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

2023-01-12李艳昂许水生

新体育·运动与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社团体育锻炼体质

文 / 李艳昂,许水生

关键字:体质健康;社团思政;社会生态模型;体育社团

1 引言

随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经转变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是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国家也发布许多有关纲要、标准,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目的就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但是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面临逐年下降的趋势学校体育社团作为体育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课下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载体。研究发现,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对其体质健康水平有显著促进作用[1-2]。生态学模型认为个体因素、人际和团体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等5个层次因素之间交互作用, 在多重水平上影响着人的行为[3],更有助于全面理解学生锻炼行为。但目前思政教育是高效工作薄弱环节,社团思政工作更是面临许多困难,社团发展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快推进社团及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更好促进体质健康水平。

2 高校体育社团特征

体育社团是由有共同兴趣、目标追求的学生,以体育锻炼、运动负荷为手段,达到发展身心健康、提高专项技术、促进体质健康水平等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自发形成的团体组织。具有组织形式自主性、学生主体性、组织内容灵活性和目的性。

2.1 组织形式自主性

社团是由相同兴趣学生共同组织成立的组织。部分社团从组织成立到进行体育训练并没有老师参与,制订章程、开展训练、举办活动都是由社团骨干成员进行组织。社团的成立和发展也都是由成员共同商议,一般只有约定性的规定没有明确规章制度,社团成员按照规定主动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在社团内部享有一定自主权。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愿选择参加社团,一般加入社团较为容易条件不苛刻,通常不需要官方部门进行审批,学生去留也不受过多限制。

2.2 学生主体性

首先体育社团是学生自主成立、自主管理的社团组织。在社团管理、建设方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高校体育社团针对人群是在校学生,打破专业、院系、年级限制,在构成方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对体育锻炼拥有共同兴趣和目的。再次,学生参加体育社团进行体育锻炼最大特征就是学生身体参与,是以体育锻炼为手段来达到相应目的,在活动方式方面体现学生主体性。最后社团活动的组织是由学生各司其职主动进行举办,从活动内容的选取到活动规划的设置都是由学生主动承担进行开展,在活动开展方面体现学生主体性。

2.3 组织内容灵活性

相对体育课程而言体育社团在活动地点、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训练地点可根据客观条件进行选择,训练内容可以根据各个成员不同掌握程度安排不同训练内容,训练时间、频率可根据成员需求进行合理安排。成员达到一定技术水平可以组织进行社团内部或同项目与其他学校社团间的切磋与交流,进而促进专项技术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回顾以往比赛共同分析赛事经验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加强社团成员、社团之间技术和建设等方面的交流,营造和谐活跃氛围。

2.4 目的性

学生以不同的目的参加体育社团进行体育锻炼,根据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为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增强身体素质、学习体育知识和专项技能、缓解学习压力以及社交需要[2]。对哈尔滨工程大学两百余名参加体育社团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动机中,兴趣、爱好(83.1%)、强身健体(48.6%)、增强技能(30.6%)和同学影响(24.9%)占比较大,减轻压力(15.5%)、社交需要(8.5%)、明星效应(2.3%)占比较少。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自身喜爱的运动来增强自身体质、增强自身技术;少部分学生希望可以通过社团减轻压力、结交相同兴趣的朋友,达到交友目的进而达到不同层次需求。学生虽然以不同目的参加体育社团进行体育锻炼,但是目的大多具有一致性、可融性,并不影响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下共同进行体育锻炼。

3 高校体育社团意义价值

3.1 高校体育社团是体育课堂补充和延伸

体育社团是体育第一理论课堂的第二实践课题,体育专项技术增长,是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最终达到技术动作由泛化阶段生疏到自动化阶段熟悉转变的过程。单纯在体育课堂进行专项技术学习、练习是远远不够,需要在业余时间主动进行练习,引导、吸引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措施。基于社会生态模型,认为体育社团强化因素主要是通过同辈影响和社会支持的刺激,来强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倾向因素[4]。体育社团作为体育课程主要的第二课堂,学生拥有共同运动兴趣,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相互的影响和学校支持等强化因素来促进学生倾向因素,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使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而非被动进行体育运动。

3.2 高校体育社团显著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关于体育社团和体质健康研究颇多,似乎体育社团促进体质健康水平达成共识。邱竞阅、唐亮、张戈等学者分别以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以及北京大学为例,就体育社团与体质健康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体育社团学生体测成绩和锻炼时间与普通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参加体育社团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分数高于普通学生。

本研究随机选取哈尔滨工程大学参加体育社团50名男生与未参加体育社团50名男生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类型 个案数 平均值 显著性 Sig(双尾)参加社团 50 80.59 0.009 0.001未参加社团 50 75.50 0.001

数据经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参加社团、未参加社团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平均值分别为80.59、75.5,参加社团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相对较高,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0.05),参加体育社团对提升体质健康水平有切实有效作用。

3.3 高校体育社团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成立学生社团,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5]。基于社团组织形式自主性,在处理各种情况时,学生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和领导能力在无形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能更好的管理社团和推动社团发展,这也是未来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3.4 高校体育社团彰显校园文化

