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朝闻道集》的修辞艺术
2023-01-11李承辉
周有光先生八十五岁以后近三十年时间里写的文化杂文影响深远,人们多赞其文思想清透、视野开阔、关心国家与人类命运的情怀以及简洁的表达。比如张森根说:“他的三部杂文集《百岁新稿》《朝闻道集》《拾贝集》,……将成为中国思想启蒙史的传世之作。”[1]又说:“(周老的文章)都触及社会的大处,时代的高处,人生的深处,历史的奥秘处。”[2]1都对其思想价值和内涵意义做了全面而高度的评价。但是人们对其文怎样将清透思想、历史理性、家国情怀进行简洁表达的修辞艺术却很少探讨。实际上,不但学习周老的思想、精神、内涵很有价值,而且学习周老的思想、精神、内涵的表达艺术也很有益处。本文将以周先生《朝闻道集》为例,归纳、整理他的修辞艺术,以求正于方家,或予学习写作者以启发。
修辞是“指人们有意图的言语行为,即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言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恰当地表现写说者所要表达的情意内容,以求实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和交际效用。也指这种修辞运动中的规律,即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3]2577修辞的呈现方式是口语声音语言和文本文字语言,无论是声音语言还是文字语言,都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4]9,即口语或文字修辞都以达意为根本目标。所以修辞不只是调整和适用语言、修饰语言[4]1,更指调整、适用、修饰的语言所欲传达的思想、情意内容所内含的思维、思路、结构。周有光先生的《朝闻道集》的修辞艺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传达其清通思想、透彻认识、精深理论的语言所内含的思维、思路、结构艺术;一是传达其思想、认识、理论的语言本身的艺术。前者体现在时空结构、凝练概括、辩证对举或多项列举等特色,后者体现在擅用对仗、巧用标点、活用词语、妙用修辞格等技巧。
一、纵横交织的时空修辞
周有光先生将其谈论的对象放在其起源、发展、演变、当下状态这一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考察,把握住对象在各个发展阶段中的主要特点,从而抽象出对象的发展规律与本质属性,这是一种纵向的时间表达艺术。同时,周有光先生还将谈论的对象跟其同时代或同性质或同身份的其他对象进行比较考察,在比较中准确把握每个对象的特点与发展规律,这是横向的空间表达艺术。时空交叉的纵横表达本是常见的方法,但周有光先生的时空表达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效果,在于他的时空表达高度浓缩,往往将宏大的历史主题、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纷繁复杂的问题的属性和规律表达得言简意赅,语约意明。
如《大同理想与小康现实》一文,在时间纵向思维中将孔子的“大同”、康有为的“维新”与《大同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天下为公”、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与“小康”建设,这条中国古圣今贤一贯追求的大同社会理想、小康社会目标的社会探索之路串联起来,古代理想与当下政策之间的发展脉络简明清晰,观点凝练精确,启人心智。
又将孔子的“大同论”,柏拉图《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傅立叶的‘法郎吉’幸福社会,圣西门的知识分子和企业家的乐园,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英国的费边社会主义,美国的自由民主立国等社会理想学说,在时间的纵向主线之下,交织空间的横向列举。在宏阔的时空思域里、在简短的篇幅里浓缩进古今中外大贤们理想社会模式探索的思想精华,这就是周有光先生众多文化杂文的思维、思路与结构艺术。进而在中国与苏联的横向比较与各自的纵向溯源中,分析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走入历史误区,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改革开放,效果显著,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而正确的发展道路,结论简明扼要,启人思想。
