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3-01-10刘美琳张瑛
刘美琳,张瑛
(九江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江西 九江 332005)
1 引言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新时期,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转换增长动能、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期。面对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无疑是一条必经之路。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及下一步我国要建成科技强国,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对于企业而言,研发机构是创新和发展的引擎[1],是科技向生产力转变的桥梁,是技术研究、尖端技术、重要技术应用和新装备研发的重要平台。高质量发展研发机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力提高的关键,对提升九江市科技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有正向作用。
2 九江市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情况
近年来,九江市紧扣国家和江西省关于企业研发机构工作部署和要求,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加大力度吸引各类型企业研发机构落地九江,持续提高企业独立创新能力和内因性开发动力,更好促进创新发展战略和地方建设。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九江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九江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把建设企业研发机构作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截至2021 年底,九江市拥有354 家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其中18 家国家级,118 家省级。同时,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引进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升级转型等方面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2.1 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2015-2020 年,九江市科技进步贡献在全省排名持续往前,2020 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超15 亿元,较2015 年高出1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38%。2020 年全社会R&D 经费支出达到49 亿元,连续4 年增速位于全省前三,占GDP比重达1.51%,较2015 年高出近1%。截至2020 年底,九江市专利申请量11 877 件、专利授权量9 032 件,均列全省第三[2]。2019 年,九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2015 九江科技创新投入情况如图1 所示,专利情况如图2 所示。
图1 九江科技创新投入情况
图2 九江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
2.2 科技创新人才持续集聚
研发机构的成立为企业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研究环境,为企业培养出一大批行业领域的尖端人才。截至2020 年底,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664 938 人,各类专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255 025 人,占比超35%。其中国家人才计划5 人,柔性引进“两院院士”44 人。全市培养省级高端人才8 人、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5 人,市级人才29 人。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科技创新人才1 000 余人。市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39 个,博士研究生全职引进750 人,柔性引进166 人。这些人才充分利用研发机构现有条件,进行技术创新、研究新产品,为企业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
2.3 科技成果转化明显加快
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可以为企业技术更新换代提供可靠支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2015-2020 年,全市共承担超700 项省、部科技计划,所获经费超3.8 亿元;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 项,获省科学技术奖19 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40 余项,企业研发创新成果510 项,参与产品标准制定40余件,销售收入共计51.6 亿元,利润7.6 亿元,解决9 500 人就业问题。2020 年,全市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8.4 亿元,较2015 年增加15.85 亿元,增幅达621.6%。2021 年,全市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获批186 项,资金7 253.45 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15 项,省“揭榜挂帅”、重点研发等项目138项,表1 为近3 年全市获批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情况[3]。
表1 近3 年九江市获批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情况汇总
2.4 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九江市组织企业(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大赛,科学总结企业(研发机构)宝贵经验,交流优秀案例,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增强斗争精神,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推动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西省科技创新类文件精神,九江市举办科技创新周活动,宣传党对科技全面领导和方向指引,弘扬科学家精神,选出“最美科技工作者”“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最美科普工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激发企业(研发机构)创新活力。
3 九江市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九江市加大对研发机构建设投入,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如下。
3.1 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不高
截至2021 年底,九江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 069 家,相较于2020 年增长了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达720 家,相较于2020 年增长10.1%,但是这些企业拥有研发机构占比不足35%,现实拥有量与企业自身愿景差距较大,2020 年与2021 年九江市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情况对比如图3 所示。研发机构的不足影响了企业创新发展与升级转型,直接导致九江市工业发展速度缓慢。
图3 2020 年与2021 年九江市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对比
3.2 研发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全市近几年新增研发机构企业主要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中大多处于发展前期,自身实力不高,企业研发项目也多处于并跑或起步阶段,领跑型研发企业严重不足。从研发水平上看,企业自主判断研发水平处于行业跟跑或起步阶段。从整体上看,具有带动性、引领性的企业和相关研发项目相对较少,研发水平位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企业数量不足,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研发水平亟待提升。
3.3 研发高端人才匮乏
人才是研发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支柱作用,但从目前企业研发机构调研情况看,企业难招到高端人才以及留不住人才仍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难题。近年来,九江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高级人才落地九江,人才缺口问题得到了一定缓和,但是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研发人才招不到、留不住,造成科技型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严重制约了九江市企业的研发创新,成为影响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3.4 创新体制机制不灵活
全社会创新氛围还不够浓厚,科技治理体系还有待完善。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各县(市、区)科技创新能力差别较大,基层科技管理服务能力和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活力不足,科研人员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人才、项目、服务、资金“四位一体”发展模式未有效形成。
4 推进九江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对策措施
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作[4]。九江市要围绕科技创新发展要求,切实转变观念,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工作的前瞻把握,积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加大推进工作的组织力度,主要建议如下。
4.1 完善组织体系,构建协调的推进机制
深入落实习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贯彻新时代发展理念,衔接省政府《关于加快江西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十条措施》[5],集中研究,抓准文件精神,出台九江市关于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计划。完善研发机构发展扶持政策体系。重点以研发机构的建设、运营、创新、人才等关键环节和要素,完善九江市扶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制度,丰富扶持研发机构方式方法。将研发机构建设列入年度科技计划项目,探索以采购公共技术服务、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支持全市范围内企业向研发机构购买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增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外部动力。积极推动健全多样化投入体制。引导金融机构为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等科技金融服务。
4.2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引育高层次领军人才
落实《九江市人才新政30 条》等文件精神,吸引各级人才来九江就业、创业[6]。由市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成立跨政商指导委员会,发挥政府与企业的带头作用,研究人才发展定位和建设规划,制定一系列规范方案标准,推动人才建设发展。制定实施《企业研发机构人才聘任与管理办法》,聘请若干名国内外能工巧匠和优秀高级人才,建立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级人才库,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攻关、方案制定等模块中的骨干作用。围绕重点行业重大难题,联手合作,整合多方资源,组建跨行业领域攻坚克难团队。适应新时代科研技术发展、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结合研发机构人才兴趣专长,与高校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达到共同进步,最大力度建设新时代魅力九江。
4.3 加强校院企合作,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完善校院企合作创新制度体系,加强现有企业(研发机构)与国家、区域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及成果转化产业化。加大政策力度,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与九江本地企业合作开办研发机构,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科技成果产出。充分发挥九江毗邻湖北、安徽、湖南的区位优势,大力加强与南昌、武汉、合肥、长沙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联动,促进赣鄂皖湘四省创新资源加速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产业技术联合攻关与研发合作平台建设,大力承接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孵化,提升九江集聚创新资源和辐射带动四省毗邻区创新发展的能力,将九江打造成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4.4 加大投入力度,健全经费管理制度
持续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通过增加市级经费投入、多方提升研发经费占比等措施筹措研发机构经费,形成多元投入体系。持续加大政府研究经费保障,保障支持研发机构项目研究、工作奖励等经费投入,加强研究经费管理。认真研究党中央和江西省相关文件,把工作做实做细,出台一系列适应九江市市情的科研经费管理方案,完善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结余留用、绩效奖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