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现实境遇、目标定向及策略选择*
2023-01-11李景平殷艺娜
李景平 殷艺娜
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中,良好的政党形象是营造和谐国际舆论环境,赢得政党和国家广阔发展空间的文化软实力。在信息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政党和国家意识到政党形象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党际交流合作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竞争的重要策略之一。中国共产党在走向国际舞台,推动人类进步的进程中,其国际形象日益引人瞩目。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掌握外交主动权和争取国际话语权,就需要准确定位政党国际形象目标,矢志不渝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开拓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新境界。
政党国际形象一方面是指政党自身特质在国际社会的外在呈现,包括其理论理念与制度行为的整体表现;另一方面是指国际社会公众对政党各种信息进行认知、判断和评价后形成的总体印象,包括对政党有形表象、政党文化、国际行为、执政绩效等要素的综合反映和看法。政党国际形象以其自身的客观性和公众评价的主观性,要求不仅要从自身出发,也要从受众考虑。政党国际形象塑造,是通过完善自身建设、提升执政绩效、加强国际合作,获得国际社会公众认可的建设行为,包括对政党历史形象与现实形象、特殊形象与整体形象、有形形象与无形形象的多维塑造。政党国际形象传播,是执政理念、党建工作、思想理论、政策议程、党的历史等内政外交信息,面向国际社会公众的传递、接收、交互、反馈等系统的运行过程,其本质是传播主体与国际受众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互动和交往的活动。政党国际形象塑造与政党国际形象传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统一于政党国际形象建设之中。
一、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的现实境遇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媒体传播环境为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建设带来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加之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媒体环境中的话语信息量不足,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塑造现状复杂,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任重道远。
(一)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和政治经济局势正在加速变革。2018年,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1]428。中国将迎来新兴大国崛起的关键时期,将成为提供崭新道路模式、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走向、推动国际权力变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将作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倡导者、和谐世界理念的践行者、新型政党关系的建立者、为人民谋幸福的承担者,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一变局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加突显,面对全球疫情防控,中国肩负起大国责任,共享疫情信息、推广成功经验、提供技术支持,彰显出高度的国际合作与奉献精神。新冠疫情让更多国际公众或将走出“唯西方论”的盲目崇拜,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力。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下,政党形象作为赢得国际党际激烈竞争优势的文化软实力,是各国政党努力寻求新突破的重要建设领域。在选举政治中,政党候选人在选民面前所展现的形象直接影响竞选结果,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着力塑造候选人形象以获得民众支持。美国总统约瑟夫·拜登(Joseph Robinette Biden, Jr)在竞选中表现出的稳重温和的姿态,成为他获得选民支持、赢得大选的关键因素,也为美国民主党人的形象塑造提供了又一实践经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历来重视政党形象建设,秉承心系群众、以民为本、关怀草根的基本执政理念,该党通过议员定期接见选民、设立国会影子内阁、加强社会组织合作和落实教育医疗保障等具体实践活动,满足民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切实拉近党群关系,从而加强塑造亲民为民的良好政党形象。
(二) 国际形象传播环境全媒体化
随着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的发展,全球迎来了全媒体时代。习近平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2]。作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全媒体一方面给政党国际形象建设提供了新平台,使得政党信息传播的深度、广度、速度、容度和社会影响力都远超历史任何时期[3]1;但另一方面,全媒体趋势也给政党国际形象的传播带来了多元挑战。其一,传播时空的全程化。全媒体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舆论链条,使得各国之间的信息传播的整个过程都会被捕捉、记录和存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党积极形象能够聚合传播,将起到可观的宣传效果。反之,刻意丑化政党形象的新闻在网络时空里迅速发酵,就会产生极大不良影响。其二,传播机制的全员化。全媒体环境使得社会公众和各类组织机构能够通过网络媒介参与信息传播,提高了国内社会公众参与社会事务和政治生活的积极性。然而,当前社会仍旧缺乏对网络信息传播人员的管理制度,一些没有经过严格培训教育的公众极易在网络世界中失去判断力,盲目跟风传播低质和失真的内容,对政党形象造成损害。其三,传播技术的全息化。在大数据时代,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的支持下,政党信息传播突破了载体和介质限制,出现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格式。如何进行新技术的设计、运用和创新,也成为政党信息传播的新难题。其四,传播功能的全效化。全效媒体汇聚各种应用于互联网平台,大大增强了信息传播效率和效果,有利于实现传播媒体的政治引导效能、经济盈利效能和社会服务效能。但同时,如何发挥主流媒体的政治责任,协调好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的关系,平衡好大众化媒体与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则是一个巨大考验。
