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表象”在篮球基本技术训练中的应用
2023-01-12文/王政
文 / 王 政
从有关研究可知,传统表象训练研究的领域在于单个的动作或战术。本文从多个维度多表现训练展开分析,主要从投篮、突破、传球、运球这四项技术层面对表象训练进行了研究,研究范畴有明显拓宽。本文着力于运动表象在篮球基本技术训练过程中的运用,希望能为增强篮球课教学成效,推动进学生对专项技能的更好学习,拓展篮球教学模式、推动篮球体育教学的发展给出一定的借鉴。
1 运动表象的含义
所谓运动表象,即基于运动感知,在人大脑中再次产生的动作形象或场境。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可知,不少学者基于生理、心理、神经系统等层面对运动表象训练和动作练习的联系进行了研究,由此使运动表象训练理论得到了发展[1]。运动表象训练有助于运动成绩及技能的提升,表象训练的原理多是源自于专家所阐述的运动表象的训练作用机理。优秀运动员主要得益于对表象训练动机功能的运用,但普通运动员或者入门者更多是对表象训练认知功能加以运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运动表象”在篮球基本技术训练中的应用效果。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多是通过对和心理、教育、生理、训练等有关理论以及知网中和表象训练、篮球教学等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为本次研究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本次研究所用量表是参考了其他人较为成熟的“运动表象问卷(SIQ)”,源自2006高教版《体育心理学测量与评价》[2]的心理学量表内第十六个量表。问卷共设计了30道题,包括5个分量表,即5个层面,1个分量表对应1个层面,共计6个题目。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信度:问卷的可信程度主要是通过再测法来查验,分别在2个班级向学生发放及回收,2周之后再次向他们进行发放及回收,通过对2次问卷对比可得出问卷信度分别为0.83、0.86,由此可见,问卷可信度与调查要求相符。
效度: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本文选用了内容效度识别。预先向篮球教学有关专家发放运动表象问卷并展开评估,共计发放并回收了1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2份,回收及有效率达100%。所有专家对运动表象问卷进行了评价,10人有效率较高,占比83%,2人有效,占比17%。
(3)实验法:任意挑选了另个初中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并分设成对照与实验两个小组。对照组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而实验组选用表象训练教学方式,实验周期2个月,对此两类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效有无区别进行观察。
2.3 实验开展
(1)对照组的教学方法
教学实验中,对照组仍然沿用传统模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以生为主,以师为辅的教学思想。主要采用教师演示讲授,学生分组练习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图1)。对照组在教学中所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为一般教师广泛采取的教学方式,教师对课堂中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技术、本节课和课后要完成的目标进行教授。借助教师的演示与讲授,学生模拟练习之后开展分组训练,教师进行循环指导对某些学生的偏误加以指正并对其进行鼓励,最后由教师对整节课堂加以总结与评价。
图1 传统教学方法的顺序
(2)实验组的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的是和教学模式不同的方法(图2),该组在教学中采用了表象训练管理,而表象训练主要包含了放松练习、挂图以及观看部分教学录像。《张卫平篮球教学》教学视频中对投篮、突破、传球、运球加以剪辑成为教学录像,剪辑视频主要源自篮球在线http://www.ballive.com/video/teach/936p17.html。实验组选取的教学流程如图2。
图2 表象训练教学法的顺序
实验组选取表象训练的教学模式,是为了学生学习新技术时能更快学会动作、加深现有动作技能,借助学生的动觉和听觉两种表象加以练习,利用演示、挂图及教学录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身的动作,调动其在学习动作时的动听觉系统的功能,更好的记住动作的外部特征。
2.4 实验实施的具体方法
(1)实验整个的开展是基于同等前提,场地、器材及内容课时量均为固定。在教学中,对照组沿用了传统模式,但实验组选取表象训练方式。
(2)开展教学前,预先为学生准备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挂图或教学录像,并进行演示与讲授,可使学生通过大脑想象将动作技术进行鲜活的表象,并大脑中对挂图、录像及老师的正确演示动作进行再现,让学生在大脑中大致产生一个主要动作及明确的动作表象。
(3)教师在表象练习时为学生提供部分精简或专业化的语言,以增强其动作记忆,学生可在练习时,根据教师的语言或专业术语使大脑中的动作更为鲜活与形象,语言提示能增强与深化动作表象。如投篮时可由下至上的协调发力。