体育社团培养学生锻炼兴趣,营造了一种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自身项目优势得到展现,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自身锻炼主动性得到发挥。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每所高校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体育社团能从侧面体现学校长期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在社团中健康、全方面的发展。大一新生抱着强烈的意愿参加体育社团,由于锻炼动机没有得到强化;规章制度松散,没有明确奖惩措施;社团训练单一,缺乏创新,对学生吸引力较小;再加上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电子产品对学生的诱惑较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体育锻炼意识淡薄,没有强制制度要求结束体育必修课程高年级学生和其他学生参加第二课堂进行体育锻炼等因素,导致随着年级增长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人数减少,高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这也是高校体质健康普遍面临的困境。

4 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

4.1 社团缺乏专业教练,思政工作匮乏

部分体育社团缺乏专业指导教师对训练计划、内容以及思政教育进行合理规划、安排。数据显示,双、非双一流普通高校专业教师占比分别为30%、25%,专业指导教师数量有待提高[6]。体育锻炼以身体活动为特征,每项专项技术都有一套动作规范,规范的动作可防止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年限。学生训练过程中需要专业教师不断改正学生错误动作,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安排,学生体育锻炼存在一定无计划性、盲目性。体育课程思政目前是体育教育工作薄弱环节,体育社团思政更是极度匮乏。绝大多数体育社团只进行体育训练,再加上教师、学生对思政教育不重视,社团成员来源广泛、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社团思政难以推进。

4.2 社团没有明确规章制度

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认为社团规章制度等是有力的促成因素,可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但是部分社团存在规章制度松散的问题,学生加入社团太过简单,导致学生流动性频繁。

4.3 社团宗旨、活动方式等不准确

体育社团的活动项目、宗旨、价值追求、活动内容和方式等运行机制, 对其成员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4]。部分体育社团存在社团宗旨、价值追求定位不准确等问题,没有将体育社团价值追求聚焦在竞技水平的突破和能力的提升,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实现自我超越的层面,那么体育社团作为体育课程延伸和补充,提高学生竞技水平、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功能可能被限制。

4.4 场地有限,经费缺乏

一项网球相关数据显示,大多数高校有4-8片场地,且多数没有固定场地,导致社团活动不能正常开展[6-7]。运动场地是体育运动的最基础的条件,没有体育场地作为保障,体育社团发展受到很大程度限制。体育专项训练,尤其是球类项目对场地要求苛刻,普遍高校存在体育场馆资源有限的问题。社团经费来源渠道不多,调查中有32.9%学生选择经费由成员自行缴纳,体育社团可能面临场馆租赁、球类消耗、社团对外比赛等问题较其他类型社团支出较大。场地和经费的限制,导致运动动机不强成员退队,限制社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5 如何更好建设体育社团

5.1 建立导师制社团队伍,选拔优秀骨干成员

学校层面要加以重视,加快和完善社团队伍建设,配齐专业指导教师,选拔骨干成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橄榄球、慢速垒球、羽毛球等体育社团均有1-2名教师参与,以羽毛球为例,配备含国家二级运动员在内的2名具较强教学指导能力、政治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运动训练、更正学生错误动作于此同时进行思政教育,实现学生训练的科学性、合理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选拔1-2名骨干成员,了解并加强学生参与社团体育锻炼个人倾向因素,积极开展活动,吸引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5.2 加快体育课程和体育社团融合与思政建设

体育课程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获得新技术,体育社团则是将技术进行巩固。体育课程授课教师和体育社团指导教师共同商讨,将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前后体测成绩变化和专项技术掌握程度作为最终体育课程成绩判定参考。思政建设应始终融入活动之中,尤其针对结束必修课高年级学生,要加快体育社团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5.3 制定相关制度,强化社团内部管理

高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是高校普遍面临问题,暂无规章制度及相关措施规定他们强制进行体育锻炼。首先要从学校层面加以重视,将体育锻炼指标纳入评奖评优范围内。端正学生锻炼动机,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锻炼,不应有过多功利性目的。其次社团是由个人组成的一个团体,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基础上,进行合理引导和有效监督,制定严格规章制度,对出勤训练不积极、训练动机不纯、不服从管理的学生进行警告或淘汰。构建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社团,社团自身组织程度较高,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水平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最后,准确定义社团宗旨、价值追求等,价值追求应该聚焦在运动项目本身,将更有助于体育社团促进体质健康水平。

5.4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社团发展

学校层面要大力支持体育社团发展,充分肯定体育社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作用。在场馆方面,可能存在土地资源受限的问题无法建设更多体育场地,但校方可以在有限的场馆资源内对能切实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体育社团择时间进行免费开放,在调查中有固定场地占71.4%,如橄榄球、慢速垒球为例,学校每周至少3次为社团提供体育场地进行体育锻炼。在经费方面,调查中显示来源为学校申请的占66.2%,校方应制定一套标准,给予社团一定补助用来购买装备等需求,帮助社团获得赞助拨款,缓解学生体育锻炼压力,与此同时应尽可能简化场地审批过程,避免审批难、审批慢等问题。保障体育社团运动训练的次数和时间,起到较好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用。

6 总结

参加体育社团可以显著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可以缓解结束体育必修课的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下降趋势。

探索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实践融合方式,要加快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共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基于健康行为社会生态模型,体育社团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主要是通过群体之间的影响和社会、学校支持如场馆、教师队伍建设等强化因素作用,强化学生体育锻炼倾向因素,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社团体育锻炼体质
缤纷社团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