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影教育到电影素养教育
——基于英国经验的本土化建设构想①

2023-01-11

中国校外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影视媒介英国

李 侃

2018 年,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这预示着当前中国电影教育由高等教育范式向中小学素养教育范式转型。国内师范与艺术院校纷纷成立研究机构对此建言献策,如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教育研究中心及浙江师范大学的中小学戏剧影视教育研究中心等,且在电影素养教育的政策研究、实践调研、理论建构与教学推广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对电影素养教育的研究与推广意义重大,其背后蕴含的影像教育理念对当前中小学阶段的文字教育主导范式产生重大冲击。

尽管学术研究已呈蓬勃气象,但中国电影素养教育若想取得长远发展,仍需开拓国际视野。综合考量经费配给、资源共享及社会效果等因素,英国电影素养教育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第一,从1898 年第一部有关奶酪的电影被禁映[1]算起,英国电影教育已有120 多年的历史经验;第二,英国已在中等教育阶段颁布电影研究科目的教学考试大纲;第三,英国电影素养教育机制是与美国和欧洲其他各国电影素养教育相互融合的结果,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因此,本文基于英国电影素养教育的现实经验,针对当前我国电影教育的发展问题,提出我国电影教育建设的若干设想。

一、英国电影素养教育的特点

2008 年,在英国电影委员会(UK Film Council)的倡导下,英国政府开启了名为“电影:21 世纪素养”的全国性教育计划。“电影:21 世纪素养”计划植根于这样一种信念:“我们以理所当然的方式认为社会有责任帮助未成年人阅读、书写、使用和享受文字;我们也应该理所当然地认为社会有责任帮助未成年人使用、鉴赏和理解动态影像,不仅要让他们掌握使用技术的能力,还要让他们具备文化素养”[2]。显然,英国政府已将“电影素养教育”提上国家议程。电影素养教育不仅是“关键教育”(Key Stage)阶段英国学校教育的必修课,还被纳入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及公民教育的教学议程,电影教育主体已从学生群体扩展到每一位英国公民。综合来看,当前英国电影素养教育的特点可概括为:多元化的教育认知、全民化的教育规模,以及系统化的教育实践。

(一)教育认知多元化

经过百年多的摸索与实践,当前英国电影素养教育蕴含对电影本体的多元化认知,其中包含电影作为媒介素养教育、艺术素养教育、文化素养教育及视觉素养教育的认知理念。

第一,电影媒介素养教育在电影素养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强调学习和掌握媒介信息文本的生产、传播、使用与再现的全过程。大力推广电影媒介素养教育是英国政府将国家的媒体监督权力转移到公民个人责任的具体体现[3],这与英国民主政治体制和网络时代公民言论自由息息相关。2003 年,英国政府颁布的《传媒法》(Communications Act)规定要提高国民的媒介素养,随后,在英国电影委员会和英国电影协会的共同努力下,强调“动态影像素养”和“电影素养”成为对媒介素养政策的具体执行。

第二,电影艺术素养教育是当前英国电影素养教育的重要方向。艺术教育强调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艺术分析与美学鉴赏。英国电影艺术教育以欧洲艺术电影和英美独立作者电影作为教育经典文本,是对电影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教育实践。

第三,电影文化素养教育是对英国人文教育的有效补充。电影文化素养教育,延承20 世纪60 年代以来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对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持续关注,将电影的解读引申到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视野,继而以电影文本为载体进行文化研究与文化教育。

第四,进入21 世纪后,英国将电影视觉素养教育提到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地位。英国电影委员会联合英国电影协会发起的“动态影像素养”战略与“电影教育”计划等[4]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视觉素养教育背后蕴含的是当代社会教育理念的转向,即从书面文字的教育转向图像、影像及视听的综合教育。

(二)教育规模全民化

电影素养教育在英国形成全民化的教育规模,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出台、教育机构的执行及社会项目的补充三方面,它们共同推动电影素养教育计划的贯彻和落实。

