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新征程中展现民政担当
2023-01-10蒋蕊
☉ 蒋蕊
党的二十大绘就了一幅中国人民更加美好未来的蓝图,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更加凸显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民政部门是履行党和国家民生保障职责的重要部门,做好民政工作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在全面准确理解把握、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中,上海民政部门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充分彰显民政担当、凸显民政作为。
夯实兜底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完善兜底保障,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更是民政部门最基本的职责。民政部门要在兜好底、强基本上下功夫,通过完善分层分类的兜底保障体系,织密织牢共同富裕的底线网。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夯实兜底保障机制,增强保障力度,以制度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不断抬高全社会发展的底部。
2022年9月,上海市民政局发布《上海市参与式社区规划导则》,注重全过程参与,动员社区工作者、社区规划师和居民等不同群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图为居民在老旧小区共建的“小型花园”。
一是更加精准。兜底保障兜的是社会的最底部,首要就是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上海将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精准帮扶,通过深化社会救助需求评估,精准分析和掌握每一位困难对象的实际合理需求,一户一策、精准配置救助帮困资源。不断优化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提高准确性和及时性,确保各项救助帮困举措的精准和公平。
二是更有温度。兜底保障不仅提供保障,更要让困难群众感到温情。上海将进一步深化“政策找人”,完善主动发现机制,跨前一步,将关心关爱做到群众开口之前。尊重人的体验,让困难群众平等、有尊严地获得帮助。重视人的发展,推动实现救助与增能有机统一,致力于帮助困难群众通过诚实劳动走出贫困。对面临困境的儿童,从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出发,既落实基本生活保障,更关注其身心健康,提供思想上、精神上的陪伴帮助,助力他们逆境成长、成才。
三是更加规范。兜底保障的对象是社会上最弱势的群体,救助帮扶资金是老百姓的保障钱、救命钱,社会关注度高、容忍度低,一分也不能乱用乱花。上海将坚持底线思维,用好“上海市民政资金内控监管平台”,筑牢资金监管“防火墙”,规范资金使用管理,让群众安心、社会放心。
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共同富裕,一定是充足的、宽裕的、丰富的。推动公共服务发展,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既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也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在兜底保障的基础上,民政部门要大力推动发展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供更多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公共产品。下一步,上海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增量提质,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方面,着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市委市政府连续25年将养老床位建设等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结合超大城市实际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持之以恒扩大养老服务供给。面对深度老龄化趋势,上海编制了新一轮《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明确了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着力打造更加方便可及、服务专业、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针对重度残疾人缺乏专业养护设施的瓶颈难题,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本市“十四五”期间困难重度残疾人养护机构及床位建设的实施意见》,“十四五”期间将新增2000张重残养护床位,缓解这一难题。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还应推动均衡可及。上海将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不断夯实农村地区组有点、村有室、片有所、镇有院的四级服务网络,推进城乡养老服务均衡发展。我们还将在发展一般公共服务的同时,针对群众的新期盼、多样化需求,提供新型公共产品。比如,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推进更多优质价廉的康复辅具走进寻常百姓家,改善和提高广大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的生活品质。
上海积极探索在街镇层面建设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打造接地气的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载体,目前已实现街镇全覆盖,并引入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图为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未保工作站活动情况。
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聚焦失能失智等老年人刚性需求,不断创新养老服务业态,完善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体系,大力推进薄弱养老机构改造,持续发展护理型床位,更好提升养老专业照护能力。聚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网络沉迷等问题,积极培育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全面开展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关爱,不断提升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聚焦人民群众对便捷、温馨的婚姻登记服务需求,积极探索婚姻登记“全市通办”,优化登记流程,弘扬婚俗文明新风,让婚姻登记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美好启程。加强民政领域公共服务的事中事后监管,规范行业秩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创新社区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共同富裕不仅是指富裕的覆盖对象是全体人民,也指明了富裕的实现需要全体人民来参与。民政部门要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优势,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下一步,上海将在推进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基层治理体系方面不断探索发力。
一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社区实践。不断完善党领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落实落细到群众普遍关心的各类社区公共事务中。推广参与式社区规划,鼓励居民发起“社区提案”,形成“需求居民提、项目居民议、方案居民定、成效居民评”的工作机制。积极指导基层通过制订居民公约、村规民约、住户守则等专项规约,优化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协商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加装电梯、社区“微更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民心工程的规划设计、项目实施、监督管理的过程中,激活社区内生力量,推动美好家园建设。
二是以信息化为抓手提升居村为民服务能力。深化上海“社区云”建设,强化对基层社区的数据赋能。通过构建全市统一的社区人、房、户基础信息数据库,助力居村掌握社区底数。通过增强居社互动平台功能,丰富拓展应用场景,推送各类社区服务资源,进一步畅通居民和社区线上沟通渠道,构建“线上互动—线下参与”的良好互动模式,助推社区自治共治。
三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聚焦社区工作者队伍的选任招聘、岗位设置、薪酬待遇、培训考核、职业发展等制度建设,不断推进上海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持续开展上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评选表彰,加强典型示范,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强化专业培训,增强社区工作者群众工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不断提升队伍整体水平。
发展公益慈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以慈善捐赠、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慈善事业,既是乐善好施、博爱兼济的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弘扬,也符合共同富裕所蕴含的辩证法——先富带动后富、部分人富裕帮助和带动更多人富裕,直至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民政部门是公益慈善事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上海是一座有着深厚慈善传统和公益精神的城市,下一步,我们将在这方面作出更大努力。
一是完善制度。将以贯彻落实《上海市慈善条例》《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为牵引,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最大限度动员和汇聚慈善资源。
二是培育主体。社会组织是慈善事业的主干力量。上海将进一步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力度,深入推进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支持社会组织发挥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开展济贫、帮困、助残、扶弱、关爱邻里、守望相助等各项活动和服务,增进民生福祉和社会和谐,为共同富裕夯基垒台。
三是营造氛围。将以“上海慈善奖”评选表彰为契机,深入开展“上海慈善周”等系列主题活动,加强慈善典型宣传,推动慈善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在全市范围营造弘扬慈善文化的浓厚氛围,让慈善成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强化监督。公益慈善容不下一粒沙子。上海将强化慈善组织监督管理,坚决打击公益慈善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公益慈善的公信力,让公益慈善真正成为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持久阳光。
履行好兜底保障职能,确保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推进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扎实推进社区治理,依靠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大力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体人民富裕起来,这四个方面既是民政部门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应尽的职责,也是民政部门大有可为之处。上海民政部门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辑扬帆、踔厉奋发,以民政人的使命担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