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而立 与国同行
2023-01-13
金秋十月,华夏银行迎来了而立之年的30歲生日。
30年前的一篇万字新闻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唱响了一段春天故事的序章。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滚滚大潮之中,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关心支持下,华夏银行于1992年10月在北京诞生。
似春天的一缕新风,成立不足三年的华夏银行即于1995年3月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认知和业务发展空间限制。2003年9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股票代码:600015),成为全国第五家上市银行;2004年12月,首次推出面向广大个人客户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华夏理财-人民币稳盈1号”;2010年,获得发行次级债资格……
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有一段记忆,每一段记忆都承载了华夏银行独特的成长史。
与此同时,华夏银行还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怀、密切关注,自创建以来先后有3位北京市副市长和1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担任过董事长、行长。
2017年以来,华夏银行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及新时代首都发展大局,坚定落实金融工作“三项任务”,积极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五子”联动布局,大力支持普惠金融、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绿色金融、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不断优化国有金融战略布局,持续提升国有金融资本运营效率。
融入国家战略背后是华夏银行“可持续 更美好”的愿景。为此,华夏银行在而立之年更为坚定了其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的发展路径。
华夏银行第八届董事会研究制定《2021-2025年发展规划》,确定2035年基本建成“大而强”“稳而优”的现代金融集团的远景目标。
而立之年,拾阶而上。
随着聚焦“新时代、新华夏”发展目的的日益明确,以“商行+投行”为发展新主体,数字化和零售业务为发展新动力,绿色金融和财富管理为发展新特色,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地区为发展新高地……等一系列战略规划的提出和落地,华夏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民吉表示,新时代新征程,华夏银行准确把握新情况新问题,继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和伟大成就,深化对金融工作政治属性的认识,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新时代金融实践,深刻把握新时代金融工作基本规律,深化对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和普惠性的认识,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走好中国特色金融服务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
1992年5月22日,在邓小平同志视察首钢之后,国务院批准首钢建立自己的银行,并按照国际惯例经营金融业务。首钢在投资立项权和外贸自主权之外多了一项资金融通的权利。
1992年,首钢投资成立全资子公司华夏银行。同年10月18日,华夏银行挂牌成立并试营业。12月22日,华夏银行举行开业典礼,当时的国务院主要领导出席并剪彩。
彼时,学界达成一个共识:华夏银行的成立打破了银行由政府创办的垄断局面,也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时代内涵。现实的情况则是问世之初,华夏银行却显得颇为窘迫。据一位老华夏银行从业者回忆,尽管问世定位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但是作为首钢的全资子公司,华夏银行并未引起社会和金融界的高度关注,人们当时对华夏银行的认知仅仅为——首钢的银行。
此外,华夏银行当时的业务足迹仅仅局限在北京地区。为了打破人们的固有认知和业务发展空间限制,成立不足三年的华夏银行开始了第一次大胆探索。
1995年3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华夏银行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变更为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夏银行”)。同年6月,华夏银行在南京成立第一家分行,逐渐开始了由“首钢的银行”向“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转型。
为此,华夏银行成为《公司法》颁布后首家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商业银行,改制后华夏银行资本金扩大到25亿元人民币,由全国33家大型企业投资入股。
1998年10月,华夏银行宣布第二次创业总体目标;同年11月,华夏银行发行第一张华夏卡。1999年7月,全行员工着行服上岗;同年8月,华夏银行全面开通全国通存通兑和电子汇兑系统。2000年10月,华夏银行开通网络银行并完成第一笔网上银行业务交易……股改后的华夏银行朝气蓬勃,愈发坚守和引领银行业务创新。
而历史的经验也愈发验证,机会总是青睐更有准备的一方。随着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意味着五年之后外资银行将大举步入中国市场,整个银行业的外部环境也因此生变。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选择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同年9月,华夏银行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股票代码600015),成为全国第五家上市银行。
股改之后,华夏银行又一次大胆探索,引进德意志银行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2005年10月31日晚,双方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股权转让与技术合作仪式,德意志银行联合德意志银行卢森堡公司、萨尔·奥彭海姆银行共同出资26.424亿元人民币收购华夏银行5.872亿股份,收购价格每股4.5元人民币。
