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
——基于2010—2019 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2023-01-10炜,刘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

方 炜,刘 洁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129)

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从整体上逐渐由注重增长速度转向了更加注重增长效益。新发展阶段下如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得发展成果更好的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是未来时期的发展主题。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代表着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承担着培育壮大新动能,形成未来竞争新优势的重大使命,对经济社会整体与长远发展有着巨大的引领带动作用,也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下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产业体系的新支柱。因此,后疫情时代下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自“高质量发展”这一说法提出以来,以此为主题的相关研究就层出不穷,关注较多的方向主要在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路径机理、评价体系等。金碚[1]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探讨了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性特征。蒲晓晔等[2]在需求动力结构和供给动力结构优化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动力体系。张军扩等[3]分析了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进一步探析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与对策。曹跃群等[4]探究了网络基础设施投入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任保平等[5]将高质量发展与高速增长相比较,得出了其五大内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了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五大路径。冯俏彬[6]在研究中总结了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大途径。在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研究中,李金昌等[7]、徐鹏杰等[8]、从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着手,构建了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方大春等[9]、马茹等[10]在五大发展理念以及供给、需求、效率的基础上,分别选取指标测度了中国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方面,学者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内涵界定、选择评价、影响因素探讨、产业集聚分析等。李晓华等[11]、刘洪昌[12]、李金华[13]从自身理解出发,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霍国庆等[14]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效应的内涵,刘铁等[15]考察了产业不成熟与趋同的原因,并进一步建立了选择评价模型。刘晖等[16]研究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并提出了创新驱动四要素螺旋模型。贺正楚等[17-18]、武瑞杰[19]、刘铁等[20]、肖艳[21]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构建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王欢芳等[22]、申俊喜等[23]、吕岩威等[24-25]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为抓手,探究了其影响因素。刘静荣[26]、张敬文等[27]从协同创新入手,通过区域对比,得出了相关的影响因素和机理策略。方炜等[28]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主体间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了合作稳定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陈衍泰等[29]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的两阶段框架,并基于此探析了影响产业发展的四因素。余雷等[30]、石璋铭等[31]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以及实现路径,刘华军等[32]、李敏等[33]探讨了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和交互效应,王良虎等[34]、范晓莉等[35]、郭轶舟等[36]测算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讨论了影响空间集聚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目前学者们对于高质量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大多分开进行,只有少部分研究探讨了两者间的关联关系。曾刚等[37]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吴振华等[38]从服务业入手,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集聚与高质量增长间的关系。李太平等[39]引入产业结构升级这一中介,讨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质量发展是两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从系统视角出发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才能更好地反映出两者间的动态关系。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质量发展耦合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两者间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测量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关系,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其区域差异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进而明确两系统间的协同交互效率,同时提出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国家“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耦合机理

耦合是指两个或多个系统或两种运动方式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联系而产生的协同效应,其中各子系统之间的整体协同效应大于子系统之间的单独作用[40]。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系统地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而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能够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因此,本文将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5 个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两个系统间的耦合机理进行分析。

创新发展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关键核心技术,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不能依赖于技术的引进与模仿,只能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与此同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依靠大量的资金与人员投入,国家的创新发展理念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同时还有利于自主创新价值观的树立,推动产学研创新平台的建立,更加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会对自主创新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反过来促进创新发展的充分实现。

协调发展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价值密集型产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可以不断提升产品层次,并且随着产业链的持续延伸,也可以带动相互关联产业的发展,因此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多种资源的支持,各省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间资源禀赋的差异,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区域内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导向,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拓宽发展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综合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绿色型产业,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能效和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更加清洁、高效地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下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另一方面,紧紧抓住绿色发展时代带来的战略性机遇,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基础,积极拓展战略性新兴子产业,比如充分利用碳中和、碳达峰契机发展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更能够助于经济高效率增长的实现。

开放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路径,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激发产业活力。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开放式发展有助于我们学习并借鉴其先进经验,助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并且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引资新热点,对有效促进吸引外资、提质增效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各项配套政策的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点企业也在加快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此类举措不仅使得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合作更加活跃,还能够使得中国科技、中国标准走向世界,在开放发展中提升国际话语权。

共享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而提高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共享式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更是人人的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人民群众共享的数量、质量和程度。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的是获得更为丰富的科研成果,并将之投入到现实生产生活中,使得现实生产力不断提高,更多的“高、精、尖”科技产品能够惠及民生,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便利,最终让他们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财富,最大可能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指标体系与理论模型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更加系统科学地测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质量发展间的耦合协调度,本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质量发展内涵和互动机理的基础上,秉持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等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华坚等[41]、程翔等[42]、魏敏等[43]、孙豪等[44]、魏巍等[45]、马茹等[10]、黄顺春等[46]、蔡伟等[47]、陈美华等[48]、谢国根等[49]学者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最终构建了以产业规模、产业研发、产业效益为一级指标,企业数、研发机构数等12 个指标为二级指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以及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一级指标,R& D 经费投入强度、R& D 人员投入力度等26 个指标为二级指标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表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表2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表2 (续)