首先,随着《传媒法》《电影:21 世纪素养》等行政法规和官方文件的出台,电影素养被视为21 世纪英国公民的基本素养。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电影教育已超越学校教育的界限,成为公民社会教育的一部分。电影教育不只是在校学生的重要义务,而且成为一项全民化的教育事业——任何年龄阶段的英国公民都应该接受电影教育。

其次,考试科目的设置与国家课程的规定,为电影素养教育在学校的普及提供了制度保障。电影研究/媒介研究作为学校教育独立课程,已成为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中等学历教育考试和A-Level 大学预科考试考核科目,在英国中等教育阶段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此外,在小学教育阶段,电影及媒介知识已成为英语科目国家课程(Nation Curriculum)的重要考核部分。

最后,随着英国对电影教育的支持,公益性和商业化的电影教育组织纷纷成立,如电影俱乐部(Film Club)、第一束光(First Light)、走进电影(Into Film)等,各式各样的电影素养教育项目有序开展,英国社会为电影全民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温床”,电影素养教育逐渐成为英国民众日常生活与工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育实践系统化

目前,电影教育已渗透于英国学校教育体系中,无论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均已开始全面的电影教育实践。在基础教育阶段,电影课程模块分布在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不同阶段,不同学年的学生能接触到各种形式的电影模块课程。在启蒙阶段,教师会增加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手段,普及动态影像认知的基本常识,辅助和加深儿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在小学阶段,学校会开发英语、英语文学与媒介研究的联合课程,目的是通过媒介教学提升学生英语和英语文学课程的学习能力。中学阶段分为关键阶段3 与关键阶段4:在关键阶段3,政府教育部门颁布国家统一的《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媒介研究为英语科目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英语科目考试;在关键阶段4,媒介研究和电影研究已成为GCSE 中等学历考试的独立科目,国家颁布两个科目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5]。

在高等教育阶段,一方面,媒介研究和电影研究是英国大学预科A-Level 考试的重要科目,成绩优秀的学生可获得进入大学的资格。到目前为止,媒介研究和电影研究科目的A-Level 考试已有30 多年历史,形成了系统、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6]。另一方面,在英国的大学教育中,电影研究学科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本硕博”多层次教学体系。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会接触与电影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建立对电影学科的综合认知。本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电影创作的实践能力,其他人文学科也设立了与电影相关的本科学位教育,电影课程普遍受到欢迎。硕士教育深化了电影研究的培养方向,学生可选择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学术型硕士或以教学和创作为目的的专业型硕士,寻找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博士教育阶段,英国电影教育主要是在人文学科背景下进行跨学科专业研究,开展与电影相关的社会文化研究与批判。

此外,21 世纪以来,英国社会发起的电影教育推广计划是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到电影的创作实践中,通过“参与式”的实践教育理念,让学生建立对电影制作机制的深刻认知。总而言之,目前英国的电影教育科学体系和先进理念是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共同行动的社会历史结果,也是行政官员、知识分子、教师、学生及家长集体参与的社会事业,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付诸几代人教育理想的热情实践。

二、我国电影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020 年12 月,《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发展现状调研与分析报告》正式出版,对我国重要地区和城市中小学影视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从调查结果看,当前中国影视教育的工作基础比较薄弱,一些地方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条件保障不完善、活动开展不丰富、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影视教育政策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实效性有待提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到目前为止,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的影视教育不受重视。例如,受学校升学率的影响,河南三门峡中小学“65%的老师认为影视教育对主科教学影响不大,开展与否都可以”[7]。这种观念在全国三四线城市的中小学校是一种主流态度。尽管国家下发了开展影视教育的红头文件,但贯彻执行者寥寥无几。

思想认识不到位也体现在对影视教育的认知偏差上。有的学校将影视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在更多的老师理解认知中,电影教学更多的是信息科学技术教育,而不属于艺术创作门类”[8];也有一些学校将影视教育理解为娱乐工具,如在山西省吕梁山区,“教育者停留在把影视当作课间娱乐学生的手段,比如播放音乐、电影、电视剧等”[9];还有一些学校将影视教育看作辅助教学的手段,如辽宁的中小学校“影视设备较为缺乏,影视主要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存在”[10]。

