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发展绿色临港工业 助推三门率先跳出26县
2023-01-11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课题组
文/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课题组
三门县有潜力成为甬台温临港产业带的重要产业平台、甬台一体化和宁波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枢纽,完全有条件将绿色临港工业打造成为产业金名片
工业强县是三门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议省市县合力,将三门培育成浙江海洋经济和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发展的重要支点。
潜力优势
交通区位优势。三门县地处浙江省“黄金海岸线”中段、长三角沿海带重要区域节点,也是浙江大湾区地理中心,距离萧山机场和栎社机场均不足100公里,交通物流便利,要素流通活跃。三门属宁波都市圈范围,也便于与宁波舟山港物流产业体系对接,具有发展临港工业的优越区位。
港口优势。三门因三门湾而得名,是26县中唯一具有优质港口的县,全县拥有370公里的优质海岸线、100多个大小岛屿,海域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其中健跳港是台州六大港区之一,被孙中山先生誉为“实业之大港”写入建国方略。三门湾内有大中型船舶锚地3处,可满足大中型船舶候港停泊。优质的湾区、岛屿和岸线是三门发展绿色临港工业的重要依托。
土地空间优势。三门县域面积1510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010平方公里。目前建设用地面积10291.61公顷,仅占全域总面积的6.83%,其中工业用地2608.78公顷,占比约为1.73%。多年围垦造就大量土地空间,现有存量土地仍有较大盘活空间,可以通过全域土地整治、腾笼换鸟等举措来充分激活“休眠”土地,三门发展绿色临港工业有巨大的潜力空间。
人居环境优势。三门依山傍海、气候温和、风景宜人,较为宜居,是国家级的生态县和气候康养县、浙江海水养殖第一大县,海洋物产丰富,素有“中国青蟹之乡”“中国小海鲜之乡”“浙江对虾之乡、牡蛎之乡、缢蛏之乡”等美誉。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是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构建“三生”场景、实现人产城深度融合积聚人口人才的有利支撑。
综上,三门县有潜力成为甬台温临港产业带的重要产业平台、甬台一体化和宁波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枢纽,完全有条件将绿色临港工业打造成为产业金名片,可期成为台州湾区经济的新增长极,率先跳出26县队列。
突出瓶颈
缺乏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支撑。全县上市公司仅4家,龙头企业体量较小,三变科技、三维橡胶等上市企业的产值均未达到百亿级别。本土企业成长缓慢,技术型中小企业数量不足,市场份额较小,无法形成有效的资本、品牌竞争优势,抢占市场的能力不足。
缺乏高附加值支柱产业集群。支柱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主导产业门类仍为传统优势的橡塑、汽车零配件等,停留在价值链末端产品附加值低、高耗能企业居多,面临减排和节能的压力;主业成长较慢,产业链较短,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程缓慢,新旧动能转换乏力;整体上还处于“低小散”阶段,亟需培育有带动力、成长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新支柱。
缺乏高能级产业平台支撑。省级经济开发区三门工业园区近年来效益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但总体来说整合后三门发展平台的能级不足,缺乏强有力的运营公司,双招双引能力有限。利用区位优势与宁波都市区的对接联动不够,甬台门户的功能尚不突出。
缺乏高强度发展要素保障。土地指标没有充分盘活,2019年工业企业实际实现亩均税收6.18万元/亩,远低于全省、全市平均值。政府产业扶持基金规模较小,市场化运作能力还较低;企业环境成本高,尤其是传统化工类企业双碳背景下减排和环保的成本和风险进一步提升。
缺乏产业发展人才科技支撑。产城融合水平较差,配套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以及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还不完善;缺乏优势的科创平台,招引高端人才和团队数量较少;本地人才培育能力有限。人才配套政策体系尚在完善中,近年来人口依然处于净流出状态。
举措建议
在规划上,将三门列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和甬台温临港产业带的重要产业平台。在新一轮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布局规划中,需要强化陆海统筹,打破山海界限,充分发挥三门县山海港兼备的资源禀赋,定位为环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持三门构建形成港口开发有成效、产业发展有活力、城市建设有特色、港产城湾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海洋强县。建议省级部门构建三门与央企、国企及临港企业定期交流合作机制,加快培育海洋清洁能源、海洋装备、港口物流等三大百亿级临港产业集群,将其纳入浙江临港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计划。
省市以结对、改革试点等集中赋能三门产业科创平台建设。一是建议飞地建设中考虑采取“双向产业飞地”办法。鉴于三门本地有开发空间优势,应考虑采取“双向产业飞地”,重点支持杭甬温台其他城市到三门建设产业飞地,充分利用三门的土地发展空间优势,就地开发带动临港产业集聚和人口就业增收。考虑三门湾统筹开发和经济物流联系,建议推动宁波高能级平台与三门经开区的深度合作,在结对中增加宁波高新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平台;既吸纳宁波工业平台的溢出效应,也解决宁波工业平台发展空间不足实现“腾笼换鸟”的需求,加快宁波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二是建议省里将三门经济开发区列为26县开发区改革试点。实行“管委会+”体制改革创新,激活管理运行机制,加大指导和帮助力度。允许在园区开发上推行“管委会+公司”,组建统一开发区公司,承担辖区内土地整理、产业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合资合作、投融资、基金设立管理、招商服务和工业、商业、住宅类物业开发等开发建设以及产业培育、投资运营等职能,市场化运营开发建设各类产业园;支持开发区建设主体建立与省市产业基金的投资合作关系,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鼓励开发区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投资入股等方式,吸引重大项目投资;推行“管委会+专业团队”招商模式,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国资与职工参股混合所有招商公司模式,面向社会选聘人才和实行市场化薪酬机制;支持县内外龙头企业以组建企业联盟等方式对开发区或特定区块实行整体性建设运营。三是支持三门打造创新支撑链培育省级高新园区。帮助其在G60科创大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建立“创新飞地”“人才飞地”;支持已批省实验室建立与三门临港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西安交通大学、中核集团等大院名所在三门建设科研机构、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高层次创新平台。
建立省级部门扶持绿色临港产业发展要素保障机制。一是在用地保障上,优先将三门县重大临港产业项目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协调指导安排三门重大临港产业规划用地指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盘活低效用海引进的重大项目,允许其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强度、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等指标按一定修正系数下调,优先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库,并享受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政策,按盘活用海面积给予相应比例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推进三门县临港低效用海有机更新试点,打造低效用海海域使用权变更改用、规划许可、不动产登记等“直通车”。支持三门在历史低效用海区域编制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支持洋市涂、赖士涂空间规划优化调整;在确保海堤建设和运行安全基础上,允许企业在部分海堤管理、保护范围内开展临港产业项目建设,提高临港产业空间利用率。二是在用能保障上,探索建立完善核电、火电等电源建设地的能耗补偿机制,将核电发电量按比例折算抵消三门县能耗总值,增加三门县碳排放总量指标;支持三门县开发可再生能源,按新增可再生能源量全额抵扣能耗指标;探索建立核电建设地差异化电价补偿机制试点,降低三门用电成本。三是在资金保障上,加大财政保障力度,调整省对三门县转移支付分类分档体系,切实增强三门县财力保障水平。在政府一般债券额度上对三门县予以倾斜;支持在浙金融机构针对三门临港产业给予专项金融支持,指导在浙金融机构积极向总部争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