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栽培的密度与施肥问题探讨

2023-01-11张淑成

种子科技 2022年13期
关键词:肥料密度栽培

张淑成

(丰宁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承德 068350)

玉米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粮食作物,也称之为苞谷、苞米棒子,广泛种植于中国、美国、巴西等国家。玉米有着很强的耐贫瘠性、耐寒性和耐旱性,可以很好地适应生长环境,在我国种植广泛,主要种植在黄河以北地区。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得益于生产力和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玉米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均有明显提升,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密度和施肥均可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尤其是玉米的栽培密度,一直是面临的难点问题。当玉米的栽培密度较大时,玉米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倒伏,密度较小时则无法保证产量。如何科学确定玉米栽培密度,并做好同过程的施肥作业十分关键[1]。

1 玉米栽培密度的相关研究与要点

1.1 栽培密度不合理的影响

玉米产量直接受栽培密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玉米产量可以随栽培密度的增大而提升,但是当密度达到某一个定值后,若继续提高栽培密度反而会降低玉米产量。当玉米的栽培密度过大时,会诱发以下情况,最终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一是玉米栽培密度较大时,在趋光条件下的玉米茎秆细胞发育较快,容易出现玉米节间拉长、株形大于正常株高的情况,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易出现倒伏现象。

二是玉米栽培密度较大时,营养体生长旺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玉米穗的生长,比如玉米雌穗的出穗、吐丝时间延迟,授粉时间随之缩短。玉米的生育期延迟后,严重时会出现空秆,通常情况下栽培密度过大会导致玉米生育期延长5~7 d。

三是玉米栽培密度较大时,会出现玉米叶相互遮蔽的情况,增加玉米花粉和花丝的相遇难度,出现“半拉瓢”“瞎穗”的风险更高,直接影响玉米产量[2]。

四是玉米栽培密度较大时,直接影响植株通风、透光性,长时间遮蔽会诱发病虫害。比如在夏季玉米生长过程中,因为高温高湿,大大增加了玉米出现大小斑病的风险。玉米螟喜欢在透光率为30%的地块产卵,栽培密度不合理会造成大面积的玉米螟虫害发生。

五是玉米栽培密度较大时,会浪费有限的光、水、热以及土地资源,不利于玉米健康生长。

1.2 确定栽培密度的关键要素

玉米合理密植是指在保证产量最大化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栽培密度,以实现“合理密植,多打粮食”的目标。细究玉米的合理密植可以发现,当玉米的栽培密度较小时,虽然可能结的玉米棒较大,但总体数量偏少,无法保证和提升最终产量。当玉米栽培密度较大时,虽然玉米棒的数量较多,但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空气不流通、互相争抢养分等,会导致玉米棒较小,影响玉米质量。因此,在确定玉米栽培密度时,要充分做到合理密植,保证不稀不密。具体来说,在确定玉米栽培密度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点要素。

1.2.1 地域条件

玉米喜水、喜肥、喜光、喜热,如果玉米种植地有良好的光热资源、土壤地力水平高、水资源丰富,则可以选择密度较大、相对高产的玉米品种。如果当地玉米种植条件存在些许不足,则应选择穗大稀植型的玉米品种。

1.2.2 土壤通透性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土壤营养成分至关重要,玉米种植地的土壤分为沙土和黏土。两种土壤的营养成分和通透性有一定差异,通常沙土的通透性优于黏土,土壤通透性越好,玉米的栽培密度较大;反之,则玉米的栽培密度较小[3]。因此,如果选择的玉米品种相同,沙土的玉米栽培密度大于黏土。

1.2.3 播种时间

如果玉米的播种时间较早,可以密植,反之要稀植。比如在播种春玉米时,若播种时间较早,水肥供应条件和低温条件会影响玉米的出芽率,合理选择密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同时,玉米在发芽过程中会出现“蹲苗”的情况,也可以通过密植方式加以弥补。若是播种时间较晚,此时地表温度适合玉米生长,可以适当稀植。

1.2.4 品种耐密性

不同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有一定不同,相比之下,紧凑型杂交玉米品种的耐密性较强,当栽培密度增大时产量较为稳定。平展型玉米种本身耐密性较差,密度增加的范围区间较小,若栽培密度不当则会减产。所以,在确定玉米的栽培密度时,要分析所选择的玉米品种属性,结合品种特征特性调节玉米的栽培密度。

