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百病:从兴盛全国到沧州特色
2023-01-15王立成
王立成
每年正月十六“遛百病”是沧州一项传统的习俗,也称走百病、丢百病、走三桥、摸钉。本地人对此颇为看重,隆重程度丝毫不亚于过年,热闹非凡,可以说是新春年节中最后一场华丽的庆典表演。
每逢是日傍晚伊始,全城便开始躁动起来。男女老少、三五成群,呼朋唤友,携妻抱子,陆续走上街头,伴着观花灯、放焰火、丢硬币、走桥头、丢药渣等活动的开展,玩得不亦乐乎。在这场号称“全城的狂欢节”中,人们从中既能活动筋骨,锻炼身体,也可放松自我,大众联欢,还能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真是一举三得,因此年年莫不如是。
活动渊源
遛百病习俗起源很早,大致滥觞于汉,是上元节活动的外放部分。《白下琐言》记载:“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管乐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节日之时,普天同庆,全民群出,“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恣意欢娱。宋明时期愈发盛行,参与活动者尤以女性为多。《宋人轶事汇编》记载:上元之时,司马光夫人装扮一新,欲出门赏灯观人。保守的司马光却以家中有灯为由拦阻,夫人以“兼欲看游人”应答,司马光对此嬉游节俗也只能见怪不怪,予以放行。万历年间《宛暑杂记》一书中亦有描述:“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同时,一首名为《走百病》的风土叙事诗对遛百病的记述和解释则更为翔实和明了,诗云:“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空穴,百病尽在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
遛百病出现后,在实际的运转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且寓意丰富的活动习俗。其中,凡有桥的地方是必须要走一走的,民间说“走走桥儿不腰疼”。名为《夜春词》的诗歌写道:“一望平沙万里遥,月明何处尚吹箫。旁人争说前门好,姐妹牵衣过小桥。”《宛暑杂记》则云:“凡有桥之处,三五相率一过,取渡厄之意。或云经岁令无百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是夜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俱不闭,任民往来。厂卫校尉巡守达旦。”根据记载,可以看出,人们自觉地把世代口耳相传的老理习俗固守心中,按照旧有习惯去摸城门上的铜钉,概因“钉”与“丁” 谐音,取添丁进子之意,又有“壮丁”之说,亲手“摸一摸”,以便能讨个好彩头,到时期冀人丁兴旺,大吉大利。
此外,因地域和时代的不同,遛百病也相应地发生了某些打破常规的变化,例如遛百病的主体也不一定多是女性,有的地方就男女同游,称“走老貌”。《正德江宁县志》云:“箫鼓声闻,灯火迷望,士女以类夜行。”意思是男女分别结伴而行。
再有,为求百病不侵,达到人员安吉,人们也不一定非靠“遛”这一种“渡厄”活动,“烧柏林、烤百病”等方式也是可以达到禳解的。如“烧柏林、烤百病”活动则是意在通过取烤火祛病以求家道兴旺。河北石家庄一带就有正月十六日“烤百灵火”的习俗。松柏之树是万年长青之树,这一带习惯上称为柏龄树、百龄树、百灵树,烤百灵火时主要是用松柏的树枝点火。正月十六晚饭后,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前堆起松柏树枝,燃起熊熊的火焰。人们围拢在火堆旁,将全身烤遍,以期新的一年里祛除百病,平安健康。烤火时,孩子们还会高唱着“前烤烤,后烤烤,身上百病都烤掉;前烤烤,后烤烤,绊倒拾个大元宝。”火堆燃得越旺,寓意今年的日子也就过得越好。烤完百灵火,就象征着年已过完,大家该盘算着干些事情了,换言之,从此开启了新一年的营生。
毋庸置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遛百病这种活动习俗曾在历史上遍及大江南北,只是由于地区的差异和民情的不同,风俗活动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基础上发展出了大同小异的活动形态,并衍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元化状貌。但大概也正是囿于习俗发展的繁杂性,时至今日,尽管人们已经努力抽丝剥茧,但也很难回溯遛百病习俗的最初来源和地区发端了。如今,如何传承与发展好这一古老的习俗,使之能够健康有序地得到引导和弘扬,才应是人们该关注的重点。
