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1-11周建强

中学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辅名著整本书

周建强

反思目前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只重视精讲加操练的普遍模式,要树立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自觉。培养学生对于经典名著文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尊重他们的“语文生活”。把校外课外阅读纳入学校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计划。学校要将学生对于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学习状况纳入学生成长性与发展性评价之中。语文教师要养成阅读经典名著“整本书”的良好生活方式,成为“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的读书种子”。在小学低、中学段,大多数孩子还是喜欢读书的,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他们还会接触较多的图书。可是从初三开始,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致和数量就一路下滑,特别是对经典名著文本“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到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学习变得尤其功利。整体而言,中小学生的读书状况是不好的,年级越高,情况越糟。很多学生除了教科书和教辅,几乎不怎么读书,不喜欢也不会读书,更不会阅读经典名著的整本书。学生花费了大量心血学习语文学科,可能到头来只会做题考试,对读书不感兴趣,也不会读书;即使考上了大学,许多学生还是不会读书,也不喜欢读书。这是基本事实。试想,不读书,或者读书少,怎么可能学好语文?少读书不读书,更不用说学生对于经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了,就是当下“语文病”的主要症状,同时又是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始终低下的病根。

一、目前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1.经典名著文本内容与当代学生存在时代隔膜,很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经典名著是人类社会在发展演进过程中积淀的民族文化的精神宝库,是绘制的人类文化密码与精神基因。这是每一位社会个体必须应尽的理解与传承的义务和使命,也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性化的必然发展成长路径。经典名著不仅仅指本民族的文化名著经典作品,而且也必然涵盖跨国际的经典名著文本。这些经典名著历经了历史岁月的激荡磨砺,同时也经历了数代文化人的审美鉴赏与阅读检验。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经典名著不可避免的有着审美阅读的“隔”,这种文学艺术作品的“隔”可能是作家艺术化处理的手法技巧。同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当代读者特别是中小学生的社会生活相隔很大的时空差距,再加上整个社会时代文化的审美趣味的变迁也会影响当下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与阅读体验趋向。作为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内容选择与编制的教育课程专家与相关教师在确定“经典名著阅读”内容篇目时,也许只站在了教育者或是研究者的视角审视考量,未能充分考量在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读图时代”中新时代的受教育者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去功利化”“娱乐化”的阅读期待视野。笔者不是否定经典名著阅读的意义价值,而是学生阅读视角考量的缺失会因此导致学生阅读的“去经典化”“肤浅化”“碎片化”和“标签式”的“伪阅读”趋向。

2.随着中学升学压力加大,学校课程安排未能为学生提供共同阅读的时间

因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而导致学生升学压力呈现“金字塔”样态,小学生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但由于学生家长的教育焦虑与此时学生兴趣广泛且不稳定,小学生大量的时间被课外文化课辅导与兴趣艺术班所填充,所以小学生的阅读时间也越来越少,青少年的童年生活越来越压抑,也越来越“无趣”。初中生和高中生由于中高考的分流选择压力愈加明显,许多中学想方设法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量和延长学时,通过提高升学率以此遴选优质生源、优秀学苗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美誉度。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学生的睡眠时间因此也越来越少,为此教育部相关部门才发文要求保证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和高中生8小时的睡眠时间。大多数中小学课程表上没有“经典名著”阅读的课时安排,如果经典名著阅读没有保障预留学生一起阅读、交流与分享活动的时空,那么经典名著阅读的“整本书阅读”构想就很难落地实施和生发应有的教育教学意义价值。经典名著阅读没有阅读时空保障,就如同“空中楼阁”“镜中花”和“水中月”,只能流于一种美好的教育愿景和教学幻象。

3.教师将阅读课或越俎代庖,或标签讲授,或放任自读,无主体性分享阅读反思

一些语文教师由于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主体的自主性差,再加上学生没有阅读时间,就把阅读主体习惯性错位。或越俎代庖,或这些经典名著连老师自己都没有认真阅读过,只能标签式肤浅罗列讲授。以至于有学者说,教育最可怕的现象是一群不读书的老师教授一群不读书的学生。或者教师放任学生自读,没能激活拓展自读学生阅读体验感受的心理场域。真正的深度阅读需要阅读主体间积极交流、分享、审辩与生成开放多元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我国古代在阅读方面积累了丰富了读书法,譬如孔子的“思、问、习”读书法、郑板桥“精当”读书法、顾炎武的“三读”读书法等都揭示了阅读过程中的疑惑与质疑、分享与交流、解惑与释惑、输入与输出的文本主客体及其师生与生生多元阅读主体间的动态生成规律。学生经典名著阅读应该唤醒学生生命主体的理解思考、体认想象、感知形象、思想碰撞、精神陶冶与情感共鸣,使其觉解生命、和合共生、美美与共且使学生生命主体不断丰盈。

