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
——以《谏逐客书》和《谏太宗十思疏》为例

2023-01-11孙艳华

中学语文 2022年19期
关键词:太宗李斯情境

孙艳华

一、写作视域下的文本解读

经典作品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写作方法上都有其典范价值,教材所选的名篇无疑是学生习得写作方法的源头活水。《谏太宗十思疏》和《谏逐客书》可为中学生情境性说理文写作提供方法的借鉴。现从写作视角对这两部作品进行解读。

1.说理语言的得体性

语言的得体是指言语、行动等与场合、对象、身份等相称,日常交际如此,情境性议论文写作也不例外,说理须注意说理的情境性,要有读者意识。诚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任何一个作家写作品时注意到的是特有的一种理想的读者,必须弄清楚这些理想的读者的要求。”

秦王嬴政下达逐客令后,李斯被驱逐出秦,道中上谏书,情势危急,这便是李斯写作的真实情境。他以客卿身份进谏秦王嬴政,使其收回成命,挽留包括李斯自己在内的客卿。《谏逐客书》在语言的得体性方面堪称典范。二人是君臣关系,李斯说理措辞委婉,比如,“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振聋发聩,而在措辞上“吏议”二字却避其锋芒,易于为秦王接受。整体劝说思路曲折:本是为自己谋,使秦收回逐客之令,但通篇未提一己之私利,而是从秦国社稷的利害出发,通体为秦谋划,体现臣子为君主谋划考虑的大公无私风范。同时,在那个时代,二人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却非紧密的从属关系,“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因此李斯在陈述利害时不卑不亢,不乏激愤之词,如“客何负卿!”用事实说话的李斯,自然理直气壮。再如,“藉寇兵而赍盗粮”的比方,指出逐客的愚昧,言辞颇为犀利。

魏徵则是在官居高位处于对国祚绵延的长远考量进谏太宗,规劝太宗“思国之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二人亦为君臣关系,说理的对象即读者是唐太宗。魏征虽已直言进谏著称,但这篇《谏太宗十思疏》在说理的方法上煞费苦心:以木与根,流与源的关系设喻,得出“积德义”的总论点,水到渠成、委婉自然;在说话的姿态上谦卑低下,称自己“臣虽下愚”,称太宗“明哲”,这样的姿态符合二人身份与关系。正因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魏征虽以直言进谏名扬后世,但这篇文章在说理的得体性、分寸感方面堪称典范。

由此观之,二人同为臣子,进谏时,不言个人利益得失,而为江山社稷谋划,体现其为臣之道,说理委婉有法,符合臣子身份,适合当时情境。

2.说理逻辑的清晰性

《谏逐客书》文章整体以总—分—总的结构组织文章,浑然一体。首先,开门见山提出 “臣闻吏议逐客,臣以为过矣”的观点,直截了当、振聋发聩。第1-3自然段为主体段,点出了三个分论点:“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此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论证逻辑清晰,由过去、现在到未来的时间顺序阐述,追溯历史,剖析当下,畅想未来;各分论点逐层深入,逐客之危害由小到大展现。末段总结:逐客“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说理条分缕析,逐层推进,步步紧逼。

而《谏太宗十思疏》整篇奏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先提出中心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后从国君之地位“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载舟覆舟”的角度陈述必要性,分析“积其德义”之因。最后,提出具体建议“十思”,既涉及国君个人修养的“德义”也有具体治国之方略——用人和赏罚。同时,补充说明这样做的好处:“文武争驰”“垂拱”而治。整体论证逐层递进。无论是“总—分—总”的行文结构,还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行文思路,都是最常见、最典范的议论文行文范式,可供学生模仿。

3.说理的深刻丰富性

说理的深刻性主要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而说理的丰富则指论据充足、论证方式多样化。

《谏逐客书》李斯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为例,概括其建立丰功伟业之因在于重用客卿,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举例论证充足且有说服力。用“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进行比喻论证,水到渠成的推出“王者不却众庶”,观点具有启发性。同时,善用对比论证,增强论证力度。比如,以秦王“重物”之事实与“轻人”进行对比,高瞻远瞩,导出轻视百姓、驱逐客卿 “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正中秦王一统天下的野心。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的问题,并从创业和守成的角度进行因果分析,有理有据;同时,说理时提及的“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载舟覆舟”的道理具有普遍性,都是其说理深刻的体现。魏征亦善用比喻、对比论证说理,如木长须固本、流远须浚源进行比喻,生动导出国安须积德义;如将夺天下本难却力“有余”而受天下本义却“不足”进行对比,引发思考。

