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视角下民宿对乡土景观的空间表征研究
——以成都明月村为例

2023-01-10余正勇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民宿乡土景观

陈 兴,余正勇

(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近年来,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民宿发展成为产研学界关注的课题。民宿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显现出的优势带动作用,使其被视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有力抓手,国内各地争相效仿,纷纷开发设计民宿以谋求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然而,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民宿发展难免出现盲目跟风、效益低下等窘境。在此背景下,总结四川成都明月村民宿的成功经验,分析民宿对乡村景观的空间表征作用及实践机制可为相关民宿实践和乡村景观保护提供参考借鉴。

民宿形式最早起源于英国的B&B(Bed and Breakfast),意为提供早餐和住宿的家庭旅馆,随后在欧美、日本和中国台湾兴起,最后传入大陆地区。关于民宿的研究,国内起步晚于国外,但在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学习中积累了大量优质的本土经验和成果。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研究采用质性和量化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文本、调查问卷、访谈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民宿研究内容丰富,涵盖民宿规划设计[1]、经营管理[2]、案例分析[3]、经济带动[4-5]、发展困境及策略[6-7]、可持续发展[8]等方面。民宿凭借其自身优势在乡村旅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吸引人口回流、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等,被认为是促进乡村振兴和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的新动力[9-10]。然而,民宿对乡村的振兴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带动、产业支持、实现地方居民在地就业等方面,更多的是对地方文化和传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促进地方文化景观的振兴。民宿改造利用地方闲置房屋院落,融合地方人文生态、景观资源,具有地域性特点,成为旅游者游览的主要动机[11]。同时,民宿将周围的建筑特色纳入其中,民宿主既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也让游客接触和体验地方文化[12]。游客在消费服务时,通过主客互动的过程可以实现价值共创,获得原有产品及服务之外的价值,有助于增加自身满意度,帮助民宿得以弥补和完善[13]。

民宿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是游客了解地方文化的窗口,有助于实现对乡土文化的回归与建构[14],满足游客乡土回归情愫中对乡土文化和乡土意象的憧憬和情感体验。结合情感体验层次,民宿对乡土文化的表达可从乡土物质、乡土空间及乡土精神三个途径进行[15]。乡土景观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宿发展具有重要联系。乡土景观在民宿规划设计中的运用直接影响着民宿的“乡土性”和“地域性”,关乎着民宿对地方文化的表达建构。为此,相关学者探讨了乡土建筑材料[16]、乡土植物[17]等在民宿景观营造中的策略与方法。以乡土文化和传统民俗为基础规划设计的民宿才能诠释传统乡土景观与生活之美,构建和传达栖居之美、游憩之美,传承文化之美[18]。然而,民宿项目的发展也让乡村卷入旅游市场,通过吸引众多的精英和资本进入[19],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居民收入的同时也改变了地方传统的单一主体局面,乡村成为政府、企业、创客、游客和居民等多元主体追逐利益的场所,不同的利益诉求主导着民宿空间的生产[20]。地方在民宿发展中获益,也面临着现代性文化的冲击,促使多元文化在同一空间内交流碰撞,引发了对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等矛盾的考虑。

依托民宿等新业态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实现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前提在于分析了解民宿发展过程中对乡土景观空间的表征作用和影响机制。现有研究多涉及民宿与乡土文化关系及民宿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方面的探讨,存在内容上的宏观宽泛化和案例上的局部个体化弊端,未能从直观层面针对性探讨民宿发展对乡土景观空间的影响与重构。本研究认为符号化为这一课题提供了新的较为适宜的研究视角。因此,本研究基于符号化视角,通过分析四川省明月国际陶艺村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探究民宿对乡土景观的空间表征作用和影响,以期为民宿发展实践和乡土景观保护提供参考借鉴。