《华夏文化的复兴》一文,也以时空交叉的结构修辞艺术,梳理出中国“西化”“苏化”放弃“苏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跨进国际现代文化的轨迹和华夏文化中心儒学从“封建儒学”到“现代儒学”,到新世纪“正说历史”“宣讲论语”等视听热潮所反映的儒学重振的发展轨迹。得出:“用科学方法,学习和实践古人的有益教诲。在复兴华夏文化的同时,向国际现代文化的康庄大道勇敢前进。这就是当前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时间与空间的纵横梳理与比较中,透彻把握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本质,并诉诸浓缩精确的语言表达。
周先生的许多其他文章,都或以时间为经,以空间列举比较为纬;或以空间列举比较为经,在对对象的陈述与分析中贯穿以时间发展的线索;或以题旨问题为经,以时间线索与空间对举相交叉为纬。都在宏阔的时空思域里,通过梳理、比较、辨析,抓住事物或对象的本质特点与规律加以表达,既是思维的艺术,也是结构的艺术,思维和结构经由语言呈现出来,便是修辞的艺术。
二、凝练精确的观点修辞
周先生的文章第二个吸引人启发人的突出特点在于其精深凝练的思想,将一些人们常见却观念不清、思想不明的问题用极精炼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明确、深刻、精准的思想,让人一看就明,深受启发。
比如:“大同是理想,小康是现实”,“社会主义是理想,资本主义是现实”,“中国建设小康、胸怀大同,发展现实、仰望理想,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比如:“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修己’和‘安人’为基本内容。‘仁’,从人从二,二人共处就需要行为选择。孔子选择‘爱’作为共处原则。‘仁’就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修己’是完善自己的人格。‘安人’是为社会服务,使人民安居乐业。‘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法家残暴、道家虚无、墨家偏激、儒家中庸”,“儒家与法家的分别不在要不要法律,而在儒家以法律辅助仁政,法家以法律施行暴政。”
董仲舒“独尊儒术”,提出“天人感应说”,引进阴阳五行说,使儒学蒙上神秘色彩。
玄学是将老庄道家思想糅合儒家理论,哲理尚“贵无”,政治重“无为”,教育倡“愚民”,跟儒学根本对立。
隋唐時代,以儒学概念解释佛教,形成中国佛教。
宋明理学,是儒学受佛教影响之后的变体,抛弃孔孟的积极精神,在说理上学习思辨精微,在内容上学习虚无缥缈,以禅补儒,以儒包禅。
清政府的维新是孔子“微言大义”“托古改制”儒学传统在新时代的运用,康有为反对宋儒“义理之性”说,批判“存天理,灭人欲”,严厉谴责“三纲”。他解释“仁”中包含“博爱、平等、自由”的民主思想。
胡适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主张以科学的和平等的态度评价儒学和其他学派,儒学开始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用非常精练的语言概括出儒学不同发展阶段的本质特点,让人一看就明,记忆深刻。
比如: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过去从国家看世界,现在从世界看国家。过去的世界观没有看到整个世界,现在的世界观看到了整个世界。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看到了整个世界,一切事物都要重新估价。
比如:民主不是有利无弊的制度,但是历史证明,它是不断减少弊端的较好制度。从神权到君权到民权是一条政权演进的路线,全世界的国家都在这条路线上竞赛。
比如:西欧和美国都施行福利,西欧停滞不前,美国欣欣向荣。福利过多,资本停滞;福利适度,劳资两利。英国实行私有化,扭转局面。美国没有坠入福利陷阱。
中国改革开放,放弃了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不再学习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和工业社会主义化。从此,走出困境,顺利发展经济。中国改革开放不久,苏联就自行瓦解,这证明改革开放的及时和明智。
比如:人类文化的发展步骤体现在经济、政治、思维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经历了三次转化的发展演变历程:经济方面,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到信息化;政治方面,从神权政治到君权政治到民权政治,简单地说,就是从专制到民主;思维方面,从神学思维到玄学思维到科学思维。每个国家发展有先后,却殊途而同归。
