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上虞特色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2023-01-11高轶汪琰
文/高轶 汪琰
全力打造两大引领产业,改造提升两大特色产业,加速布局三大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数字化改革为支撑,深化低碳产业体系建设
绍兴市上虞区作为省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试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始终将制造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不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上虞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2021年,上虞区成功列入全省第一批低碳试点县。
坚持“四化融合”推动
坚持“标准化”引领,助推化工产业“跨域整合”发展。化工产业作为上虞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在支撑全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饱受环境之痛、隐患之忧、民生之怨。2017年上虞区成功列入全省第一批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分行业试点县市区,全区化工产业的改造全面启动。在改造提升过程中,上虞区始终将“标准化”引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17年改造提升1.0版启动伊始,就组织行业权威专家制定出台国内首个精细化工改造提升57条工作标准,以最严标准和措施坚决向落后产能、落后工艺“开刀”,累计关停、退出、搬迁园区外化工企业90家,腾退化工企业用地约3000亩,实现化工产业的“一园式”发展。2019年化工2.0版启动实施,优化制定化工2.0版“57+5”条标准,承接越城区化工企业搬迁,推动园内企业二轮提升。目前,全区化工产业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达到140万元、33万元,分别为改造前的1.7倍、1.8倍。
坚持“集群化”布局,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十三五”期间,上虞区积极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加快启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88”行动计划,从机械装备、医药化工、轻工纺织、照明电器四大主导工业行业,提扩到八大产业集群、八条产业链“群+链”双育模式,产业内涵更加丰富,目前已培育形成年销售超300亿元集群2个(高端染料日化和时尚休闲)、超200亿元2个(新材料、专用设备)、超100亿元3个(现代医药、智能电气、数字经济)。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高技术、环保等低碳产业分别增长19.3%、34.0%、23.7%、16.9%,均高于规上工业。
坚持“循环化”改造,提升资源能源产出率。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区工业主平台,先后列入国家级、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通过开展循环化改造,全过程回收利用废弃物的同时提升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例如,新和成药业“固废和废液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使工业危险废物得到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春晖环保“垃圾焚烧发电扩建项目”采用高温焚烧发电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同时利用余热锅炉回收垃圾焚烧产生的烟气余热,副产蒸汽进行发电,年折算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万余吨。在园区循环化改造过程中,政府及企业投资额超百亿,2020年园区能源产出率相比于2015年上升了4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2%。
坚持“智能化”提升,实现数字经济领跑。在绍兴市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方案(2018-2020)》,全区两化融合指数从2015年的73.45上升至2020年的100.0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37.74亿元,增长17.8%,增速为全市第一。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通过搭建以安全环保智慧监管平台为核心的“4+2”综合监管体系,将全部化工企业数据接入平台,实现全域可视监管、即时预警,大大提高监管效率。智慧平台成功入选全省“多业务协同重大项目优秀案例”,并入选全省观星台优秀应用名单。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省级智能工厂(车间)2个、5G应用场景试点5个。全员劳动生产率从38万元/人提高到54万元/人。
存在发展短板
产业结构偏重导致能耗双控压力较大。随着上虞区“十三五”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技改项目实施完成,2021年全区单位GDP能耗仅为0.34吨标煤/万元,远低于省市平均水平,未来节能降耗的边际效应将逐步递减。且从重点行业来看,作为上虞区的支柱产业,化工行业碳排放占全区规上工业行业碳排放的比重超过50%,由于行业的天然特性,下阶段的节能减碳空间较为有限,需要从拉长行业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等角度,深化绿色转型。
运用科技创新手段提升低碳发展能力有待提高。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低碳转型和碳达峰目标实现最关键的变量之一。但从上虞区自身来看,相关重点企业在提升创新水平上能力有限,未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大学研究院与本地企业(研究院)之间耦合水平仍较低,明显制约科技成果产业化,硬核科技成果相对不多。
依托数字化改革提升数智控碳水平有待拓展。“十三五”期间上虞区依托数字化改革,设立安全环保智慧监管平台,提供了重点行业“智慧监管+智慧服务”的上虞样本。但分领域看,该平台的服务范围集中在化工、印染等行业,没有对所有的规上工业行业进行全覆盖,同时平台服务主要聚焦于安全和环保这两块,对能效、碳效的监管尚待完善,亟需通过相关应用场景的建设,集成数智控碳的功能,服务全区低碳发展。
深化思路举措
全力打造两大引领产业。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以建成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产业新高地和全国领先的风机产业集群为目标,大力发展风机、电机、汽车零配件、半导体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领域,以高分子新材料、高端金属新材料、动力电池材料、前沿新材料为主攻方向,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新材料行业龙头企业。
改造提升两大特色产业。现代医药领域,积极推动大宗原料药等传统优势产品生产规模继续扩容增长,特色原料药、化学制剂、分子诊断试剂等一批高附加值产品实现自主创新技术突破并完成转移转化,部分领域实现进口替代,医疗器械、CMO医疗咨询服务对接国际,深度参与国际竞合。轻工纺织领域,在纺织服装板块推进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和应用,在照明板块加快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发展,形成绿色照明制造整体优势。
加速布局三大未来产业。新能源领域,重点开发具有高能量比的新型动力电池及附件产品,发展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低铂催化剂、碳纸等核心材料,以及膜电极、金属双极板等部件。航空航天领域,结合国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以及军民融合发展,着力引进民用高端直升机制造项目,积极发展具备技术优势的固定翼通用飞机整机制造。电子化学品领域,重点发展微电子化学材料,优先发展以超净高纯试剂为代表的湿电子化学品,强化产业配套能力。
着力提高低碳创新科技能力。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推进曹娥江实验室建设,构建高分子材料和半导体材料领域创新高地。狠抓创新主体培育,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倍增”计划,鼓励企业牵头承担“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领域技术攻关任务。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建立需求导向的精准合作机制,推动相关企业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科研院所在绿色低碳领域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深入推进碳达峰数字化改革。以数字化监管平台为基础,围绕监测模块、分析模块、管控模块三大应用,积极推进上虞区“双碳”数字化平台项目建设,打造“数据多源、纵横贯通、高效协同、治理闭环”的碳达峰碳中和数智平台。监测模块,通过模型计算得出碳排放数据识别重点高排放区域、部门、行业与企业,梳理各层级现状。分析模块,通过数据监测结果,结合企业的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单位产值碳排放、清洁能源占比等指标,对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进行赋分。管控模块,结合分析结果,在财税、金融、用地、用能等资源要素上,对企业采取差别化配置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