一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以四川省明月国际陶艺村民宿乡土景观表征为研究对象。研究村落位于成都蒲江甘溪镇,距成都90 km,是隋唐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皈宁驿站。2009年明月村是成都市级贫困村,村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多以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种植为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 000元,地方经济十分薄弱。大量劳动人口外出务工,村子里多以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为主,缺乏产业支撑,地方发展困难,房屋院落闲置失修,传统文化景观陷入衰退状态。为带动地方经济,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各级政府积极作为,探索出一条“乡创+文创”的乡村建设道路,根据“政府搭台、文创撬动、产业支撑、公益主动”的振兴模式,自2013年开始与企业合作修复明月窑,以明月国际陶艺为主题,结合陶艺、竹艺、茶艺、扎染等文化展示、活动体验带动地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生态雷竹和绿色茶海,打造生态文创休闲度假村落。先后引进画家、设计师、作家等“新村民”100余人,在地方探索引导下培育了新老村民共创共建共享的互动社区,共同为明月村发展做出巨大努力。先后引进文创项目46个,地方农民创业项目30个,所有项目中民宿项目占到25个,在产业带动和地方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民宿的开发设计不仅盘活了村落闲置建筑及景观资源,也给地方居民带来大量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带动地方特色产品销售,拉动经济增长,截至2018年底明月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21 876元。民宿开发设计为地方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提供了新路子。村落先后获得2018中国最美乡村、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等称号。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于2019年8月17日,2019年9月24日两次前往明月村开展实地调查,期间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收集大量一手资料数据,调查收集内容包括明月村基本概况、村庄发展历程、乡土景观空间演变、民宿开发设计、民宿发展现状等方面,访谈对象包括地方工作人员、新村民、民宿主、地方居民等。此外,梳理网络上有关明月村的研究成果、文献,并分析整理政府网站、媒体和旅游平台上有关明月村及村内人员的宣传、访谈及分享内容,以获得丰富充足的二手资料。

二 多元主体主导下基于民宿的乡村旅游空间生产

乡村旅游的选择和发展使明月村演变为都市游客向往的旅游消费空间,地方资源环境与人文景观被卷入旅游市场,为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乡村景观空间在新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着新的生产与再生产。民宿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业态,在政府、创客、游客、地方居民等多元主体主导的空间实践中影响着地方景观空间的生产与重构。

(一)政府主导下民宿对乡土景观的传承与重构

政府作为地方空间生产权利主体,通过生态农业、陶艺文创、民宿服务等项目产业对明月村空间进行构想与实践,从规划战略、制度保障、财政支持、人才培育方面引导着明月村乡土景观空间的生产与重构(表1)。

表1 政府主导下的空间实践案例

2009年以前的明月村作为市级贫困村和大多数贫困乡村一样,面临产业凋敝、人口流失带来的空心村等村落衰退问题。为了脱贫致富、振兴乡村、重构乡土景观,政府积极作为,起到了引领搭台的作用,重视地方文化传承、原真性景观维护,因时制宜的规划明月国际陶艺文创园区为核心,打造集陶艺产销、创意体验、文化展示、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人文生态度假村落。并探索出“政府搭台,文创撬动,产业支撑,公益助推,旅游合作社联动”的新型振兴模式,引导明月村景观空间生产实践。制度保障方面,在“乡创+文创”的业态模式下,政府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用地规划和闲置宅基地流转政策吸引外来项目入驻,引导成立乡村合作社,鼓励本土居民在地创业就业。财政支持方面,村子累计投入资金近一亿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于县政府,同时政府通过购买的形式为地方提供设计和培训支持,例如,镇政府在2018 年购买杨鹏飞设计师的设计服务,每年为村民提供六户房屋的免费设计方案,以维护村落整体景观风貌。

人才培育方面,地方政府“外引”“内培”双管齐下,以人才振兴、激发古老村庄新活力,鼓励和吸引怀着乡村田园梦、有乡土情怀的民宿主、作家、建筑师100 余位“新村民”,打造了明月村文创项目集群和创客聚落空间。地方政府寄望于民宿等旅游服务产业修复和盘活闲置的川西林盘院落,在制度、规划策略和土地政策方面加以引导和支持,为明月村乡土景观修复与重构提供巨大的支持与保障,让民宿充分显现出在乡村保护发展和产业带动中的独特优势。