(二)条件保障不完善

条件保障方面的不完善,具体体现为影视教育基础硬件设施缺失,以及影视教育软性教学体系(包括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不完善。对天津市初中生的调研发现,影视教育硬件设备的缺失很严重,“52.6%的学校认为电影教育硬件设施不足,如无场地播放”“有26.3%的学校有电影拍摄设备,但不能提供给学生拍摄,同时,几乎没有学校免费为学生提供拍摄设备”[11]。

在影视课程体系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很多学校曾开设影视校本课程,但基本是昙花一现,不成体系”,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是影视教育师资队伍不稳定造成的。“河北省大约九成的中学教师从未参加过影片的摄制培训与实践”[12],郑州市“31%的学校在开展影视教育时采取文化课教师兼职讲授的方式”[13]。“在开设影视教育相关课程的学校中,承担影视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专业出身排前两位的是信息技术(46%)和语文(21%)。”[14]总之,全国大部分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由文化课程教师兼任,且缺乏系统的影视教育师资培训,课程与师资问题成为限制影视教育全国推广的核心问题。

(三)活动开展不丰富

除课堂影视教学推广受限外,课后影视教育活动的开展也过于单调。例如,在山东省聊城市中小学,“49.4%的学校从未开展过影视教育活动”[14]。这一数据具有普遍性,反映出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活动开展的平均状况。在对影视教育活动的认知上,思想过于固化与偏狭。在河南省中小学,“与影视相关的活动内容与形式非常单一,仅为课堂观影或集体观影”[15],对与电影相关的其他丰富活动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在山西省,“学校开展电影表演、电影配音、微电影创作等活动,在绝大多数中小学中闻所未闻”[16]。

(四)体制机制不健全

影视教育管理机制存在问题,也是影视教育推广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很多学校没有影视教育的相关负责部门,因此,其影视教育开展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在山东省枣庄市的调研中发现,“教育管理人员思想重视不够,这就导致缺少顶层设计,致使影视教育处在一种无序欠规范的状态”。即使一些地区设置了影视教育部门,但在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了分工不明确的问题,比如,“包头地区现有的教学活动多由地区教育局主导,包头市中小学社会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和学校分别承担影视教育教学任务,双方未能明确责任分工”[17]。

三、对我国电影教育的建设构想

中小学影视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缺乏经验。相较英国电影学校教育发展的百年历史,中国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开启仅能回溯到20 世纪90 年代。因此,即便顶层设计者瞄准方向,实施操作者也需要时间不断摸索。为高效推进中小学影视教育事业,我们有必要学习英国电影素养教育的现实经验。因此,基于英国电影素养教育的现实经验,针对当前我国电影教育的发展问题,本文提出关于我国电影教育建设的若干设想。

(一)小学阶段的电影教育设想

在当前媒介信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电影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文化素养、媒介素养及视觉素养,即未来中国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考虑到当前小学生的课业压力和教育成本,单独设立电影课程的难度较大,也不现实,因此,建议在现有的小学课程科目中增加电影和媒介知识的普及学习。在英国的关键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和英国文学课程往往承载着电影媒介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中国,小学语文课程同样是与电影及媒介常识联系最紧密的科目,语文课程应该在对学生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入对动态影像、媒介文本的学习和判断。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历来重视阅读经典,但经典文本多是纸质媒介文本,缺乏多元性,这与当前社会人才发展的现实需求严重不符。因此,教学要从经典文本向多元化文本过渡,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加入经典电影、电视节目及新闻报道等多元文本的研读与鉴赏。与此同时,小学语文课文普遍强调对汉语的研究学习,注重语言本体教学,忽略了学生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从汉语本体教学过渡到对文本信息的判断与甄别能力的培养。经典书面文本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丧失即时的语境信息,无从判断是非意义,因此,建议在语文课本中增加电影、广播、新闻、电视节目、网络综艺等形式的媒介文本,既有助于对文学文本的补充理解,又能拓展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甄别与批判能力。