比如:人类目前都进入了双文化时代。凡是能为全人类造福并受到全人类欢迎的事物和意识,聚合成“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凡是没有被全人类认同的,仍旧保留在传统文化之中,进行自我完善化。现代是地区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相辅相成的双文化时代。
都是用极精炼简洁的语言将人民头脑里可能模糊不清的一些国内国际问题阐述得异常清楚,极具概括力、表达力和思想穿透力,言简意赅、凝练精深又简明通透。
三、辩证对举的分析修辞
周有光先生的文章达到理路清通,思想清透,表达简明扼要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在思考和表达的时候多用两两对举、多项列举的比较分析法。
在对举中进行比较,有两种方式。一是将同一对象的不同侧面对举,在对举比较中见出对象的全貌。二是将不同对象进行对举,在对举比较中见出同一问题在不同对象上的不同体现,以见出问题的全貌。
比如,将中国与苏联与马克思一一列举,得出社会主义是理想,资本主义是现实的结论。中国自古以来“建设小康,胸怀大同,发展现实、仰望理想,改革开放,成效显著。”苏联却“盲目追求理想,鄙视和破坏现实,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走进了历史的误区”。而“马克思讲得很清楚,建设社会主义必先建设资本主义,要先达到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还要联合全世界的工人阶级一同建设社会主义。苏联在半封建半农奴的落后社会基础上,强行一国单独向社会主义冒进,结果当然失败。”
比如,将中国与印度对举,探讨两大文明古国的经济起飞。在两大古国传统经历和文化轨迹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在融入当下全球化国际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的改革开放承办体力外包,成为“世界工厂”;而印度承办脑力外包,成为“世界办公室”。两者殊途同归,都实现了文明古国的现代经济腾飞。
比如,将大国衰落与小国崛起对举比较,得出小国崛起的原因与规律及发展趋势。大英帝国、法帝国、葡萄牙与西班牙帝国等大国在二战后各附属国纷纷独立、苏联在冷战后解体,大国相继衰落。而亚洲四小龙、北欧五小国、大洋洲两小国等小的国家或地区相继崛起,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成为启发和引导大国发展的新的力量。
又如:谈华夏文化的复兴,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举;谈人类文化的特征,用人类文化的结构与人类文化的运动对举;谈人类文化的发展步骤,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维方面三项列举,梳理出经济方面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到信息化、政治方面从神权统治到君权统治到民权统治、思维上从神学思维到玄学思维到科学思维的发展步骤;谈儒学的现代化,将孔孟儒学、董仲舒儒学、玄学儒学、佛教儒学、宋明理学等不同时期儒学的变化形态一一列举,简明扼要地描述出儒学的发展轨迹及其质的变化路程……
两两对举或多多列举,实际是比较的思维、分析方式,在比较中抓住比较对象的多方面的同质与异质,从而准确把握不同对象各自的本质,这是认识对象的科学方法,将这种科学方法研究出来的结果加以表达,就是科学的文字呈现,成为科学结论的修辞体现。
四、精炼生动的修辞手法
周有光先生文章的引人之处一方面在思想的精深透彻,让人能醍醐灌顶、瞬间觉悟;另一方面在于语言的精确简洁、简明易懂。其思想上的成就在修辞上体现为如上文所述之纵横交叉的时空表达、凝练精确的思想表達、对举并呈的分析表达的思维与结构艺术,其语言上的成就在修辞上则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对仗句式的频用,已有语辞的活用,标点符号的巧用,修辞格的妙用等。
1、擅用对仗
对仗是写律诗、骈文时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3]0517,本是古诗文写作中一项必须的要求。在现代写作中,已演化为不拘严格的格律限制而仍显文采与精约的表达技巧。句式相类、语词大体相对即可。这样的表达法,在周有光先生的文章中可说随处可见。比如说汉字的两面性,用“技术性”与“艺术性”相对,重技术性的人是“改革派”,重艺术性的人是“国粹派”,“国粹派”与“改革派”相对。谈现在人类文化的模式,是既有“地区传统文化”,又有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用“地区传统文化”与“国际现代文化”对仗,形成双文化的格局。而且,“共创、共有、共享”三词连用,本身也带有对仗的特点,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本句自为对偶者”一类。谈“双文化”的特征,说“‘双文化’新旧并存,相辅相成,自然消长。文化发扬精华,淘汰糟粕;现代文化吸收众长,青出于蓝。”“发扬精华”与“吸收众长”,“淘汰糟粕”与“青出于蓝”,字数一致的对仗,言简而意赅,词约而意明。