沧州意蕴
作为本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俗活动,沧州的遛百病同样历史底蕴深厚,乾隆《沧州志》卷之四“风俗”篇就有记载:“上元张灯放花炬,妇女群游曰走百病。”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许多民俗节庆,尤以元宵佳节的喜庆氛围和民众参与程度为甚。民国《沧县志》卷十二“事实志”中的礼俗一节云:“上元节张灯三夜,鼓铙燎火,或随以百岁,施放柏子灯。十四夜曰鬼灯放于漏泽园,十五夜曰神灯放于寺庙,十六夜曰人灯放于巷口。放灯毕,夜夜有火树银花之戏,家家有酒肴元宵之筵,为一岁最盛之节。”节日来临时,火树银花,五彩纷呈,诸如观灯猜谜、祈福纳祥等活动盛况空前,上至达官贵人下到走卒稗贩,不论贵贱贫富纷纷参与其中,乃至日常固守阃范不便轻易于大庭广众之下抛头露面的众多女子亦可释放天性休闲出游,进而在乐而忘返的繁华景象里获得身心的愉悦安康。
尽管遛百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但因是元宵节节庆的重要衍生部分,在沧州自然也离不开走桥和观灯等颇具代表性的活动项目。乾隆《沧州志》卷之二的坊集建置条目中的“津梁”篇中关于观灯桥的注解中提到:“观灯桥,在城南古水月寺西,每上元节,士女嬉游,咸集桥之左右。阖州灯影尽射水中,偶遇春寒水未解则止。”可以看出,上元时节,特别在人灯之时,整个州城处在一片灯火辉煌,光影争华里,美轮美奂,场面煞是壮观。为此,人们不厌路途远近和行走的辛劳,络绎不绝汇成人海奔赴穿梭于这场芸芸众生为自己精心准备的大型灯会间。即使为此疲惫不堪,哪怕出现腿酸筋麻,也定会用遛百病的理由加以心理的疏导和鼓劲,从而做到真正的“赏心乐事”。换句话而言,无论行走是否真正能达到百病去除的效果,人们对此已毫不在意,只是希望借助元宵节的喧闹游乐时机,以遛百病为彩头,努力在节日的最后时光余韵里寻觅生命的真谛,享受眼前时光的美好。
“岁月骛过,山陵浸远。”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地区的遛百病习俗早已在日新月异的当代文明冲击下变得黯淡无光,可有可无,甚至消亡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尽头。但沧州人不但没有在前行中丢弃遛百病这种传统习俗,反而愈加钟情于此,并把它发扬光大。
正月十六,每年活动尚未开场,政府就已提前发布通告并进行交通管制,交警、巡警一一到位,进行温馨守护。各机关事业单位也十分人性化,从尊重民众习俗的角度出发早早安排下班。而众多商贩则趁早把琳琅满目的商品放到指定的摊位席珍待聘。黄昏降临,四五点钟的时候,人们成群结队倾城而出,拥向锣鼓喧天、笙歌鼎沸的街头,整个城市顿时陷入一片游乐的狂热中。与旧时相比,遛百病活动出现了一些与时俱进的变化:一是,行走的主体发生变革,新时代虽然老中青幼皆有,但青年人尤其少男少女更加热衷于此,因此成为参与的主体力量;二是,核心项目有所不同,以往的观灯走桥虽然依然招人眼目,但华丽的烟花表演和亲友间携手行走本身则变得更受欢迎;三是,聚集的人数和手段不可同日而语。随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每年参加的人数也愈加惊人,数以万计的人利用微信、短信等便捷的现代通信手段各自相互联络并迅速走向每一片新奇热闹的场所。凡此种种,不一而论。遛百病活动的这些变化,既受经济生活水平的富足、时代的科技进步等外在客观因素的驱动,也和人们对养生延年的愈发关注、追求以及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传统习俗的发扬等自身内在因素相关联。简而言之,正是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以化解疾病和厄运为初衷的遛百病习俗在沧州被演绎得愈加丰富多彩,深入人心。
作为一项民俗活动,遛百病的文化内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升华,最终和元宵节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当代社会里当遛百病在其他地区遭遇消亡之际,沧州却由古至今长盛不衰,并逐渐和本土区域文化相融合,发展成为当地民众最为看重的节日出游风俗。同时,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使沧州的遛百病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的文明理念,需要人们群策群力,去伪存精,科学引导与创新,深刻地去挖掘这一民俗传统的文化特质。唯有如此,方能将之打造成为一张魅力四射的时尚文化名片,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