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水为媒 深化新时代“山海情”

2023-01-10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

中国经贸导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山海情水源协作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

一、津陕水源区对口协作的成效与亮点

陕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根据国务院关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天津市与陕西省从2014年开始进行水源区对口协作。水源区域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所辖28个县(区),宝鸡市太白县、凤县,西安市周至县,共31个县(区),面积7.65万平方公里,占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水源区总面积的80.5%。

陕西省委、省政府和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源区对口协作,明确两地协作牵头部门为陕西省发改委、天津市合作交流办,以“保水质、促转型、强民生”为主要抓手,聚力推动水源区对口协作深入发展。截至2021年累计实施协作项目360多个,投入协作资金22.2亿元,带动社会投资394亿元,建成一批重大工程和标志性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一)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提供了硬核支撑

为了保障水源区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始终将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协作“头号工程”。2014年以来,实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2个,占协作项目总量的36%,有力促进水源区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到2021年底,水源区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汉中、安康、商洛城市和县城及周至、风县、太白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汉中、安康、商洛城市和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5%、100%和90%以上,周至、凤县、太白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也达到92%、 95%和88.6%,为水环境质量稳中有进提供了坚实基础,汉江、丹江水质持续为优,出境断面始终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

(二)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形成生态产品供给与生态旅游发展双重效应

坚持把推进水源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作为协作重点,组织实施了98个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项目,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河湖整治、湿地修复。“十三五”末,汉中、安康、商洛市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68%、68%和69.56%,比2015年提高了8.89、3和3.06个百分点;周至、太白、凤县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80.88%、91.96%和80.4%,均创改革开放以来最好水平。水源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不仅扩展了绿色生态版图,而且直接促进生态治理项目华丽转身为优质生态旅游产品,如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江生态公园项目通过湿地植物群落创新性修复,成为汉江湿地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的样板;商洛市丹凤县金山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全方位生态治理将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变成绿色苍翠的3A级景区,成为秦岭生态治理的典范。

(三)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绿色循环发展优势开始显现

依托水源区绿色生态优势,重点在绿色有机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产业园区等领域实施了60个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在绿色有机农业领域,推动中药材、魔芋、茶等特色产业形成蓬勃发展势头。2021年底,水源区优质中药材、魔芋、茶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49.55万亩、90.5万亩和290万亩,形成规模化产出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乡村振兴效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如在安康市兴起的毛绒玩具产业集群,目前已吸纳社会就业1.2万余人,2021年实现产值30.05亿元、出口2.8亿元。在现代产业园区领域,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安康国家级高新区“园中园”项目先后建成4个园区,年产值80多亿元,促进安康高新区在全国综合排名实现连续6年进位,2021年跃升至国家级高新区第58位。

(四)基础性民生建设得到加强,有效增进了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实施了48个民生保障协作项目。针对加快城镇化带来的新需求,在水源区城市和县城实施了一批中小学新建、扩建项目,有效解决了城镇新市民和移民安置区群众子女就近入学的迫切问题;顺应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积极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建设项目,在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投用的现代化实训楼、图书馆提升了技能人才培养条件,促进该院成功跻身省级“双高”职业院校行列。为了补齐医疗卫生短板,在水源区城市和县城实施一批公立医院新建、扩建、迁建项目,新增床位2545张,缓解了当地群众就医难问题。

(五)经贸合作与人才交流领域不断拓展,为津陕区域经济融合互动注入了新动能

一是产业合作不断升温。通过产业推介、项目对接,天津优势企业积极参与水源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累计落地企业14家,投资总额15.72亿元。二是市场合作不断扩展。通过宣传推介、贸易洽谈,水源区绿色农产品、品牌生态产品持续进入天津消费市场和出口贸易渠道,既推动水源区优质农产品走旺市场,又促进天津市场提质扩容。三是人才交流不断深化。两地先后派出56名干部相互交流挂职,提升经济发展和管理能力;水源区發改系统先后组织14批308名干部赴天津实地培训,增强了干部谋划发展能力。

二、深化提升津陕区域协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和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深化提升津陕区域协作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不仅指明提升区域协作层次与水平的方向,而且对建立两地区域合作互助机制、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增添了新动力。

党和国家推动水源区高质量发展,为深化提升津陕区域协作提供了战略性机遇,有利于津陕两地合力打造水源区高质量发展样板,为优质水源永续北上提供根本保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破解各自发展短板,为深化提升津陕协作提供了现实性机遇,有利于陕西发挥水资源优势助推天津经济发展“解渴”,也有利于天津发挥开放枢纽优势助推水源区开放发展“解困”。日益增长的比较优势互补需求,为深化津陕区域协作提供了内生性机遇,有利于在国内大循环主导作用发挥的环境中为两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看到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深化提升津陕区域协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仍有短板弱项。局部地区生态十分脆弱,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沿江建制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县城老旧管网改造提升进展缓慢,环境风险隐患仍然存在。水源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水源区31个县区中有29个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虽然“十三五”末实现整体脱贫摘帽,但发展滞后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开放不足导致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优质要素资源短缺。津陕水源区全方位协作的机制尚未健全。两地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缺乏机制性安排,不少好的创新政策设计由于缺少机制性渠道无法落实落地,经贸合作交流和人才交流规模有限。津陕水源区协作的舆论宣传力度不足。大多数天津市民不了解陕南是南水北调中线主要水源供应区,不了解水源区人民为保证水质作出的无私贡献;陕西大多数居民也不了解天津在水源区的各类建设项目,影响到合作潜能的有效释放。

