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固定术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2023-01-11盛卫国

健康之友 2023年1期
关键词:髋部股骨置换术

盛卫国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人民医院 山东 济宁 272000)

髋关节骨折是老年群体中较为高发的一种骨折类型,骨折后患者可有明显的局部疼痛感,伴有肿胀且活动受限,严重时可表现为局部畸形,不仅给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不便,骨折后的并发症也增加了患者的病死风险[1-2]。目前,对于此类骨折患者临床上主张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案有内固定术以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前者的优点在于适用于任何类型髋部骨折,但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讲此术式存在术后内固定不稳、恢复时间耗时较长等问题,导致术后无法开展早期功能康复练习[3],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后者是近几年较为新兴的一种手术方案,此手术方案可将受损关节进行置换,进而实现促进骨折恢复的目的。近几年大量研究称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优于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4],基于此,本次研究将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抽取了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讨论两种方案对此类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研究对象90例,均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以治疗方案不同对其进行分组,接受内固定治疗的为对照组(n=45),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为研究组(n=45),对照组患者年龄63-72岁,平均(67.55±2.14)岁,男女患者分别有25例和2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3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5例,右侧骨折患者31例,左侧骨折患者14例;研究组患者年龄62-74岁,平均年龄(68.16±2.25)岁,男女患者分别有23例和2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32例,股骨隆间骨折患者13例,右侧骨折患者33例,左侧骨折患者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已向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介于60-75岁之间,均符合手术指征。(2)患者意识清楚,可正常交沟。(3)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患有泌尿系统疾病或是肺部感染性疾病的患者。(2)癌症患者。(3)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4)多发性骨折患者以及有髋关节病史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内固定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全麻,在C型臂透视下对骨折处进行复位调整后使用空心螺钉进行内固定,在距股骨大粗隆下方大约2cm处行一纵向切口并将肌肉、筋膜分离后使外侧骨皮质充分暴露,在C型臂透视下以置入3枚导针,选择恰当的半螺纹空心钉进行内固定处理。若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则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在距股骨大粗隆顶点上方5cm处行一纵向切口并在大粗隆顶点偏前外侧处将定位导针置入,直至股骨髓腔处并进行扩髓,扩髓后置入主钉、锁肾后植入近端和远端螺钉并锁定。研究组患者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辅助患者取健侧卧位,全麻,股骨颈骨折患者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将髋关节囊充分暴露后沿髋臼边缘行“T”形切口并对股骨颈截骨进行处理和修整,扩髓后将人工股骨头置入,明确人工股骨头无脱位后常规缝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需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髋关节前外侧入路并将肌群逐层分离后将髋关节囊、滑膜、股骨头切除并对股骨颈进行修复,扩髓后将髋臼进行清理并置入适当的人工髋臼和人工股骨头,调整人工髋臼和人工股骨头的位置以确保其活动性、稳定性均理想后利用骨水泥进行固定,冲洗关节腔后常规缝全。术后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抗感染干预,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术后随访。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髋关节活动恢复自如且无疼痛感为优,治疗后髋关节活动性较好但有轻微疼痛感为良;治疗后髋关节活动仍存在受限的情况且伴有明为疼痛感为差;治疗优良率=评价结果为优和良的患者总和/45×100%。(2)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本次研究主要记录术后感染、固定物松动、髋内翻以及深静脉血栓和异位骨化的发生情况。(3)对比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利用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以及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FIM)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5],FRS量表包括基本性日生活活动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能力3个维度,其中基本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满分为44分(0-4分评分法),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满分为23分(0-4分评分法),步行能力满分33分(1-7分评分法),共计11个小项,总分共计100分,得分越高代表髋部功能越好。FIM量表包括运动功能以及认知功能2大维度,共计18个小项,总分共计126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功能康复及独立性越好。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利用世卫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6],此量表包括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功能和环境4个维度,共计24个小项, 总分共计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达97.78%,明显比对照组患者80.00%的治疗优良率高,(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n%)

2.2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4%,明显比对照组患者22.22%的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n%)

2.3对比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

治疗前两组患者FRS量表、FIM量表以及WHO-QOL-BREF量表评分结果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上述各项量表评分结果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分]

3 讨论

据相关数据统计称,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占全部骨折类型的4%左右,且以老年人居多,这是由于老年群体更易患有骨质疏松症以及身体机能更为低下。对于髋部骨折临床上主张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以期尽快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通过手术治疗也能有效降低因保守治疗导致的高压疮发生率、高肺部感染发生率的风险[7]。内固定术以往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案,但是此术式存在术后恢复期间骨密度下降、固定物松动等风险,对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9-8]。人工关节置换术通过直接将受到损伤的髋关节进行置换并利用骨水泥填充进行加固,有效的弥补了内固定术的不足之处,但是人工关节置换术也存在一定的假体松动的风险[10-11]。此次研究中我们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结果显示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并且对患者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术后随访,结果显示该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采取内固定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这一结果提示了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而言,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案疗效更佳。这一结果也与田涛、陆定松、杨志奎等人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12]。分析原因:内固定术虽然可以有效固定骨折部位,但是会导致骨量流失,进而使患者骨密度下降,而且为了降低固定物松动的发生风险会推迟下地活动锻炼的时间,这就导致骨折处愈合缓慢。而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进行重建股骨距的同时还利用了骨水泥对假体进行固定,使得假体的稳定性更好,有利于患者尽早下床活动进行相应的功能训练,对骨折愈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可见,内固定术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均可有效治疗老年髋部骨折,但相比较而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更好、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髋部股骨置换术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逍遥散加味降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效果观察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