因为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是希望得到回报啊!积德行善而且不图回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懂得这种美德的人很多,赞颂这种美德的人不少。有多少名人名言倡导的就是这种美德,有多少短视频把这种美德形象化。可是,真正做到的人有多少?赠人一饭尚且不是人人可以做到,如果要求一生助人为乐呢?

新中国的英雄模范中有一个光辉的名字叫雷锋,他的精神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尚。他没有上过战场,没有拼过刺刀,没有炸过碉堡。历数他的事迹,无非就是送老大娘回家,帮助大嫂买火车票,背着残疾人过河,诸如此类,举手之劳。但是,他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人。那个年代从大人到孩子,无人不在对标:我比雷锋差多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响,因为雷锋把那些最朴素的、那些人人都明白也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理念认真践行了,不是践行一次而是践行一生。

朴素的理念只有践行才有价值,崇高的理想更是如此。“你们只能砍下我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的信仰!”这是方志敏烈士生前对敌人发出的誓言。方志敏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于1928年初组织了弋(阳)横(峰)暴动,几万农民揭竿而起。这种在本乡本土就地发动农民创建根据地和红军的方式,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模式”。1935年1 月24 日,由于叛徒出卖,方志敏在皖浙赣交界处的陇首村,不幸被捕。蒋介石获悉抓到了方志敏,立即密令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千方百计劝降。于是,国民党省里的官员、县里的官员、军队的官员,甚至方志敏的老师都被请来游说,方志敏永远是那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话:“让我投降?休想!你们只能砍下我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的信仰!”敌人拿来纸和笔,让他写“口供”。他居然饱含对党的事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诚,在敌人牢房里写下了《清贫》《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作品,为党为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方志敏

方志敏的事迹再次说明,认同容易践行难,一辈子践行一个道理不动摇,更难。特别是要践行那些崇高的理想,不仅要有迈出第一步的激情,而且要有至死不悔的恒心和韧性,要有随时流血牺牲的准备,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牢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为传播正确的道理点赞,更为践行正确的道理点赞。

猜你喜欢

太庙张廷玉方志敏
太庙历史文化展设计图、非洲木雕展设计图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张廷玉配享太庙风波
访北京太庙
方志敏研究中心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张廷玉训子
张廷玉训子
绍兴年间南宋临安太庙大殿建扩考
方志敏创建闽浙赣苏区及其光辉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