2005年11月10日(德国当地时间),在中德两国国家领导人的见证下,华夏银行与德意志银行在德国首都柏林签署《全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成功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上市之后,华夏银行一直坚持在自我特性与中国银行业发展共性之间寻求平衡。截至2022年6月末,华夏银行资产规模达38436.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55%。在2022年7月英国《银行家》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华夏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全球第46位,首次跨进全球银行50强行列。
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华夏銀行已在全国122个地级以上城市设立了44家一级分行,78家二级分行,营业网点总数达1001家,员工4.01万人,形成了“立足经济发达城市,辐射全国”的机构体系。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脱媒”趋势也在加剧,大量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这种资金流通模式使商业银行作为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相对降低。同时,中国经济提速换挡,产业向互联网、新能源、高端装备为主的成长型产业升级转型。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正快速兴起,需要更加多元的金融服务,尤其是投行服务。在此背景下,华夏银行开始认识到提升综合金融服务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商行+投行”发展战略,积极促进公司业务转型发展。
审时是为度势。自2019年起,华夏银行投行条线开始将商行与投行服务相结合、表内与表外服务相结合,将产品创设能力、条线协同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融会贯通,推出华夏银行投资银行顾问与撮合业务,打造“华夏撮合,融通华夏”业务品牌。
此举确实也让华夏银行在顾问与撮合领域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截至2021年末,存量业务余额达3861.92亿元,当年新增业务规模2003.36亿元,业务规模成功跻身同业第一梯队。
华夏银行第八届董事会研究制定的《2021-2025年发展规划》中,不仅确定了到2035年,基本建成“大而强”“稳而优”的现代金融集团的远景目标;更进一步明确了聚焦“服务新时代、建设新华夏”发展主题,以商行+投行为发展新主体的新时期经营思路。
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华夏银行共投放FTN、FTE贷73.6亿元人民币,通过上海自贸区办理债券投资119.3亿元人民币;2018年末-2022年6月初,借助南沙自贸区平台跨境转让国内证福费廷资产37.64亿元。2020年末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入选上海银行业自贸区金融创新专家人才库成员。
战略得当支撑起了业务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华夏银行投行业务规模5283.8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96%,新增服务客户678家,持续推动对公客户基础扩大、结构优化、层级提升,境内承销业务规模3027.01亿元(含资产证券化),比上年末增长29.48%。
金秋十月,华夏银行迎来了而立之年的三十岁生日。
刚刚在京落幕的2022年“服贸会”年度主题是“服务合作促发展,绿色创新迎未来”,作为已经深耕绿色金融领域十余载的华夏银行,其在今年“服贸会”上亦大放绿色光彩。
历史资料显示,华夏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起步于2002年同世界银行在节能领域的合作。2008年,华夏银行先后承接了法国开发署能效与可再生能源中间信贷1期项目和世界银行中国节能转贷项目CHEEF1期。
在2018年3月的银行业例会发布会中,华夏银行副行长王一平表示,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下,华夏银行将发展绿色金融特色业务作为2017年-2020年规划的战略重点之一。
一位金融业人士分析指出,华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是顺应发展潮流的选择。联合国宣布全球已进入“气候紧急状态”,我国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双碳”的治理目标,华夏银行顺势而为,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业务。
为支持国家储能产业发展,华夏银行依托长期国际合作积累,于2019年与世界银行开发了政策性国际金融组织转贷款项目——“中国可再生能源和电池储能促进项目”。
业内人士指出,该项目的合作可以通过能源转型,促进中国能源结构改善,对鼓励民营投资、增强能源监管意义重大。对于华夏银行而言,其通过与国际先进组织合作,在业务理念、风险识别能力、利用国际低成本长期资金方面均有所受益。
为了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华夏银行还成立了专业的部门管理,并推出专项资金。其中,华夏银行总行成立了绿色金融中心,负责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分行则成立了绿色金融领导小组和专业团队,负责沟通协调和业务拓展。
一位华夏银行业务部门人士表示,针对节能环保行业供应链上下游制造商,华夏银行提供专门的贷款,如光伏贷。此外,华夏银行将绿色金融业务独立于传统银行业务,通过专业人才管理提升资金利用和投放的专业度,同时减少传统业务对绿色金融带来的环节桎梏,提高投资贷款的使用效率。
截至2020年末,华夏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800亿元,比2016年末翻了两番,四年复合增速达到了48.5%。根据人民银行2021年一季度绿色信贷执行情况通报,华夏银行绿色贷款占比在全国21家主要商业银行中位列第一。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华夏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已突破2300亿元,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比例超过11%,位居同业前列。
综合金融服务定位的背后是华夏银行重塑财富管理的发展梦想。作为全国第五家上市银行,定位于综合金融服务的华夏银行亦在搭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的全集团服务生态链。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华夏银行还在全行13家重点分行成立财私一级部。