(二)中学阶段的电影教育设想

中等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对来自社会和互联网的媒介信息的摄取与接受热情远高于小学阶段。因此,在中等教育阶段,仅在语文课程中增加对电影和媒介知识的考核远远不够。国家教育部门应考虑开设与电影相关的媒介或美育的独立课程,解决与日俱增的媒介信息充斥社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的实际问题。这一点在英国中学电影教育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无论是GCSE 中等学历教育考试还是A-Level 大学预科考试,“电影研究”或“媒介研究”都是独立的课程科目,并按照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开展课程。

因此,基于英国电影教育的特色经验,我国在中学教育阶段考虑开设与电影相关的媒介或美育的独立课程需做到以下三方面:首先,形成全国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方法、考核目标及案例选取进行统一规定和明确要求,尤其要注重对中学生动态影像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创作的设置比例,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术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影像作品的热情;最后,与开设独立课程相对应,在中考和高考中增设媒介或美育的考试科目。只有将电影媒介和电影美育纳入中等教育考试体系,才能保持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

我们也要看到推进这一方案的现实难度。目前,国家为推进教育公正与公平,中考与高考的考试科目设置较单一,相对好操作,但是,这种过于追求“公平”的中等考试机制没有体现出教育主体的差异化和教育目标的多元化。2020 年10 月1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美育中考试点工作推进力度,到2022 年力争全面实行美育中考。电影教育是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电影教育进入中考已迈出一小步,但如何通过电影知识提升学生的美育和艺术素养是未来教育者的工作重心。

(三)全民电影素养教育设想

从目前的情况看,缺乏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不仅是未成年人当前存在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各个年龄阶段的民众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网络暴力、诈骗、谣言时常发生,成年人也成为主要受害群体,这显然是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们进入一个读图时代,图片、视频、影像随处可见,令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视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和急切。自2008 年英国政府出台“电影:21 世纪素养”全国性电影素养教育计划后,整个英国社会开始围绕这一文件精神开展教育活动。电影素养教育战略可有效且集中地解决数字影像时代社会大众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缺失的问题。一方面,电影素养教育背后蕴含的视觉教育范式符合读图时代的大众需求;另一方面,电影素养教育可培养大众的信息甄别与批判能力,以此抵御不良媒介信息对人的戕害。

英国“电影:21 世纪素养”全国性电影素养教育计划的实施对我国电影素养教育的开展具有启发性。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从国家层面讲,需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教育部、工信部及文化部等部门共同牵头,制订全国性的公民电影素养教育计划,利用国家力量向全社会推行电影素养教育,建立辐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网络教育的全民教育体系;第二,成立与电影素养教育相关的国家机构,主要负责推行和执行具体教育政策,建立与电影素养教育相关的配套基金与金融体系,确保教育战略在充足经费的支持下顺利开展;第三,在全社会形成电影素养教育的强烈氛围,引导成立与电影教育相关的专业机构与商业组织,扶持与电影教育相关的公益性和商业化项目,确保不同年龄层次的民众获得接受电影教育的机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学校教学、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全民电影素养教育体系,大力提升全民媒介素养与视觉素养。

四、结语

在数字技术尚未普及时,电影教育因为媒介对技术和资本的强势依赖,在教育体系上多选择精英化和小众化的教学规模。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和深入,电影教育已超越对电影本体的认知,凸显更多元的社会功能。一方面,电影教育背后承载的视觉教育理念是新时代学校教育范式转型的关键;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社会的深入,对媒介信息的甄别及对虚拟高新技术的体验,是新时代电影教育需重新赋能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新时代,电影教育亟须从小众化的精英教育转向更为大众化的素养教育。我们要谨记:电影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和崇高的理想,塑造和培养未来中国公民的理想形象;电影素养教育也是一项集体事业,是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共同行动,行政官员、知识分子、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

猜你喜欢

影视媒介英国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英国的环保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书,最优雅的媒介
英国圣诞节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