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献新品 助推大水利
——《走进新中国水利期刊》一书编后
2023-01-11李中锋
李中锋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北京 100038)
0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新中国水利事业波澜起伏,成就辉煌,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生态事项亦十分繁重,需要我们认真进行回顾总结。水利期刊作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一部分,伴随着水利事业的兴旺而不断发展壮大,自身也呈现出明显的媒体特征、内容特征和变化特征,也十分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为回顾总结新中国水利期刊发展历程,讲好新中国水利期刊发展变化的故事,2020年8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中国水利学会期刊工作委员会,开始向水利系统及社会各界征集新中国水利期刊的有关故事、论文和音像资料。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已征集到不少文字、图片资料,在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编的过程中,感觉到出版一本新中国水利期刊方面的书,不仅重要、必要,而且可能、可行。如今,《走进新中国水利期刊》一书最近已经跟广大读者见面了,这里谈一谈相关的感受和体会。
1 水利期刊缺乏整书记载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以下简称为“水电社”)成立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据《水润甲子》一书记载,水电社从成立至1994年底,共计出版图书品种为10 296种。至2015年,水电社累计出版图书2.8万余种[1]。笔者2011年7月由水利部机关调至水电社工作,对社里的出版业务较为熟悉,知道近些年水电社每年出版的新书品种均在1 000种左右,加上占比较大的重印书,每年出版的图书品种达到2 000多种。保守估计,水电社60多年出版的图书,品种数量总计应该超过3.4万种。
3.4万种,数量确实不算小!若将这3万多种的图书品种,再加以细分,更可谓是多板块覆盖、多领域呈现。就拿水利水电这个专业板块来说,其下的图书细目就可再分为水文、水资源、水旱灾害防御、蓄滞洪区管理、水利技术标准、水利规划、水利勘测设计、水利工程移民、水利工程施工、水利工程运行、水利工程管理、水工建筑物、坝工技术、水库、堤防、泵站、水电站、泥沙与河床演变、河道治理、港口与航道、水土保持、农村水利、渠道与灌区、乡镇供水、流域管理、跨流域调水工程、城市供水与排水、水安全保障、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保护、水科学研究、水文化传播等等。水电社出版的图书品种,与水利水电这一板块并列的还有电力能源、土木建筑、电子信息、教育、外语、少儿、生活、美术、旅游等许多专业,这些板块下的细分领域这里更是难以一一列举。
然而,笔者翻遍了所有能翻到的资料,问过所有能问到的同事及朋友,在水电社60多年的出版历史中,却没有发现一本专门谈水利期刊的书。到图书市场上寻找其他出版社有关水利期刊的图书信息,更是音讯皆无、一片空白。网上倒是可以搜索到关于水利期刊的一些论文,有的是针对一个时期水利期刊发展变化过程的,有的是针对某一具体刊物创办与运营的,也有的是针对某一专题或专辑组稿编辑的,但却没有发现以整本书的形式反映和记载水利期刊的。与期刊相关的一些书籍中,虽包含了水利期刊方面的一些内容,但总体上来说,不仅数量少,而且简、漏、缺、错、旧等现象比较突出。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共和国期刊60年(1949-2009)》一书,目录中没有涉及到一个水利期刊,正文及附录里涉及到的水利期刊数量也非常之少,正文中虽有《新黄河》创刊号的照片,但这份创刊号封面上明明写着1949年的水利刊物,却莫名其妙地放在了1950年创刊的那群期刊里。而1950年创刊的一批以“人民”启头的期刊里,却没有见到《人民水利》这份重要期刊的身影。对于国内水利期刊收录比较多的一本书,是2004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的《水利科研、教育、信息出版、学术团体分册》,国内主要水利期刊以表格列出的有50种,以条目介绍的有17种。但这本书因为是2000年开始编纂的,从那时到现在已超过20年,收入其中的水利期刊信息,有些已经陈旧过时,而一些新的水利期刊以及一批重要水利期刊的新发展、新变化,从这本书中却又不可能看到。
2 水利期刊需要整书记载
大多数水利期刊,定位为科技期刊。对于科技期刊,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曾说:“科技期刊自诞生以来,在开展学术交流、推动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一直执掌着重要角色。在过去100多年中,80%以上的世界科技创新成果首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2]水利科技进步以及一系列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用,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安全保障、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生态修复以及环境改造等,同样是作用巨大、功不可没。少部分水利期刊属于人文社科类,虽然数量不多,但亦各有特色,承担着各自独特的任务与使命,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作用和影响也日益变得更加重要。水利期刊需要编辑成书的重要性、必要性,具体来说,主要是:
