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责任与发展对策

2023-01-11何永红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2年5期
关键词:研究教育教师

何永红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上海 200241)

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号)要求,新时代教育科研要“立足中国大地,面向基层一线,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教育科研的实践性,以重大教育战略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支撑引领教育改革发展”。毋庸置疑,教育科研除了需要继续深化理论和政策研究,还需要强化实践研究。文件规定,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在教育科研中的实践主体作用,鼓励结合实际开展教育改革实验;中小学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由此可见,地方和学校不仅仅是教育科研的对象,更是教育科研的主体。中小学在教育科研中的主体责任如何理解与定位、怎样发挥与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究。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责任:普遍共识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国际共识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意识主要看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态度。“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源于美国教育家斯腾豪斯,始于20世纪初的“教育科学化运动”。此后不久,美国就将“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提升科研能力”纳入教师的工作职能和专业素养体系[1]。紧随美国,英国、日本、德国、苏联等许多国家也开始把“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师的专业内涵。并且,随着教育的蓬勃发展,“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观念和做法得到不断强化。如美国教育部公布的2002—2007年的教育部战略目标中明确规定,“支持教师在基于研究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专业发展”“关注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为新教师开展基于研究的引导和咨询项目”等。2000年,日本在“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中强调,应“加强对教育研究能力欠缺教师的严格管理”,问题严重者要使之离开讲坛。英国在2002年教育法中,也对教师的教育研究提出要求,规定合格的教师必须“参与或完成制定的教学研究项目或培训课程”。我国在2012年颁布的《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把“研究学生”作为基本要求,要能够“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这些表明,“教师做研究”不是时尚标签,不是“选修课”,而是必备素养。中小学教师也是学校教育的研究者。“认识教育、完善工作、完善自我”是教师参与研究的现实而深刻的追求[2]。

(二)“科研兴校”理念被广泛践行

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虽然起步较晚,但近30年,中小学教育科研得到蓬勃发展,这与“科研兴校”的理论被倡导、被践行有很大的关系。“科研兴校”是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在实践层面落地,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来,越来越多的学校认为,中小学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不能光靠教学内容的“加”“减”法式的改革,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走内涵发展为主的教育改革之路,即依靠“科研兴校”[3]。科研兴校是指中小学通过广泛深入的教育科学研究,实施教职工的全员校本培训,提高教职工的教育素质,实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之目的[4]。概括地说,科研兴校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校长是科研兴校的第一责任人;第二,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育科研的主体;第三,科研要以教学为中心,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第四,科研兴校的目标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成绩和教育科研成果[5]。“以校为本、以师为本”的定位让“教育科研”开始全面进入学校。越来越多的学校主动、积极开展教育科研。不少地区以行政和业务力量整体性推动“群众科研”或“草根科研”。许多学校把“科研兴校”作为办学理念高挂于“墙头”,写入校史,并通过各级各类课题深化实践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中小学校”纳入教育科研系统

中小学教育科研取得较快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其定位和方向逐渐明晰,另一方面归功于中小学教育科研纳入常态科研管理系统。与专业研究者相比,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有其独特性。教科研不仅指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活动,也指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教育现象的研究活动;教科研的目的既可以是生成公共性、抽象性的教育理论,也可以是积累个人性、情境性的实践知识;专业教科研以创造教育理论为直接目的,中小学教科研以建构实践知识为直接目的[6]。如何保障中小学教育科研沿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学校科研室、区/县科研室、省/市教科所/院、国家教科院,四级教科研管理体系引领、保障着学校教育科研的持续发展。一体化的管理,让教育的思想、研究的方向等得以快速传播;层级化的管理和设计,保障了每个层级教科研的规范性以及质量内涵。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目标:提质增效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质量尚需提高

“学校教科研”虽取得长足发展,但其实效、定位、价值、科学性等仍有颇多争议。有学者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太务虚、太功利、太轻松、太挑剔”[7]等现象,存在“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定性无定量、有叙事无提炼、有课题无问题、有师本无校本、有分析无元分析”[8]等问题。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最突出和最普遍的问题是“两张皮”现象:有的表现为科研与教研分离;有的表现为教研与常态课堂教学脱节;有的表现为科研与教育教学分离;有的表现为与学校实际问题脱离;有的表现为与学校、教师发展及其需要分离;还有的表现为与广大教师分离,教育科研或校本研究只是少数领导或某个机构的事务,等等[9]。

