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探究
2023-01-14徐梦蕾
徐梦蕾
(景洪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西双版纳 666101)
0 引言
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从电子测温仪到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医疗设备的使用范围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临床诊疗科室。医疗设备的使用质量不仅取决于设备本身的质量和参数,其维修维护水平也是影响设备寿命、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是设备管理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为保证设备的使用质量和检测参数的准确,设备管理部门和医技科室必须做好设备使用质量管理和维修管理,应严格落实设备维修制度,督促相关人员落实维修管理,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准确性,保证临床诊疗工作的正常开展。
1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意义
医疗设备作为实现临床工作的重要载体,其稳定性与临床诊疗工作息息相关。做好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降低维修资金、减少资产风险、提高管理收益。
在整个医疗设备运行的全生命周期中,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涵盖了比以往更多、更广泛的内容。与一般的设备维修管理不同,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不仅需要修复设备本身的机械、软件故障,还需要考虑医疗设备的临床诊疗标准、运行期间的质量管理、相关临床操作和临床服务保证等诸多方面。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需要从采购质量、维护质量、维修质量、科室使用管理质量等多个方面对医疗设备维修进行全面管理。为更好地控制医疗设备质量和经济性成本,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已成为医院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管理目标之一。
2 制定完善相关维修管理制度
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是现行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形成系统的设备管理体系,才能将制度作为落实设备管理的重要依据。同时制度的完善与落实也是临床医技科室设备维修管理的重要依据。在设备安装初期、运行期、维护保养、维修等阶段,依照完整的设备管理制度,才能提高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的效率。
医疗设备与临床医疗过程的紧密结合,使得医疗设备维修制度亟需考虑操作人员、诊疗对象、操作环境等外部影响因素。按照不同医疗设备的诊断特点,医疗设备维修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但若要按照不同设备设置不同的设备管理和维修制度,显然不太现实。因此,按照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可将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制度大致分为使用管理制度、质量与安全控制管理制度、预防性维护保养管理制度、维修保养制度、应急保障制度等。
3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细分与落实
从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分析细化,对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对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展开具体分析。
3.1 结合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细化维修管理制度
(1)医疗设备从科室提出购置申请即可视为全生命周期的起点,在医疗设备安装之前的评估、购置阶段都可归于全生命周期的起始阶段。该阶段一般认为只与设备资产管理有关,但医疗设备后期的维修、维护等各项要求,均在此阶段与医疗设备公司进行商谈完成。因此,应将购置阶段管理纳入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体系。医疗设备申购论证审批管理制度应充分考虑医疗设备后期的维修要求,将设备操作培训工作、与公司维修合作、后期维护作为一个明确的服务项落实在采购阶段,减少后期维修工作的风险。
(2)从医疗设备到达医院准备安装开始,到设备安装调试后进入运营阶段,医疗设备的后期运营管理阶段就正式开始。这是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重要阶段。按照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制度、预防性维护保养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安全运行保障制度、设备维修保养制度等必备的设备维修管理制度进行设备管理。明确各阶段与维修管理的关系,弱化只重视临时维修的行为,将维修管理制度功能细化,建立以设备维修管理为管理目标的制度体系。
(3)医疗设备的报废是全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当医疗设备老化或由于技术革新已不再适合临床工作,这个阶段的维修工作不再能产生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阶段更多倾向于医疗设备报废管理制度的执行。对照细分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对完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制定规范化流程和标准、确定权责划分有着重要意义。
3.2 加强规范化管理,落实维修管理制度
在基于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制定完善的维修管理制度之后,制定规范化操作流程是落实维修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
(1)设备管理部门应针对医疗设备的购置论证、购买、安装、调试、日常维护、维修各阶段,制定论证使用科室和管理部门相关的完善的制度流程。作为第一使用者的临床科室,存在使用权大于管理权的现状。参照完善的制度流程进行管理,有利于使用部门的维修管理。相关人员应做到制度明确、职责到位、权责清晰。例如,进口医疗设备验收时,参与验收人员必须履行职责,认真检查设备是否全新并符合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规定。设备运行期间科室应进行运行记录登记,落实到专人负责。
(2)设备管理部门应提前做好维修维护管理计划,对全院医疗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有充分了解,如通过提前管理对医疗设备的维修情况进行预判,更好地完成医疗设备维修管理,降低维修成本。例如,某大型放射类设备安装使用近1 年,统计发现保修期间进行维修的次数和维修更换配件超过其他医院同类设备的平均水平。维修人员整理相关维修数据并上报设备管理部门,院方根据维修数据,要求厂家延长保修期并对设备重要部件进行维修更换。由于维修管理及时,该设备免费延长保修并更换相关配件,后续设备使用状态稳定,为科室和医院运营持续创造收益。
4 提升操作和维修人员专业技能
医疗设备与一般设备不同。通常只有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才能从事操作和维修。有的设备操作人员需要经过国家资格考试,获得相应资格证书方能独立进行设备操作。因此,设备维修管理必须将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专业能力纳入维修管理的范畴。
首先,厂家工程师在设备安装阶段会有现场培训的计划。因此提升操作人员的能力需要从设备安装阶段开始重视。操作人员不仅要掌握医疗设备的操作方法,还要掌握简单的故障判断能力,对医疗设备正常的使用状态能做出判断,第一时间掌握设备的状态,提高基本维修管理的水平。
其次,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医疗设备信息化、复杂化、技术性日趋偏强。维修人员应专注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全程参与医疗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熟悉各类设备的性能和基础构造。在日常维修工作中,可以配合工程师现场维修积累经验,也可以远程沟通处理故障,借鉴和积累工程师维修的经验。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维修能力,尽可能、尽快处理好故障,修复设备。
5 注重医疗设备日常预防性维护措施
随着现代医疗管理理念的发展,医疗设备的维修已逐渐从“出现故障,解决故障”向预防性维护维修转变。医疗设备出现故障后,等待维修不仅时间较长耽误科室工作,而且维修费用也计入科室运营成本。制定科学的日常维护、设备巡检计划,可以降低设备故障的发生。因此重视日常维护措施,可以提高医疗设备使用年限,降低设备的维修管理费用。
6 结语
在医院现有设备维修管理体系中,设备管理部门不仅需要协调设备厂家、维修人员和使用科室,同时要考虑如何提高医疗设备维修效率,降低维修成本。因此,不断分析现有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现状,平衡好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降低设备维修成本,才能做好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