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的耦合协调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2023-01-12来嘉宁梁力军袁苗苗

关键词:县域耦合电子商务

来嘉宁,梁力军,袁苗苗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北京 100192)

0 引言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开辟了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新渠道。据《2021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商发展报告》显示,全国2 083个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3 507.6亿元,同比增长29.0%。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业态,在推销农副产品、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大有可为。而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以县域物流作为保障。当前,我国县域物流体系的发展并不完善,据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产品产地流通及“最先一公里“建设调研报告》显示,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损耗率高达25%,而发达地区的损耗率一般不超过5%。高损耗率与县域物流水平紧密相关。由于县域物流网点大多设置在县级,而较少铺设到乡或村,同时又由于地域限制,县域物流规模总体较小、物流设备设施不完善、物流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县域物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且还存在运输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故解决好县域物流发展的滞后问题,可为农村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并且对于县域物流和农村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众多学者对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的关系和制约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如Long[1]认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促使物流的仓储、货运设备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变革。Aleksandrov等[2]认为道路交通、互联网、交付形式以及物流系统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朱世友[3]认为农村电子商务在激发农村物流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因农村物流流通渠道不顺畅、信息化水平低等而受到影响。李伟等[4]、周志胜等[5]、蒋瑞等[6]认为电子商务与物流发展日益融合,只有突破物流难题,才能确保农村电子商务在扶贫任务中发挥稳定作用。孙占权[7]、赵文涛等[8]提出应该充分借助电子商务下沉契机,不断降低区域运输成本,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构建,夯实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推动城乡物流发展进程。此后,部分学者认为,不应仅局限于某单一元素或外在表现去研究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物流,应从更高层次探究二者的联动关系,并逐渐运用一些检验方法和探究系统间关联程度的模型来进行研究。如张玮炜[9]利用相关性检验和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探究电子商务与物流间是否存在高度协同关系和线性关系。张文法[10]、王珂等[11]构建了物流业与电子商务的耦合协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两业态关联度高但发展协调度不高。曾倩琳等[12]、梁雯等[13]利用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ve,VAR)模型和灰色T型关联计量模型研究了农业与物流业之间的耦合关系。刘成[14]构建了农产品电商与物流的复杂系统协同度模型,从多个维度解释了农产品电商与物流的协同机理。侯约翰等[15]运用协同理论和共生理论构建了农产品电商与物流协同演化模型和协同度评价模型,得出了当前我国农产品电商和物流的协同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结论。

当前对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物流之间关系的研究,多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一些定量的模型方法主要集中于农业、农产品电商与区域物流的研究中,但相关理论与模型应用为本文的研究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依据。

1 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系统理论认为,影响系统整体功能协调性的是构成各子系统功能完整性的内部要素以及各子系统间的协调能力,如果各个子系统内部要素完整、子系统间协调能力完善,那么系统整体功能将大于各子系统的功能之和[13]。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两个开放性的系统,两个系统要素之间以及与外界之间存在着资金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其发展也会受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耦合协调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两个系统内部以及两个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耦合协调发展作用机理

县域物流的快速发展,一是可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户收入;二是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流通农产品及农副产品在运输及销售环节的集中化处理,从而降低了农户经营的风险,优化了产业结构;三是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缓农村人力要素的净流出,提高了农村信息化水平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的构建。

另外,农村电子商务在促进县域物流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农村道路和通信基础设施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能为县域物流的发展提供设施环境改造机遇;其次,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向上销售农产品,可以提升物流业务量和拓宽物流服务范围,同时大规模的生产流通可以促进物流先进技术与设施的使用,有利于缩短物流的运输和仓储时间,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作业成本;最后,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完善迫使物流业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为解决农产品流通“优先一公里”问题奠定了基础。

总体来看,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的耦合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整合资源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有利于调整与优化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加强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耦合协调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2 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个系统的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是该系统存在并且维持运行所不可缺少的要素,是系统产生以及变化的原因,也揭示了系统发展的本质。故研究县域物流系统与农村电子商务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可首先从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系统内的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展开分析。