1) 新中国水利期刊的发展与变化,本身就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水利期刊伴随着水利事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自身也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弱到强、起伏跌宕、浴火重生、从内部到公开、从国内不断走向国际的过程。在这70多年里,对于水利期刊来说,有很多可思、可忆、可记、可鉴、可传的事情[3]。以《中国水利》为例,在笔者前些年的印象中,该刊与水电社一样,均是1956年正式诞生。但近年从有关资料中偶然发现,该刊1986年曾出版过创刊30周年的纪念刊,而1995年却又出版了创刊45周年的纪念刊。为何9年时间,却在白纸黑字上变成了15年?这不禁引起了笔者的好奇。通过查证资料,得知该刊于1995年将创刊起始时间由1956年往前推到了1950年8月,其标志是《人民水利》杂志的创刊号。通过资料收集和比较论证,笔者还发现,从1953年到1956年初,在《人民水利》转变为《中国水利》期间,水利部还曾办了一个刊物叫《水利工作通讯》。如今,很多人知道《中国水利》杂志,却并不知道其前身《人民水利》和《水利工作通讯》。笔者为考证《中国水利》杂志的发展脉络及变化过程,曾询问过该杂志的多任主编及更早、更高级别的负责人,结果基本上都是对多年以前的事没什么印象,也找不到相关的资料进行研究和论证。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现在不对水利期刊历史进程方面的内容进行挖掘、整理和记载的话,那么这些刊物在过去几十年当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重要变化和重要节点等历史足迹,很可能就会从人们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范围中断档、消失,进而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水利期刊历史与文化的正确理解和积极传承。
2) 做好当代水利工作,需要发挥好水利期刊群体及个体的不同作用。当代水利,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水利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与20世纪80年代或新世纪之交时的水利相比,无论是在工作内容、工作对象,还是在工作机制、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无论在水利工作中,还是在水利期刊的登载内容里,都很少见到“水资源”这个词,对英文water resources 一词,国内通常译成“水利资源”或“水力资源”[4],而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及业界对水的资源属性及权属管理并不重视。进入20世纪80年代,“水资源”一词则得到业界及社会多方面的普遍重视,水利部在政府机构改革中设立了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水资源司,水资源的调查、普查工作得以广泛开展,1985年《水资源保护》创刊,1989年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提出将《西北水利科技》改名为《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水资源方面的工作报道及学术论文,其数量较以前明显增加。后来,甚至连“水利部”的英文名称也译成了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5],其英文字面意思实际就是“水资源部”。尽管英文中没有一个合适的词能够完整表达出汉语“水利”的意思,有关方面在“水利部”一词汉英翻译时,将“水资源”代替了“水利”,不过从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水资源”一词由潜入显的变化过程。水利部有关司局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创办《水库渔业》一刊,1986年改名为《水利渔业》,该刊后来不仅主办单位发生了变更,而且刊物名称又进一步改为《水生态学杂志》,并由技术性科技期刊转变为学术性科技期刊。这可以说是水利相关专业工作内容发生转移变化后,引起相应期刊关注焦点与承载内容随之发生变化的一个事例。进入21世纪之前,英文水利期刊主要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而进入新世纪之后,河海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则通过不同方式分别创办了新的英文水利期刊,还有几家水利期刊则由纯中文期刊转变成中英文双语期刊。这可以说既体现了当前中国水利学术与水利科技的专业化程度发展得越来越高,而且同时体现了中国水利学术与水利科技的国际化程度也发展得越来越广、越来越深。过去及现在的水利期刊,无论是作为群体还是作为个体,其所反映和记载的典型水利事件、水利建设成果、水利科技进展以及水利学术探讨,对于现代及未来的水利建设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3) 广大作者与读者,需要一本系统介绍水利期刊方面的书。国内有关单位主办的水利方面的期刊,公开发行的有上百种,还有一些内部发行或定向发行的,加起来应该在150至200种之间。认识和了解这些期刊,不仅对于需要发表文章或论文的作者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相关刊物,有的只知其名,而不知其目标定位、学术影响、刊载内容、出版周期以及运作方式等,而对有的刊物,甚至听都没听说过,更不用说其他方面的具体了解了。对于读者,同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有时不知需要阅读的文章及资料可能发表在哪个刊物上,造成资料短缺;有时又因为跟踪研究时对相关资料了解掌握得不及时、不系统,或者对某些已有的研究存在知识盲区,造成与前人研究方法或研究过程的简单重复,因而对实现真正的技术创新或发明创造形成一定的妨碍。编辑出版一本系统介绍水利期刊方面的图书,就可以帮助作者和读者,避免很多方面的困难和烦恼,让书籍成为作者读者与水利期刊之间的沟通之桥、成长之路和创新之媒。