1.2.5 增密增产技术

在确定玉米栽培密度时,应结合品种特征特性和生产条件,选用最佳的增密增产技术,可以在种植地块水肥条件良好的前提下增加玉米栽培密度。通常情况下,如果玉米种植地有良好的水肥条件,且选用的是耐密品种,可以将栽培密度增加到7 500~9 000 株/hm2。

1.2.6 尊重科学研究成果

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看出,对于黄河以北地区来说,将玉米的栽培密度控制在60 000~67 500 株/hm2时可以取得理想产量,而超过67 500 株/hm2的栽培密度标准时,玉米的成穗率会有所降低,甚至出现倒伏的问题。同样,玉米的栽培密度未达到60 000 株/hm2时,虽然看起来玉米穗子较大,但总产量无法达到理想目标。

在确定玉米的栽培密度时,应遵循品种的推荐密度,推荐按照67 500 株/hm2的栽培密度标准种植玉米,若是将玉米栽培密度提升至75 000 株/hm2,则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常见抗病性差、容易发生倒伏等现象。因此,农户在种植玉米时,要按照品种的推荐密度种植,不能单凭经验确定玉米栽培密度,应尊重和相信科学研究成果。

1.3 密植后的配套管理

在确定玉米的栽培密度后,为确保产量和质量,要做好相应的配备管理工作,主要是加宽行距、推迟追肥、补充钾肥、前期控水等。

1.3.1 加宽行距

在玉米栽培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加宽行距,优先选择“40-80-40”的宽窄行种植模式。在长时间的研究中发现,相比于“60-60-60”的等行种植模式,“40-80-40”的宽窄行种植产量更高,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出现风险的概率更低。之所以如此重视玉米的行距控制,主要是为了防倒伏。具体来说,当玉米的行距加大时,若是有大风天气,风可以顺着玉米宽大的行间有效疏导;若是玉米的种植行距很窄,在风力作用下,玉米的通透性能势必较差,玉米很容易被掀倒。因此,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宽行距。

1.3.2 推迟追肥

为了避免发生玉米倒伏现象,要控制好施肥时间和施肥量。比如在追施氮肥时,应尽量避开玉米拔节期前后,可以在玉米播种期多施一些种肥。

1.3.3 补充钾肥

对于玉米来说,钾肥能有效促进茎秆组织发育。在适当时机向玉米施加钾肥,可以大大提升玉米茎秆的抗折性,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1.3.4 前期控水

在玉米生长前期要少量浇水,后期的拔节期、孕穗期可以多浇水,灌浆期的浇水量要适中。

2 玉米栽培的施肥问题

2.1 玉米需肥特点

在一定范围内,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均可以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提升,所以确定玉米的施肥量一直都是较复杂的问题。玉米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肥料量不同,施肥前必须明确各个阶段的需肥特点。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玉米出苗期到拔节期吸收氮含量2.5%、磷含量1.12%、钾含量多在3.0%;拔节期到开花期吸收的氮含量51.15%、磷含量63.81%、钾含量多在97%;开花期到成熟期玉米需要吸收氮含量46.00%、磷含量35.00%。玉米营养的最大效率期是在大喇叭口期,此时玉米迫切需要营养,同时养分吸收最快,要控制好肥料的施用量。除此之外,在玉米的整个生长期,对矿质营养元素有很大的需求,尤其是氮肥和钾肥。

2.2 玉米施肥方法

在玉米整个生长期,施肥方法主要有3 种,即基肥、种肥、追肥,要把握好施肥量和时机。

在施基肥时,通常施入30 000~45 000 kg/hm2有机肥,在整地处理时将有机肥施入播种沟内。在施肥时要特别注意,将肥料施到10~15 cm 的耕层中,还可以将所有的化肥作为基肥使用。

在施种肥时,可以按照需求选用拌种、浸种、条施、穴施等方法。拌种时可以选用腐殖酸、生物肥、微肥喷洒玉米种子;浸种时要将玉米种子的浸泡时间控制在12 h,待阴干后及时播种;条施、穴施时应与玉米种子隔开。施肥时将深度控制在10~15 cm。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氯化钾、碳酸氢铵、尿素、氯化铵作为种肥。

在追肥时,可以分为4 个阶段,即苗肥、秆肥、穗肥、粒肥。其中秆肥、穗肥为重点肥料。在玉米拔节期后10 d 内施入秆肥,有助于玉米根茎生长,促进幼穗分化。施穗肥时,应在玉米抽雄前10~15 d 施氮肥,可以保证玉米穗大、粒多。

