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驱注水技术在复杂断块油藏中的应用
2023-01-12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陈立
◇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陈立
近年来随着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油田面临着注水压力高,注水量低于配注量;压裂缝易水窜,注入水无效循环,存水率明显下降;受储层物性差、砂体连通性差等影响,增注有效期短等问题。亟需实施强化注水,补充地层能量,提高水驱采收率。通过国内油田针对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开展的一系列技术攻关及实践,评价压驱注水技术对复杂断块油藏的适应性,配合注入参数的优化研究,使得油田面临的注水问题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同时由于压驱注水技术的优势,能够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从而提高水驱采收率。目前压驱注水技术已在现场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果。
当前老油田注水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储层物性差,注水压力高,注水量低于配注量;压裂缝易水窜,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存水率明显下降;受储层物性差、砂体连通性差等影响,增注有效期短,酸化、酸压及复合降压增注措施平均有效期只有112天,增压增注措施有效期在45~366天之间,整体来看增注措施效果较差。出现问题的注水单元压力水平较低、提液困难,注水驱替倍数均低于1,这与开发效果较好的油藏具有较大的差距。通过注水调查,5800万吨的储量可实施强化注水提升地层能量。这部分储量集中在复杂断块油藏中,因此有必要开展复杂断块油藏强化注水、提升油藏能量的技术研究,使得这部分潜力得到充分动用。
压驱注水技术凭借它大幅增注、快速增能、扩波及提效率等优势成为了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快速补充能量、提高储层水驱动用、提高采油速度的有效手段。这里的压驱注水技术与传统意义上的压驱技术有一定的区别,它指的是通过超高压快速注入水或加表活剂的水,短时间内提高近井地带地层能量,在渗吸作用下提高整个井组地层能量,提高生产压差及油井产能;同时提高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进而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开发技术。大庆油田开展单井撬装压驱注入,快速补充地层能量,实施后注入压力提高,单井注水量大幅提高,吸水层数明显增加,吸水剖面得到改善,井组增油效果明显;西部三塘湖盆地马中致密油藏开展大液量注入、提高地层能量增产实践,利用压裂设备,大量注入水,白天注水,晚上停注,脉冲式循环注入,提高地层能量,改善开发效果;胜利油田在渤南开展压驱注水试验,日注水量从注不进上升到1400方,两轮累计注水5.1万方,对应油井见效明显,增油显著。因此,有必要对该技术在江苏油田复杂断块油藏中的适应性进行研究。
1 压驱注水技术的机理研究
压驱注水技术具体表现形式:能够实现注水井大量注入、快速增能;水井大量注入后焖井,注入水能够有效扩散,同时大规模的渗吸置换;油井见效,且各注采方向暂未发生水淹,波及相对较好。目前压驱注水技术的机理主要有裂缝增渗、高压促吸、渗吸采油以及建立有效驱替。
裂缝增渗主要表现在超过破裂压力条件下注水[1],岩石应力增加,易形成大量的裂缝,通过基质岩心实验,渗透率为18.5mD,当应力差达到28MPa时,产生裂缝,注入流量大幅度提高,从10m3/min提升到20m3/min。
图1 基质岩心破裂过程曲线
由于大液量快速注水条件下,天然裂缝开启,温度效应诱发大量微裂缝。当地层存在天然裂缝时,随着注入水不断进入,压力达到天然裂缝开启压力时,原本闭合的天然裂缝会重新张开,注入水可以冷却地层岩石,温度效应改变天然裂缝周围的应力分布,从而诱发大量微细缝。同时,高压水进入微裂缝后,可以进一步拓展微裂缝宽度,裂缝渗透率明显增大。
