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2023-01-10焦明辉傅永强
焦明辉 傅永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推动榆林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市建设、“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榆林市发展改革委就榆林中心城区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中心城区教育发展情况
目前,中心城区共有学校311所,其中普通高中学校12所(含民办高中4所),职业学校11所(含民办9所),义务教育学校64所(含民办3所),学前教育学校224所(含民办179所)。中心城区共有学生201426人、教师9963人。
(一)市直学校
共有11所,其中普通高中学校3所(1所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2所,幼儿园4所。市业务指导学校4所(北师大榆林学校、榆林文投艺术职业学校、市妇联幼儿园和市第二十八幼儿园)。共有学生16631人、教师1379人,每千名学生拥有教师约83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0人)。
(二)榆阳区片区
共有学校231所,其中普通高中学校8所(含民办4所)、职业学校9所(含民办8所)、初中7所、小学33所(含民办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173所(含民办146所)。共有学生134329人、教师6395人,每千名学生拥有教师约48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高新区片区
共有学校40所,其中普通高中学校1所、初中2所、小学11所、幼儿园26所(含民办20所)。共有学生38395人、教师1648人,每千名学生拥有教师约43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四)科创新城片区
共有学校24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4所、幼儿园19所(含民办13所)。共有学生12071人、教师541人,每千名学生拥有教师约45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位总量供给不足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和人口流动,不断稀释中心城区生均教育资源,全市中小学班均学生数约43人,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全国约41人、全省约42人)。中心城区承接了大量各县区因父母就业转学而来或纯粹为读书而来的非户籍学龄儿童,造成学校超设计规模招生,班额扩大,师资紧缺,教室使用紧张。榆阳区消除大班额约需新增4700个学位,高新区消除大班额约需新增1600个学位。榆阳区、高新区、横山西南新区公办园占比分别为33%、23%、32%,与公办园占比达到50%的政策要求差距大,“入公办园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按照消除大班额要求,经初步测算,中心城区未来三年需新增约6万个学位,其中榆阳区约2万、高新区约3万、科创新城约1万。
(二)学校布局不够合理
从中心城区榆阳片区看,青山路、航宇路、鼓楼、金沙路等街道学校布点多;崇文路、长城路、新明路、上郡路、驼峰路、朝阳路等街道学校较少。从高新区看,沙河路街道学校较多;明珠路等街道学校分布较少。
(三)师资力量发展不均
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主体差异的影响,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不均衡,中心城区榆阳片区、高新区片区、科创新城片区的生均教师分别为48、43、45人,而且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0人)。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省、市、区级的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差异较大,榆阳城区有区级以上骨干教师848人,占比为13.26%;高新区有区级以上骨干教师307人,占比为18.63%;科创新城有区级以上骨干教师153人,占比为28.28%。教师待遇差别大,市直学校、榆阳区、高新区全面落实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再增加教师工资总额的15%用于绩效考核”标准要求,并且享受年终考核津贴,而横山区仅按照增加教师工资总额8%的标准执行,未享受年终考核津贴。
(四)择校问题依然存在
由于区域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学生不同程度存在择校现象。一方面,高新区教育发展快,许多学生千方百计选择高新区学校上学,导致高新区上学难、大班额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榆阳区的一些学校却未完成招生计划人数。
(五)周边环境有待加强
部分学校周边开小卖部,食品、玩具等占道、流动摊点屡禁不止,食品安全及卫生条件差,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有关投资政策
(一)国家投资政策
一是中央投资。支持原脱贫县区(中心城区仅涉及横山区)公办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每个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建设项目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分别不超过1000万元、500万元,而且“十四五”期间,每县区中央投资支持额度累计不超过4000万元。二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僅支持公办幼儿园和职业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支持额度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
(二)省级投资政策
省级预算内基建资金,主要安排已下达中央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具体额度不定,一般为每个项目200万—500万元。
(三)市级投资政策
中心城区市区共建教育项目,市区财政按6∶4出资建设。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领
坚持教育“均衡化”发展,以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为基数,优化学校布局,制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按照《幼儿园建设标准》和《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以服务半径(幼儿园300—500米、小学500米、初级中学1000米)规划布局学校,老城区采取“填空式”补充短缺类型学校。严格落实《陕西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办法》,规划1500户以上的住宅区要配建幼儿园;规划3000户以上的住宅区要配建幼儿园和小学;规划3万人以上的住宅区要配建初中;规划10万人以上的住宅区要配建普通高中。新建住宅项目配建学校,要与住宅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无偿交付使用;分期建设的,必须与首期住宅建筑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无偿交付使用。对未达到配建标准的老旧小区,在周边统筹规划配建学校。
(二)保障教育用地
教育是国之大计,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布局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优先规划布局学校建设项目。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222号) 要求,新建居民住宅小区的预留教育用地要作为土地出让的刚性条件写入招拍挂交易文件,住宅小区在建设过程中未按照规定预留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用地的,发改部门不予立项,资源规划部门不得办理规划手续,住建部门不得办理开工手续。对调高容积率的小区应按人口增加比例增配学位。不得随意变更教育用地规划,对学校围墙内的非教育用地,市县人民政府要及时变更土地用途,支持学校扩容改造。中心城区迁建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原址优先考虑办学使用。
(三)加快项目建设
加快推动城区学校扩容增位,推进在建学校项目建设进度和现有前期项目落地,成为解决上学难的当务之急。据调研,中心城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学校项目建成后可增加约5万个学位,其中榆阳区约1.8万个、高新区约2万个、科创新城约1万个。这些学校建成投用后,可在短期内极大缓解中心城区上学难问题。通过购买服务、财政奖补等多种方式支持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扩容。
(四)强化学校治理
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教育均衡化发展,缓解择校问题。强化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学实绩,改进教师绩效评价机制,更好发挥绩效工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杠杆作用, 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的内生动力。统筹教师编制配置和跨区调整。完善中小学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评制,探索建立校长待遇与办学效益挂钩的机制,逐步取消校长行政级别,实现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职级并行政策与校长职级制改革配套制度有效衔接。建立健全校长后备人才库,保证校长队伍培养梯队接续。聚焦“教好”“學好”“管好”,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评价指挥棒的问题。增强教育督导权威性、严肃性、威慑力,以优化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强化结果运用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教育督导质量和水平。引入第三方评价,扩大专业学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将第三方专业教育评价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开展学校周边小卖部、摆地摊专项清理整顿行动。
(五)实施“名校+”战略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采用“一事一议”“一校一策”办法,真正把有实力的名校引进榆林市办学。深化与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名校的战略合作,在榆林建立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引进西交大附中等在榆林中心城区合作办学。建立榆林市普通高中名校联盟,形成竞赛培训、学科教研、高考命题等方面合作交流机制,全力提升师生应对新高考的能力,确保“双一流”大学录取率明显增加。发展智慧教育,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有序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 等新型教学模式,实施“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作者单位:榆林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