(三) 国际形象塑造现状复杂多样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民主政治、民生生态迅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世界经济低迷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高度关注。作为中国的领导者和执政者,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得到了西方社会的一些相对温和的评价和肯定。2016年,美国时政媒体《纽约时报》推介了罗斯·特里尔(Ross Terrill)主编的《习近平复兴中国:历史使命与大国战略》和《大国领袖习近平》,这两本著作致力于澄清中美彼此之间的误解误读,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以西方最常见的传记体完整呈现出来,为美国专家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提供了客观观点和基础材料,有效削减了西方民众对中国的固有认知偏见。在《人民日报》的采访中,伊朗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委员、前议长哈达德·阿德尔(Gholam Ali Haddad Adel)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向世界展示了共产主义政党的积极形象”[4]。此外,一些国际学者高度关注中国政治制度变革。克礼(Macabe Keliher) 肯定了中国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果,认为习近平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和反腐败举措不仅旨在清理当前中国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渎职和贪污贿赂现象,而且旨在改变政治文化[5]。龚启圣( James Kung)对中国农村干部治理的激励制度和问责制度展开社会调查和数据研究,认为自上而下的问责制度可以保障地方官员切实履行职责,有效推进实现上级特定政策与政治经济发展目标[6]。但另一方面,妖魔化、丑化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现象仍然存在。2017年末,美国民主基金会发布《锐实力:不断上升的威权主义影响力》报告,掀起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浪潮,传播“权力转移论”,制造国际焦虑,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此外,近几年的外国媒体界对中国共产党的美化与丑化并存,在肯定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绩效的同时,带有成见地用Socialism(社会主义)、Red(红色)、Authoritarian(威权主义)、One-Party Rule(一党专政)等词汇来形容中国或者中国共产党[7],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公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与评价。
二、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的目标定向
目标定向对于政党国际形象建设具有指明方向、凝聚力量、激励全党的重要作用,需要将政党理念、政党特色及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相结合,凸显政党个性特征,使政党形象在国际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需要回应时代要求,精准把握形象目标定位,坚持执政为民理念,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趋势下敢于担当有为,贡献力量。
(一) 应强化责任担当、为民谋福的新时代政党国际形象
“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要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8]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政党。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职责和价值追求,“办好中国的事,让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2]。中国共产党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方向,在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大国关系紧张情境下,承担应有责任,倾听人民心声,践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概念,加强政党之间、国家之间的团结协作,做到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荣辱与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视野、大党担当与人类关怀,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可。中国共产党以保证人民生命健康、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增进民生福祉为己任,在全球化环境下,直面南北发展鸿沟、科技鸿沟、“数字鸿沟”等现实问题,推动弥合“免疫鸿沟”。中国共产党推动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主动掌握先进信息技术,加强交流互鉴,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持续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了为民谋福的参政、议政和施政能力,增强了为民谋福的实际成效。中国共产党要在引领方向、完善治理的进程中强化责任担当、为民谋福的新时代政党国际形象。
(二) 要突出平等尊重、互信互鉴的新时代政党国际形象
政党是各国决策的领导者、民意的代表者和舆论的引导者,必须着眼本国和世界、全局和长远,自觉建立新型政党关系,切实发挥政党在推动国际政治社会发展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政治引领力。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发展“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党际交往四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不同国家的政党应该增进互信、加强沟通、密切协作,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9]。中国共产党所倡议的新型政党关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在当代的接续发展,是党际交往原则在新时代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展现了平等尊重、求同存异、互学互鉴的历史底蕴与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设新型政党关系的组织载体,丰富政党国际对话交流的政治平台,促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机制化,在遵循国际外交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发挥政党的政治引领作用,不断推进新型政党关系和新型国际关系同向发力。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有礼有节、亲诚惠容的党际国际外交理念,努力寻求超越理念、民族、文化、信仰、地域等差异和分歧的最大公约数,不干涉其他政党内部事务,尊重彼此利益与关切、思维方式与道路选择,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输出自己的制度和模式,不把自己的意志与观点强加于人,着力推进新型政党关系构建,有力回击了“修昔底德”担忧和“中国威胁论”。中国共产党应在加强党际交流、凝聚共识的政治对话中凸显平等尊重、亲诚惠容的新时代政党国际形象。
(三) 应形塑良治善治、贡献智慧的新时代政党国际形象
政党是进行现代国家治理的主体,是实现人民富裕与国家富强的核心政治力量。必须不断提升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有效治理体制,推动政党权力运行规范化制度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与社会和谐稳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0]。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社会建设、从严治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执政能力与建设能力。我们在不断实现党内良治与国家善治的同时,“也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同各国政党一道,通过政党间协商合作促进国家间协调合作,在全球治理中更好发挥政党应有的作用”[8]。中国共产党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努力破解治理赤字,为人类社会共同挑战作出了新贡献。对于恐怖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难民危机、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热点问题,积极提出中国方案,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真正做到生产力高度解放、人民享有成果、各国独立发展、世界和平稳定。中国共产党切实关注解决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中西文化对立矛盾,在多元文化的交互环境下运用多维思考方式,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在现有的治理体系基础上进行变革,更加客观地提出中国观点和中国方案,增加与世界沟通对话的有效性,寻找最大公约数,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共产党要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建设的过程中彰显良治善治、贡献智慧的新时代政党国际形象。
