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骨超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中的评估价值
2023-01-11张新悦牛耀杰孔令夷
张新悦 牛耀杰 孔令夷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医医院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症状,患者临床上表现为关节晨僵、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是导致关节畸形和关节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是0.3%[1-2],以中老年女性为主要患病人群,但从发病趋势上来看,该病的总体发病呈现增长趋势,仍需要加以重视。而关节病变会导致患者的病症加重,延长患者的病程,增加治疗的难度,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生活和生存质量均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如果不能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患者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则容易导致患者病情持续性加重,最终致使患者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健康。现阶段临床上运用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诊断上的方法主要包括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MRI、肌骨超声等,而不同的诊断技术在获取的诊断结果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本次研究将我院收治的3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进一步分析和评价肌骨超声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总结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2018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患者30例作为主要对象,纳入标准:(1)研究中纳入的所有患者均接受影像学检查,且均明确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符合临床上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诊断标准[4];(2)入组病患的相关资料以及诊疗信息均正确且完善;(3)对于此次研究的目的、过程,所有患者均明确表示是知情的、同意的,在检查前,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膝关节残疾或膝关节畸形的患者;(2)合并风湿性疾病的患者[5];(3)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的患者。本次研究符合医学研究的伦理道德要求,经由医院伦理相关部门批准通过。
3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17例,占比56.67%,男性患者13例,占比43.33%;年龄最大的患者78岁,年龄最小者36岁,患者的平均年龄是(57.84±6.26)岁;病程最长者14年,最短者2年,患者的平均病程是(7.05±2.26)年。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肌骨超声、MRI检查,使用的检查仪器是仪器西门子s2000高频探头9L4、GE LogicE9高频探头9L、飞利浦EPIQ 7高频探头18L4。具体的检查方法如下所示:
肌骨超声: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E9,LOGIQ)进行病变部位肌骨超声扫描检查,频率7.5~15.0MHz,探头选择ML6-15型号,扫查关节数目主要有7关节(临床症状较重一侧的腕关节,第2、3掌指关节,第2、3近端指间关节及第2、5跖趾关节)、检查时患者端坐于检查者对面,腕、肘保持放松姿势,平放于检查桌/床上,从背侧开始,然后进行掌侧检查。对关节内外是否发生滑膜增生/滑膜炎、关节腔积液、骨质侵蚀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对滑膜厚度、血流分级进行准确记录。
MRI:取患者仰卧位,掌心向下固定,使用表面线圈E1包裹处理患者腕关节,行冠状面T1、T3加权扫描处理,再做矢状面T1、T2加权扫描处理。扫描结束后,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
由两名高年资、工作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生进行双盲法阅片,最终确定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
对肌骨超声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汇总,并比较肌骨超声与MRI在7关节病变(滑膜增厚/滑膜炎、关节腔积液、骨侵蚀等)诊断上的准确率,记录肌骨超声半定量评分结果。
1.4统计学处理
将SPPS24.0作为分析数据的软件,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指标用t进行检验,表示为均数±标准差;计数指标用χ2检验,用例数/百分率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肌骨超声的影像学表现
3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肌骨超声检查,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以滑膜增生/滑膜炎、关节腔积液、骨质侵蚀、软骨蜕变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受累为主要特征,CDFI显示滑膜血流信号增多,且呈现点状分布、线状分布。
2.2对比肌骨超声与MRI的诊断准确率
肌骨超声诊断骨质侵蚀的准确率是100.0%,MRI的诊断准确率是96.0%;肌骨超声诊断关节腔积液的准确率是95.0%,MRI的诊断准确率是90.0%;肌骨超声诊断滑膜增生/滑膜炎的准确率是96.0%,MRI的诊断准确率是92.0%,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肌骨超声与MRI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分析(%)
2.3肌骨超声半定量评分结果
30例患者的超声半定量评分结果:30例患者的滑膜增生评分是(2.24±0.16)分,关节周围软组织受累评分是(2.05±0.12)分,骨侵蚀评分是(2.30±0.48)分,关节积液评分是(1.71±0.28)分。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受到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工作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发病率也呈现出递增的发展趋势,以炎症、纤维血管组织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多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表现,在临床上有较高的致残率。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以血管异常增生和血管异常扩张为主要表现,如果发现患者出现血管异常增生且未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容易导致其发生滑膜炎[6-8]。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中老年女性为主要患病人群,对身体各处关节都容易产生侵犯,主要侵犯组关节、膝关节、腕关节等。而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因素除患者遗传因素外,同时内部异常的抗原反应也与疾病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患病后其关节部位容易出现畸形的情况,导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患者无法完成自我照护,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照护负担,加重了社会的压力。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患者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重要前提是对病情进行早期及时有效的诊断,通过对患者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能够及早明确患者的病情,并及早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其临床症状,使其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以达到临床诊治的目的。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早期发病中,可以运用放射影像学的检查方式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但放射学检查对于骨侵蚀的检查准确率和敏感度相对较低,临床检出率低,容易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增加了诊断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在临床诊断上的运用。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检查手段也逐渐运用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上。X线、CT是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手段,通过检查能够发现骨骼病变和关节病变,但是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并不能准确评估软组织损伤情况和炎症情况[9]。MRI在软组织病变的诊断中有较高分辨率,能够进行多层面、多方位和多序列的成像,T1WI模式能够对患者骨质破坏情况以及软骨的信号变化情况进行清晰的观察,而T2WI模式能够对关节积液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观察,可以发现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同时也可以检出肌腱肿胀和周围软组织水肿等情况。虽然MRI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诊断上的应用优势显著,但MRI在临床诊断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近年来,肌骨超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的临床诊断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X线的诊断方式,将肌骨超声运用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的临床诊断上有较高的检出率,甚至也可以用于患者预后情况的监测上。肌骨超声运用了高频超声波构架骨架和软组织来达到诊断的目的,通过肌骨超声检查能够详细的、清晰的看到关节内部情况,更有利于发现早期的病变情况[10]。同时,采用肌骨超声还可以详细检查患者的血液情况、积液厚度以及滑膜厚度。并且,肌骨超声还具有经济性、操作简单和可重复操作的特点,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基本上无疼痛或其他不适感,因此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肌骨超声与MRI相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骨质侵蚀、关节腔积液、滑膜增生/滑膜炎上的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两种检查方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均相对较高。此外,此次研究结果提示肌骨超声检查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骨膜增厚、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匀为主要特征,CDFI显示内部血流信号增多,且呈现点状分布、线状分布。滑膜增生评分是(2.24±0.16)分,关节周围软组织受累评分是(2.05±0.12)分,骨侵蚀评分是(2.30±0.48)分,关节积液评分是(1.71±0.28)分。,上述研究结果也体现出了肌骨超声的诊断优势。
综上所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患者的早期临床诊断上,肌骨超声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及早发现并评估病情,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