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济堰灌区“十三五”期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践与思考

2023-01-11郑伟建

四川水利 2022年2期
关键词:十三五节水渠道

郑伟建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四川 眉山,612700)

随着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不断推进,灌区标准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资源配置难以满足灌区运行管理需求以及生态环境的压力成为灌区运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通济堰灌区自1999年开始进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开始至2020年最后一期工程完工,最早改造的工程已运行20余年,早期的规划设计标准与当前工程运行管理要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加之近年极端天气的不断侵扰,灌区渠道垮塌、淤积、水工建筑物老化、渠道巡查交通不便、运行管理现代化程度偏低等问题日益凸显,亟须对灌区进行现代化改造以提高灌区现代化水平。本文结合“十三五”期间通济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探究现代化改造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1 灌区基本情况

通济堰始建于西汉(公元前141年),是一座具有灌溉、防洪及工业、生活、环境供水等多项功能,兼具基础性和公益性的大型水利工程。灌区幅员面积615.1km2,设计灌溉面积3.466万hm2。灌区水源渠首位于成都市新津县城南岷江与南河汇流处,引岷江支流南河水灌溉。灌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灌区内年平均气温16.5℃~17.2℃,极端最高温度37.2℃,极端最低温度-3.4℃,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mm,年平均蒸发量965mm。

2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基本情况

2.1 项目背景及规划编制

通济堰灌区上一次大规模扩建、改造完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92年以前渠道大部分为土渠,支渠以上渠道衬砌长度为23.77km,仅占应衬砌长度的9.5%,渠道多以天然河道状态,尤以总干渠“弯、宽、烂”为典型。1992年灌区被水利部审定为“一级老损工程”,1999年10月按照水利部《关于开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农〔1999〕459号)文,由水利部四川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和通济堰管理处共同开展通济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的编制,该报告于1999年12月编制完成,并经有关部门的审查,修改后最终定稿。

由于人工、材料、税金等上涨,至2012年底,规划中灌区骨干工程规划投资2.4亿元已全部使用完,但规划工程建设任务部分未完成。为完成剩余规划工程建设任务,2011年、2017年,通济堰管理处委托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可研报告,并经四川省发改委、四川省水利厅评审通过。

2.2 工程建设情况

通济堰灌区根据批复的可研报告的建设内容,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了设计、监理、施工等工程建设相关单位,并分2017、2018、2019三个年度实施工程建设,经过三年的建设,完成了通济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第九期(部分)和第十期全部工程建设任务。

工程建设主要完成了东干渠9.17km渠道及附属建筑物整治任务;完成了13条万亩以上支渠146.277km渠道及附属建筑物整治任务;建成1个雨量站、2个闸门监控站、32个视频监视、55个水情监测点和1个OA办公系统。工程共完成土石方开挖28.19万m3,土石方回填7.28万m3,混凝土浇筑14.36万m3,预制混凝土0.41万m2,混凝土路面3.96万m2。

2.3 工程效益

“十三五”期间工程建成之后,全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459,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73,累计改善灌溉面积0.525万hm2。

3 改造中出现的问题

3.1 前期工程建设标准低,超前性不足

通济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于1999年正式开工建设,到2020年全部建成,至今初期建成的工程运行已超过20a,由于前期工程设计标准低,且工程建设施工条件和施工技术较差,造成早期工程已不同程度出现工程病害。

随着灌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灌区需水量有了不同程度提高,由于设计超前性不足,原有设计的工程取水量已不能完全满足灌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满足灌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需水量提高,部分渠道需要长期超设计水位运行,对灌区工程安全和防洪安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2 工程建设经费紧张

(1)材料价格浮动影响工程实施。由于2017-2019年工程材料价格浮动较大,给工程建设造成了很大资金压力。实施方案(初设)平均值与规划相比,水泥、钢筋、柴油分别下降了19.28%、29.03%、28.25%;砂、碎石、料石、电、人工分别上涨了76.36%、122.56%、216.23%、43.84%、1210.59%,特别是实际用工单价已严重偏离定额人工单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实施。

(2)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太低。2017-2019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应到位配套资金0.2922亿元,实际到位地方配套资金0.0356亿元,仅占应配套资金的12%,进一步加剧了工程建设的资金紧张程度。

3.3 灌区现代化程度低

灌区在2009-2011年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中建立了一些灌区信息化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灌区的现代化程度,但由于前期建设的信息化系统采集点少、面窄、实时性差、网络不完善、信息设备更新换代太快,信息化管理人才太少,并且缺少自身维护能力等问题,这些系统经运行7~8年后,逐渐被淘汰。2019年建设的信息化工程尚能正常运行,但仍存在灌区信息化程度偏低的情况。

4 灌区改造思考

4.1 灌区现代化改造的必要性

为切实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总基调,强调坚持做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工后,针对灌区输配水骨干工程和田间水利工程所存在的有关问题与不足,并按照国家已经提出的未来灌区建设与发展方向,应加快对灌区进行现代化改造。

4.1.1 工程设施改造的需要

通济堰灌区骨干渠道节水改造时间跨度较长,受建筑材料物价上涨等各种因素影响,造成原灌区输配水骨干工程节水改造标准偏低,尤其是改造比较早的总干渠、西干渠,部分渠段工程现存在着破损的情况。急需通过工程设施达标改造和提档升级,夯实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4.1.2 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灌区现代化改造是现代农业的一部分,通济堰灌区现有信息化设备与灌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严重不匹配,为了实现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逐步为灌区计量供水打下基础,有必要进行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