4.教辅出版商为学生肤浅化、碎片化阅读推波助澜,学校应试教育投其所好

教辅出版商一味迎合市场需求导向,为中高考的莘莘学子们“量身定制”了语文中高考“名著导读”部分的知识考查专题研究。中学语文教辅出版商们可谓是“用心良苦”,他们组织编辑团队将“中考语文”和“高考语文”升学考试中“名著导读”部分的知识考标对接进行地毯式、网罗式、全方位、全息角度的各类各种考点预设。中高考语文“名著导读”所有考点一网打尽式的提炼与筛选、梳理与概括的教辅学习资料可能适得其反,这就为学生不读经典名著也能在语文考试这部分中得高分或满分提供了替代性阅读通道,这就违背了中学语文课程中设计“名著导读”章节的教育初衷与目标设计,也是对中高考语文测评导向的亵渎与敷衍,追本溯源是“应试教育”毒瘤的变异、变相与扩散。同时,这种中学语文“名著导读”教辅资料也为教师点对点直接在教标与考标之间架设最便捷也是最懒惰的“变态”教学抓手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这种教辅材料的引用为学生快餐式、碎片化、肤浅化的“假阅读”与“伪阅读”推波助澜,是贻害学生“真阅读”“深度阅读”和教师积极开展“经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创生行为的“精神思想鸦片”。

5.未能打造校内外有机联动的教师先读、学生自读、家长陪读的阅读教学范型

建构未来终身化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必须植根于每一位社会个体的青少年时期培养和养成喜欢读书的学习习惯,必须着力于涵泳生成中小学生热爱阅读经典名著的学习范型,必须营造中小学生积极向上、博览与钻研相结合的阅读学习模式。这是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会比家里阅读学习的感召力更强大的原因,一个人独自阅读会比一群学生集体阅读学习的气场明显要弱小。这也就是为什么语文课堂教学中会有群文阅读教学和项目式专题性学习范式的原因所在,这也割裂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主体个性学习与集体学习的有机融合统一。目前中小学文化阅读建设未能搭建校内外有机联动的教师先读、学生自读、家长陪读的多元互动的阅读生态。阅读学习的场域环境的营造与创设,这对于营建校内外有机联动的教师先读、学生自读、家长陪读的阅读共同体至关重要。

二、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对策研究

1.提升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与意义价值主体认知

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接触一些多元融合、和合共生的现代文明与层出不穷、目不暇接的现代新生事物、新生现象。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的积淀与提升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效能优化的发展生成过程,同时也是伴随着阅读体认解构与融合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经典名著的阅读理解认知,是一个遵从——认同——内化的心理认知发展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培养提升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不仅仅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万千家长面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教育教学课题,同时也是每一位中学生语文学习无法回避且必须直面破解的学习难题。只有尽可能地为学生消除通往经典名著文本阅读文字语言、时代文化、审美趣尚在历史生活层面的阅读“隔膜”阻拒,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经典的意义价值和魅力所在,才能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对经典名著阅读的主体性兴趣和阅读的兴趣动机、原生内驱力及其附属内驱力。

2.创设安排相应的阅读课时与阅读场域文化生态

中学经典名著阅读的开发与课程体系建构设置可以整合利用社会教育的素材型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搭建一个有别于学校与家庭教育平台的更加优能化、个性化和发展性的语文社会学习成长平台。这个经典阅读教育资源社会平台不仅是建构学生终身教育社会发展体系与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为研习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民族经典文本的那些学习需要与提升诉求的学生、家长,甚至为社会普通民众兴趣性学习和自我实现性学习提供舞台基地。比如由河北卫视、中央卫视等打造推出的《中华好诗词》《经典咏流传》《国学小名士》《诗书中华》等大型文化类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打造出一档档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节目。具体而言,一方面学校积极主动与各级电视台、现代网络融媒体合作创设搭建为学生个人未来成长自我展示和学校特色品牌美誉度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各级国家官方权威主流媒体有义务、有责任为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普通中小学校学生展示“经典阅读在普通中小学校立德树人方面的卓然成效”开辟专栏、开设窗口、搭建舞台、创建活动基地,真正实现青少年成长发展主体自我实现与社会群众客体教育需求的双向满足和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学校应该采取“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创设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且注重学校文化品质内涵、学校品牌建设的经典阅读文化项目,同时创建语文教材经典名著阅读探究性学习与专题项目式学习的设计路径,创设安排相应的阅读课时与营造阅读场域文化生态。