面对如此多问题,中小学如何坚守和突破?要在继承其良好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持续发展之道、创新发展之路。一方面要坚守学校教育科研的实践性、实用性,但在“实践”内涵上需要深化和细化。即“实践”不仅仅作为“问题”来源和“效果支点”,更要把“过程”与“实践”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紧密关联,找到与理论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落脚点”。另一方面,要突破研究的“草根化”和学术成果的“个人化”,要借助“体系”的力量将实践过程更科学化,将草根成果等转化为能被同行接受和应用的真正“成果”。

(二)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亟待提升

教育科研素养是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其一般性维度包括教育科研意识和精神、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等三个方面[10]。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可以包括7个维度:创新能力、语言能力、文献能力、调研能力、规划能力、实施能力、总结能力[11]。整体来看,当前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热情较高,但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偏弱。从实践情况来看,因职前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线教师在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时确实存在不少困难,如教学任务重、事务性工作多,无暇顾及教育科研;科研培训少,对专家依赖强,专家指导难以直接转化为教育科研实践;对于研究生学历教师来说,职前科研与职后科研定位差异大,科研经验较难自主贯通。相对来说,后两个因素对教师的挑战度更大,即教育科研的“专业性”经常会让教师望而却步、力不从心。

中小学教师要真正发挥教育科研的主体地位,必须从教育科研观念、教育科研能力等多方面着手,协同发展。一方面,必须改变功利性科研观念,将科研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怎么让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常态化运用科研思维和方法解决教育教学的各类“真问题”,通过研究提升教育质量、提高育人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夯实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在“实战”中逐渐提升教育科研素养,学会开展既专业又便捷、既必须又有效的研究。中小学教师要将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相融合,基于此,真正参与建设并逐步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育人体系。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推进策略:四维一体

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作用,前提是需要进一步明晰其实践责任。相对于传统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来说,当前更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价值定位、目标对象、内容方法等,尤其要明晰应该研什么和如何研。

(一)中小学要开展价值关涉的实然研究

一般来说,教育研究主体有三种类型:思辨者、旁观者和行动者。思辨研究下的教育研究主体远离教育实践,这是一种站在教育实践“场外”的、独白式的“思辨”立场;实证研究下的教育研究主体站在教育研究对象旁边,这是一种进入教育实践现场但不“介入教育实践”的“旁观”立场[12]。中小学既不是教育科研的思辨者,更不是教育科研的旁观者,而是教育科研的行动者。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在自然情境下的真实研究。在学校变革与改进等教育实践问题的探究中,教育研究者不再把自己视为一个单纯的“旁观者”和“局外人”,而是积极走进教育实践场域,以一种“行动者”的介入立场开展行动研究,积极参与教育实践变革[13]。教师有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教师了解实践基础与主要问题,教师有专业知识和行动能力,在具体的教育科学研究中,教师要把评价者、研究者、行动者,三重身份相融合,根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开展价值关涉的实然研究。

(二)中小学要开展聚焦学生的实证研究

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优秀人才。在素质教育引领下,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关注学生的体验度、感受度,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真实感受。可惜的是,长久以来中小学擅长培养学生,但不习惯研究学生,尤其是具体的学生。如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重视“辅优补差”,而且做得很好,但很少做具体“优秀学生”或“困难学生”的研究;又如大部分教师喜欢做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教学研究、所任教班级的管理研究等,但对所任教学生的普遍性关注有余、个性化关注不足,研究重点更偏重于“事”而非“人”。“学生”应该成为教育科研的目标,“具体的学生”和“学生的真实成长”应该成为教育科研的灵感来源和证据来源。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依据。为了避免理论式、抽象式科研,就要让学校教育科研更贴近学生的真实成长。中小学要把“学生”与教育规律、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一样都当作教育科研的对象,要把“研究学生”作为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来抓。要学会在不同领域中“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真实表现”,学会用“证据”思维研究学生,学会研究“全体的学生、群组的学生和个体的学生”。聚焦学生开展实证研究,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践责任,也是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