2.3 施肥的注意要点

在玉米施肥过程中,一次性施肥的方式较常见,水肥控制和配合施肥均具有专业性,需要农户了解和掌握。

2.3.1 一次性施肥

采用一次性施肥方式时,要注意以下5 个方面。一是施肥深度要足。通常90%的肥料要达到耕层15 cm以下,施肥深度不够,容易出现“烧种”“烧苗”的问题[4]。二是施肥量要足。相比传统的施肥方式,一次性施肥方式要多用10%的肥料,避免出现玉米生长后期肥料不足的问题。三是肥料成分要全。一次性施肥作业要确保肥料成分全面,磷肥、氮肥、有机肥、钾肥、微量元素均要充足。四是肥料的持效性要长。为避免玉米生长后期出现“脱肥”的问题,应该将农家肥和化肥结合,达到最佳施肥效果[5]。五是注意施用口肥。应明确一点,虽然是一次性施肥,但口肥应随种下地,以保证玉米苗期有足够的肥量,口肥应优先采用速效性肥料。

2.3.2 配合施肥

在播种玉米时,为了实现预期的高产目标,应合理施肥,保证玉米整个生长期的养分充足。拔节期到大喇叭口期是玉米需肥的高峰期,要充分控制好这一时间段的施肥量,既要确保施肥时间的科学合理性,也要确保肥料的营养成分全面。

2.3.3 水肥管理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水肥有较高的要求,在选择玉米种植地块时要全面分析土壤的营养物质含量,保证土壤肥沃。在整地处理这一环节,要开好主沟、围沟和厢沟,保证3 个沟要相通并且每个沟都没有积水,既方便灌溉也便于排水。除此之外,为营造良好的水肥条件,应考虑在地块种一季冬季蔬菜,第二年时种植玉米,可以让玉米种植地块的土壤变得疏松干燥、团粒结构优,有利于玉米健康生长[6]。

3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思考

现阶段,玉米栽培技术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均有所提升,所积累的一些高产技术值得推广应用。在玉米栽培中要实现高产目标,应把握好以下技术要点。

3.1 玉米田秋深耕

做好秋季深耕,可以较好地改善玉米种植地块的土壤理化性状,也可以提升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保墒能力。玉米在生长过程中能保证充足的水分,根系生长能力更强。除此之外,在深耕作业过程中,土壤中的害虫及病菌可以被翻到地表,大大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3.2 玉米秸秆还田

玉米秸秆还田可以为土壤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转化为玉米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有效养分,对提升玉米产量大有裨益。在玉米秸秆还田时要注意4 个方面:一是及时粉碎玉米秸秆,秸秆长度不能超过10 cm;二是增施氮肥,促使秸秆尽快转化;三是及时翻耕,深耕控制在20~25 cm;四是足墒还田,若是有条件应及时灌溉,提升秸秆腐烂分解的速度。

3.3 地膜覆盖种植技术

玉米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可以提升玉米种植产量。在使用玉米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时要注意4 个方面的要点:一是在覆膜种植前,必须确保地面上没有杂草和根茬,土壤必须细碎松软,行距控制适中;二是优先使用低压聚乙烯线性薄膜,其具有良好的抗撕裂、透光率、拉伸力以及增温效果;三是考虑到地膜覆盖会影响后期的追肥效果,所以前期要施足底肥,满足玉米植株生长过程中对肥料的需求;四是合理密植,通常情况下地膜覆盖种植的密度要大于露地种植密度的20%~40%,具体要考虑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等[7-9]。

3.4 病虫害防治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要加大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将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结合起来,有效开展病虫害防治。在玉米的病虫害防治中,应重视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开展玉米病虫害的早期预警预报,一旦发现病虫害风险立即处理,避免对玉米生长造成影响。

4 结束语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化工业、医疗卫生、食品的重要原料。我国是玉米种植大国,在长时间的玉米栽培中积累了较多的技术和成功经验,很好地提高了玉米的种植产量和质量。在玉米高产种植作业中,要高度重视栽培密度和施肥,尤其是科学确定玉米的种植密度,努力实现“合理密植,多打粮食”这一根本性目标,满足社会发展对玉米高产、高品质的要求。

猜你喜欢

肥料密度栽培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上半年我国出口肥料943万吨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菠菜用肥料要谨慎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玩转”密度
密度应用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