又如:“国富民穷,此路不通;藏富于民,康庄大道。”“福利过多,资本停滞;福利适度,劳资两利”;
解释玄学,说“哲理尚‘贵无’,政治重‘无为’,教育倡‘愚民’”;
说孔孟儒学的基本内容,用“修己”与“安人”对仗。说孟子的“修己”之说,用“向善要求”与“为善能力”对仗。
“工资不断上涨,把工作送到工资较低的国家去做,叫作‘外包’。先进国家由此得到赢利,后进国家由此生产起飞。反对资本侵略变成欢迎外资来临,思想一百八十度大变。”“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得到赢利”与“生产起飞”,“反对资本侵略”与“欢迎外资来临”
“任何科学,都是全人类,长时间共同积累起来的智慧结晶。颠扑不破地保存下来,是非难定地暂时存疑,不符实际地一概剔除。公开论证,公开实验,公开查核。”“颠扑不破”与“是非难定”与“不符实际”,“保存下来”与“暂时存疑”与“一概剔除”,“论证”与“实验”与“查核”
都是格律虽不精严,但是颇为简练精确、有文采又上口、又易记易懂的现代文对仗典范。表达效果言简意赅,语清意明,朗朗上口、言约意丰。
2、巧用标点符号
周有光先生在行文当中,善用括号做解释,少了许多不必要的说明文字。
比如:“原来只有官学(官办教育),入学限于‘国子’(高干子弟)”;“弟子三千人,来自十来个国家,学成的贤者七十二人。在春秋时代,这是大规模的教育事业。(‘有教无类’,美国加州大学刻石碑于校园,译曰:Teaching knows no bounds.)”。
“董仲舒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使儒学教义系统化和公式化。”
“韩愈决心复兴儒学,视佛教为邪说,提出儒家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画清儒佛界线,巩固儒家阵营。”
“文字萌芽于一万年前‘农业化’(畜牧和耕种)开始之后,世界许多地方遗留下来新石器时期的刻符和岩画。文字成熟于5500年前农业和手工业的初步上升时期——最早的文化摇篮(两河流域和埃及)。”这一句中除了巧用括号之外,还用了破折号的解释说明功能。
……都是借助括号的解释说明功能,就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解释说明文字,让语言变得简洁明了,意思清晰简明。
冒号也有这种功能,如:“也有外来影响。国际影响:全球的民主化潮流。地区背景:印度民主化的成功,尼泊尔的绝对君主制正在被迫改革。与其将来被迫,何不今天主动。”“小国以及港台小地区的崛起,有一条共同的底线:政治民主,不侵略别国土地;经济富裕,不专靠天然资源。”冒号的使用也省略了许多不必要的文字,使得行文简洁流畅、言简意明。
“愿太平洋是‘太平’洋”,则是巧用引号而使得意思含蓄而丰盈。
3、活用词语
周先生文章擅长拟创新词,活用旧辞,赋予旧词以全新的意义,简洁而意丰。
比如:“外包经济把资本和技术从先进地区转移到后进地区,使后进地区能够较快地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整个世界由此共同富裕起来,这是‘共富’,大家富裕起来,但是仍旧贫富不均,这不是‘均富’,不能使大家富得一样。当然,这不是‘均贫’,不是叫大家穷得一样。”“共富”“均富”就是在仿旧词“均贫”创出来的新词,一字之别,意思明晰,言简意赅。
“‘二战’中国惨胜,历史兜底翻牌。”“惨胜”是拟“惨败”而创的新词,表现力可谓力透纸背。“国力没有衰退,需要自惕,不必自馁”,“自惕”是对“自馁”的拟创。“现在已经‘积非成是’,要立刻改变过来不太容易”,“积非成是”是对“积劳成疾”等的拟创。拟创新词不但使语言对称优美、幽默风趣,而且能使文意突显,言约涵丰。
“电视和手机使穷乡僻壤接近通都大邑,‘天涯若比邻’变成‘天涯即比邻’”,是对古诗句的变换活用。“现在飞过太平洋只要15小时,‘朝发而夕至’。国际航空已经结成一个世界蜘蛛网,铁路高速化又在改变世界交通,货运集装箱也是过去闻所未闻。天堑变通途,并非虚语”,是对古诗句的恰到好处地灵活运用。诗句本就是凝练涵丰的表达,活用到现代行文中,使语言自带优美,同时简洁凝练,辞约涵丰。
4、妙用修辞格
对仗也是一种修辞格,但是因为运用得灵活,普遍,且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仗,本文在分析周有光先生文章的对仗特色时,就没把它当成修辞格来定义,而作为一种更宽广意义上的修辞手法来理解。周先生杂文中表现力强、生动有趣的修辞格以比喻最明显。
比如:说“掠夺”美洲的西班牙和“开发”美洲的英国,“天下乌鸦一样黑,可是有的乌鸦只顾‘抢巢’,有的乌鸦还能‘筑巢’。”用天下乌鸦一般黑比喻西班牙、英國都是殖民主义者,却又用“抢巢”的乌鸦比喻只会掠夺美洲财富的西班牙,用“筑巢”的乌鸦比喻建设和发展美国的英国殖民者。比喻新奇,用词巧妙,含意明晰。