高压促吸主要表现在压驱注水制造高压力场,促进小孔隙低渗带吸水,改变了常规压差下的油水运动规律,减弱了非均质性的影响,提高了波及系数及驱油效率。注入水粘度很低,更容易渗滤进入岩石基质孔隙中,孔隙压力不断增加,连通的孔隙和喉道数增加,孔隙和喉道尺寸变大,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会有较大提高。在不同驱替压力梯度油水相渗实验中,随着驱替压力梯度或渗流速度增大,共渗点左移,出现润湿反转现象,水相相对渗透率增大(图2)。
图2 不同驱替压力梯度油水相渗曲线
渗吸采油其主要开发机理是在毛细管压力作用下基质孔隙与裂缝、基质小孔隙与大孔隙之间的流体交换。由于常规压裂仅在井筒附近产生有限的裂缝,注水开发时,渗吸作用弱,流体交换速度慢,渗吸采油量低,渗吸采油在油田开发中只起到从属和辅助作用。在井筒附近较大范围内形成复杂裂缝后,基质与裂缝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幅度增加,两者之间的流体交换速度和数量发生了质变,渗吸作用急剧加强[2]。
建立有效驱替主要表现在大压差大排量减小了注采距离,使得老油田在固定注采井距下能建立有效的注采驱替,提高水驱波及体积[3]。
2 复杂断块油藏压驱注水适应性研究
2.1 压驱注水适应的油藏类型
根据压驱注水技术拥有的大幅快速增注、油井增产、扩大波及、提高驱油效率等优势,不同类型油藏均可以利用其特点解决开发难题。
低渗透油藏利用压驱注水技术可以解决水井注不进、地层亏空大、油井液量低、注采波及差等难题;稠油油藏利用压驱注水技术可以解决降粘剂注入难、降粘剂波及差、油井产能低等难题;断块油藏利用压驱注水技术可以解决封闭断块能量低、能量补充周期长、剩余油富集缓慢等难题;二氧化碳驱油藏利用压驱注水技术可以解决老区能量亏空大、注气恢复成本高、达到混相压力难等难题。
针对复杂断块油藏进行了压驱可行性分析:①小断块油藏或断块油藏边部需要注意断层封闭性,防止注入水沿断层流失;②断块油藏内部都能适应,优先选择高压欠注或注不进,压力水平低,水窜较少的井组;③油层数较多的断块需要根据吸水剖面选择性压驱部分油层,避免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突进,中低渗透层动用较少;④非均质性较强的断块易水窜,波及体积较小,适应性较差,需结合井网选择性调堵。
2.2 选井选层条件
综合复杂断块油藏地质特征及现场应用,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地面条件:压驱注水需要高压注入,因此地面设备需要满足;同时水源要充足,以便于前期大排量注入;工程配套相对简单,节约成本,利于大规模推广。
(2)井筒条件:高压注入对井筒要求比较高,不能有套损,否则会对套管造成较大的损坏;固井质量合格且无管外窜,防止注入水窜入其他层,目的层得不到能量补充。
(3)油藏条件:首先考虑能量不足、采出程度低、油水井静态对应关系好、高压欠注或注不进的井组;其次考虑到断块的封闭性,在平面和纵向上需要距离断层有一定的距离;最后考虑该断块平面非均质性,结合裂缝监测及生产动态数据,初步判断压驱裂缝的延展方向是否与井网匹配,若油井在裂缝水窜方向上,需结合调堵尽可能扩大水驱波及体积。
2.3 注入参数优化
(1)注入量的优化:结合地层亏空体积,根据压裂监测资料,确定椭球体的水驱半径,利用物质平衡法设计注入量,水驱前缘不应超过油井井距。先按照驱替半径r=0.2R、0.4R设计两个阶段的注入量,根据注入井组的动态变化,在第二阶段注入完毕后,若井组有见效特征且压力未达上限值(20MPa),则分周期逐级追加注入,每级追加注入量为0.1R的注水量,若追加注入后对应油井动态变化不大,则停止注入,开始焖井。
(2)注入排量的优化:根据压驱注水裂缝增渗机理研究,结合注采对应、井距等,采取变排量设计:先大排量注入造主裂缝,然后控制排量造微裂缝,形成复杂缝网,以控制水线推进速度,提高水驱体积。在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控制排量高压注入造微裂缝,逐步提高排量,扩大水驱波及。
(3)开井时机的优化:通过岩心焖井渗吸实验结果表明,焖井时间达到24天后剩余油饱和度基本稳定。因此开井时机首先初步制定焖井时间30天[4],观察井口压力是否稳定,稳定时说明注入水已扩散停止;再试抽,监测排出液氯根是否稳定,若稳定,则说明注入水和地层流体已实现置换,恢复正常生产。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层能量,兼顾放大生产压差引效,优化开井顺序为先开未明显见效井,后开明显见效井,逐井启机,观察油井产量和液面变化。