(四) 要树立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时代政党国际形象
全球化的世界发展潮流与多元化的政党政治格局,要求各国政党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共同建设相互依存、充满活力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1978年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国家面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激发了世界经济增长活力,推动了世界现代文明进步。历史充分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在未来,“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作出新贡献”[8]。“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开放型经济建设的坚定决心,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不断加强对国际形势的预判研判,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着力解决问题,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把“一带一路”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目标化为具体行动,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赢得了新机遇。中国共产党持续解放思想,破除思想障碍,用改革的思维和开放的理念创新改革开放理论、实践、制度和文化,推动开放由工业商业扩展到教育、科技、卫生、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致力形成高水平、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格局。中国共产党着力发挥多边治理机制效能,建设全球经济治理平台,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促进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增进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持续推进国际经济合作发展。中国共产党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高质量共建国际合作中展现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时代政党国际形象。
三、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的策略选择
为了避免“塔西佗陷阱”,破除国际社会担忧的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真正彻底消除“中国威胁论”,掌握党际外交主动权和国际话语权,中国共产党需要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展现良好国际形象的同时,推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载体、传播题材、传播机制的创新,把握契机,迎接挑战,开创新局,切实做好政党国际形象塑造与传播工作。
(一) 持续强化政党形象自塑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是形象传播的前提,必须首先从自身出发,夯实形象建设根基。其一,突出政党特殊形象,建塑领袖的国际形象。领导人的良好形象和声望是政党获得国际社会和公众政治认同的重要因素,作为政党形象的代言人,政党领袖的政治视野、领导能力、人格魅力等特质是国际社会公众认知该政党整体形象最直观的方式。要通过外出访问、参与国际交流、参加国际会议、发表演说与讲话等活动展示稳健厚重的领袖形象,彰显大党风范与大国气魄,获得国际社会公众的认同与推崇。其二,优化政党无形形象,深入挖掘政党文化。政党文化彰显了政党的性质宗旨,蕴含着政党的目标追求,折射了政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为政党形象建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精神保证,是国际社会公众评价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尺度和标准。必须深入挖掘政党文化历史资源,借助多样文化载体,创造文化产品,展现中国共产党“合作共赢”“求同存异”“天下和合”“协和万邦”等全球理念,增强政党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其三,塑造政党历史形象,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形象是现实形象和未来形象的历史来源,要讲清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要从历史现实的角度出发,消除妖魔化、丑化中国共产党的现象,使国际社会公众更加全面准确地认知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整体形象。其四,展现政党实体形象,强化国际社会公众的政党印象。“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11]这些标志和符号是政党实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党形象最直接、最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必须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的视觉形象,使国际社会公众能够更直接、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和熟识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印象。
(二) 加快建设现代传播主体
形象传播主体决定政党信息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其品格条件和专业权威性构成政党公信力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政党形象传播的主体,必须“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2]。首先,坚持党管舆论、党管媒体,发挥党委部门机构、各级党组织及党媒机构在全媒体环境中的领导作用。作为政党权威信息的传播主体,中国共产党要发挥党媒机构主导作用,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同时,加强主流媒体宣传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批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业务精湛、作风端正的对外宣传工作队伍,推动与国际主流媒体的交流沟通,传播和维护政党国际形象。其次,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传播工具,掌握网络空间形象传播的主动权。新媒体打破了地域间、国家间和社会公众间的边界,消除了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的限制,是信息聚合传播的重要阵地。要加强发展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通过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网络、数字影视等新媒体传播方式,收集、分析和监测各种信息,主动研判网络舆论舆情态势,提升新媒体环境话语权能力,从而把握网络空间政党国际形象传播的主动权。最后,建立健全形象传播主体的管理机制,为政党形象有效传播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完善的机制保障。要从传播受众的角度出发,通过评估政党国际形象的传播效果,加强对相关传播人员的管理。要制定奖惩机制、监管机制、学习机制和发展机制,激发传播人员的主体意识、传播意识、权力意识和社会意识,提升传播人员的觉察能力、辨别能力、调控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为对外宣传工作提供组织和机制支撑。