(二)乡村创客对民宿多元文化价值的资本化运作

明月村乡村建设过程主要围绕乡村产业、乡村建造、乡村社区方面推进,民宿依托自身的产业性、乡土性和交互性等功能价值与村落建设实现了较好的耦合。乡村旅游发展后,地方民宿成为创客资本化运作的多功能空间。民宿自身的乡土文化性、产业经济性、情感互动性等价值属性具有强大的资本吸附能力。首先,民宿进行改造利用的房屋是基于传统闲置房宅、院落等都是具有地方历史文化沉淀和生活印记等场所精神的老建筑,是游客体验和感受地方原真文化和景观的重要空间,也是民宿主乡土田园梦想营造的场所,乡土性文化价值突出。其次,乡村创客为发挥民宿的产业带动性,将住宿、参与、休闲体验、养生度假等有机的组合,通过市场运作逻辑以民宿为平台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最后,民宿主人文化中包含的主客共享生活空间,主客交流文化空间营造了一种有温度的“家”文化,让消费者与服务者之间有一种难得的情感互动,增强游客的地方认同感、地方依恋感和重游意愿。

乡村创客相继开展的民宿项目实践,盘活了原本贫困凋敝的村落,将其转变为地方火爆的消费体验场所。明月村自2015年开始依托村民闲置的林盘院落通过建设用地招标和宅基地租赁两种方式引入项目和人才,高品质的项目集群为明月村带来了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为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注入了生命与活力。在资本的市场化运作下,各创客根据自身的技术和特长开展篆刻、美术设计、服装设计、茶艺等休闲娱乐体验活动,以文创和旅游休闲模式促进地方传统民居和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到目前为止,明月村先后引进文创项目46个,获评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2018中国最美乡村等称号。

地方民宿的资本化运作使居民由单一的生产方式向多元化路径转变。发展民宿之前,明月村传统的生产方式以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为主,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 000 元。发展乡村旅游后,乡村创客背后的流量经济给地方农产品等带来的附加价值增加了农民的农业收入。同时,村民以开办餐饮、民宿或者在地就业等方式参与旅游服务,单一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据官方数据显示,地方农民创业项目30个,农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9年的4 772元增长到2018年的21 876元。收益来源多样化,包括农业收入,工资性、财产性、经营性收入。

(三)游客凝视下民宿空间的舞台化营造

明月村民宿空间的生产与重构主要受权利、资本等结构性因素的主导,在“国际明月陶艺村”的整体思路下构想和规划地方空间。游客通过凝视参与地方空间重构。游客凝视虽未直接决定空间生产实践,但作为外部力量对地方空间生产与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乡村旅游建设和民宿改造的主要目的和导向之一。

乡村旅游的兴盛多缘于异质性景观资源和旅游体验对都市游客的吸引力。学界不少学者认为旅游体验本质上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寻找、收集、体验地方旅游符号的过程,将旅游者视作各地奔走的符号大军。从符号视角看,旅游凝视也是一种旅游符号的凝视,结合文章主题即是对地方民宿符号体系的寻找和体验。都市游客在前往明月村旅游消费前都带有一种对目的地原真性景观和乡土性体验的幻想,这样的幻想直接影响了游客的在场观赏行为和满意度获得,并影响游客在旅游中和旅游后做出主观的目的地形象评价、重游意愿及推荐意愿决定。基于这样的逻辑,游客凝视关系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和旅游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企业、创客和居民等多元主体空间实践过程中主要考量的因素之一。