(三)中小学要开展指导行动的预测研究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传统教育理论研究不同,不能止步于认识教育现象,虽然可能这种认知会导致教育规律的产生。因为对中小学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挖掘教育规律,而是利用教育理论,遵循教育规律,改善教育行为,预测教育效果。教师在观察、研究和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去创造教育现象,这正是创造性研究的最重要的因素——预见性之所在[14]。因为对中小学来说,无论是研究性实践还是实践性研究,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一致的,即为了教育行为的有效性,为了教育目标的达成度,为了教育质量的发展性。借助经验,通过研究,让教师的预见更科学、预设更精准、实践更有效。中小学教育科研,不能仅仅是实践之后的经验总结和提炼,还需要基于条件、事实、经验的分析,伴随行动的思考、对比、创新,基于结果的反思、追问和建构。

(四)中小学要开展促进改革的实验研究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科研的“生命要素”。中小学是基础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土壤。“十三五”期间,把“开展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经验模式研究、开展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5]作为教育科研的重点任务,相关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中小学的具体实践和研究。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阶段,要更加摒弃“单纯追求科研GDP的倾向”[16]。尤其是中小学,要根据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各项要求,敢于创新、科学设计、大胆实践,开展教育改革的实验研究,让教育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等方面的发展,教育正面临新的转型,中小学要紧抓时代的脉搏,既要敢于迎接大数据给教育科研带来的机遇与挑战[17],还要主动开展现代技术与当代教育融合创新的实验研究。同时,要顺应国家教育改革方向,立足校本实际,开展双新课程实施研究、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评价改革创新研究、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研究等。

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践效度:两个关键

面向未来,要提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践效度,要立足基础教育属性,开展四维一体的教育科学研究。在研究范式上,要参照教育工程模式,聚焦新时代育人体系,开展实践循环式的教育科研[18]。具体来说,主要抓住两个关键:一个是依托课题,提升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过程质量,在课题研究中促进实践的改进优化和创新发展;另一是依托成果,提升教育科学研究的结果质量,在成果辐射推广、转化应用中加速实践的快速发展和质量提升。

(一)关注课题的研究质量,提高教育科研的实践促进力

1.课题设计关注“问题链”

以申请书为主要表现的课题规划和设计,其本质是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基于对问题的学理依据、影响因素、环境条件等方面的解析,提出问题解决的目标、任务、方法等方面的基本假设。一般来说,课题分析越深刻、细化,课题假设就越科学、可行。但是,如何让课题分析更加系统、完整、到位,关键是对于问题的预设和认知。要找到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并将核心问题分解成若干层级和相关范畴的真实的子问题,形成问题链(或问题树),包括价值性问题、关系性问题、内容性问题、表现性问题、操作性问题等。

2.课题研究关注“行为链”

对于中小学来说,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逐层、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提高课题研究的过程质量,关键是“做得如何”,即以核心问题为主线,根据问题链中各类子问题的关系和解决需要,嵌入实践、伴随实践开展系列研究性行动,形成前后相互关联的“行为链”。高质量的课题研究,前后的行为都是紧密关联的,不管是调查研究、案例研究还是比较研究、实验研究,它们的内在关系就是相互支持、逐步走向问题解决终点的过程。

3.课题结题关注“证据链”

课题结题即梳理或整理基于若干行动采集的各类证据,并对其进行科学、系统、适切的分析,从而探寻到问题解决的答案、形成若干成果的过程。证据的梳理和分析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技术劳动,更是一个促进研究者回归初心、整理思维、激发创新的过程。课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成果的科学性,不在于证据的多少或多样,而在于证据的关系和关联,即“证据链”。

(二)加强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教育科研的实践生产力

1.加强成果的操作化推广,扩大应用辐射面

文件要求,要“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引导鼓励开展政策咨询类、舆论引导类、实践应用类研究,推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和舆论”。但是,对于中小学来说,如何让颇具个性化、不同维度大小的成果成为大家所理解、接受并自觉运用的成果,关键在于要根据成果针对的问题、成果的内涵及其内容,对其进行“实践化”转化,使其更加可用、好用、有用。即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二次加工,在应用式、操作化、组合式转化过程中,让成果具有更大、更广的应用生命力和实践有效性。

2.加强成果的螺旋式迭代,提升应用适应性

科研成果因其科学性、价值性、创新性、应用性等,成为支撑、驱动和引领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更加系统化、结构化和细致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要求,也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教育的差异性,科研成果本体也需要再研究,需要不断的迭代更新,以提升其应用适应性和持续发展性。

中小学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中国特色教育科研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未来,中小学必须更加认识到教育科研在中小学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其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主体地位,担当起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践责任,从而不断丰富教育内涵、提升教育自信。▲

猜你喜欢

研究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教师如何说课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