(三) 着力丰富形象传播内容
从传统意义上看,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传播内容包括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党的建设、党的历史、执政政策、执政行为、领导人与党员形象、国际交流活动和重要会议等方面。为了打开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的新局面,增强国际传播效果,必须深入了解传播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以文化共鸣代替政治诉求,讲好中国故事,在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进程中加强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柔性的文化输出中扩大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其一,提升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引起文化共鸣。基于传播受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差异性,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要改变单向传播的思维模式,避免“自说自话”。要根据传播受众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在不损害国际利益的前提下,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正面宣传与揭示弊端相结合、掌握全局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增强传播内容的针对性,激发受众参与传播互动的积极性,引发国际受众的情感认同和文化共鸣,从而在文化交流对话中塑造良好国际形象。其二,以视觉信息传播为核心,增强传播效果。随着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的发展,视觉形式的信息接受成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要创新传播内容模式,以受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图片、纪录片、电影、漫画、短视频、影视剧等形式进行对外传播,弱化政治传播痕迹,在潜移默化中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其三,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动传统文化精华内容走向世界。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优厚资源,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底气。要从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挖掘优质亮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打开传播传统文化艺术的通路,让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走出国门。使更多国际受众感知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真实美感,从而真正喜爱和欣赏中华文化,消除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四) 积极打造多元传播渠道
在明确形象传播主体与传播内容后,形象传播渠道的拓宽和建设成为增强传播效果、建设良好形象的关键一环。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自塑涉及诸多方面,政党信息涵盖不同内容,要运用大众传播、机制平台、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渠道和媒介,建设全方位、多形式、广角度的立体传播渠道,切实提升形象传播效果,推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国际媒介氛围。首先,综合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打通国际媒介传播渠道。一方面要运用互联网、手机、电脑等电子媒介,借助国内外报刊书刊、电视广播、国家媒体、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进行政治“硬传播”,实现国内外大众传播媒介的协同联动。另一方面,也要入驻使用新兴社交媒体,通过Twitter、Youtube、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开展政党形象的网络传播,积极利用图片文章、热点视频等载体呈现日常琐碎的内容,展现更加真实鲜活、更具人文气息的多元政党形象。其次,构建国际政党对话机制,提供政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有效平台。要适时举办和参加政党高层对话会、政党执政经验交流会等国际会议,着力建设国际政党对话机制,促进各国政党增进信任、开展合作。此外,对外传播机制平台的效果最终要在舆论和市场竞争中进行检验,因此,要求党的对外传播工作要考虑经济发展这一要素,通过政党外交平台开展经贸合作,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参与者的互利共赢,在政治经济两方面协同打造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公认形象。最后,重视人际传播,拓展多面传播渠道。人际传播能够使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直接进行沟通,扩大信息覆盖面,及时交流反馈,产生亲切感,极大增强信息传播效果。要培养商业、学术、科技、文艺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利用其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传播信息,影响国际受众,获得良好口碑。要运用社团、企业等组织举办的交流会、报告会、洽谈会、联欢会、演讲会、座谈会等方式,实现多面信息传播。同时,要注意人际传播相互影响的社会性特征,谨防国外不良思潮渗透。
概言之,形塑良好政党国际形象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和国际政治传播的重要战略选择。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剖析全媒体传播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视中国共产党复杂多样的国际形象塑造现状,明晰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的目标导向,提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和传播的策略选择,旨在保持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的战略定力、夯实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牢固根基、打开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的新局面,促使中国共产党切实掌握国际话语权和主动权,及时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和成见,不断增强政党在国际社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以立体展现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的百年大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