(4)表象练习之后再展开身体的练习,所获得的视听觉信息逐步转化为身体的运动信息。不断加强练习动作中的肌肉感知与动觉把控能力,形成认知— 动作的衔接。这个阶段,教师可带领学生逐步建立起动作的本体感知,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去主动领会动作进行中的肌肉感知与动觉表象力,从而使动作逐步更加的正确与规范,形成正确的表象,能够推动学生对新动作的有效学习,促进其对既有技术动作的进一步加深[3]。
(5)教师在开展每一堂的表象训练课时,要注意对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进行更多的提示与调动,然后通过大脑中对正确动作的再现,对动作进行加深与增强。借助大脑中持续播放的录像和教师的演示来巩固大脑中的动作记忆。
(6)课堂中,每一次的身体练习前后,都要进行1~2次表象练习。学生在学习新动作时,首先做完整动作表象,再按照学会的动作表象来逐步训练技能。表象教学步骤是首先观看挂图或录像、教师进行演示讲授,然后开展动作表象训练,让大脑中对正确动作进行生动再现,并按照大脑中的再现动作,与语言提示相结合开展身体训练。“想练相融”对于动作的学习、加速、增强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由此,想练的相融度无疑是至关重要的[4]。
(7)教师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要的评价,布置课后表象练习的任务。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任务,在课余时间让学生进行表象练习。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学生运动表象水平的比较
运动表象测评表中“动机性具体表象”分量表(MS)、“动机性整体唤醒表象”分量表(MG-A)、“动机性整体掌控表象”分量表(MG-M)、“认知性整体表象”分量表(CG)、“认知性具体表象”分量表(CS)五个纬度互相对比,分别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运动表象的5个维度,可知两组运动表象的5个维度间均无明显区别(TMS =0.15,P>0.05;T MG-A =0.26, P>0.05;T MG-M=-0.34,P>0.05;TCS=0.36,P>0.05;T CG=-1.00,P>0.05;T总分 =-0.12,P>0.05),证明两组的运动表象水平处于同一级别,两组具有同质性。
实验完成后将运动表象问卷分别发放给两组,以对学生的运动表象运用显著进行调研。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选取的表象训练法在篮球专选班的教学活动中能很好的增强学生的运动表象能力。实验组的运动表象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大脑中对正确动作表象及场景进行持续再现,发挥出了学生的认知功能。通过脑功能成像的研究可知,部分具体运动中所形成的皮层或皮层下的兴奋同样会产生在想象或心理训练之中[5],上述研究观点被证明。实验完成后,检验实验组的运动表象能力的差异性,同时检验量表的所有纬度发现,仅动机性具体表象分量表(MS)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剩余4个维度则存在极具显著性(P<0.001),可见,实验组的运动表象能力在实验前后存在着极具显著性(P<0.001)。
实验显示表象训练能够增强运动表象的能力,主要是因为表象练习和生理、认知功能的彼此作用。研究提出运动之前开展相应时段的表象练习可以注意力放在所做的活动上,可以最大化减少或者彻底祛除影响所进行活动的干扰因素,清楚有害因素,构建运动所需的刺激氛围[6]。表象练习能够很好的增强学生的运动表象能力,有效推动学生对运动功能的掌握。
表1 实验前两组及实验后实验组运动表象各纬度均值、标准差及T值检验
3.2 两组学生篮球专项技能考核成绩的比较
专项技能测试选取传统考核模式,也就是对学生在投篮、突破、传球、运球上的技能进行测试。利用对两组实验后的专项技能与运动表象两大指标的比较,对两组指标间在实验后有无差异性进行探讨。
由表2可见,实验组的P值在实验前与试验后存在极具显著性(P<0.001),由此能够证明实验组的专项技能在实验之后有较高提升。主要是因为大脑的运动中枢与骨骼肌有着双向的神经关联,人在对某一个动作进行有意识的想象时,能够调动相关运动中枢的兴奋,并通过传出神经到达相关的肌肉,形成无法被发觉的运动动作[5],此同样是实验组专项技能的成绩在表象练习之后得以大幅提升的原因所在。因此,将表象练习法应用于篮球基本技术的训练中会对运动技能形成影响,而实验中,此类影响是正面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专项技能。
表2 实验前两组及实验后实验组专项技能的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在教学中沿用传统方式,实验组选取表象练习法的教学效果更好。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实验组所选取的表象训练方法可以更好的增强篮球专项运动水平,说明表象训练教学方式极其有效,并更能帮助学生对专项技能的掌握与深化,在训练过程中更多注重“想练相融”这一教学模式极其正确,在学习篮球的基本技术中应选取表象训练模式。
4 结语
总而言之,运动表象能力训练对于篮球基本技术训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篮球训练中加强表象训练应用,能增强教学水平。借助表象训练能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热情,使其尽早习得操作诀窍,在练习中融入运动表象训练,可以有效规范动作,为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导,对后期比赛的规范性存在相应的影响力。对体育教学而言,运动表象能力训练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