华夏银行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正处于变革关键时期。2021年10月15日,华夏银行在北京举办“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品牌发布”活动,同步推出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双品牌。意在打破原有格局和规模,提出“建设特色财富管理银行”。
在“建设特色财富管理银行”的五年规划中,华夏银行计划在建立营销机制、产品货架、权益服务、投研投顾体系、专业队伍等方面齐头并进,全面升级财富管理体系。
营销机制方面,根据帕累托的“二八原则”,银行通过对20%客户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使其感到满意,从而给银行带来80%的效益。
权益服务方面,随着监管新政的陆续发布、监管形势逐年趋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正在稳步发展和持续规范,与此同时,新时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华夏银行逐步建立并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体系,通过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细化顶层规划,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
专业队伍方面,华夏银行副行长杨伟表示,华夏银行以“定调、宣贯、入制”自上而下培育数字化转型理念,推进“禹治工程”夯实数据基础,着重“打造一支队伍、提升四大能力、建立五项机制”,聚焦“零售消费金融生态”与“产业数字金融生态”两条主线,主动融入绿色经济,以总行“强大脑”赋能华夏特色数字生态体系。
对此,华夏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民吉曾在致辞中表示:华夏银行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使命,通过大财富管理体系的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力促实现共同富裕。华夏银行定位于综合金融服务银行,搭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的全集团服务生态链,高水平构筑企业金融新高地;创新“橄榄型”的全客群服务结构,将每一位客户的每一分信任转化为财富目标的达成。
华夏银行还通过设置客服中心深入推进数字化智慧运营体系建设,适应客户“非接触”需求变化。通過为客户提供基于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合成等技术形成的多媒体、交互式、轻量化的短信呈现方式,增加客户活跃度,提升银行品牌营销效力。
成立30年间,华夏银行一直注重完善风险治理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将资产质量管理贯穿行业选择、客户准入、产品设计、服务模式全流程。
2004年,华夏银行首先设立风险管理部,负责全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制定,监测、评价、审查和控制业务和产品制度及风险。
2019年9月,华夏银行制定《全面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深化全面风险体系建设。风险管理部与授信运行部合并为风险管理部。
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民营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增大,银行业资产再次承压。
在银行资产质量的问题上,华夏银行一直坚守“资产质量就是生命线”的理念,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持续做好资产管控工作。此外,该行加快出清存量风险,健全风险处置工作机制,推进风险处置工作整体转型。
截至今年6月末,华夏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11.1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40亿元,不良贷款率1.79%,比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提升0.93个百分点至151.92%。
从行业来看,华夏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两个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合计占华夏银行不良贷款总量的36.89%,比上年末下降2.9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不良贷款率4.39%,比上年末下降0.75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不良贷款率4.38%,比上年末上升0.19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华夏银行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在上市银行处于较低水平。截至2022年6月末,华夏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为6.93亿元,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率为0.62%。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华夏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来源于经济大环境下各产业运转不畅的资金链断裂风险。“搭建机制、调整结构、提质增效”成为华夏银行应对风险的重要举措。
今年,华夏银行坚持风险管理体制改革,稳妥探索区域和行业专业化审批,在金融同业、担保公司、债务融资工具、房地产开发贷款等领域实施专业化授权审批,对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建立专业审批团队。
此外,华夏银行及时总结风险经理实施经验,切实发挥应有作用。优化产品风险管理机制,健全科学的风险考核评价机制,加强附属机构风险并表管理,纵深推动全面风险管理改革。
华夏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民吉在《2021年社会责任报告》致辞中表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发扬滚石上山、抓铁有痕的精神,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