相关研究认为,应构建客观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县域物流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如王振江[16]认为我国区域物流业三大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力要素、资金要素以及技术要素,区域物流业构成要素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区域物流的规模以及效率。邹清明等[17]通过对衡阳市县域物流的诱导因子、支持因子以及主导因子分析,构建了由人均GDP、地区人口、地区面积、交通运输用地、民用汽车拥有量等指标的衡阳市县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桂预风等[18]认为可从经济水平、物流规模、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方面衡量物流发展水平以及物流系统驱动因素,具体指标包括人均货运周转量、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物流从业人员数量、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邮电业务总量等。杨路明等[19]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确定物流与电商的合作忠诚度、物流瓶颈、政策法规、市场需求等因素会对物流与电商系统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综上基于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以及对县域物流系统的分析,构建县域物流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县域物流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城市与农村的双向贸易壁垒。故分析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是探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路径。盛晏等[20]利用层次分析法从用户感知、服务功能、运营功能、管理功能4个层面评价县级农村电子商务效能,提出加强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及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建议。周冬等[21]利用四川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数据分析得出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市场环境、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以及政府支持,这些因素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王文佳[22]以中部欠发达地区为例,分析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因素,认为移动手机普及率、宽带普及率以及人口网购普及率都是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指标。马静怡[23]认为人口规模、经济水平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保障因素。综上基于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以及对农村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构建农村电子商务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2 评价指标赋权

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权重影响着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因此对各项指标赋权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目前常用的赋权法是客观赋权法,即根据数据的内在联系计算得出权重,比较合理。较多学者采用客观赋权法确定权重,如神经网络法、变异系数法、熵值法等。本文利用熵值法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离散程度越大,则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24]。熵值法主要依赖数据本身的离散性,可以弥补专家打分法等方法的主观性问题。

表2 农村电子商务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以S1县域物流子系统为例,熵值法的运用步骤具体如下。

第一步,采用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本文实证案例分析中选取了河南省12个重点县作为评价对象,在S1县域物流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中设计了7个二级指标,则第一个评价对象(第一个县)的第一个二级指标(X1物流从业人员)值标准化处理为

(1)

式中:x11为第一个评价对象(第一个县)的第一个评价指标(X1物流从业人员)的原始数值;xmaxi1为12个评价对象中X1指标值的最大值;xmini1为12个评价对象中X1指标值的最小值。

第二步,计算第一个评价对象(第一个县)的第一个二级指标(X1物流从业人员)值的特征比重a11:

(2)

第三步,计算X1指标熵值b1:

(3)

式中:k为待定系数,因有12个评价对象,故k=1/ln12。

第四步,计算X1指标差异性系数e1:

e1=1-b1

(4)

第五步,计算X1指标权重w1:

(5)

第六步,计算第一个评价对象(第一个县)的综合评价指数s1:

(6)

其他各项评价指标处理以及评价对象的综合指数计算均可用以上公式类推。

2.3 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耦合概念最早来源于物理学中,是指两个或多个实体相互依赖对方的一个量度[25]。耦合模型多用于研究两个或多个相互作用的系统,起初在机械工程、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及人口与经济等领域应用广泛[26-27]。近年来在物流与电子商务中也逐渐被运用。耦合模型公式构造如下:

(7)

式中:C为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的耦合度,取值范围为0≤C≤1,C值越接近于1,表明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两系统的协同情况越好,处于有序发展的状态;si为第i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本文将县域物流和农村电子商务视为两个子系统,所以n=2,式(7)可表示为:

(8)

式中:s1、s2分别为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

耦合度能反映出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的状态是因为系统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掌握着系统转变的变化特征和发展方向。但是耦合度模型的局限性是不能反映系统的整体效应与协同功效,如果仅依靠耦合度模型进行判断,可能出现两系统的指标评价水平都很低,而耦合度却很高的情况。为避免造成不客观的定量分析结果,引入耦合协调模型:

(9)

T=αs1+βs2

(10)

