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及对策建议

2023-01-11殷志军陈文杰

浙江经济 2022年7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建设发展

文/殷志军 陈文杰

激发民营经济内生发展动力,构建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引导民营企业主动应变、塑造变革,实现新飞跃

民营经济是浙江的最大特色、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是浙江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的主力军。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打造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浙江民营经济新飞跃,对于浙江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具有重大意义。

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

体制环境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草根”到“主力军”,成长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促进“两个健康”。深入推进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准入障碍和隐性壁垒将持续破除,全面激发内生动力的制度环境将不断优化。浙江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也是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温州市积极推进“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为全国提供了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经验。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在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法治环境的深刻变化。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40多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600多部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推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2019年,国务院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新中国首部《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快完善。浙江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2020年2月1日起《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试行,这是全国第一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中,浙江跻身“2021年十大营商环境最好的省份”的第一名,杭州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6个城市之一。民营企业要加快破解“重业务、轻管理”问题,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转变,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提升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更好地在法治的轨道上实现健康发展。

市场竞争环境的深刻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由短缺经济迈向竞争白热化的“买方市场”经济。当下,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意味着人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后,消费不断升级,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内容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民营企业要积极投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破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和优质供给。特别是,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发布实施,将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民营企业要主动适应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从传统消费向新兴消费转变、从数量消费向质量消费转变、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转变的发展趋势,不断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

金融环境的深刻变化。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受困于融资难、融资贵这个“老大难”问题。国家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服务的平台和通道,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发展企业债券(公司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新设北京证券交易所,加快基于股票、权证汇率、利率等标的的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不断拓展民营企业的融资空间。2017年,浙江实施以推进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为核心的“凤凰行动”计划,推动民营经济对接资本市场,加快股改上市步伐,转型为现代职业化治理模式下的公众企业。全省各地大力培育新型金融业态,发展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其中杭州深化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加快建设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台州推进国家级小微金改“试验区”建设。民营企业要从以股东融资、民间融资为主,转向充分利用多层次、多元化金融市场转变,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用好用足各项金融政策和产品,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不断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科创人才环境的深刻变化。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形态发生全方位、革命性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使得生产要素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下,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直接决定产业竞争的成败。浙江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高水平建设三大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民营企业要尽快从过去依赖劳动力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推动生产组织向柔性化、精细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更加重视强化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和培养、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攻关、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找准产业发展的新赛道、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培育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开放环境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开放步伐和力度逐年加大。当前,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新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俄乌冲突危机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重构步伐加快,主要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促进关键供应链本地化,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竞争力。我国深入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引导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浙江坚定不移加快推进开放强省建设,加快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民营企业必须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出击”,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聚焦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产业国际转移环境的深刻变化。产业转移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普遍规律。受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已有不少民营企业主动把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东南亚、非洲等国家转移,布局生产、研发和营销基地,开展国际市场并购,积极参与全球竞争。浙江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以泰中罗勇工业园、印尼纬达贝工业园等为代表,截至2021年底共建立1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入园企业640家,累计投资额134亿美元。民营企业要加快从布局全国转向布局全球,不只局限于产品输出,更要重视在全产业链上的全球布局,实现产业链国内外联通循环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国际化水平。

引导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追求卓越,激发民营经济内生发展动力

营造最优政策环境。坚持“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高水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重点解决融资、用工、技术、信息、人才、发展用地等瓶颈制约,强化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服务,加强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检测。支持温台地区积极创建国家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支持县域开展民营经济专项改革试点。鼓励各地迭代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持续深化“一件事”集成、“掌上办”、“一证通办”改革。进一步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费用。

激励“二次创业”再出发。全面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商业银行与创业投资开展合作,探索债权与股权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持续深化科创金融改革,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机构建设,探索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和投资基金,加强对科创、绿色低碳、外贸经济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心、爱护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健全对民营企业的容错机制。引导企业家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树立实业报国志向,加大新生代民营企业家的培养力度。探索建立民营经济学院,鼓励各类智库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二)规范发展,构建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克服家族制的局限性,开展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全方位提升企业在制度、组织、管理、文化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完善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科学决策、内部监督和风险防控机制,推动质量、品牌、财务、营销等精细化管理。

引导民营经济助力共同富裕。引导民营企业争做推动共同富裕的践行者,以高质量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逐步提升保障水平,夯实员工成长基础。指导民营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制定覆盖员工福利、员工关爱、员工激励等方面的制度体系,细化落实工时、休息休假制度,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断增强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引导民营企业稳健经营,加强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预案,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筑牢保持平稳健康经济环境的“防火墙”。

(三)苦练内功,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培育创新型企业。依托全省科创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集成,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前沿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参与“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开展智能制造试点,提高工业互联网应用水平,发展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数字化发展、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升级。

加快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磐”攻坚行动,开展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腾出发展空间和资源要素,支持优质高效企业发展。加快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支持建设“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

(四)坚守实业,锤炼产业核心竞争力

深化产业链协同发展。引导民营企业投身浙江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参与“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依托“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和各类开发区(园区),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培育链主型企业,强化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发展,加快迈向价值链和产业链中高端。

大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支持民营企业“抱团出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主动对接浙江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用好RCEP红利,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研发机构、设计中心,构建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开展高质量跨国并购,推进品牌国际化,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市场、规则、技术。同时,更大力度引导企业“走回来”,全面对接长三角中心城市高能级发展平台,构筑国内总部功能,提升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掌控力。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引导量大面广的中小民营企业聚焦主业,强化创新,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争取在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成长为“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大力引导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攻关,尽快形成核心技术上的竞争优势,聚焦关键产品实现进口替代,成为强链补链生力军,从“小而多”走向“精而强”,加快培育国家级“小巨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