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田县农村饮水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探讨
2023-01-12白伶俐
白伶俐
(新疆水利科技推广总站,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于田县位于新疆南部,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南缘,区域总面积4.023 km2,多年平均气温11.8℃,气候干燥,降水量极为稀少。下辖13 乡2 镇、1 个管委会、1 个农场、2 个街道办事处,210 个行政村(社区)。2010 年开展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于田县常住人口 24.9 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3.4 万人,乡村人口为21.5 万人。1995 年起于田县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聚焦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自来水入户工作,有效解决了全县广大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但是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任务的不断推进,供水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工程运行管护不到位、重建轻管现象愈发突出,工程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因此实施城乡统筹供水,不断加快城乡供水管网建设,有效促进城市供水向农村延伸,解决好全县农村居民的用水问题,是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切实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1]。
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1.1 工程建设历程
于田县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投资3.24 亿元建设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4 处,供水覆盖农村人口24.5 万人,日供水量4.1 万m3,集中供水率达到98%,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1995 年~2004 年是改水防病、氟砷改水、饮水解困阶段,主要任务是解决于田县农村饮用苦咸水、高含氟水、涝坝水问题,总投入资金4530 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工程31 处,铺设管道超过1500 km,管理上以开采地下水作为农村饮水的水源,管理模式都是工程所在的村自行管理。
2005 年~2015 年进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阶段,投入资金7774 万元,铺设管道超过1800 km,重点对农村饮水工程进行适当集中联片建设,用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和改善水质,解决21000 多户、7.38 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6年~2020年是脱贫攻坚、巩固提升阶段,建设巩固提升工程10 处,其中7 项位于山区,投入资金20062 万元,铺设管道1800 km,巩固提升19.98 万人的饮水,供水设施得到了全面的保证和提高,水质、水量和用水保证率巩固提升。
1.2 供水工程现状
从2018年~2019 年,于田县农村共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4 项,其中集中供水13 个水厂,备用水源1处。铺设各类管道长4200 km,日供水量达3.76 万m3,工程覆盖15个乡(镇、场),172 个村。全县集中供水工程中多乡镇集中供水工程2 处,单乡镇集中供水工程5处,单村或联村供水工程6 处。
中部地区,建设有多个乡镇、单个乡镇分片区集中供水体系,农村管网向城镇延伸,与城镇部分供水管网连通,供水区域由农村扩大到城镇,建设有原七乡两镇总水厂、兰干乡两乡五村水厂、英巴格水厂、加依乡总调中心、也斯尤勒滚水厂,奥依托格拉克乡水厂,覆盖9 个乡、先拜巴扎镇1个社区,木尕拉镇3 个社区24个村。南部山区,针对村庄居民分散建设6 个村级水厂,分别是皮西盖水厂、库乃斯水厂、普鲁水厂、喀什塔什水厂、阿羌一水厂、乌什开布隆水厂,覆盖阿羌乡11个村。北部沙漠边缘地区,建设达里亚博依乡供水站、东部备用水源地、西部备用水源地,覆盖达里亚博依乡达里亚博依村。
其中于田县已建成的“七乡两镇”规模化供水工程,七乡两镇水厂是最大的水厂,辖区内工程输配水管道1400 km,入户管网2000 km。日供水规模18670 m3/d,供水123 个村,供水人口18.86万人。从2013年开始,在原有的7 个乡2 个镇的基础上,发展到现在12个乡镇13个小型水厂合并实现集中供水,将13个小型水厂转变为应急备用水源和供水管网服务中心。
2 城乡供水工程现行管理模式
于田县全县城乡供水工程目前是由两个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其中城市供排水服务中心负责管理城镇生产生活用水,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服务中心负责管理农村用水,两个服务中心统一由县水利局管理。
2.1 城市供排水服务中心管理模式
城市供排水服务中心是由于田县自来水公司(绿源水务有限公司)于2021 年3 月改革而成,由原先国企单位改革为事业单位,并归属到水利局下直接管理,其业务职能并未发生改变,主要负责城镇供水、排水、供排水管道安装、修理;纯净水加工、零售;供排水管子管件、饮水机、纯净水瓶零售。城市供排水服务中心下辖城市水厂和开发区水厂两个自来水厂集中统一供水。
2.2 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服务中心管理模式
