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类型定位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2023-01-15杨玉霞

云南农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产教助力融合

文 俊,杨玉霞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 小哨 650212)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进一步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就了美好蓝图,这对职业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习近平同志在大会报告中再次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方向和前进要求。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对于我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来说要把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情特色和本质要求,找准职业教育支撑国家全面现代化的着力点,发挥农业职业院校自身专业优势,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为主线,与区域乡村振兴的不同领域进行有效衔接,推动校政企多方合作助力我国乡村全面振兴。

一、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产教融合优势,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产业振兴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功能支持,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一方面,职业教育能够通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特色办学模式,通过直接对接乡村主导产业,发挥激活农村产业活力的“提速器”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整体迭代提升,提高乡村发展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农业职业教育能够为农村农民和返乡创业人员等提供公益性的教育服务与培训产品,使其掌握产业优化与科技种植等先进的技术、技能和技巧,更好的服务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乡村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农业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资源整合不完善、产业技术人员短缺、农产品质量不高等。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处于不断转型发展期,农业职业教育应该深入调查,直接对接乡村主导产业,激活乡村产业。一是实现专业课程和产业结构的对接。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要求,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为目标,相应的建设涉农的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根据区域特征建设特色专业,实现专业设置动态调整,课程设置上培养学生“强农兴农”的职业技能。二是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构建多元主体联合办学模式,形成以农业职业教育机构为主体、企业和政府等参与的联合办学模式,比如云安产业学院,主动对接乡村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同涉农企业合作,以专业群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提升产教融合高度,构建智慧农业、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专业群,建立农业产业链各链条与学校专业群对接的合作模式,做强校企合作特色,创新“农业+观光旅游+采摘服务”等模式,推进乡村新业态产生。

二、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优势,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养“懂农业、有文化、技术高、会管理、善运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化农业人才建设的迫切需求,是破解“三农”问题、提高农业农村劳动生产率、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今年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政协主席汪洋表示“人才是引领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大有可为。”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培养造就更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各类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还存在一定差距,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专业技术性不强等问题。当下亟需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本土人才,筑牢技能人才支撑。一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找准当前乡村迫切需要的人才类型,如农业科技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乡村服务人才等,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建立农业职业教育与乡村地区产业联动发展,通过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学校+企业+政府+乡村”合作育人平台,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二是坚持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开展新型农业职业培训,对村民、村干部进行全面培训,对于农业科技人才、集体经济管理者针对性的定期开展培训,并且开展职业认定服务。发挥职业教育作用,鼓励教职员工开展下乡政策宣讲活动,通过宣讲、走访座谈、举办农业技能大赛等多种方式使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深入人心,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助推乡村发展。三是构建多样化人才支撑平台。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成立乡村产业振兴学院,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应用、乡村产业服务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鼓励并且引导职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三支一扶”等相关工作,引导人才流向乡村。

三、发挥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优势,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要深化,组织振兴是基础。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点睛之笔和牵动力量,具有基础性、引领性和保障性的作用。职业教育在助推乡村组织振兴时还困难重重,主要存在职业教育更多是与产业经济的联系更为直接,服务乡村组织动力较弱;村党组织建设软弱涣散,村级组织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职业院校充分发挥教育“产乡教”融合的独特优势,以乡村基层党组织为平台,开展学校和乡村基层党组织共建共享活动,在互学互促中激发乡村基层党组织生命力。二是深化职教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驾齐驱,通过全员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发展动力;在学生培养模式上不仅仅彰显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还有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法教学上,精准对接乡村治理精英与普通村民的发展。三是转变职教观念。激发职业教育助推组织振兴的内在动力,乡村组织才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不仅仅包括基层党组织,还包括村民自治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和领头雁,职业教育必须树立助推组织振兴的社会服务观,主动加强对乡村组织服务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助力乡村基层组织实现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新治理体系。

四、发挥职业教育文化强农优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农民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魂所系,没有文化的乡村振兴只能是“经济的虚假繁荣”,将丧失乡村村落存续的精神文化之根。农业职业教育能够发挥自己的属性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之中,保护与传承、融合与创新文化,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实现文化振兴。

当前乡村存在“去农”倾向明显,农民时常感受自身社会地位相对弱势,使得不少农民感到自卑,轻农、贱农、离农的程度普遍存在,如果单靠乡村责任主体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发展将整体缓慢。职业教育应发挥自身文化强农的特有属性,服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一是发挥职业教育的文化实践属性,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对象是农民,发展基于农业岗位能力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出“懂农业、爱农业”的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重要的是培养对农民这个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新一代职业农民获得社会认同、职业尊严,提升社会地位,不断发扬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文化主体。二是助力乡村“非遗”传承。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来学校讲课授课,安排学生到“非遗”所在地见习,提升古老乡村的活力;职业学校可以帮助乡土文化传承组织开展系统培训,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三是助力文旅融合发展。文旅融合发展能够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职业院校可以将民间工艺与课程相结合,开发设计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增强村民对当地乡村文化的认同,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

校园水稻试验田(吴杏红)

五、发挥职业教育绿色发展优势,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要将职业教育绿色转型发展视为优先事项,纳入课程、教程、教学、考核的各个环节,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支撑。

当前乡村还存在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较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滞后,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问题,要发挥农业职业教育绿色发展优势,助力乡村生态振兴。一是坚持绿色发展育人理念。农业职业教育应该秉持绿色发展办学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职业教育的五大教育职能,增强、培育、涵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助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特色农村经济,助力农民绿色理念素质提升,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构建可持续、循环发展的乡村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农业农村的绿色发展。二是构建绿色教育框架。构建终身学习绿色教育框架,把握住乡村生态振兴的人才需求方向,构建“学校+基地+产业+农民”为一体的联动培训模式,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为契机,探究现代农民所需要具备的核心技能,更好的发挥职业教育引领功能。三是发展数据为核心的绿色技术支持。职业教育可以通过确立绿色技术标准和生产生活服务体系,突破乡村生态数据治理困境,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搭建乡村职业教育大数据服务平台,实时跟踪分析乡村生态现状、治理措施、人才需求等,动态调整招生专业、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融合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将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不足的关键路径。激发职业教育新活力,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办学水平,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合作水平,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产教助力融合
助力成功七件事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融合》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