3.教师阅读激趣引领,学生自读分享交流,小组思维导图梳理总结

语文教师应该将经典名著阅读立足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阅读兴趣,积极探索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教育教学创生范式,创设教师先读与学生自读基础上的读书分享交流会。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酷爱读书、热爱阅读的先行者与榜样示范者,积极探索用“头脑风暴”式的阅读教育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在学生主体性个人阅读与学生小组集体阅读交流对话基础上展开专题式、项目式与研究性阅读学习,使用思维导图、知识树梳理总结经典名著阅读文本的故事内容、环境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情感、性格特点等。真真正正引导学生在真实阅读的基础上展开审辩性阅读与深度阅读,激活学生生成性阅读行为,真正将“大部头”的鸿篇巨著读“薄”与读“通透”。学生积极生成的阅读行为是对经典名著文本内容与形式、情与辞、文与道的主体性解构与建构,是关怀生命与觉解生命的阅读动态生成实践。这是阅读学理论之甘露在阅读实践过程中浇灌生发出的和合共生、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之花冠,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高品质的阅读行为是生命成长的源头活水,是生命发展的维他命与营养素。

4.慎用书商“名著导读”教辅,切勿投机取巧贻误学生

学习资料是学习的工具,教辅材料是师生展开教与学的手段与工具。编制再好、再丰富的教学资料与教辅材料都只是工具性、借助性手段,它无法替代学习行为和阅读行为,它只能起到优化知识结构与学习效能、提升学习效率的作用。师生在面对教辅市场畅销热卖的中学语文“名著导读”学习材料一定要有清醒的理解认知,语文教师一定要明晰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中设计编制“名著导读”与“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价值和初衷目标。师生滥用“名著导读”教辅只能误教害学,造成阅读学习“本末倒置”,致使经典阅读的教育教学“舍本逐末”,因此教师切勿投机取巧贻误学生。不是拒用市场畅销的“名著导读”学习材料,而是应该在教师先读、学生自读、小组分享交流的经典名著阅读课堂对话教学的基础上,在学生主体性阅读行为与师生对话阅读的前提下,有步骤、有顺序、有设计地借用“名著导读”教辅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总结自己的阅读体验与研究性深度探索阅读。

5.创设与打造学校老师先读、学生自读、家长陪读的名著阅读新范型

经典阅读应该是建构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必备的学习内容和研习读本。经典名著阅读首先应该是教师在融汇了文学史、文学作品选、文学理论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先于学生认真重读经典文本。只有如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时才有“发言权”与“话语权”,才可能会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与阅读兴趣,也才可能会引发学生阅读体验感受的“共鸣”。没有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经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也就没有阅读分享交流的参与话语权。经典文本的阅读学校应该落实时空保障师生读经典、真阅读和品位经典,创设大众读书、万众阅读的社会学习氛围,夯实学校教师导读、同伴促读与家庭家长陪读的经典名著阅读新范型。创设与打造学校老师先读、学生自读、家长陪读的名著阅读新范式才至于让经典名著阅读流于形式,或变异于“应试教育”理念附庸奴役下纯功利主义阅读,这只能导致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流于“喊口号”、走过场。“假阅读”与“伪阅读”犹如大水漫灌地皮湿,“真阅读”与“深度阅读”好似“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启智”“培根”“铸魂”“润心”。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语文生活,拓展学生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视域,同时利用学生主体自觉形成的经典阅读语文“圈子”与话语表达场域充分提升学生对于经典名著文本阅读学习的功用性价值和实用性意义的理解体认。充分利用学生个人的博客、微信、微博、QQ等与班级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有机激荡融汇经典名著阅读学习“输入”与话语表达写作“输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这些都是学生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生成提升。这又关系到语文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我们应当给予学生语文生活的尊重与必要的关照,引发学生对于经典名著阅读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喜欢阅读经典名著文本的习惯。现在的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的,学生除了课本和教辅,再没有兴趣读书。这是可悲的。阅读教学,特别是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优秀经典文本的阅读面,增加经典名著的阅读量,提高经典名著的阅读品位。进行深度广泛的主体自主性经典名著阅读学习,努力建构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的系统设计与社会、家庭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链接延伸和宏观建构。积极设计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创新建构专题型、项目式以及研究性的阅读学习共同体,创设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深度阅读并促其生成主体自主的兴趣阅读,最终引导学生从历时性向度与共时性维度整体性高度统一思想烛照下建构对经典文本及其经典名著多元阅读理解与深入体认。

建立教、学、练、评一致的课程思维,具体应该怎么做?

一是教有目标:聚焦语文要素,落实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设置的“单元语文要素”,为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教师在落实中,要注意以下四点:其一,目标要清晰。对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弄清某单元语文要素在整个语文课程目标系统中的位置。其二,目标要科学。基于学生已有基础拟定出符合某个学段、某个单元的目标要求。其三,目标少而精。研制目标时要注重取舍,体现某篇课文、某一教学内容在单元内独有的教学价值。其四,目标可操作。从“学”的角度陈述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易落实。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16日

猜你喜欢

教辅名著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非法劣质教辅须严打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我待教辅如初恋
众里寻他千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