为满足和迎合游客凝视中对民宿空间乡土性、原真性的幻想和期待,政府严格整体规划乡村景观风貌和村落空间格局,本着传承地方文化、维护乡土景观的宗旨,与企业合作修复明月窑,创新开展草染、陶艺等文化展示、体验活动,严格把控引进项目的文化理念,对同质化和与地方发展理念相悖的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发展的同时保护景观空间的原真性与乡土性。企业和乡村创客在民宿空间改造实践中遵守政府的地方规划,遵循地方文化特色和景观风貌,坚持传统与现代的紧密结合,选取乡土性材料、老旧废弃物、乡土植物等进行民宿改造、装饰和绿化,在满足游客现代生活功能需求的同时,营造符合都市游客的乡村田园梦境;民宿既要有民也要有宿,地方居民是地方文化传承和展示的主体,其日常生活行为中蕴含着地方向来的生活方式和逻辑。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喜好,居民们会自主地、热情地为游客提供咨询等帮助,介绍村子的特色和文化背景,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礼仪,维护环境卫生,共同营造一个热情好客、干净卫生、朴素原真的目的地空间形象。

三 民宿表征乡土景观的符号体系

民宿作为地域文化和地方民俗的集中展示空间,是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播的载体[14]。乡土景观元素在乡村旅游中作为文化符号传播的媒介之一[21],其在民宿空间的运用与展示直接关系到民宿乡土文化的表达,进而影响游客的乡愁回归情愫和乡土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层次下,民宿乡土文化的内涵表达包括物质视觉层、空间塑造层和精神互动层[15]。类似地,符号视角下,基于游客乡土情感体验的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三个维度加以审视,发现民宿对明月村乡土景观的表征作用主要体现在物质空间设计、传播运营塑造和主客互动精神方面(图1)。

图1 民宿对乡土景观空间的表征机制

(一)民宿空间的乡土景观表征

民宿空间对乡土景观的表征过程多呈现在视觉化图景和物质要素中,内嵌于“四生乡土景观”[22]体系,重构着民宿生态景观、生产景观、生活景观和生命景观(图2)。

图2 乡土景观的要素构成

民宿生态景观延续的是地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明月村民宿的改造利用基于传统古建筑进行改造,遵循村落空间格局,本身就置于一幅美好的自然生态画卷中。此外,民宿在改造过程采用乡土、环保材料,通过房前屋后乡土植物绿化、废旧物利用和晨跑捡垃圾活动等践行生态绿色理念,维护生态空间。在生产景观方面,民宿围绕生产场所、生产活动、生产器具等进行不同程度的建构,例如:利用老旧废弃的石磨、簸箕、锄头、水车等生产性工具进行装饰展示,在民宿周围利用一块菜地进行种植,与地方农民合作为住客提供猕猴桃、丑橘、竹笋等采摘活动,深刻融入和体验生产场景。生活景观方面,融入和展示地方生活习性、传统美食和饮食习惯,民宿主或地方居民参与接待服务传递和分享地方生活方式,在餐饮方面提供当地时蔬和美食,让游客体验地方不一样的烟火气。生命景观方面,更多的是民宿对地方文化符号的运用和展示,例如结合明月村“明月窑、茶山、竹海”等符号形象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包装设计,同时传递地方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

(二)民宿传播的乡土景观表征

在符号消费社会背景下,符号化运作成为众多旅游地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旅游地的象征性价值的展示需要通过旅游地的景观开发和宣传中的符号建构吸引游客,构建旅游地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价值与意义[23]。民宿经由设计和装扮成为一个可供游客消费和体验的场所,甚至是出游的目的地和吸引游客的一张名片、一个符号。这个过程便是民宿符号化运作的过程,而传播运营不仅具有民宿服务与游客消费的承接作用,也表征着地方乡土景观[24]。民宿的传播依据地方乡土文化和景观特色,充分迎合旅游者符号消费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将其打造成为地方重要的“景观符号”型旅游地标。

明月村民宿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主要源于民宿的符号化运作过程迎合了都市游客对于乡村田园梦和乡土情感的需求。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明月村民宿传播途径和方式大概可以分为自媒体、网页、纸媒、活动节事、产品包装等方面(表2)。