3.2 理论模型的建立

3.2.1 熵值法

赋权方法可分为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两种,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及正确性,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方法中的熵值法。熵值是对不确定性的度量,其中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因此熵就越小;而当信息量越小时,不确定性就越大,因此熵也就越大。因此,可利用熵值中所携带的信息进行权重的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一般步骤如下:

(1)数据标准化处理。

标准化的方法旨在解决指标方向的不一致以及指标量纲化的问题,让全部指标在同一维度上可比较。

(2)数据非负平移处理。

如果某指标数据出现负数,则为了满足之后的算法要求,需要将该列数据同时加上一个平移值(任一正实数M)。

(3)计算第j个指标下的第i个样本的信息熵e。

其中k=1/lnn,i=1,2,...,m,j=1,2,...,n。

(4)计算各指标权重。

3.2.2 耦合协调模型

耦合协调模型包含了耦合度C、协调度T和耦合协调度D,可以用来反映不同系统和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用于分析系统和要素间协调发展的水平。其中耦合度可以衡量系统或要素间互相作用影响的强弱程度,协调度可以衡量系统或要素间同步或非同步的和谐程度,而耦合协调度可以衡量系统或要素间协调配合、良性循环的好坏程度。构建耦合协调模型的一般步骤如下:

(1)计算系统的发展综合水平。

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的测度:

其中,Ij代表各项指标,Wj代表各项指标的权重。

(2)计算耦合度。

其中,L1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综合水平,L2代表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耦合度,C 越大表示两系统越趋向于有序发展,C 越小表示两系统越趋向于无关。

(3)计算协调度。

(4)计算耦合协调度。

此外,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耦合协调度的划分见表3。

表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分级

3.2.3 GM(1,1)灰色预测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可知,虽然客观系统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但其发展变化仍旧有其客观规律。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动态预测模型被称为灰色预测,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模型是邓聚龙提出的GM(1,N)的特例GM(1,1)模型。采用该模型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对未来制定相关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时间序列x(0)有n个观察值,为某一预测对象的非负单调原始数据列,对x(0)进行一次累加可得,对x(1)可建立白化型灰色预测模型,其微分方程如下:

求解微分方程可得预测模型:

此预测模型要求通过后验差比检验以及模型残差检验。其中后验差比检验用于衡量模型的拟合精度情况,所得值C越小越好,一般C 值小于0.35 则说明模型精度等级较高,C值小于0.5 说明模型精度合格,C值小于0.65 说明模型精度基本合格,如果C值大于0.65,则说明模型精度等级不合格。模型残差检验主要查看相对误差值和级比偏差值,一般情况下,相对误差值和级比偏差值越小越好,该值小于0.2 说明达到要求,小 于0.1 说明达到较高要求。

4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国31 个省级行政单位(港澳台除外),选取2010—2019 十年间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全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对于个别指标数据的缺失,考虑到指标的实际特征,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填充处理。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时空特征分析

基于各省 2010—2019 年的数据,根据已构建的评价模型,得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发展水平,由图1 可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均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但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超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表4 展示了2010、2013、2016、2019 年31 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

表4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数

表4 (续)

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均值

从2010 年到2019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综合水平在过去十年间增长了295%,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增长数也达到了181%。从空间维度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综合水平位于前四的省域一直都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其次为上海、北京、福建、四川;在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方面,北京、上海、广东、天津始终位于前列,其次为浙江、江苏、福建。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广东、江苏、浙江起步较早,早在2010 年,广东省就确立了两大核心战略和三大支持战略培育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发展新型业态,江苏省在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困境下,于2009 年就已陆续制定了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民资大省浙江也不甘示弱,在《浙江“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就提出了要抓住机遇,重点扶持生物、新能源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随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要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到了2016 年,11个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到了31 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之上。十九大之后,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赋予了新的重大历史使命,强调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自此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北京、上海、广东得益于区位与经济优势,发展基础较好,领先于其他省份。同时,可以看出,2010—2016 年间,31 个省份范围内高质量发展的提升水平不太显著,达到31个省份平均水平的省份始终占比较少。而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课题之后,为了使得我国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前进,举国上下皆以此为目标而奋斗,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周边省域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内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到了2019 年,有22 个省域的高质量发展到了31 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之上,比2016年翻了一番还要多,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时空特征分析

本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建立在两者耦合度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间的协调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间的耦合协调等级在不断提高,2010 年到2019 年的增幅达到了49.98%,但整体仍处于失调状态。