3 现场实施效果分析
在对压驱注水技术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江苏油田复杂断块油藏目前存在的井网井距固定、高压欠注、能量补充慢等问题,开展了压驱注水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明确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现场实施压驱注水试验井组8个,累计注水22万方。增油井组5个,累计注水13.6万方,最高日增油12.6t/d,目前日增油5t,累计增油969t(表1)。
表1 压驱试验井组增油效果统计
通过现场试验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
(1)大部分复杂断块油藏非均质性较强、渗透率较低,油井为了得到有效动用,前期都进行过压裂改造。压驱注水试验时,大量的水沿着原先压裂产生的主裂缝快速水窜,通过裂缝方向上的油井封堵可以起到了扩大波及的作用,其他方向上的油井注水见效甚至水窜。
G20-12井组注水压力高,注水井G20-12井均经过酸压等增注改造,仍然注不进,对应油井普遍能量较低。压驱注水后,日注水量提高到800方,累计注水7000方。压裂缝方向上的G20-13井封堵水窜油层,2天后见效,但其后的二线油井不见效。其他方向原先注水不见效的油井均见效,其中井距最近的CG7-26a井4天后见效,井组油井均呈现出压力突升的现象。
(2)江苏油田复杂断块油藏普遍具有“小而散”的特点,注水井距离断层较近,注入水在高压大排量下容易沿着断层流失,达不到补充目的层能量的效果。
H54井组目的层砂体发育、连通性较好,注水不见效,累注水量不高,平面上距离附近断层200m,纵向上距离断层36m,在压驱过程中,存在压力突降现象,分析认为断层不再封闭,注入水未能注入目的层。
(3)压驱注水过程中裂缝开启关闭的界限不清楚,需进一步研究。油井出现了水窜后放压,水井继续相同压力相同排量注入,油井压力却不再上升,说明原先裂缝水窜通道关闭。
G20井组压驱注水前已累注3.35万方,累计注采比1.05,周围油井均不见效,低产低液,压驱注水后,油井液面响应不明显,压驱注入0.89万方后,二线油井见效明显,套管自喷,停注,待油井放喷泄压后再次注入,油井压力不再上升,说明裂缝关闭,水驱方向发生改变,水驱波及体积扩大。
(4)复杂断块油藏油层多而薄,吸水剖面不均匀,压驱注入后能改善吸水剖面,同时由于压裂裂缝方向与井网相匹配,侧向油井见效明显。
Z100井组压驱注水前高压欠注,整体动用较差,压驱注水后,原先不吸水的油层开始吸水,对应油井z35-20不在压裂裂缝方向上,套压缓慢上升,油井开抽,产液量上升,含水大幅度下降,日增油8吨,累增油已超过500吨。
(5)注入排量的设计对压驱注水的效果影响比较大。排量大了不易形成次生裂缝。
H59-1井组设计注入排量1.2m3/min,累计注入4.4万方水,二线油井出现水窜,套压上升至9MPa,水窜方向两侧的一线油井液面上升幅度较大,其他一线油井呈现液面小幅度上升的现象,说明大排量下注入水沿主裂缝水窜,次生裂缝形成较少,水驱波及体积较小。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理论研究以及对8个压驱注水试验井组的效果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与建议。
(1)压驱注水技术确实能够实现快速增能、油井增产、扩大波及、提高驱油效率等作用,但复杂断块油藏各个断块的主导因素差异较大,单一模式的压驱注水技术不能很好地适应,需要配套其他监测及调堵技术。
(2)优先选择初期产油量高,采出程度低且累注水量低的区块,能充分利用压驱注水的特性提高油藏采收率;对于累注水量高但注水效果差的区块,慎重使用该注水方式,会造成无效注水增多,经济效益较差。
(3)压裂裂缝方向上的油井选择性封堵,可防止水线突进,均衡水驱,提高波及体积;结合井网,油井避开注入井压裂裂缝方向,实现侧向压驱,同时油井提液引效,增油效果较好。
(4)压驱注水井距离断层要有一定的距离,且考虑断层的封闭性。
(5)初期造缝阶段注入排量要大,后续排量要小,以形成次生裂缝为主,扩大水驱波及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