表2 明月村民宿传播途径

明月村民宿在传播过程中基于村落“安居、乐业、家园”的总体生活理念,尤其注重入住者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获得,提取民宿代表性景观元素和文化理念,在与地方陶瓷文化、攀西林盘老村风貌、茶山、竹海等环境融合营销,通过民俗主题logo设计、理念文化、生活空间图片等文本资料传递着一种非去不可的田园民宿、乡野小居、乡间小屋的魅力。同时,无论政府或是企业官方的宣传介绍,还是民宿主的个人推广、游客的口碑宣传和游记攻略,不同宣传文本和叙事材料都涉及大量的乡土景观符号和元素,会不经意地影响、引导和培育外来游客对民宿乡土景观空间的先前经验,这些经验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游客在场体验行为及情感体验,从而形成一个不断交互的传播循环。

(三)民宿主客互动的乡土景观表征

民宿区别于一般的酒店、旅馆等住宿形式,缘于民宿开发运营中的特有的主客互动交流内容,营造了一种游客向往的有温情的“家”的氛围。从符号视角来看,旅游活动可以视为符号化的人、物之间的符号互动过程,民宿中的主客互动关系也可视为符号的互动,包括民宿主与游客、游客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民宿主客互动并非简单的物质言语上的互动,具有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体验和价值共创优势,最终有助于强化地方乡土景观空间表征[24]。

民宿在融合地方文化生态、景观环境等资源的同时,具有乡土性、地方性、互动性等特征[25],成为游客出游的主要动机。同时,主客的互动行为对成本、服务、情感和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影响[13]。游客在入住民宿的过程中对乡土文化和传统景观的获得,不仅通过民宿建筑、景观小品、装饰风格和餐饮服务等视觉化的感知,更是通过民宿者或民宿服务者自身的装束、生活方式和交流内容中获得。乡村性和人文情怀作为民宿最关键的核心[6],可以说民宿因民宿主的存在而具有个性与灵魂。民宿主作为地方行走的活文化载体,往往在互动交流中将游客置于地方文化环境中,通过讲述地方历史传说、个人成长经历和乡村奇闻趣事等分享广泛的精神文化知识,让游客获得更多的文化体验。此外,主与客和客与客之间的互动交流会产生高于原有产品服务的价值,实现乡土民宿价值的共创,有助于让服务者进一步发现游客新的需求和不满意的地方,从而有机会跟新和弥补民宿在乡土景观空间表征中的不足,进而更好地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

四 民宿对乡土景观空间表征的影响

(一)乡村性回归与现代性冲击

乡村民宿在发展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地域性”和“乡土性”,有助于地方实现乡村性回归。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大量城乡要素单向流向城市,农村人口等要素的过度流失引发空心村等问题,乡村文化和地方景观陷入衰败局面。民宿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为农村景观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通过改造利用地方闲置房屋、院落,对乡土材料、老旧废弃物和乡土植物的再次利用,盘活了村落闲置资源,使乡土建筑、乡土景观和乡土生活价值再次彰显和激活,并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种新潮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接触、理解和传承。

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民宿业的兴起使明月村卷入旅游市场之中,随着创客、游客、企业等多元主体的进入,明月村自然而然成为多元主体多样化利益角逐的旅游场域。由于各主体利益诉求的不同,基于自身的理念进行着民宿空间生产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现代化思想、技术与理念给明月村带来多方面冲击,影响着地方传统文化景观的变迁与重构,充斥着地方居民原有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引发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主客矛盾等多种问题的讨论。

(二)文化间性及其对地方性的重构

民宿逐渐演变为地方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之一,旅游目的地人流量的增多,促进了地方人口的流动与交流。由于不同人群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和成长经验的不同,民宿旅游的介入使明月村成为多文化交流互动场域。政府通过项目和人才政策引进100多位创客成为“新村民”,“新村民”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经验,从而让地方由单一的本土文化向多种文化局面转变。这样的转变包括不同类别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及新村民与老村民所代表的城乡文化背景之间交流。基于文化间性下明月村民宿及民宿主为构建城和重塑乡文化及多元主体文化之间关系做出重大贡献。民宿及民宿主在尊重和理解地方主体文化的前提下寻找与自我文化理念的融合点和展示方式,同时利用明月书馆开展明月讲堂、夜校等活动增进各种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新老村民通过共创共建共享社区的培育,减缓甚至解决各种文化之间和城乡文化之间的冲突,平等交流、互相尊重和互利共生。