由图2 可以看出,过去十年间,各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等级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不同省份提升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仅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五个省市达到了协调状态,其他大部分省份仍处于失调阶段。但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 年,处于严重失调的有四川、河南、江西、湖南、河北、贵州、吉林、广西、甘肃、山西、新疆、云南、宁夏、内蒙古、黑龙江、青海、海南、西藏,共计18 个,说明31个省份范围内56.25%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间都严重失调。2013年时,这些省份中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4 个外耦合协调度都至少提升了一个等级,到了2019 年,只有西藏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处于严重失调阶段了。

图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等级均值

就中国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提升速度来讲,河南是提升速度最快的地区,从2010 年的0.132 提升到2019 年的0.364,提升速度为276%,其次有贵州、四川、江西、安徽、湖南,这些地区在过去十年里的耦合协调度都提升了200%以上。此外,在耦合协调度提升速度为150%以上的省份中,浙江由2010 年的轻度失调状态,经过十年的发展,到了2019 年已经达到了初级协调的水平,是实现跨越最大的地区。表5 展示了2010、2013、2016、2019 年31 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所属等级。

表5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及其等级

为了进一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本文还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入手,测算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五大发展理念各自的耦合协调度,通过对每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情况分析,进一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间的协调水平。

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耦合协调度在过去十年间变化趋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基本类似,地区间差异也呈现大体一致的特点。但纵向比较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五大发展理念的耦合协调度可以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协调、绿色、共享这3 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优于总体的耦合协调度,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开放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情况较差,低于总体的耦合协调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种高价值密集型的绿色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综合消耗少,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固有特点,并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共享的程度,这与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协调、绿色、共享这3 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情况相匹配。除此之外,我国目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卡脖子”技术自主可控还未能实现,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这在当前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成为了制约畅通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开放两个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情况较差的原因。

4.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预测分析

预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走势,对于未来制定经济计划,调整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首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第一步进行级比值检验来判断数据序列进行模型构建的适用性,结果显示级比检验值均在标准范围区间[0.834,1.199]内,说明本数据适合进行GM(1,1)模型构建,此外后验差比C值0.022<=0.35,意味着此模型精度等级非常高,模型相对误差值最大值0.031<0.1,级比偏差值最大值0.080<0.1,意味着模型拟合效果达到较高要求。随后依次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耦合协调度的预测,步骤同上,此处不再进行赘述,最终得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预测图,如图3 所示。

图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预测

由图3 可以看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根据GM(1,1)模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总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耦合协调度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协调、绿色、共享三大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均能保持较同步的发展状态,逐步达到协调的水平,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开放两大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不太理想,仍处于失调的阶段。由此可知,在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若想要进一步提升此两大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则要更加注重于创新、开放两大子系统上的投入,同时借助于协调、绿色、共享三大子系统的拉动作用,达到更好地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以及两者协调促进、良性循环的效果。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我国31 个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综合水平、时空特征,及其演化趋势进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随着国家和各省份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在逐步上升,但由于区位条件以及资源禀赋的不同,各省份发展的综合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间的耦合协调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区域差异显著,耦合协调等级呈现高等级省份少、低等级省份多的“金字塔”模式,整体仍处于失调阶段。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开放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低于总体水平,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协调、绿色和共享3 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优于总体的耦合协调度,说明对创新、开放两大子系统的投入需进一步增加。

5.2 政策建议

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高质量发展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大部分高质量发展水平靠前的省份,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也较高。而河南等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处于我国上游位置,但其高质量发展水平在31 个省份的排名较低,因此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需要始终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目标,坚持拉长板补短板的发展策略,充分挖掘每个地区的特色资源,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利用长板优势来带动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汇集资本、技术、人才和资源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质量的协调发展。

拓展新发展空间,提升高质量发展领域水平。我国疆域辽阔、市场空间广阔,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要紧紧抓住经济社会新旧动能加快转变的这一现实需求,最大程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力、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挖掘社会的创新空间,如辽宁、陕西、海南等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的排名较低,因此就可以选择适合区域内现实条件和潜在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深耕,因地制宜拓展区域内产业的发展空间,同时还要主动加强区域间合作,积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域交流学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来带动区域内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

坚持“自主创新+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在“补短板”的过程中实现追赶超越。针对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和开放两个子系统耦合协调较差的情况,就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重视自主研发创新,提升技术水平。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已经涌现出了一批规模较大、市场集中度较高的企业,但“灯塔”式的创新型企业还是比较缺乏,高端装备制造等过度依赖国外技术、产品、服务的问题依旧比较突出。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向纵深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也在不断涌现,我国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完善创新生态环境,提升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同时,密切对接国家开放战略,积极与国际接轨,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实际和现实需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促发展。在此基础上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下定决心打“持久战”,补齐创新与开放不足的短板,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质量发展的跨越式追赶超越。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评《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书评)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