4.说理语言的艺术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到向君主进言须“肃恭节文,条理首尾。君子秉文,辞令有斐” 。意即臣子上表,既要符合礼仪规范,又要文采斐然。因此,这两部作品在语言的语言艺术性集中体现在铺陈、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大量使用。

鲁迅称赞李斯文章:“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谏逐客书》语言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铺陈、比喻手法的使用。首先,铺陈的手法,使其说理汪洋恣肆,给人笔力千钧之感。比如,在秦之先王重用客卿取得的功业时,善用动词“取”“得”“迎”“来”“获”“举”“拔”“并”“收”……句式短小而齐整,构成排比,铺陈说理,气势充沛;再如在列举秦王“重物”时,罗列各国、各地之宝物达20 多种,既有珠玉宝剑名马旗鼓等珍奇异宝,又有美女音乐等以增强说理的力量感。

《谏太宗十思疏》使用排比手法、对偶句式,增强语势。例如,“十思”句式整齐,一气呵成。再如,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强调国君之地位崇高责任重大,对偶增强气势,外在语言形式的力量,增强了说理的力度。

二、单元写作任务及选题意图

1.单元写作任务布置

从写作方法与技巧角度对以上两篇文章进行解读后,学生对写作方法有基本认识,为了将写作技巧学以致用,我们选取2020 年全国II 卷作文题目作为写作任务。

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 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2.选题意图及试题分析

从写作类型的角度而言,该题目是典型的情境性任务驱动作文,需要注意说理的情境性,完成具体任务;从题目典型性而言,高考作文无疑是作文教学的风向标,具有无可替代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日常习作进行高考题目的训练,无疑能让学生了解并适应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趋势。从话题角度而言,虽然材料以2020 年抗击疫情为背景,在全球疫情并未结束的2022年,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抗疫情的话题仍然是热点。

就本题而言,学生写作时须注意如下几点限制。

(1)真实情境的限制性。作文材料关注现实话题,其中二、三段紧扣2020 年抗击新冠肺炎这一热点,但视野更为开阔,拓展到国际疫情的背景上。材料引用抗疫期间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捐资物资上的寄语,表明面对疫情危机时国与国之间的守望相助,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考生写作必须基于材料展开联想和思考,表现“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这一主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性。任务中明确设置“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这一具体情境,考生要以中国青年代表身份发表题为“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主题演讲,地点是国际论坛,听众对象是国际青年,因此学生行文时须有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同时,发言要展现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代表中国青年的形象。

(3)价值判断的限制性。由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演讲稿要体现世界各国青年应该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担当精神,要在危机面前团结一心,以青年之力量,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3.写作要求与高考评价标准

针对本次作文,我们对学生的行文提出如下具体要求:(1)说理语言要得体;(2)说理逻辑要清晰;(3)论证手法要丰富;(4)说理语言有文采。

以上四点要求,前两点是高考考场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中对于基础等级的要求,后两点是对发展等级的要求。具体而言,说理语言要得体与高考“符合文体要求”这一基础等级相吻合,“说理逻辑要清晰”与基础等级中的“结构严谨”相对应。而发展等级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第3、4 点的要求恰与此相符。

学生习作展示及点评(略)

关键词四:开放灵活

命题专家介绍,2022 年高考语文命题使用新题型,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材料文体和组合形式更加多样。四套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使用了政论文、学术论文、科普文、专著导言、小说等文体,有单一文本,也有复合文本;在复合文本中,有纯文字文本,也有带图示的文本。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分别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

同时,试题设问也更加开放。语言文字应用中对成语的考查,由选择题变为直接填写答案的填空题。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作答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得分。考点也相应从侧重考查近义成语差异的辨析变为侧重考查成语的积累与应用。

——晋浩天,《光明日报》2022 年06 月08 日08 版

猜你喜欢

太宗李斯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肱骨良臣魏玄成
太宗纳谏
李斯自食苦果
改年龄
只爱黑白红
英武太宗亦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