在明月村的发展过程中,民宿的改造设计虽然盘活了地方闲置资源,但并非简单地复制和还原,而是对明月村地方性的重构。要实现对地方文化和乡土景观的可持续性保护则需要结合现代发展趋势进行创新转化和创意发展。明月村在政府引导下,以“文创+乡创”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展示和传承发展,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投标和居民用地租赁方式引入项目创客,创客在地方规划下对传统建筑进行现代化改造利用,虽然在整体风貌上符合地方特色,但整体上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内部嵌入现代功能设施,成为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的场所,已然不再局限于传统院落的功能性需求,更多向餐饮、住宿、休闲、度假方面延伸。

(三)创新驱动与同质化

明月村的发展源自民宿、陶艺、竹艺等文创和乡创项目的创新驱动。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明月村修复明月窑、以陶艺文化为主题结合竹艺、扎染、茶艺等文化展示和体验活动探索文创撬动地方乡村建设的模式。地方乡村建设围绕乡村产业、乡村建筑、乡村社区三个方面开展,其中,民宿依托自身优势在产业带动、建筑景观修复改造、社区培育方面发挥重要的驱动作用。一是民宿作为休闲服务业为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有效带动生态观光农业、地方传统陶艺、茶艺和竹艺等手工业与旅游休闲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为村落提供产业保障,带动经济发展;二是民宿效应盘活了地方闲置资源,有助于重构乡土景观空间;三是民宿的发展改善了地方居民的生活质量,以新理念和方式培育和谐、生态、美好社区,塑造明月村品牌并发挥品牌效应[26]。

随着文创项目的引进,明月村内餐饮、民宿、手工体验项目日趋丰富。尽管地方政府对引进项目中同类型的项目严加论证,但依旧难免出现改造设计、产品服务同质化的问题。对目前明月村内现有的25家民宿分析,不难发现民宿风格多偏于现代奢华风格和朴素乡土风格,很多民宿建筑由于多出自同一设计师之手,在空间改造和景观小品元素设置方面雷同。此外,民宿产品服务方面活动较为单一,多局限于食和宿的功能性需求满足上。

五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宿的火热发展使民宿本身成为一种视觉化图景,甚至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重要的旅游符号。同时,民宿也一度被视为旅游客“诗意的远方”,为游客提供认识、了解和体验乡村文化景观的多功能场所时,也盘活了地方闲置资源,为地方注入了经济活力。在研究明月国际陶艺村的乡村振兴中,民宿实践在乡村建设和地方文化景观保护中优势显著。政府、企业、创客、游客和地方居民等多元主体各自利益主导下的民宿实践深刻影响着明月村旅游空间和乡土景观空间的生产与再造。民宿在物质空间设计、传播运营、主客互动等环节都表现出对乡土景观空间独特的表征作用[24],有助于满足和迎合游客对回归乡土的情愫和乡愁体验,在对地方景观创新转化与创意利用中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5]。但也要注意到,民宿在带动乡村发展建设的同时也让乡村面临乡村性与现代性、文化间性与地方性、创新驱动与同质化等多重矛盾问题的糅合。因而,明月村民宿实践的成功虽具有典型代表性,但在具体的参考借鉴中需要因地、因时探讨适宜的发展策略。

(二)讨论

本研究基于符号视角为探讨民宿对乡土景观空间的表征作用与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便于从视觉化层面直观把握和分析民宿发展过程中,对乡土景观空间演变与重构的影响与符号化呈现。然而,乡土景观研究涉及地理学、景观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知识,符号学视角只是其中一种探究路径,不同的学科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知识贡献。此外,本研究侧重以质性方法呈现,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量化方法切入,直观地呈现民宿与乡土景观的符号化建构,更好地指导乡村振兴中的民宿实践。

猜你喜欢

民宿乡土景观
孪生院子民宿
东胡林民宿
景观别墅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火山塑造景观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乡土中国
你是民宿达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