4) 水利期刊在整书出版方面的空白急需填补。前已述及,水电社60多年来,虽然出版品种多达3万多种,但还没有一本专门反映水利期刊方面的书。这个空白由其他出版社填补的可能性不太大,而由水电社来填补,虽然也不容易,但相对而言,水电社则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特别是2019年水电社在自身基础上又成立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为水利期刊传媒做些强化传播、扩大影响的服务工作,也算是出版传媒集团的份内之事。与做得比较好的行业或地区相比,水利期刊在史志编修与出版方面,差距十分明显。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曾出版《中国近现代文化期刊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曾出版《中国女性期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曾出版《山西期刊史1900-2008》,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曾出版《辽宁期刊史1905-2010》,北京出版社2006年曾出版《北京志·期刊志》,河北大学出版社2017年曾出版《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志1905-2014》。相形之下,水利期刊连一本反映水利期刊的资料书都没有,更谈不上编志修史了。出版水利期刊方面的有关故事和资料,既有利于当前作者和读者对水利期刊的有效利用,也有利于未来水利期刊编志修史工作的积极筹备和顺利开展。
3 《走进新中国水利期刊》内容特点
2020年本来预期2个多月的水利期刊资料征集工作,实际上陆陆续续进行了一年多。对于注重保存水利期刊历史资料且做过相关整理的单位来说,完成征集任务的挑战性相对小一些;而对于历史资料缺失严重、建制时间又比较长的单位来说,完成资料征集任务,则难度很大、挑战性很强。好在主办水利期刊比较集中的几家单位,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认真提供了一系列详实的水利期刊资料。一些单位得知征集消息的时间比较滞后,但随后响应十分积极,很快就提供了质量不错的期刊资料。更让人感动的是,有已经退休多年的老同志,不仅无私地提供了自己手里的期刊资料,而且还动员自己所熟悉的水利期刊单位积极提供相关资料。
正是基于多方面的大力支持,《走进新中国水利期刊》一书才获得了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资料,有的内容还体现出较强的故事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本书的内容特点,大致说来,有这么几个方面。
1) 面向大水利。水利工作的时空多维性、关系复杂性以及利害交错性等因素,决定了水利工作绝不能仅仅限于水利工程领域。在中文期刊分类中,目前的大多数水利期刊属于TV系列,也就是“水利工程”系列。本书收录的水利期刊,除这一系列外,还广泛收录了与水密切相关的其他类别的有关期刊,如水运、水动力学、港口与航道、水处理、湿地、冻土、寒区旱区等方面的一些刊物,以及水利系统有关单位主办的与水利工作紧密联系的岩土力学、机电技术、海洋工程等。这些刊物所覆盖的类别,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从山脊到海礁”(from ridge to reef)的“大水利”概念。
2) 以创刊时间为序安排正文内容。通过一年多的征集活动,近50个水利期刊提供了长短不一、风格各异的文字资料。如何整理和安排这些内容成为一个现实问题。经研究,确定以创刊时间为序,原则上逐刊进行回顾和介绍(只有南京水利科学院将其所办的5种期刊合放在一篇文章中进行介绍)。在整理征集到的文字资料中,发现有的刊物不仅对自身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而且还对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愿景进行了描绘和展望。考虑到本书的主要任务是客观如实地反映历史与现实,加上目前很多纸质期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很大,因此,在资料整编工作中,将各期刊对未来的规划和描述这部分基本上都删去了。
3) 注重文字与图片相结合。令人欣喜的是,这次资料征集中,虽然没能征集到视频资料,但却收到了不少很有纪念意义的图片。这些图片,有的是当年期刊的创刊号封面,有的是相关期刊创办得到批准的历史文档,还有的是在期刊发展的重要节点来自某些方面的重要题词、题字等。这些珍贵的图片,既是水利期刊发展足迹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和水利事业不断进步和提高的历史见证。因此,在对每个期刊的文字介绍中,都适当穿插了一些相应的图片,以使读者在文字阅读中也能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图片的魅力。
4) 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及其扩展价值。本书十分注重为作者和读者提供具有实用意义和扩展价值的信息,专门做了两个附录。附录1是季山先生等人近年所撰写的一篇论文,题目是《中国水利学术期刊百年之路》。通过此论文,读者可以对近代以来中国水利学术期刊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获得一个基本的了解。附录2是《国内水利期刊主办单位及联系方式》,将目前国内在办运营的100多种水利期刊(含使用正式刊号出版的有关年鉴),逐一进行列举,说明其主办单位名称及与该期刊联系的相应方式,以便于作者和读者通过网站链接、电子邮件或者电话等不同方式与自己感兴趣的期刊建立起投稿、审稿、咨询、合作等多种类型的业务联系。此外,只要是有网站二维码或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的期刊,均将其二维码附在其正文介绍的最后。这样,不管是期刊作者还是期刊读者,均可以在阅读本书期间,通过扫描相应的二维码,即可以直接获取一大批开放信息,这使得本书增值服务和扩展阅读的价值十分突出。
新中国水利期刊,是一条河,更是一片海。学习、阅读、了解、使用这些期刊,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新中国水利事业的时代课题、热点领域与重点内容,而且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水利期刊传媒作为群体及个体的变化历程,积极推动水利学术的发展与繁荣、水利科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以及水利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从而为新时代水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不断地提供创新的动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