4.1.3 灌区生态环境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通济堰灌区从以农业灌溉用水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生态环境供水为主,以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用水为辅的供水结构,因此,对渠道水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沿渠乡村点源和面源污染不能得到有效规范的整治,对渠道水质造成很大影响,有必要通过建设水质监测点的手段,对灌区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水质监控能力,及时发现和整治渠道水质污染问题,改善灌区水生态环境。

4.1.4 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需要

目前,通济堰灌区仍然存在着输配水骨干工程配套不够完善,部分输配水渠道、渠系建筑物有破损,坍塌,斗农渠及田间工程节水改造滞后,灌溉用水效率较低,缺少必要的量水计量设施和设备。灌溉期间,由于渠道及渠系配套建筑物的“跑、冒、漏、滴”等情况仍然存在,造成用水浪费,因此,有必要通过提高渠道防渗等级,处理现有工程病害和改善灌区田间工程等工程手段对灌区进行现代化改造,进一步加强灌区节水工程的建设。

4.2 现代化改造思路

4.2.1 完善灌区水源工程

主要是对渠首拦河闸坝的维修与加固,并对灌区内各取水设施的改造与升级,保障灌区内灌溉水源工程的正常运行。

4.2.2 完善渠系配套建筑物

对灌区内老化严重、不能满足现代化灌区要求的渠系配套建筑物,进行现代化改造,完善关键控制性建筑物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保证灌区管理精细、高效。

4.2.3 完善支渠设施

对灌区重点干支渠和灌排兼顾的渠段进行维修处理和衬砌改造,完善渠系水工建筑物,提高渠道防渗能力、灌溉控制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保障输配水排水通畅高效,减少输水损耗,提高灌溉效率。

4.2.4 完善灌区水情监测系统建设

对灌区内主要干渠支渠、主要排水通道及其渠系水工建筑物进行水情监测站配套,全面监测水位、流量和水质数据,提高自动化监测及管理水平。

4.2.5 完善水生态建设

结合沿渠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以水利文化与灌区内的长寿文化,三苏文化相结合为基础,积极推进建设水利湿地工程,改善灌区沿渠生态环境。

4.2.6 完善管理工程建设

完善灌区水权分配制度和计量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相关农业节水设施建设,为加强水权管理与计量收费打下基础;完善巡渠道路建设,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沿渠生态景观建设完善巡渠道路建设,平时作为生态景观的一部分和灌区巡查渠道的通道,汛期抢险时作为抢险生命线;加快引进灌区技术与管理人员,通济堰灌区技术与管理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老龄化严重,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制度,落实维护经费和人员经费,确保能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为灌区的有序发展打好基础。

5 对策与建议

5.1 积极探索现代化改造方式方法

灌区现代化建设要以《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主要内容与建设标准》为指导,结合通济堰灌区的水质,水资源分布与水权分配要求,统筹规划灌区现代化改造进程,积极推进现代化改造小范围试点,探索适合通济堰灌区发展的现代化改造方法,为通济堰灌区下一步现代化改造积累经验。

5.2 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信息化是灌区现代化改造的先锋,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要引入专业人员加强现有信息化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以现有设备为基础,加强信息技术与灌区工程管理的深度结合,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工程运行的全方位、全时段监控,提高工程管理与水资源调度的精准化程度,促使灌区运行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灌区现代化水平。

5.3 现代化改造要与灌区发展相协调

灌区现代化改造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灌区,因此,灌区现代化改造应与灌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既要不断引导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又要结合灌区用水结构的变化,合理控制工程建设停水时间,在保证供水量和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把提高渠道水质、改善灌区水生态水环境作为现代化改造的一个重要方面,保证灌区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5.4 积极推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试点与实施

灌区现代化改造过程中在充分考虑灌区现状的前提下应积极推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试点。就现有工程技术和工艺并结合“十三五”期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而言,灌区渠道工程采用混凝土护坡技术表现出施工战线太长,浇筑点位分散而引起的混凝土搅拌、模板架设、浇筑振捣等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进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试点,积极解决工程施工方面的困难,对现代化灌区建设有积极意义。

5.5 灌区现代化改造规划应适度超前,并缩短建设周期,提高规划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相关经验,项目规划标准应当适度超前,既能保证工程能长期安全运行,又能保证工程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适应灌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避免出现因设计标准偏低造成的总体项目刚建设完成早期工程就已出现严重病害而引起的重复建设;工程规划周期应尽量缩短,工程建设期越长,由此带来的政策风险、物价风险就越高,避免出现工程建设尚未完成,工程规划投资就已用完需要补充规划的情况。

6 结语

通济堰灌区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老灌区,现代化改造是灌区能够长期、稳定、高效、安全服务于灌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应该在总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提高现代化规划设计水平,合理布局工程建设,合理分配水权水资源,利用好现代化灌区建设契机,逐步实现灌区现代化。

猜你喜欢

十三五节水渠道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创举措 拓渠道 提质量
渠道与内容应当辩证取舍
沟通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