如:“美国的宪法是实用品,不是装饰品,两百年的历史证明,行之有效。”将宪法比作实用品,跟装饰品相对,形象生动,语趣意明。
如:“发明创造是在自由土壤里萌发出来的鲜花,‘自由就是动力’。”将自由比作土壤,发明创造是自由土壤里开出的鲜花,生动形象,含义清明。
如:“社会结构是茶壶盖,上层是少数富有的特权者,下层是绝大多数的贫民,这种结构不稳定。资本主义发达以后,中间阶层渐渐壮大,成为社会的主要人群。社会结构变成陀螺形,中间很大,上下很小,结构稳定。”以茶壶盖、陀螺两种物体比喻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结构,形象与意思都很鲜明、准确。
如:“沉睡的古国需要服一帖清醒剂才能苏醒过来。这帖清醒剂就是外包经济。中国和印度同样依靠外包经济作为起动力量,实现经济的起飞。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印度成为‘世界办公室’。”“清醒剂”“世界工厂”“世界办公室”都是比喻修辞格的运用,都起到了形象生动,意思明朗,言简意赅的修辞效果。
如:“五四运动不断深化,提出了邀请‘德先生’和‘赛先生’两位客座教授前来中国的建议。这个建议是五四运动的精髓。遗憾的是,德先生没有拿到‘签证’,无法成行。赛先生一个人来了,他们二人原来是一对老搭档,长于合作演唱‘二人转’。现在赛先生一个人前来,只能‘一人转’了。”这段话却是拟人里面套着比喻,将科学与民主两大主题拟人化,科学是赛先生,民主是德先生,中国没有民主的环境,民主在中国推行不了,所以说没有拿到“簽证”。在民主自由的环境里,科学才能得到科学地发展,科学的发展又必然促进民主的进程,所以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所以称之为老搭档,比作合作演唱二人转。周先生用生活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人和事比拟抽象、深刻的概念、理论和思潮,表达不但明白晓畅,生动有趣,而且意思清明,易于被人们理解与接受。
又如:“拿破仑早已说过:‘睡狮醒来,将震动世界。’中国‘复康’是正常现象,外国‘误诊’是反常的疾病。只要中国的‘复康’不带封建专制后遗症,‘误诊’引起的恐慌就会自己平息。”把中国的复兴比作“复康”,外国的“中国威胁论”比作误诊,语简意精,生动精确。
又如:“手机是‘顺风耳、千里眼’,各地的亲朋好友聚会到耳边眼前,共度良辰佳节!”把手机比作顺风耳、千里眼,既通俗乐众,又贴切意明。
所以,从纯粹的语言修辞手法来说,周先生擅用对仗、巧用标点、活用语词、妙用修辞格的文笔形成了他文采斐然、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言精涵丰的独特风格,很值得人们学习和效仿。
总结:丁东说:“他(周有光)兼有俯瞰全球的文化视野,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背景,语言大师的清通文字,历史老人的清明睿智,现代公民的社会关怀,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2]2其中“清通文字”和“清明睿智”是周有光先生杂文的修辞效果,而“俯瞰全球的文化视野,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背景,现代公民的社会关怀和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则是周先生杂文清通文字、清明睿智修辞效果的内在原因。周先生八十五岁退休后的近三十年岁月里,每天都在读书、读报、写文章,深厚的知识、视野、情怀、精神的积累与即时所读所想所感所悟的思考思想相碰撞,加上他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简明精确的一贯要求(周先生年轻时写文章就讲究不断删改,绝不多写一个字[5]),便呈现为这些精炼简明又深刻睿智的文章。无论是思想上还是修辞上,都值得后学从思维、思想到修辞等方面好好学习。
参考文献:
[1]王辛.读周有光书的人越多,中国越有希望——张森根先生访谈录[J].文化学刊.2015,10:7-8
[2]周有光.朝闻道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03
[3]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9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3
[5]裴庆莲.不肯多写一个字[J].中学时代,2018.01:31
作者简介:
李承辉,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写作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