式中:D为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商系统耦合协调度,D的取值范围为0≤D≤1;T为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综合发展水平;α、β为待估参数,分别代表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在综合评价指数中的权重,α、β的取值范围为α+β=1,本文假定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在经济发展中占同等地位,取α=β=0.5。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系统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区间划分标准和效应等级判断标准尚未统一,鉴于耦合协调模型的区间划分特点,即区间划分越多,代表的效应等级越高,越能反映耦合协调模型的变化趋势。本文主要借鉴了李晓梅等[28]在研究数字物流、区域经济与碳环境治理耦合及影响因素中的耦合协同效应划分标准,如表3所示。

表3 耦合协调模型等级划分标准

3 模型应用与实证分析

河南省县域产业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生态旅游业、服装加工业、原料来料加工业等,各县域产业间交叉关联性强,发展模式具有相互借鉴之处。在“互联网+产业+消费”产业链模式下,河南省各县域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不仅带动了各类农产品的销售,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本文基于2021年河南贫困县名单、各县域经济发展排名以及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名单,甄选出了12个发展相对落后,但具有发展潜力且县域间产业关联性强的县域,分析这12个县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物流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关联性。本文作者从2021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省邮政管理局、各县人民政府、商务局、统计局,各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百度百科、新闻网页、公众号等公开媒体搜集了相关数据,如表4和表5所示。

表4 县域物流子系统评价指标对应数据

表5 农村电商子系统评价指标对应数据

依据上述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耦合发展模型以及数据处理方法,将各系统指标数据与权重代入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耦合度及协调度测算结果

由表6可知:第一,各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的耦合度极高,这表明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二者的交互作用加强,带动了二者协调度的提升,但从耦合协调度的结果可以看出,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的协调等级仍然很低,表明二者的协同水平不匹配;第二,在12个行政县中,淅川县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协调水平处于良好阶段,原阳县、光山县、正阳县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协调水平处于中级阶段,封丘县、确山县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协调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其他6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协调水平较高的县域,入选国家级以及省级农村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时间也相对较早,享受国家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力度也较大;第三,在耦合效应等级较低的县域内,其交通运输仓储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少、信息化水平低,由此可见物流设施设备建设和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两系统的协调发展有重大影响。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构建耦合模型对河南省12个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协调发展,需要两系统各环节相匹配协同,单一系统的发展超前或者滞后都会影响总体协调关系;2)不同县域间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协调水平差异大,不仅与各县域物流设施水平和电子商务信息化水平紧密相关,也与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有关,以促进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和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构建;3)各县域间产业交叉关联性越强,相互间带动发展作用越明显,而对于交叉关联性较弱的县域,例如栾川县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即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直播平台宣传带动特色产品的销售。由此对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之间的协同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对于县域物流发展而言,一是,要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县级物流园区、县级仓储分拣物流中心以及利用交通网络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使物流企业对快递服务深入到村。二是,要加强物流资源整合,县域内农产品电商的物流环节主要依托电子商务企业的自营物流完成,这样容易造成与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同质化竞争,耗费了电子商务企业资源,可以选择以业务外包的形式与农产品物流企业合作,电子商务企业致力于平台搭建宣传以及产品销售,农产品物流企业以其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管理经验,为电子商务企业服务,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三是,农产品电商作为农村电子商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依据农产品的易损易腐特征,要积极撬动县域冷链仓储配置资源,为农产品销售提供冷链服务,减少产品损失和资金流失。

对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而言,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大农村电子商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互联网宽带进入农村,扩大农村网络的铺设面积。二要积极整合农村人力资源,建设专门的电子商务培训孵化基地,定期设立培训班,便于农村居民掌握电子商务运营技能;积极鼓励退伍军人、返乡人员参与到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中,积极响应“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带头人+帮扶户”的电子商务扶贫模式。三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于传统农业大县,可以采取“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直采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同时将京东、拼多多、云集等龙头电子商务企业与本土电子商务企业有机结合;而对于部分致力于发展生态旅游的县域,可以利用互联网采用网红与电子商务主播直播互动的方式,向消费者推荐具有某地特色的产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品牌。

需要指出,本文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中,选取的指标数量相对较少,在反映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真实发展情况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之后的研究中,应该从更多的层次构建指标体系,优化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县域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县域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将县域经济系统加入到两系统的耦合发展中,运用复杂系统理论与方法,是否会反映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和得到更准确的分析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县域耦合电子商务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