县农饮中心是农饮工程的运营主体,于2020年将于田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站行政职能划入于田县水利局,并更名为于田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服务中心,仍为事业单位。主要负责辖区内各种水利工程的安全生产和整治工作;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的规划实施,协助县水利局完成其它水利工程的建设;协助县水利局做好水行政执法、涉河建设项目审批和水土保持等工作。
行政主导的农饮中心垂直管理是于田县主要的运行管理模式,运行管理工作机制实行农饮中心总负责,形成了水厂、乡镇管理站和维修抢险队等运行团队。由于于田县部分乡镇的自然村呈现点状分布特征,较为典型的是阿羌乡,从而难以实现集中性农村供水,农村供水的集中化管理成本凸显,因此对于少数难以直接进行管理且覆盖农户数量较少的农村供水工程采用当地专业人才协管的形式。
3 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管理的主要难点
3.1 机制改革
于田县城乡供水工程目前是由水利局下两个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其中于田县原城镇自来水公司归并到水利局统一管理,只是将其简单地更名为城市供排水服务中心,内部组织机构并没有发生改变,与乡镇供水的性质还是不同的,因此在城乡供水进行重组与合并过程中仍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还要处理体制不同带来的原工作人员调岗、薪酬待遇、社会保险等诸多问题。
3.2 运行管理统一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将组织结构从分散调整到集中,这其中定会出现业务部门配置人员统一、绩效考核统一、财务收支核算统一、水质标准统一、内部管理制度统一等诸多问题,也会面临因整合而导致的人员无法优化配置、水费回收率下降、维修管护不到位等问题。
3.3 资产重组和处置
现于田县城市供排水服务中心所有财产仍是按照国有企业规范来进行管理,资金申请由住建局审批,资产的入账、来源等相当明确,性质也较为单一,但是农村的供水则不一样,资产的性质复杂,其中大部分的资产属于集体资产,这类资产没有明确特定的对象,增加了整合工作的难度。
3.4 政策资金支持
在整合过程中及整合完成后,资金的需求量相当大。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要有经费保证,需要建立合理统一的水价制度和水费收缴方式,对供水成本高、税费收入难以保障正常运行的工程要予以适当补贴,县政府要有相关政策支持以及资金的投入,同时也需要采取向金融机构贷款、与一些水利行业投资公司合作等多元化投资融资方式[2]获得资金。
4 农村饮水城乡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探索
为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统筹城乡供水资源和保障能力,全面建成高质量的供水体系,地方政府能更好地发挥监管统筹职能,最好将农村供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交给市场。分析于田县供水基本情况、现行管理模式及实现城乡一体化可能遇到的难题,建议成立县属水投公司,通过国有企业在供水方面的专业优势、管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流域化管理、区域连片运营。
4.1 建立统一管理机构
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以企业为投资主体,采取一家公司运营的模式管理,将全部或部分乡镇水厂纳入专业化公司实施企业化、规范化管理,制定统一的管护制度,指派专人负责水厂的运营管理,有效提高水厂的供水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保障城镇、农村水厂长效安全运行。
4.2 人员统一管理
人员接收问题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商讨解决,做到合理安排人事岗位,保证职工的薪酬待遇不变或酌情提高,保证员工合理留用、有岗可干,保证专业技术工作人员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专业能力,同时进一步优化人事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管理人员,切实加强对人员进出的管理[2],提高供水服务质量。
4.3 集中水权统一调水
地方政府将供水特许经营权授予水投集团,并将供水相关的土地、厂房、设备、管网等资产划转至水投集团,打破地域界限统一调水,统一调度配置供水系统,充分利用全县水资源,实现水资源产出效率最大化。
4.4 水价核算统一
统一价格机制,保障一定水平的净资产利润率。现于田县城镇地区已实行用户阶梯水价,但于田县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价格部门对农村饮水价格的监管范围有限、管理形式多种多样等问题。建立水投公司后积极完善机制,实现全县用户阶梯水价,充分发挥价格因素在水资源配置、水需求调节方面的作用,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缓解用水供需矛盾。
4.5 建立城乡综合信息平台
现于田县人饮信息化管理系统已建成投入使用,运用“互联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线动态监测所有覆盖的工程。将13 个水厂及2 个备用水源地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从水源地、输水管网、各级泵站到用户水全程监测、控制、计量、需水供水、运行管理、检修养护、缴费的信息化、移动化、智能化。建立水投公司继续接管信息平台,并将城镇两水厂同农村水厂整合在一张图上,实现城乡供水线上统一监管。
5 结语
供水事业是大家共同的事业,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遵循城乡统筹、兼顾均衡的发展原则,真正落实好这项惠及民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支持和配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实现农村饮水城乡一体化需要积极转变发展观念,通过推动政府政策转变,完善政策措施[3],构建新时代城乡供水一体化模式,构建统一的专业化城乡供水运行维护体系,从而打造新时代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保障落后地区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条件,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