三、推进新时代津陕区域协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按照党的二十大总体战略部署,综合考虑津陕两地加强区域协作的内在要求和相关条件,深化提升津陕区域协作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推进新时代津陕区域协作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保水质、促转型、强民生”为工作主线,创新协作方式,拓展协作領域,推动“三个转变”,即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和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相结合转变、由资金协作向资金协作和优势互补协作相结合转变、由项目建设向项目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转变,全面提升区域协作层次与水平,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体系,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打造我国南水北调优质水资源供应区、水源地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对口协作互助共赢示范区。

(一)强化以“中央水塔”保护为引领的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全面完善提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网络

重点加强秦岭、巴山和汉江、丹江、嘉陵江“两山三江”流域综合治理,集中连片建设山地森林和沿江绿色生态廊道,扩展绿色生态安全空间,强化释氧固碳、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稳步提升我国“中央水塔”的保护质量和水平,培育全球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样板。坚持环境质量导向,全面完善提升环境基础设施网络。以沿江建制镇为重点,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确保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达标运行;加快城市和县城老旧管网改造提升扩容,消除污水管网空白区;强化垃圾处理设施系统,推广城镇污泥和城乡固废资源化处理模式;深入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逐项列出治理方案,严密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确保“中央水塔”优质水资源永续向北奔流。

(二)加强以绿色循环为特色的产业发展协作,推动产业升级再造进入快车道

在农业领域,围绕生态农业发展实施技术、项目和品牌合作,瞄准国内消费升级规模化发展食用菌、茶、中药材、蔬菜和畜牧业等特色优势农业,引入天津优势企业推进精深加工和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全国一流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打响“中央水塔”水源地生态农业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在制造业领域,加强两地产业链对接,推动优质要素资源向水源区现代产业园区流动集聚,以配套基地等模式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现代中药等新兴产业,以创新方式升级发展富硒食品、毛绒玩具、丝绸等传统产业。在服务业领域,依托水源区风光优美和文化资源密集优势,引入天津现代创意、设计和市场运营资源,开展以生态旅游度假为重点的策划、项目、市场合作,发展高品质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汉文化旅游、特色民宿等旅游产品,打造跨省市旅游合作品牌。

(三)扩大以优势互补为中心的经贸交流协作,构建协同开放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在“陕西—京津冀产业合作活动”框架内开展津陕经济合作专项活动并形成机制性合作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招商推介活动,推动天津优势企业到水源区实地考察,开展投资贸易合作洽谈,扩大对水源区的投资规模。以市场深度链接为着力点,培育市场合作交流平台。适应天津市民消费升级需求,推动更多水源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进入天津主流消费大市场,形成产品优势与市场优势互补叠加效应。以扩大水源区外贸出口为抓手,培育发展开放合作交流平台。发挥天津港北方开放枢纽综合优势,向水源区复制推送开放要素资源,发掘魔芋、富硒茶、食用菌等传统优质产品出口潜力,加快实施“贸产融合”发展工程,促进水源区开放崛起。

(四)拓展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为重点的公共服务领域协作,促进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研判并把握水源区大规模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在就业领域,着力推动和支持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带动社区工厂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容量,促进落户城镇的移民实现就近创业就业、稳得住、能致富;在教育领域,充分发挥天津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聚焦水源区移民搬迁社区学校建设,采用资源共享、联合办学等方式,扩大公办学校教育资源及优质资源覆盖面,同时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打造职业技术教育“升级版”;在医疗领域,依托天津一流医疗资源优势,加强水源区县级公立医院建设,创新津陕远程重大疾病诊疗合作方式,利用远程医疗教育平台发展远程带教,促进水源区诊疗水平和医师专业素质提升。

(五)深化以相互挂职为途径的干部人才交流协作,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干事创业骨干队伍

首先,组织发改、工信、商务、文旅等经济部门干部相互挂职,参与实体经济运作,提高水源区干部谋划发展、培育产业、组织项目建设的专业能力。其次,组织高新区、经开区、工业集中区干部双向挂职交流,提高水源区产业园区干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环境优化的专业能力。第三,组织水源区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赴天津开展专业培训,促进水源区干部人才提高专业精神和能力。

(六)推进以合作共赢为导向的机制创新协作,全面提升区域协作层次与水平

全面加强津陕区域机制创新协作,加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协作机制。一是推动汉中市与武清区、安康市与滨海新区、商洛市与津南区健全结对发展协作机制,形成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构建战略性协作平台。二是推动两地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经开区、工业集中区建立伙伴园区机制,开展产业链对接和要素资源互补,提升园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三是推动陕西省和天津市的工信、科技、农业农村、商务、金融、文旅、教育、卫健、广电等经济社会行业主管部门开展机制性协作,从省级层面加强统筹协作和信息交流,形成津陕区域协作高质量发展的“大合唱”。

(七)开展以传播“山海情”为主题的宣传舆论协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投入津陕合作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津陕主流媒体优势,积极开展宣传舆论协作,促进两地人民持续加深新时代“山海情”。广泛传播“中央水塔”优质水源给天津人民生活品质带来的新提升,充分反映生态保护修复给水源区人民生活环境增添的新色彩;广泛传播水源区人民为保护水源和水质稳定提升作出的无私奉献,生动展现天津为水源区产业发展和人民福祉作出的重要贡献;广泛传播两地加快优势互补、融合互助的进程,促进合作共赢的潜能充分释放,活力充分涌流。

猜你喜欢

山海情水源协作
保护水源
《山海情》:所愿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土味《山海情》凭什么热度不减?
好看的“扶贫剧”不止《山海情》
《山海情》,“土到掉渣”的爆款
南水源头清如许
团结协作成功易
协作
寻找水源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